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普乔格:最后的里程碑》观后感100字
《基普乔格:最后的里程碑》是一部由杰克·斯科特执导,Eliud Kipchoge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基普乔格:最后的里程碑》观后感(一):基普乔格的成功
最近看了一部非常励志的体育纪录片《基普乔格:最后的里程碑》。油管可以看。
基普乔格,一个单亲贫困家庭长大的肯尼亚人凭借他的长跑天赋、刻苦训练成为马拉松历史上的一位奇迹般的人物。
这部影片记录了2019年10月12日他冲刺人类极限的历程。经过艰苦训练和团队的精准设计,他在2小时内跑完马拉松,突破了人类极限。
片中的基普乔格体现了一位杰出人士所具备的一些典型特点:天赋、勤奋、倔强、韧性、专注、谦卑、诚恳。这些美好的品质令他可以健步如飞,也令他的双眸带上了某种精神性的深邃光芒。
基普乔格2小时内跑完马拉松的奇迹并不完全是他一个人的成果,他深深感谢他身后的强大支持。他年轻时就师从肯尼亚最出色的长跑教练。而完成2小时内跑完马拉松的挑战更有一个完整的团队提供全力支持。马拉松的赛道被精心挑选,弯道时特意加高边缘以保持身体平衡。有营养师在随时计算他身体营养成分的丢失和补充。按照跑步时的风动阻力,基普乔格的前方和后方都有陪跑员替他减少阻力。跑鞋也是经过了专门的设计。更有家乡甚至全世界人们为他加油呐喊。
这片子让我感慨于他难以置信的直奔目标的专注力以及他哲人般的谦虚和低调。我更体会到成功的背后需要的是个人的自推力以及社会的倾力支持,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对于如何帮助贫困人士,一种看法是要靠个人的自推力而不能靠社会救济,强调内因。另一种看法是社会的强大支持体系可以帮助贫困人士走上自救甚至成功的道路,强调外因的必要性。基普乔格作为一个从底层升起的明星深知支援体系的重要。希望更多的人能理解这一点。而如何更好地激发个人自推力,推动内因的质变,确实是一个更加艰深的课题。
《基普乔格:最后的里程碑》观后感(二):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看基普乔格的纪录片,联想到了雄狮少年的结尾,当阿娟决定奋力一搏,去冲击那个不可能的高度,所有的舞狮人都接受到感召自觉站出来为他击鼓擂阵,那一刻千金他已经超越了对比赛输赢和个人成绩的追求。他站在了这项运动精神的肩头,和所有热爱这项运动的人一起,代表他们,共同去冲击捍卫心中那个最高的理想。当看到除了基普乔格本人外,其他参赛者,工作人员和主办方,志愿者和现场观众,还有全世界所有关注他的人一起,目光汇聚,我明白了什么是“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基普乔格:最后的里程碑》观后感(三):人类群星闪耀时
2019年10月12日,通过电视直播收看了基普乔格创造历史——人类第一次马拉松跑进2小时。他全程的配速是2分51秒/公里。2分51秒/公里的配速是个什么概念?全国大学生1000米测试的满分是3分17秒。
两年后,在东京奥会闭幕式上,齐普乔格再次站上最高领奖台。万万没想到的是,荧幕中身材颀长,年轻活力的基普乔格身高168,出生于1984年,已经37岁。
是什么支撑他一次又一次创造奇迹?
基普乔格是肯尼亚卡兰津人,由母亲一个人抚养大,养成能吃苦、自律的品格。这部纪录片主要讲述了他的三个品质。
1. 谦虚平和的性格底色
基普乔格说:I am to live a good life, a simple life(我要好好过一生,度过简单的一生)。
幸运的是,他在年富力强时找到了人生使命。
我们渴望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但事与愿违,从大学毕业起,辞职创业的诱惑、孤独终老的恐惧、大城市还是小城市、结婚生子还是打拼事业、比特币是机遇还是坑……一波又一波的诱惑让人应接不暇。还没来得及找到“初心”,就迎来了职场“内卷”……很多时候压倒我们的不是不努力,而是不知道该不该在这件事上拼尽全力。
这部纪录片没多描述齐普乔格之前的经历,其实他参加过4次奥运会。面对压力和选择,基普乔格的性格中颇具禅意的一面发挥出来。面对镜头,他语气平稳。这种平稳在我在采访顶级创业者、运动员的时候经常会见到。就是那种,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此别人说什么,成功还是失败,对他来说都没什么诱惑了。很多时候,阻碍我们成功的不是挑战,而是机遇太多。
2.痛苦和快乐是跑向成功的左右腿
纪录片里介绍,齐普乔格有一种能力,他可以将“痛苦”置于脑后,然后继续拼尽全力。包括生理上肌肉的酸痛,以及心理上情绪的波动。
人类喜欢快乐,讨厌痛苦。但实际上,“痛苦”和“快乐”是同一事物的正反面。对于婴儿来说,痛苦和快乐共同作用,让它们趋利避害,健康成长。
对于顶级运动员和企业家来说,处理痛苦和情绪低落是基本功。感觉痛苦的时候,距离真正的极限还有很长距离。我在学习自由式潜水的时候,了解到普通人经过科学训练,可以闭气2-3分钟(请不要自行尝试),专业运动员可以达到30分钟以上。之所以我们会觉得30秒就受不了,是因为人体对高浓度二氧化碳不适应。对于痛苦的耐受也类似,可以科学的训练自己,一点一点提升对负面情绪、生理挑战的耐受能力。
3.“奇迹”需要一个“高效能团队”
基普乔格夺冠的配置,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纪录片中展示出来的内容,包括勘探线路的专家、全球招募的顶级“兔子”(配速领跑者)、量身打造并且随时调整的补给方案、针对高速奔跑调整过的弯道坡度等等。把这么多顶级资源聚集在一起的,当然还有基普乔格的人格魅力和品牌财力。这让我想起失去舒马赫的法拉利,就像一盘散沙,进站都能忘记换胎那种。所以说团队不到位的时候,也不用太苛责自己,努力网罗人才,和对的人共事。
更令人感动是团队之间的信任。基普乔格的速度高达21公里/小时,比普通自行车要快。他跟“破风”的团队形成一个Y字形结构。经常看自行车比赛的人都明白这样高的速度,紧跟别人心理压力还是挺大的。因为前面人一旦出状况,后面一摔就是一片,根本来不及反应。
给基普乔格破风的团队分为9棒,其中第一棒和最后冲刺的“队长”都是他的挚友。100%的信任令人动容。
当然,突破2小时大关的这次马拉松不是真正的比赛,借助了天时地利人和,但不影响它是人类历史上一颗明星。在灿烂星河中,我们不过是沧海一粟。也许荧幕前的你也在艰难面对生活的内卷,被迫选择是否要成为自己曾经讨厌的那种人。希望你可以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做出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