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文学读后感精选
《看不见的文学》是一本由杨宁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0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不见的文学》读后感(一):汪民安:开阔的视野和辩证的心灵——读杨宁《看不见的文学》
艾布拉姆斯奠定了文学经典的四要素理论。即文学的世界关系,文学的作者,文学的读者,以及文学文本本身。杨宁也是按照这四要素来组织这本书的结构的。在这个意义上,杨宁并没有提出新的理论框架——事实上,一本面向学生的文学理论著作也很难打破这样的框架,因为文学事实上就是存活在这四个维度之中。而20世纪不同的文学批评流派只不过是将其中的一面进行强化,要么刻意强调读者(各种各样主观性的读者理论以及罗兰·巴特式的可写文本),要么重新解释作者(作者曾经是文学作品毫无疑问的起源和汇聚之地,但是,福柯和罗兰·巴特等人也曾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作者之死”),要么强调文学的各种表意和叙事方式(文学的修辞、结构或者解构等各种文学手法,这是20世纪最为显著的形式主义潮流),要么深化文学和世界的复杂关系(在不同的时代,文学会呈现出不同的生活世界和观念世界。文学不可能脱离一个海德格尔意义上的世界)。
在20世纪,不同的文学批评策略只是过于强调其中的一个维度而刻意压抑其他维度。这样的意义在于,每一种批评流派都将某一个文学维度高度深化和复杂化了。这样,文学研究和理论一方面变得惊人的细致,另一方面又充满悖论地变得高度抽象。不同的批评流派以夸张的方式彼此竞争,这使得文学研究在20世纪成为令人眼花缭乱的理论发明。这种理论发明一方面受益于人文学科特别是受益于当代哲学的进展,但是反过来它也刺激和革新了当代的人文科学。它在今天的后续面孔因此是文学理论和哲学的一个模糊的结合物,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文化理论。
杨宁这本书的意义在于,他在这个文学研究四维度的经典框架内,吸收了20世纪各种新的批评流派的部分观点。正是因为有这些新的观点,使得这本书挣脱了艾布拉姆斯的束缚。总的框架还在,但是,观点已经发生了改变。杨宁奇妙地将各种经典的文学理论问题和各种新颖的批评观点进行有机地融合,使得那些旧的问题变得不旧,而那些新的问题也不再晦涩和尖锐——实际上,就文学研究而言,也确实没有什么新问题和旧问题之分。
更重要的是,在讨论这些理论问题的时候——无论是一些经典问题还是一些新涌现出的问题——杨宁会顾及各种观点的合理性,他甚至能在不同人的完全对立的观点中发现各自的合理性,并将这些不同类型的合理性进行辩证地综合。这使得这本书既不保守,也不冒进。杨宁这本书的特点就是高度的理性:它有开阔的视野和辩证的心灵,因此不会流于偏狭和激进。杨宁的理性还在于他采用的论述方式,他总是用大量的文学事例和材料来说明他的观点。而这些观点总是通过绵密的推论——有时是通过辩驳式的推论——一步步地呈现出来,他的论述如此紧凑,如此严密,如此周全,以至于你很难否定这些观点——我觉得这是这本书诚恳和朴实的一面:没有故作惊人之语,也没有高深莫测的论断,杨宁甚至不太使用流行的时髦术语。所有的观点都清晰、实在、具体,并且都有合理的论证作为基本的支撑。
我相信,人们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感到流畅和愉快。也许人们会说,这本书通俗易懂,而我则会觉得,这种通俗易懂背后有一种能力:将各种复杂的理论进行消化的能力。杨宁将理论的晦涩和繁琐性都抹掉了。我会说,将理论观点娓娓道来但又不令人感到厌倦,这是一种禀赋——只要想想我们的文学理论课堂上有那么多昏昏欲睡的学生就能明白这点。杨宁的授课录像早已经证明了他的这种禀赋和能力,现在,他的禀赋和能力再一次通过这本书,通过书写的方式得到证明。杨宁让我再一次相信,文学写作有特殊的魅力,而关于文学的研究和理论也有同样的魅力。
——汪民安(本书序言作者,清华大学教授)
《看不见的文学》读后感(二):文学必须理论
手捧杨宁老师的这本文学理论著作,心里非常激动。因为已经在b站收看杨宁老师的课堂录像很久了,对他无比钦佩。他是一位非常有想法的年轻教师,上课不用PPT,纯手写板书;普通话字正腔圆,不看字幕也毫无妨碍;虽然授课内容偏向理论,但是非常生动,从耽美小说到流行歌曲,从演员明星到社会时事都能被杨宁老师用作恰如其分的例子。
闲话少叙,杨宁老师的这本《看不见的文学》的主要内容是文学理论。本书的结构以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为纬线分为四编,分别是“文学与世界”、“文学与作者”、“文学与读者”以及“文学文本”,这四编的内容又分为十六章讲述。这个结构使得整本书非常完整、逻辑清晰。其中每个章节都会“以问题的方式引出相关的理论概念、命题和逻辑”,这个编排是杨宁老师有意为之,他认为提到“理论”就难免会使人有疏离感,他的目的在于通过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证明理论的必要性。而且提出问题的形式也可以带动读者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整体上来说杨宁老师这本书中的文学理论知识比课堂内容要更加宽泛和深入。正如序言中汪民安教授所说,杨宁并没有建立新的文学理论,他“吸收了20世纪各种新的批评流派的部分观点”;杨宁“总是用大量的文学事例和材料来说明他的观点”,论述紧凑,严密周全;“杨宁奇妙地将各种经典的文学理论问题和各种新颖的批评观点进行有机地融合,使得那些旧的问题变得不旧”。这也是杨宁老师的授课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他的阅读量非常大,而且他十分善于整合、比较以及反思。
