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就是经济学读后感1000字
《看!这就是经济学》是一本由梁捷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1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这就是经济学》读后感(一):经济学只能高大上?不对!它其实可以“接地气”
一提到经济学,你脑海中出现的是不是财经新闻上的那些凯凯而谈的专家,觉得经济学特别高大上、离我们普通人很远?但事实上,经济学也可以很变得“接地气”。 最近我读了一本儿书,叫做《看,这就是经济学》。
作者梁捷,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经济思想政治者,发表过多篇论文以及多部图书,《看,这就是经济学》就是他的最新力作。 在书中一共分三十节,分成“出门:经济学的思考方式”、“导航: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就餐:经济学的实践”、“散步:经济学的应用”、“归家:经济学的深入思考”五大单元。作者梁捷博士选取了自己的一天,从出门到晚上归家为止,结合路上的所见,讲述了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 梁博士强调,经济学不应该只凭借于黑板上的经济学,而应该是从生活中出发,数据来源于生活,经济学服务于生活,让经济学更有意义。 1.你以为的成本只是实际消费吗? 我们经常把成本挂在嘴边,可我们真的理解成本吗?并不见得。
经济学、会计学上的成本定义各有不同,会计学关注的实际发生的费用,而经济学上的成本除了实际发生的,还关注于机会成本,也就是你因为做了某一件事,而丧失做另一件事的可能性的代价。 书中举的一个例子让我印象颇深,一人打工可以一天赚200元,某天请一个女生看电影,二人花了100元,那么,他付出成本是多少?我们很多人可能以为就是电影票钱100元,可实际上,却是300元。
因为他请了看电影,这天没有去打工,损失了可能赚到的200元,加上自己花的100元,是300元。 举例来说,对于一个学校来讲,成本不仅限于维护学校正常运营所用的费用、而且还包括付出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是不是很有意思?我们以为的成本并不只是实际花掉的费用,还包括其他隐藏其中的人力的使用和时间的消耗。 2.你以为的小东西可能“来头很大”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我们有了更多的购买选择。足不出户,一部手机,就能完成交易和达到沟通和掌握消息的目的。以前买东西去超市、去商场,而现在绝大部分东西可以通过网购得到。
买一箱牛奶,可能奶源来源于国内,也可能来源于国外。国内产品需要经过生产、质检、运输、消杀等层层把关才到我们手里,国外产品则需要经历更多步骤。我们以为的小东西可能“来历很大”,甚至存在多国间的贸易合作。
至于为什么有的产品需要进口?梁博士认为存在以下原因:原材料稀缺;技术、劳动力、资本的匮乏;同种食物的不同味道差异性。这是以上原因导致有的产品不得不走进口,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3.你以为的贫富差距真得只因为工资收入吗? 有句话叫“富人越富,穷人越穷”,但为什么会如此?其实正是因为对财富思维的差异性导致的,说到底,就是经济学认知差异性。
梁博士认为,钱分为二种,工资收入和资本收入。工资收入就是正常我们工作所获得的薪酬。资本收入就是指利用股票、房地产等金融资产投资带来的收益。当然投资金融资产是具有风险性的。
我们的工资收入往往跟学历、教育背景、个人能力稀缺性、工作情况等有关,而导致贫富差距的不是工资收入,而是对资本收入的收益。
如何用手上的钱去生钱,这才是导致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主要原因。 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到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分析方法、应用技巧、经济学可以高大上,也可以“接地气”,让经济学走入生活、走进人群,这是梁博士在做的事。如果你也对生活中的经济学感兴趣,不妨一起来读一下这本书。
《看!这就是经济学》读后感(二):这就是经济学
我们谈到经济学的时候,往往会觉得这是一门非常专业的科学学科,会想到很复杂的数据图表与结论。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曾说:“经济学家应该走入真实世界,探讨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实际上,经济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绝大多数生活问题,都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
最近我读了《看!这就是经济学》这本书,在这本书中,作者尝试从自己一天的生活出发,去探索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经济学问题,并做出专业而又独到的分析。
比如,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的快递小哥,忙忙碌碌的穿梭于大街小巷寄送货物,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我们通过网络购物平台下单的货品。每一个相关的快件签收就意味着一次交易的完成,这是一个多方共赢的合作,包括售卖方,购买方,物流方,生产方等等。
又比如,有的时候我喜欢在晚上去附近的公园散散步,我们可能都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公园总是应该免费的吗?我们似乎觉得自己身边公园不收费的这个事实是理所当然的,倘若我们细想一下,公园是需要维护成本,管理成本的。
正如这本书的作者分析所说,似乎所有的免费设施都是这样的,一开始很好,可很快就变得糟糕:博物馆免费以后,大妈就会提着菜篮子到博物馆里挑菜;公园免费以后,就会变成流浪汉和很多地下交易的集中地。
于是,有人建议,公园还是应该收一点钱,交了钱的人会更爱惜这些公共设施。是不是这样呢?
