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仇星域Ⅲ 应许之地经典读后感有感
《怨仇星域Ⅲ 应许之地》是一本由[日] 梶尾真治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怨仇星域Ⅲ 应许之地》读后感(一):七千零六日的女孩(占坑)
2016年,梶尾老师为了纪念“怨仇星域”系列获得第47届日本星云赏,新写了特别篇「七千六日少女」。讲述「76分間の少女」这一篇里两位主角的后续,以及一些其他内容。 这套书现在终于看完,也准备找个时间看看这一篇。 先存个简介。 梶尾真治「七千六日の少女」。星雲賞受賞記念に、怨讐星域の書き下ろし特別編にして、「76分間の少女」完結編。ノアズ・アーク号は<約束の地>に辿りつくが、直前に船体が崩壊、ジョナ・ハリスンは脱出ポッドでかろうじて着水したが… 描かれなかった「76分間の少女」に決着をつけるのに加え、本編では駆け足で描かれた、ノアズ・アーク乗員とニューエデン住民が寄り添ってゆく様子を、ジョナ・ハリスンを中心に描いてゆく
《怨仇星域Ⅲ 应许之地》读后感(二):未来史的完结
随着《怨仇星域3》的发售,这系列也宣告完结,这系列可以说是“未来史”的典型了:通过某一时期某一人物经历的某一时事件来反应当时的社会环境与发展水平,并通过数个这样的故事来串联起整个未来史蓝图。
在《怨仇星域》里,串联各个故事的便是相遇,而其中最多的则是boy meets girl。这是梶尾真治最擅长的写法,基本都是男主做一项工作,然后女主入场,经过拉扯最后确定关系这种小故事,当然也有意外,比如第三部可怜的基里安。喜欢这种类型故事或许与梶尾真治个人经历有关。
而不是这种类型的便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故事,例如第一部里兄弟重逢而促进了各部落融合,伊恩抵达新伊甸却发现时间偏移了几十年,而根据时间偏移这一现象梶尾真治便写了一个76分钟的女孩,而为什么发生时间偏移,书里并没有解释。
第三部最重要的便是诺亚方舟号抵达新伊甸的卫星轨道,飞船开始探测新伊甸并准备着落。与前两部一个故事一个时间点不同,第三部几个故事基本发生在同一时间。故事推进在前期其实非常缓慢,飞船和新伊甸都在互相试探。但是,当飞船发生破碎,故事便快速推进,前面的试探成了无用功。
最后,故事跳到飞船破裂几十年后,用一场演讲来讲述飞船破裂后,前去调查的人的所见所闻。
而这个系列本身所希望的,则是希望人们在危难中可以互相帮助,共渡难关,即使几十年后会与其他行星相撞,我们也相信希望。
《怨仇星域Ⅲ 应许之地》读后感(三):过于梶尾真治的结局
既然我的前两篇书评把该吹的都吹过了,那这篇就轻喷一下,毕竟梶尾老师自己也认可了(bushi)。梶尾老师实在过于老实人,他自知本书的结尾稍显局促,有可能导致读者的意见两极分化,于是在后记里写道:“读者会怎么看待这个结局呢?是不可接受,还是觉得很有梶尾的风格?我会洗干净脖子等您的批评”。对于我个人而言,其实二者兼而有之。
即使带着浓重的粉丝滤镜来看这本第三卷,结尾的处理也仍显草率。本以为把全系列所有的矛盾拖到最后一本书来解决已经太赶了,结局会很难写。万万没想到,第三卷的开头梶尾老师仍然不紧不慢,延续着第二卷的短篇叙事风格,甚至到中间部分也没太多的展开。一直到第九章结束我都快坐不住了,两伙人也还没相遇。所有的冲突矛盾都集中在一起,形势可以说是一触即发,剑拔弩张,但愣是啥也还没发生,梶尾老师算是把吊胃口这招玩明白了。到第十章的前半部分,梶尾老师居然仿佛没事人似得,完全没提那场关系到全人类命运的遭遇战,换了个人物视角把发生过的事情又给讲了一遍。此时,我已经是双手抱头,近乎崩溃的状态,不自觉地开始加快翻页速度。终于,最后十页纸。我读到了期待了整整三本书的那部分情节,然而过高的期待,过长时间的等待在寥寥数笔勾勒完的结局面前撞了个粉碎稀烂,失望之情自然而然地满溢而出。当然,作为梶尾老师的铁粉,在读完非常可爱的后记之后我的气也就消了,但不得不说第三卷反映出了梶尾老师写作的几个特点(不一定是缺点)。
