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变形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变形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6-13 09: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变形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变形记》是一本由[奥地利] 弗朗茨·卡夫卡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1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变形记》读后感(一):变形记

  书名《变形记》虽说是格里高尔身体的变形,人性却一如既往。相比之下,变形的更像是他的家人。刚开始格里高尔努力工作从来没有休息过一天,全都是为家人着想,他家人全部都不工作。自从格里高尔变成虫子丢掉工作没有收入后,家里人都不闲着忙碌的工作却勉强维持生活。当他成为累赘影响租客的时候,他最疼的妹妹却主动提出让他消失!格里高尔到死去的最后一刻都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比妹妹都坚定!死前,他还“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 第二天早上,老太婆发现了格里高尔的尸体,一家人围着尸体哭了一会儿,才发现格里高尔原来这么瘦,几乎完全干瘪了,他已经很久没有吃东西了。他们决定去散散心。在开往郊外的电车上,他们谈论着各自的工作前景,讨论着搬家,换一套小一点的公寓,他们对未来的一切都充满乐观,尤其是当父亲和母亲看到妹妹的巨大改变的时候:妹妹在不知不觉间已经长成了一个美丽丰满,充满青春魅力的少女,已经到了该给她找个如意郎君的时候了。看到这一点,他们对未来更加充满希望了。

  《变形记》读后感(二):被嫌弃的格里高尔的一生

  全家的顶梁柱格力高尔忽然变成了一只甲虫。多么荒唐的开头,我还以为这会是像马尔克斯笔下那种魔幻现实主义。没想到只有魔幻,只有现实。享受着他劳动成果的父亲,母亲和妹妹,不得不在他变化之后去工作,同时厌恶他。

  父亲一开始就对他厌恶至极,母亲对他依旧还有一点母爱,全家最小的妹妹承担起了照顾他的任务。只是就像久病床前无孝子,到了最后也是妹妹提出要处理掉这只甲虫。他们在格里高尔死后,那么幸福而美满,直叫人胆寒。

  再说说这个父亲,这个父亲明显是卡夫卡自己父亲的投射,暴戾专横冷漠,在外人前却唯唯诺诺。我对任何一个如此的父亲都深恶痛绝,说穿了就是不知感恩色厉内荏的草包!这世上起码有一半的悲哀都来自于原生家庭,而原生家庭中的问题八成来自于家庭中的父亲。

  Pray for the world without suck dads.

  《变形记》读后感(三):No.50变形记

  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如果我变成了甲壳虫会怎么样?那爸妈应该会多养一只巨型虫,如果能变成小猫小狗就更好了。

  可格里高尔并没有如此好的运气,他每天辛劳工作养着爸妈和妹妹,连变成虫以后第一反应还想着家里的债务。妹妹一开始还替格里高尔着想,挑他可能爱吃的东西,搬离影响他爬行的家具,但当全家开始工作后,格里高尔仿佛成了全家的累赘,没有人想起以前只有他一个人工作养着他们全家,妹妹也开始随意送吃的不管他爱不爱吃,家里多余的家具也都移到他的房间不管是否影响到他。父亲一开始就受不了格里高尔这副模样,当他吓走房客时更是对他大发雷霆,希望除之而后快。看到后面卡夫卡小传才了解到,卡夫卡笔下父亲的形象从来不是父爱的化身,在真实人生中,父亲给卡夫卡的人格与一生蒙上阴影,多亏好友马克斯才能让他的作品流传至今。

  卡夫卡非常不愿意封面上有虫,所以出版社出版一本书的时候并不会看内容是什么吗?

  《变形记》读后感(四):一只孤独的甲虫

  一个普通的上班族,在某个清晨醒来,发现自己的身体,变成了一具庞大的甲虫的身躯。多么荒诞而离奇的设定啊! 这只甲虫,听得懂人话,却无法发出人类能听懂的语言。“它”无法融入人类社会,无法参加工作,无法做家务,只能每天躲在房间里,躲避所有人类的目光。 “它”原本有一个“完满”的家庭,有一份能提供富有的物质生活、却也让他无比辛劳疲惫的工作。当“它”拖着这幅身躯时,工作无法接纳“它”,家人也开始嫌恶“它”、憎恨“它”。 有人从这本书里看到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有人从这本书里读出存在主义,读出荒诞的现实;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暗黑的现实意义的故事。而我,在这本书里,读到的是“孤独”。 这只甲虫,它善良地理解他人,它敏感脆弱容易受伤。每当它想要表达自我,就因庞大而笨拙的身躯,被现实环境和自己深爱的人伤得遍体鳞伤。它渴望家人的关爱,渴望获得他们的认可,它试图理解他们,试图沟通,可他们从来无法倾听它的声音,也拒绝倾听它的声音。它试图打开心门,也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地伤害和不理解。 它与社会格格不入,在家庭里也无法收获尊重与理解,它只能躲起来,甚至不让他人看到自己的一分一毫。当它深知自己的存在,对于社会来说是个异类,对于家人来说是个累赘的时候,那一晚它死了,似乎只有那样,所有人才能获得幸福。 我不知道一个故事是来源于卡夫卡的一个梦,还是一个脑洞;我只知道,在他书写那些文字时,应该是极其孤独愤懑的。格里格尔身上,多多少少有作家自己的影子。一个不被社会看见和接纳,不被家人尊重和理解的人,应该跟这个甲虫是一样的孤独吧!

