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方100首研究概要 【之三十】
经典名方100首研究概要
【之三十】
温脾汤
【出处】《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治下久赤白连年不止,及霍乱,脾胃冷,实不消。”
【处方】大黄四两,人参、甘草、干姜各二两,附子一枚(大者)。
【制法及用法】上五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临熟下大黄。
【剂型】汤剂。
【同名方剂】温脾汤(《普济本事方》);温脾汤(《医宗金鉴》);温脾汤(《时方歌括》)。
历史沿革
1.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温脾汤
[组成]厚朴(去粗皮,姜制)、干姜(炮)、甘草、桂心(去皮,不见火)、附子(生,去皮脐,各半两)、大黄(生,四钱,碎切,汤一盏渍半日,搦去滓,煎汤时,和滓下)。
[主治]治痼冷在肠胃间,连年腹痛泄泻,休作无时,服诸热药不效,宜先取去,然后调治易瘥,不可畏虚以养病也。
[用法用量]上细锉,水二升半,煎八合后,下大黄汁再煎六合,服,自夜至晓令尽,不快,食前更以干姜丸佐之。
2.清·吴谦《医宗金鉴》,温脾汤
[组成]厚朴二两,干姜二两,甘草二两,桂心二两,附子二两,大黄四钱。
[主治]主治锢冷在肠胃间,泄泻腹痛,宜先取去,然后调治,不可谓虚以养病也。
[用法用量]咀,取一两,水二盅,煎六分,顿服。
3.清·陈念祖《时方歌括》,温脾汤
[组成]附子、干姜、甘草、桂心、厚朴各二钱,大黄四分。
[主治]主治锢冷在肠胃间泄泻腹痛。宜先取去,然后调治,不可畏虚以养病也。
[用法用量]水煎服。
现代研究
1.药理作用
相关研究证实,温脾汤具有抑制脂多糖(LPS)诱导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降低肾纤维化NF-κB蛋白表达、减少肾小球细胞凋亡、改善慢性肾衰脂代谢、清除过氧化亚硝酸阴离子等作用。
2.临床应用
肾衰 采用温脾汤治疗32例肾衰患者,药方组成:大黄(后下)10克,附片、干姜各6克,甘草3~6克,红参6~9克。尿少加猪苓、茯苓各10~15克;口渴加生地黄、麦冬各6~9克;食欲不振加炒白术10~12克,陈皮6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10天为1疗程。经1~3个疗程治疗,肾功能恢复正常24例,肾功能有一项恢复正常者6例,肾功能无改善者2例,总有效率为93.8%。
肾功能不全 采用温脾汤治疗29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药方组成:人参5~10克,干姜6克,附片(先煎)10克,生大黄(后下)5~10克,木瓜10克,黑大豆30克,川芎10克,泽兰叶20~30克。1个月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治疗结果29例中显效11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1%。
此外,医学专家对肾脏病、糖尿病肾病尿毒症、结肠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胃肠功能障碍等疾病采用温脾汤治疗,效果较好。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对温脾汤相关研究情况作简短介绍,详情请见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经典名方100首研究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