再看本书内容,对应着四编基本上是针对四个问题寻求解答:文学的本质是什么?“文如其人”是正确的吗?何为经典作品?文学作品有套路吗?杨宁老师针对每个问题都整合了古今中外若干文学家、理论学家等的各种理论观点,这些观点有的相互印证,也有的背道而驰。
比如在论证文学与作者的关系时,杨宁老师分别列出了扬格和康德的“天才观”,他们认为“美的艺术只有作为天才的作品才是有可能的”,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即“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以及罗兰巴特著名的“作者之死”的口号,认为语言结构先于作者。这个过程正是对作者中心观的解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是杨宁老师在论证文学与读者的关系时提到的剑桥大学的三人辩论,这场辩论涉及到了文学批评当中非常经典的“诠释与过度诠释”问题,这也是困扰广大读者的一个问题。其中哲学家罗蒂认为解释权在读者手里,不存在特定深层含义,阐释无价值;解构主义理论家卡勒与他的观点背道而驰,他认为文学研究是有特定目的的;哲学家艾柯提出了一个折中的观点,即标准读者观点。杨宁老师在阐述了这些观点之后,会总结出自己的理论观点,他的观点总起来说是辩证的、理性的。
这本书虽然只有300页,但是内容相当充实,概念和理论观点也相当多,需要慢慢消化。文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可以关联到哲学、社会学、语言学等等,它又是一门创造性的学科,因此有着诸多的潜在的问题等待我们去阐释。因此学习文学理论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我们才能更好地在文学作品的海洋里遨游,而杨宁老师无疑是一位非常好的引领者。
《看不见的文学》读后感(三):人人皆可读懂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在一般人眼中是枯燥的,是难懂的,可在杨宁老师的文字里,它却是活泼的,是易读的。杨老师B站的文学理论课程我没看过,但他《看不见的文学:文学如何“理论”》着实让我惊喜了一番,一些以前似懂非懂的理论在他的讲述下,变得清晰明朗了。
《看不见的文学》基本框架仍然是按照艾布拉姆斯经典的“文学四要素”进行的:世界(宇宙)、作者(艺术家)、读者(欣赏者),文本(作品)。杨老师在本书中按照这四个部分分别讲述,每一部分又分为细小的章节讲更为细致的小问题。如此看来,似乎没有什么新意,但是杨老师讲问题的方式很特别,特别符合现代人的逻辑思维,特别符合现代人的语言方式,特别符合人们追根究底的好奇心。
譬如,杨老师在讲文学与世界的关系时,以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著名短诗《便条》与杜尚的《泉》为例,讲清楚了文学的本质问题。究竟何为诗?《便条》为何属于文学?《泉》为何属于艺术品?杨老师在书中这样写:“无论是《便条》还是《泉》,这类作品出现的目的就不是为了迎合大家既有的艺术观念。恰恰相反,它们是要尝试着带领大家走出原有的舒适圈,去看看既有观念之外艺术世界的某种可能性。”
事实的确如此,如果没有人尝试走出文学的舒适圈,何来意识流小说,也就不存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究竟什么是作者?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不容易解释。我们知道《哈姆雷特》的作者是莎士比亚,《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可是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呢?有什么证据?所以,作者问题其实是不容易解释的。但是杨老师讲起来十分有趣,他借助博尔赫斯《吉诃德的作者:皮埃尔·梅娜尔》这篇小说解释皮埃尔·梅娜尔如何写出与《堂吉诃德》一模一样的作品《吉诃德》。这是博尔赫斯的小说,现实中同样环境下的作家,能否写出完全一样的伟大作品吗?显然是不可能的,这也就是作者为什么能称之为作者,他具有独特的思想,他们拥有不同的中心观,写作的过程,即是对中心观的解构过程。不同的人,自然不可能写出完全一样的作品,毕竟这世上没有思想与行动完全一样的人。
曾经周劼的文章被选为高考阅读题,可是作者本人去做题目,竟然只能得1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作者本人也做不对阅读题!这个问题,杨老师在书中也做了详细的讲述,这就涉及到文学阐述中的意图问题。杨老师这样解释:“作家的意图与作品的解释不具备任何关系。作品与作家在本体论上是全然无关的,作品是物,作家是人。意图是私人的,作品是公共的。批评家是要研究作品,而不是作家。”
读了杨老师的解释,我终于释怀了,以前总觉得阅读理解并不存在标准答案,即使是参考答案也是一些人提供的,不一定就正确,不一定能够代表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现在看来,作者在写完文章之后,他的作品就成了“物”,别人如何分析与看待这个“物”,不再是作者本人的问题。
以上只不过是让我感触很深的几个问题,《看不见的文学》一书中还涉及到更多值得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譬如:文学的真实与虚构的悖论,审美标准问题,文学批评标准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仔细阅读每一个问题,都会有超乎想象的收获。
而最让人惊喜的,是杨老师以我们容易理解的方式讲述这些难懂的问题,许多不容易搞清楚的问题,在杨老师轻松的解读下,都变得清晰了。
可以说,这本书对非专业的人来说,太友好了!读完书的我,已经是杨老师的粉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