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死》读后感摘抄
《快乐的死》是一本由[法] 阿尔贝·加缪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1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快乐的死》读后感(一):凑合看,瞎琢磨,别太累。
嚯,加缪的一本小短篇。本来读起来有点小想法,两则故事读毕,这导读和解读看完了反倒是一头雾水。神马玩愣?字数不少,有点头头是道,照本宣科,给你安排的明明白白的。读不懂不可怕,可怕的是给你的这答案是这本书的么……比较好奇且感叹而已。
个人浅见,根据记载加缪的风格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不难界定的是其确定的不确定性。自由主义及存在主义,在其经历中相对活跃。虽如此,但加缪早年与其好友萨特所想并无太大分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加缪在了解萨特钟爱的大信仰问题时,与其产生了激烈碰撞。虽萨特在当时处在正确路线上,但最后萨特还是意识到自身的信仰问题。由此不难看出加缪其具备的前瞻性眼光还是有常人意识之外的特性。
再反观这部作品,基于萨特风格的基础,就是简单的“荒谬”,直白的“矫情”。人是人,每个人是每个人。一念间的决定,对错那是世俗观念,所求那是个人意愿。只是表达了人作为个体的不确定性。但!!!并不是宣传人不确定性的导向属于正确性的问题。按照世俗的说法就是“你承担的了你就闹,承担不了你就掂量掂量再决定闹不闹。”
总结:读加缪的书谈不上读得懂,就权当学习了。凑合看凑合想就得了。
《快乐的死》读后感(二):我们只是自以为相爱
在这部小说中,引入了一个倒叙的写作手法,第一章的开篇就看到了梅尔索杀害了残疾人扎格尔斯,他将整件事情伪装成自杀,却也依旧拿走了箱子里的钱。而后我们回到过去,开始了解梅尔索是怎么样认识扎格尔斯的。梅尔索本事一家公司的小职员,他每天日复一日重复地作者无聊的工作,他好像一直不知道快乐为何物,他总觉得什么时候自己拥有了财富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书中曾这样描写梅尔索的生活,每当他忙完所有的事情,疲惫地回到自己的房间,他早已经筋疲力尽,他内心中燃烧的生命之火也早已逐渐熄灭。的确,作为一个早八晚五的社畜,有时候我也会有这样的感受,每个工作日的白天都被工作缠身。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仿佛只有那些深夜,可是却经常在深夜无所事事也无心睡眠,总是希望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寻快乐。
梅尔索是幸运的,他遇见了玛尔特,玛尔特成为了他快乐的借口。可是,梅尔索也是悲哀的,他过于在意玛尔特和其他人的过往,导致快乐的借口变成了愤怒的来源,他逐渐意识到爱情和欲望都在被清晰地表达。也许在那样年轻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相爱的概念,只是彼此相互取悦,、找寻快乐,可是欲望地躁动总是让我们无法一直快乐。也许只有经历了千帆往事,我们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相爱吧。
梅尔索通过玛尔特认识了扎格尔斯,扎格尔斯是玛尔特的初恋。一开始梅尔索不喜欢这个人,甚至对他抱有一定的敌意,可是随着认识的加深,他开始被扎尔格斯的魅力折服。扎尔格斯在文中所讲述的那些话都带有一定的深意,比如说“人没有钱不可能快乐”,但是人有钱了也不一定会快乐。正如最后的梅尔索,虽然拥有了巨额财富,但是他依旧没有找寻到如何让自己快乐。
为什么没有钱很难快乐,因为快乐需要时间,如果你的人生被各种纷杂的事物所充满,你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快乐。在那些漫漫长夜的无尽思考中,虽然我什么都没有做,但是在那样舒缓的寂静夜色中,我曾离快乐无限近,我们一同躺在床上,平静地感受属于我的微风。
《快乐的死》读后感(三):答案很多,路也很多
在某种程度上蛮符合我的个性的,但确实是不怎么好读,或许是因为年轻的加缪在24岁写下的年轻的梅尔索,是一个尚青涩且成长着的加缪和梅尔索,有青年的锐气、敏感和热情:
“行动自由的第三人称主角梅尔索,比起陷入罗网的第一人称主角默尔索来,更难获得读者的认同;可是他更像加缪本人。默尔索是现代主义小说里典型的反英雄,梅尔索却是二十多岁的加缪把从自己能量十足的青春履历里外溢的那些内容收罗起来,进行加工的产物。”
有过多的无病呻吟与矫揉造作,但可以理解。书名很动人,特别是快乐地死!那么如何快乐地生呢?
“这种种不妥帖之处,加缪的好友雅克·厄尔贡当初已经指出过,加缪本人还需要数年时间搞明白自己真正想要说什么,以及怎样去说,并且真正沉入人的处境之中。”
转书友的总结:《快乐的死》 讲述了主人公梅尔索精心设计了一场谋杀从而获得了一笔可观的财富,利用这笔钱他开始追求自己曾经向往的快乐生活,然后事实却是,有了钱的梅尔索依然不快乐,越富有越孤独,越自由越彷徨。小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谋杀案之前梅尔索的生活:贫穷而孤独,生活按部就班,了无生趣;第二部分是谋杀案之后的梅尔索:获得了巨额财富,但孤独仍然如影随形,四处游历,但还是找不到生活的方向,直至最后因疾病而迎来了死亡。在生命的最后,主人公梅尔索方才领悟:快乐的奥秘在于“向死而生”,“他成了众石子间的一颗石子,在内心的喜悦中,回归静止世界的真相”。
一些关于生的解答:
“我明白了,去行动,去爱,去忍受苦难,这便是真正地活着;但这样活着的前提是愿意活成透明人,并且接受自己的命运,就像一道充满喜悦和热情的彩虹,虽然普天之下是同一道彩虹,但其映像是独一无二的。”
“对一个出身良好的人而言,快乐并不复杂。只需要把命运所给的一切重拾起来,凭的不是克己的意志(一如很多虚假的伟人那样),而是凭借追求快乐的意志。只不过得到快乐需要时间。需要很多时间。快乐本身也是一种漫长的耐心。”
“只要从悲剧中提取快乐就好。”
“把人生当作麦芽糖一般舔舐,塑造它,打磨它,最后去爱上它,这就是他最为热衷的事情。”
“日子好的时候,要对人生有信心,这样才能逼着它好好回应。”
“不要放弃,卡特琳娜。你身上拥有那么多东西,尤其是最高贵的那个,就是快乐感。不要只等着男人来给你人生。太多女人就是错在这一点。要学会只指望你自己。”
“快乐是属于凡人的,永恒也在日常。重点是要懂得谦卑,要懂得让自己的心顺应每天的节奏,而不是非要每天的节奏顺应自己的心意。”
“我在意的,是有一定质量的快乐。只有当快乐与和它相反的事物呈现出持久而激烈的对质时,我才能够品尝到快乐的滋味。”
“我之所以快乐,是因为我没心没肺。我总是需要离开,需要孤独,让我面对内心该面对的,看清哪部分是阳光,哪部分是泪水……是啊,我拥有凡人的快乐。”
“谁也不知道快乐的生活会是更长久或是更短暂。只有当下的快乐才是真的快乐。只是一个瞬间,仅此而已。死也不能阻碍什么—它只是一场快乐的意外。”
“没有人天生就强、弱或者意志坚强。人都是后来才变强或者变清醒的。命运不在人的身上,而在人的周围。”
那快乐地生,快乐地死吧!
答案很多,路也很多,但要坚定和勇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