寻找米兰·昆德拉读后感锦集
《寻找米兰·昆德拉》是一本由阿丽亚娜·舍曼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页数:15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找米兰·昆德拉》读后感(一):读书笔记1820:寻找米兰·昆德拉
昆德拉太能活了,他的传记传记作者们都快被他熬死了,包括这部书的作者都已经60了,这部四万字的小书在多年之后怕是没什么价值了,内容太少,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东西,昆德拉又拒绝见她,只有他夫人同她聊了聊,似乎也没给什么重要的信息。好在文字的功底不错,短小的文字浮光掠影的回溯了他的一生,无论是外界的赞誉,还是曾经的不堪被暴露于公众面前。
从九十年代的昆德拉热,到现在作品还在不断被重印,各大书店外国文学分类中他和村上春树始终是书架上的常客。比起老前辈卡夫卡他们,我总觉得他失去了根,在一种流亡作家里,他没有融入法国,又失去了捷克,作品如江河中的浮萍,让人怜惜,却失之厚重。
《寻找米兰·昆德拉》读后感(二):成功隐身的作家
作为昆德拉的拥趸, 阿丽亚娜· 舒曼追踪昆德拉40年,和昆德拉的妻子薇拉建立了通信联系,并采访了多位与昆德拉有交集的人物,写出了这本小书,大致勾勒出昆德拉的人生轨迹。
40年,舒曼与隐身的昆德拉无缘相见,只是在与薇拉的一次通话中,昆德拉接过妻子的电话,向舒曼致以问候,作者惊喜之余感慨道:“在这场亦真亦幻的捉迷藏的游戏结束之时,我最终听到了他的声音。”昆德拉是1984年开始隐居生活的,虽然生活在大都市巴黎,但他成功实现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身生活,恰与舒曼追踪的40年重合。
说到成功隐身,想起另外两位作家,美国的品钦和中国的豆豆。品钦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其神作《万有引力之虹》被公认为烧脑的奇书,品钦多年来成功隐身,没人知道他的真实模样。豆豆的《遥远的救世主》重印了70多次,改编的电视剧备受追捧,但她从未公开露面,其身份一直是个谜。
对于作者与作品,钱锺书先生曾提到“吃了鸡蛋何必认识母鸡”的比喻,米兰·昆德拉如同一只勤于产蛋的哑巴鸡,产蛋之后,无声无息。又像一只吐丝的蚕,用织出的绚丽蚕茧将自己紧紧包裹,如果有一天打开蚕茧,人们大概会看到一只飞蛾,像庄周梦中的蝴蝶一样,栩栩然消失在空中。
2021年1月,南京大学出版社曾引进法国传记作家布里埃的《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对昆德拉的人生轨迹有更详尽的解读,两本书可以参考着读。
《寻找米兰·昆德拉》读后感(三):命运跌宕堪比小说!寻找米兰·昆德拉
美国作家J.D.塞林格成名之后拒绝打扰,选择隐居;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一直以来保持神秘,不公开露面;而长期以来定居法国的小说家米兰·昆德拉在1985年也坚定地下了决心,不再接受任何采访,除非涉及版权。
在这个喧闹嘈杂、光影交织的时代,昆德拉显得克制内敛,沉默寡言,他深知隐私的重要性,也太渴望自由的生活。
你也许从未想过,他的命运之跌宕竟堪比小说。曾经,他是万众瞩目的作家,获得过捷克作家联盟奖,《玩笑》在全国销售了近十二万册。然而,转瞬之间,苏联的坦克开进了捷克的首都,他的作品受时事影响,被打上标签。
人类什么时候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呢?在动荡的时局之下,昆德拉不能,你我亦不能。1969年,他的夫人薇拉被电视台解雇。1970年,昆德拉被开除党籍,他的书籍从图书馆与书店撤出,电影学院亦与其终止工作合同。“当权者也没放过昆德拉的父亲,1968年以后,因儿子的缘故,他也被列入黑名单。”