首先,本书是以短篇连载再集结成册的形式发表的,梶尾老师显然是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态,对于难写的部分能拖一天是一天,以至于拖到最后发现编辑在催完结了,慌不择路之下草草鸣金收兵,导致结局又短又突兀。就梶尾老师自己来控制节奏的话,搞不好这书可以连载到地老天荒,永不完结的程度。编辑和梶尾老师步调不一致以及略显尴尬的节奏控制能力带来了过于仓促的完结。
其次,梶尾老师由于连载的原因,完全没有当三本书在写,而是按照每次连载的要求写一个短篇,于是梶尾老师采取了碎片短篇加多视角POV切换的写法。关于这个写法的好处我上篇书评重点介绍过了,这里谈谈坏处。首先这种写法必然导致情节的零碎不连贯,容易割裂,其次,这三卷作为史诗的开篇、展开与落幕其实需求是不一样的,在结尾这种地方需要有情绪的高潮,而断开的情节,切换的人物让读者很难有代入感,也很难共情,结尾的写作力度和情感烘托能力一下子就削弱了。理想状况下,梶尾老师应该根据三卷的不同要求来调整写作手法,但最终三卷还是采取了接近的策略。
第三,梶尾老师连载的时间跨度很长,他总共分了十年完成全系列,因而前后不连贯,有些剧情脱节在所难免,他自己也感觉时隔多年回顾自己的作品极其陌生。此外,他每次连载之间的时间不连续性也导致了他不同阶段的写法和想法的改变直接反映在了每一章上。每一章虽然是同一个人所写,但心理状态写作笔法截然不同,也能看出他不同人生阶段的笔力与想法。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和现实世界并行的科幻小说,梶尾老师和书中的人物在共同成长,还蛮奇妙的。
最后谈下结局本身,先说说什么是梶尾真治的风格。作家的风格其实是个伪命题,大部分作家都会创作出前后不一致的作品,你很难准确定义他的风格,当然像是欧亨利式结局,伍尔夫的意识流之类的还是可以点出来。梶尾老师的风格并不体现在惯用手法或者文笔的辨识度上,他的标志是写作主题。梶尾老师始终对人类心怀希望,再黑暗的背景设定也能写出光明来,就本书而言,诺亚方舟毁灭之日就算发生什么滔天恶行都不奇怪,结果人类愣是互帮互助共渡难关。梶尾的笔下老是出现本性纯良的人物,只为他人着想,愿意为全人类的未来而非自己的一己私利而贡献力量。这样的主题下产出的自然是具有梶尾特色的经典大团圆式结局。当你在读一本梶尾老师的书时,你完全可以安心,不必担忧结局出现任何黑深残的生离死别,大部分情况下小说中出现的人物都能收获一个美好的结局。梶尾老师实在过于天真,过于理想化了,他的小说比起科幻更像是童话故事,故事的结尾大家都会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本书的结尾也一样,比起一场在所难免的冲突死斗,读者在理性上其实很难接受酝酿了三卷的仇恨就这么随手烟消云散。虽然突兀,但又确确实实的很有梶尾的风格,因为在梶尾的世界里,人性都是经得住考验的,那么他的笔下出现这样的反转反而合理的不能更合理。读者的第一感想是惊愕,但随后又会涌上一股暖意,你心里真的能接受人类自相残杀吗?你真的不想和小时候一样相信人类本性善良吗?你真的不希望读到的每个故事不论是书里的还是现实里的,人们都能有个美好的结局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本书就是梶尾送给你的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