  《变形记》读后感(五):现代人,做个人

  后劲很大,我相信多数现代人读过都可以在卡夫卡忧郁的眼神里,甲壳虫的内心情感世界里看到自己。读过的最生动的短篇没有之一了。

  工作的卑微,亲人的嫌弃,躲在沙发底下却能偷听家人说话,多么残酷?拥有人类的情感,却没法拥有人类的配置。暴戾的父亲,有爱却软弱无能的母亲,在工作和亲情面前都要卑微,在变形之后依然还在讨好和照顾别人的感受。存在的价值是为了赚钱。死去亦是悄悄然,家人还松了一口气。

  这个变形无疑是超现实的,戏剧化的,却能激发许多人在不同意义“变形”的共鸣。让人反思人之所以为人,那点尊严和爱是不是变异了?

  做人的时候,父亲自豪的和公司经理保证,他每天晚上都不出门,在家用钢丝锯点自己喜欢的小玩意儿已经是他最大的消遣爱好了。做虫的时候,认为只需要满足他的爬行需求,把沙发,家具,画,书柜都统统搬走。这种在赚钱和生存面前的卑微,是不是在100年后的今天,依然没有任何的改变?

  异化了的现代人,即便他已经病成甲壳虫,他的生命存在的一切,也只需要围绕“有用”。

  所有精神的,心灵的,做梦的,飞扬的,审美的,灵动的,务虚的,无用的,都应该统统“搬走,撤离”。对于生存,诗歌有用吗?文学有用吗?如果没用,那我劝你都不要靠近,更不要拥有。你要做的,就是思考如何多为老板赚点钱,多为家人赚钱。

  格里高尔做人的时候,只需要当好赚钱工具,格里高尔做虫的时候,只需要拥有满足爬行的洞穴!除了赚钱和活着,他不被允许拥有其他一切。

  《变形记》读后感(六):人人都是孤独的

  生活轨迹改变的一天,到来总归是突然的、不讲道理的,就像某一个早晨,格里高尔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虫子,被人厌恶的、留下黏糊糊痕迹的怪物。 我想如果是在现实世界,显然全家人会想办法研究他是否能恢复成人,即使不能,也得试着与他沟通,就像训练狗狗一样,这样至少知道他保留着人的意识,后续也不至于那样绝情地从心底将他抛弃。卡夫卡显然跳过了这一部分,专心刻画着家庭的变动与冷漠的转变。本来就是荒诞的设定,确实也没必要去追求合理性,然而看到网友有力的批判,作为深知自己本性冷漠的我还是觉得想为他们辩驳。 他们自私吗?当然。站在上帝视角的我们,很轻易就能看到,格里高尔一直承担家庭的开销,即使变成了虫子依旧一心想着这个家庭。他想着恢复正常回归工作,想着送妹妹去音乐学院,想着不要惊吓到母亲,几乎不为自己考虑,看起来些许自私的一点想法,也是出于对妹妹的爱。而家人呢?妹妹前期还会为他伤心落泪,帮他挑选喜欢吃的,小心翼翼地照顾他的感受,帮他打理好房间,后面直接不管不顾,还生出了莫名的“占有欲”,间接导致他饿死。母亲爱他,但是害怕他,鲜少和他同处更不用说尝试与他交流。父亲就更不必说,从始至终的严苛形象,扔了一口袋苹果嵌进格里高尔的身体,这才恢复点理性。 但我想说,这样的自私,是人性里共有的软弱,没有必要因为察觉到自私而自惭形愧,更没有必要以此为由对他人进行指责。当家里的经济支柱塌了,无论年老年幼统统加入工作,想办法自力更生维持生计,这难道是件轻松事?格里高尔变成了丑陋的流着黏液的虫子,如何要他们依旧把它当作自己的亲人?面对突如其来的不幸,凭什么要求他们接过生活重担的同时,毫无怨言地承担起照顾一只虫子的责任?“因为那是他们的亲人,是他们的儿子和哥哥,是他们依赖了好多年的人”,我想一定会有人这么说。可我记得自己面对亲人遗体时的恐惧,更能理解他们不敢与格里高尔独处一室的心情。 阅读时我一直期待着一个圆满的结局,或许某一天,他突然就恢复成人了,家庭的重担不再由格里高尔一人承担,妹妹能够去读她的音乐学院,他们能满怀感激地继续扶持生活下去。

  然而,作者显然没有这样的打算。在这样荒诞的不幸之下,人性里普遍的自私与软弱被持续放大,伴随着的是强烈无止境的孤独。在这个孤独的世界里,无所谓家人、工作、朋友,我们只是我们自己,被命运的风吹着走的一个人,一只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