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刀锋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刀锋读后感1000字

2022-06-08 09:2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刀锋读后感1000字

  《刀锋》是一本由[英]毛姆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43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刀锋》读后感(一):关于自己

  邂逅刀锋,我正处在情绪的低谷中,靠药物维持快乐。其实只是些很平常很琐碎的事情,这个坎儿,我发觉我自己很难迈的过去。 我不知道自己想要追寻些什么,但是这本书的确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其实自己一直在向着这条路走下去,只不过遇到不合意的时候极度的否认自己而已,造成了现在这个尴尬的局面。 具体的那些启发看摘录就好了,但愿自己可以跨越刀锋,给自己个满意的结局,既融入人群,又向往美好。

  《刀锋》读后感(二):离家出走说白了有无病呻吟的资本而已

  虽然挺好的,但是离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很远。

  毛姆还是喜欢离家出走,他所刻画的他眼里的美国人,老派的艾略特是不折不扣的贵族,他的时代已经消逝;周游世界求经问道的叛逆拉里,在追寻诗和远方,好似时髦,但是却是不折不扣不用为生计发愁的富二代;伊莎贝尔追寻富足格调,她同格雷破产后又重新回到了该有的阶级;索菲跌出了富人阶级,最后死于非命。

  书籍与作家终究还是时代的产品,就好像这本书,我可以跟着情节悲喜,却很难有深刻的共鸣。

  《刀锋》读后感(三):刀锋

  在最后艾略特病重即将去世的那一段我哭得稀里哗啦的,他因为没有收到邀请参加化妆晚会而坐在床上大哭,我的心里也非常非常难过。尽管对他的生活和他的人生态度我感到迷惑不解,但是从心底上,我认为他还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在这样一个媚俗且势利的名流社交圈中,或许是主人公的光环,让我觉得艾略特仍然是一个极好的人。正如主教所说:“他的缺点都是表面上的,他心地宽厚,待人友善。” 一个人是经不起测验的,无论如何也不要随便去测验一个人。最后在作者揭示了伊莎贝尔的可恶行为后,对她之前的所有好感好像都消失了,她的嫉妒心理,她的虚荣和自以为是,让我感到厌恶,感到难过。 从全书的开端,到结尾,依然是最喜欢拉里,这个谦逊温和,拥有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人,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和言语,不断地寻找自己,实现自己。如作者所说,我也同样有这样的感受,作为一个俗人,尘世中人,对这样一个少见的人物形象很是艳羡。非常喜欢作者描述他的一句话:“他有足够的时间,因为岁月并没有在他身上留下痕迹,不管从哪一方面说,他还是个年轻人。”

  //在书的开头几页,分别印有三句话,读完以后发现刚好对应我上面写的这三个人物,也是对我印象最深刻的三个人,觉得很神奇的一种感觉所以决定记下来。

  《刀锋》读后感(四):刀锋难越,唯智者得道

  一直都想拜读毛姆的作品。最开始入手的是那本被无数人论为经典的《月亮与六便士》。可惜的是,由于工作繁忙,日常琐事缠绕,读的断断续续,始终没有融入到写作者的世界中,最后不了了之。从那之后,对这位伟大作家的作品,我自觉对其有种遥不可及的感觉。即想拜读,又觉自己文字功底不好,悟性也不够。这本《刀锋》,不在我的读书计划中。最开始吸引我的,也是装帧完美的封面,和扉页上的那句话———刀锋难越,唯智者可度。可通篇读下来,却让我有了难得的阅读体验——畅快淋漓、一气呵成的阅读感。 本书中,作者作为一个旁观者。描写了出现在自己生命中的几个朋友的过往。艾略特——社交达人,年轻时穿梭于各种社交场所,游刃有余。伊莎贝尔——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之家,无物质之忧,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性格活波,深的作者喜爱。格雷——用现在的大白话来说,就是一个富二代。但是他却没有那些人的吊儿郎当之气。经济危机,遭遇家庭变故后,一度精神颓废,后在拉里的帮助下,重新振作起来,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索菲——原本有个让无数人羡慕的幸福家庭。但在丈夫离世后,放任自我,最后悲壮离去。拉里——参军,目睹挚友为救自己牺牲后,开始重新思考人生,重新选择自己的生活。

  没有明显的喜恶,没有明显的批判。作者始终坚持站在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述。留给人们的,则是巨大的思考空间。每个读者对书中的人物喜好肯定不一样,对他们的生活也褒贬不一。不管是懂得与人周旋的艾略特,还是活波可人的伊莎贝尔,抑或是追求稳定的格雷,还有自甘放纵的苏珊,每个人都从当时当下的境遇,选择了认为适合自己的生活道路。我自觉没有什么对错,也没有什么好坏。谁的生活不是千疮百孔,能拯救我们的,除了自己,又还有谁了?