在那之后,昆德拉夫妇的生活很快变成了地狱,你根本无法想象,警方对他的监视严密到何种程度!“电话窃听,监听房间里的对话,跟踪,拍照,截取并拆读信件等长达十余年”,“国家安全局的密探冬天把相机藏在大衣里,夏天假扮成保加利亚游客,他们走路或乘坐伏尔加大轿车,跟踪、拍照、紧盯着这对夫妇,甚至连私密生活也不放过”,想要与昆德拉取得联系,在别国出版他的作品,来往信件都需要用暗语。
2019年底,本书作者阿丽亚娜·舍曼发现了一份记录他们详尽生活多达两千三百七十四页的文件,而在此之前,昆德拉夫妇竟从未听说过它们的存在。
彼得·齐德克说,“在那个年代,警察对一个人感兴趣不需要太多理由。”在秘密警察筛选的昆德拉的联系人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知名人士和作家的名字,其中竟然有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
但自由于人而言是多么的重要啊!在这重重的监视和排挤之下,1975年,昆德拉夫妇终于下定决心离开祖国。定居法国后,他曾有过一段愉快的时光,也是他为数不多的无忧无虑的自在岁月。那时,他可以旅行、饮酒,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开怀畅聊,灵魂与思想在碰撞中激起闪亮的火花。他曾与总统密特朗在小说家弗朗索瓦丝·萨冈家吃午餐,在爱丽舍宫尝生蚝。他曾与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一同聚会,参与其中的嘉宾还有胡里奥·科塔萨尔和加西亚·马尔克斯。
他一生都想掌握自己的命运与作品,但生活被监视,作品被改写。当他发现自己的作品不是被翻译,而是被改写之后,坚持要彻底捍卫自己身为作者的权利。“他要在活着的时候把控一切,尤其是作品的翻译。”“他几乎逐字逐句地重审捷克语作品的翻译,删改、涂抹,没有一页不做改动,简直偏执到令人眩晕”,甚至到后来直接改用法语写小说。然而即使是昆德拉也难免落入文人相轻的窠臼,他先后与好几位朋友断绝联系,2000年以后,他的新作往往先在别国发行,而后才轮到法国。他的作品曾经逃离了捷克斯洛伐克,现在亦将巴黎也丢弃了。
更令人没想到的是,2008年,他又背上了告密者的骂名。二十多年来严格向媒体保持沉默的昆德拉不得不在自己80岁之时进行回应。著名剧作家雅丝米娜·雷札也说:“在喧嚣的国度,沉默是一种冒犯。谁不同意暴露自己、在作品之外作出某种公众奉献,谁就会成为碍事的人和攻击的目标。”
而今,昆德拉夫妇已恢复了捷克国籍,但那些恶意的文章与言论却并未消散。他们似乎不完全是捷克人,也不完全是法国人,只能在这世间游荡漂浮,无所归依。薇拉曾说,“第一代移民仿佛天涯游子,漂泊无根。他们失去了真正的家,而新的国家又永远不是自己的归处。”
在《寻找米兰·昆德拉》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位漫游式的作家身影。他研究星象,喜欢海岛;他随时写作,或站或坐;他吟诵诗篇,畅饮美酒。“在昆德拉夫妇这里,音乐、艺术和诗歌永远占有一席之地”。他为数不多的肖像照片几乎都出自于他的太太薇拉之手,薇拉经常说:“他就像一个印第安老人,生怕别人偷走他的灵魂。”他喜欢给人寄手绘图画,我们现在读到的他作品封面上的线条圆润、奇形怪状的人物形象,都出自昆德拉之手。他在写作上不喜欢将自我强加于他人,更喜欢探究新的领域,在小说中把沉思和叙事进行结合。
薇拉曾说:“任何事情都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非黑即白。一切都是灰色的”。也许在评判他人之前,我们应先好好地找寻与了解他人,尝试去看清和理解那些动荡时局背后的个体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