  书的最后两章,是整本书的的精神升华。拉里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寻找,不断的思考,他去体会各种各样的生活,不管它们有多苦涩后,多悲伤。只要再活,再活,再活。我不知道到最后,他会不会如他所愿,过上平静、节制、富于同情心,不自私,不近女色的生活,但是我知道他已经找到了他想要的答案。

  芸芸众生的我们,面对自己的生活,都应该认真的、努力的、灿烂的活着。一把刀的锋刃是很难越过的,所以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救赎之人,从来都只是自己。

  《刀锋》读后感(五):刀锋

  如果没有经历过战争,英俊而智慧的美国小伙拉里本可以和他美丽的未婚妻伊莎贝尔一起过着幸福平凡的生活。但在经历曾经的好友为了救他而牺牲了自己,一个原本鲜活而热烈的生命在自己的眼前瞬间凋零之后,他除了无限的自责和痛苦之外,陷入了一种他自己也说不清的虚无的状态。

  战争结束了,不论是继续深造读大学,还是拥有一份可以获得丰厚报酬的工作,他都漠然拒绝。他很难指望在整个余生都凭借空军服役期间的光辉事迹而生存。但在被问到想要做什么的时候,他说道“晃膀子”。

  人们可以理解因为战争而休整一年,但同时保有“男人必须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否则会是家庭的负担”的观点。而在某种特定教育模式下成长的伊莎贝尔更是深知金钱的重要性。

  深爱着但却不能够理解他的伊莎贝尔找到他摊牌,拉里坦诚道:当你想到有人在一小时前还充满生机和欢乐,现在却已经倒地毙命,这一切就会变得如此残酷,如此没有意义。你很难不问一问自己,生命到底意味着什么,它究竟有没有意义。或者说,它是否完全属于命运一手造成的悲剧失误。

  此次的谈话并没有使拉里忘怀过去与未婚妻结婚,只是加快了拉里对于生命意义的探寻——他决定去巴黎。在世俗的随波逐流还是艰难的特立独行之间,他断然选择了后者,如果说毛姆笔下的主人公都会有理想主义的影子,而拉里则是将理想主义践行到底的勇者。

  两年的巴黎生活,在伊莎贝尔的眼中,拉里几乎就是在过流浪的生活,脏乱的公寓,低俗的邻居,拉里追求的是灵魂安宁,而伊莎贝尔着眼于现实,养育孩子需要花费很多钱,而她也需要漂亮衣服,想去跳舞骑马打高尔夫,所有上流社会的活动都是另她向往的。

  也许是年纪大了,我并没有觉得伊莎贝尔追求的物质享受就是爱慕虚荣,她能够清醒的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并在了解清楚对方的想法之后舍弃了多年的爱情,谁又能说她不是理智而聪慧的呢?有同感的小伙伴

  《刀锋》读后感(六):往往醉后见天真

  我从来都觉得每一种生活都值得过,每一种选择都值得被尊重,并无高低对错之分;却也觉得每一种生活都应是先经历再选择。

  此番西西弗出了《刀锋》定制版,卷卷特意给我留了一本,还送了毛姆叔叔徽章马克杯,开心之余又重读了一遍。

  我以前也认为《刀锋》讲终极价值,“刀锋难越,唯智者得度”

  “一把刀的锋刃不容易越过”

  现在却觉得毛姆叔叔在引用《奥义书》之义并非是说靠某一种真理得度,而是说通过自我阅历看清生活真相,通过拥抱真相成为自己的智者。(毛姆:我没说过。) 看那艾略特功利一生,不弱于人, 狠狠过了把贵族瘾 ;伊莎贝尔,从少女到熟女,永远懂得生活品质,集爱的建设性和毁灭性于一身;“索菲,悲壮地死;拉里,寻得了快乐。”多种价值观激荡共存,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当然,这并不影响拉里是我心头好。看他飞天见证生死、求学摸象、务农挖矿、救助女施主、问道印度,又山居两年“为这世界的美陶醉,体味到从未有过的激奋和超然物外的快乐”,看他观自然、知道法自然,得自然之道。他终于明白他的精神之道,明白了他渴望的生活是“平静、节制、富于同情心、不自私、不近女色”。这是他靠自己亲自证得的道。一如思特里克兰德“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一如爱德华·巴纳德“我觉得我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灵魂 ”。

  物质也好,精神也罢,总归是要靠自己去亲证亲得,没有绝对,也没有无可替代,只有真实。处处作恶的老卡拉马佐夫在酒醉后也会有“精神上的恐怖和道德上的震动”,或许酒正是颠倒红尘中的我们找回真实的媒介,怕只怕我们看见了真实却不能拥抱真实。物质、精神或是其他,都互为明镜,逼迫我们承认世界多元而畸形,不完美却有各种可能。《乌托邦年代》说“乌托邦的价值在于即刻驱使我们去想象另一个世界,理想化的形象,能帮我们看清不完美的现实究竟何如。”

  而佛法也须亲证“真如”,真真实实,平等一如,无妄情无偏执,离于臆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刀锋读后感10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