可是我想,如果公园也需要收费的话,可能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去了,从某个角度看,这似乎是减少了社会的公共福利。我们也可以发现有极少数公园是收费的,但这些公园存在的标志是被当做了旅游景点。
在这本书中,作者还提到了一些热点话题,比如养老金。其中一种管理手段叫作“现收现付制”,通俗地说就是用现在年轻人缴纳的养老金来支付这一代老年人所需要的养老金。虽然每个年轻人缴纳的线并役有直接用在自己身上,但只要保证这种代际转移的机制持续不断,以后自己养老时就会有更多的年轻人缴纳养老金来支持自己。
而现在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比较严峻,社会上的老年人比例过高,使得养老金的这种管理方式无法长久地运行下去,所以才有了现在的各种引导限制的规定。 经济学表面上研究的是金钱,但哈佛大学的指定经济学教材《微观经济学》开篇就说道:“选择,而非金钱,才是经济学家研究的统一主题。”
经济学家认为,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选择的结果。在人生中,我们会面临无数次选择,有的时候答案是黑白分明的,但大多数时候我们无法看清自己拥有哪些选项,也很难去预测每一个选择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未来。
也正因为如此,经济学才毫无疑问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了解经济学的知识,能够让我们更好的去应对生活中的艰难抉择,更加深刻的认识社会现象。
《看!这就是经济学》读后感(三):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能够让我们活的更通透
经济学本就不应该仅仅存在于象牙塔中,他更应成为指导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解经济学的原理,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更通透,从我们日常生活中了解经济学常识,也能对于经济学理论和世界的认识更清晰。 所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于用日常生活来解释经济学现象,用广大读者能够听懂的语言,来提供经济学知识,来普及经济学,来让更多的人明白我们的生活就是由各种经济现象构成,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学的“田野调查”。
梁捷,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长期在杂志中开设专栏,致力于把经济学理论普及给更多的人,而他的这一本著作《看!这就是经济学》就是把日常生活中那各种现象用经济学的方式给出应有的解释。 那么这本书都围绕着那些日常生活现场呢?都有什么样子的经济学原理呢?梁捷从我们每一天的日常生活进行论述,用出门、导航、就餐、散步、归家五个场景形象的代表经济学使用的各个阶段,用三十个日常行为和在这些行为的中涉及的经济学现象给出普及知识。在这里都是我们生活中行为中可能碰到场景,能够理解这些场景背后的经济学理论,就能让自己对于可能碰到的问题有所准备,也就能更好面对。
比如,当我们找工作时,就会碰到各种奇怪的现象,甚至有时候还会感受到自己被歧视了。这是真实的吗?梁捷在《白领的收入真的比蓝领高吗》中回答了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到的经济学规律。 工资收入与很多方面因素有关,不是仅仅用蓝领、白领而能够概括的,但其中的鄙视链在一些环境中确实存在。
工资收入由行业、公司规模、个人学历、甚至工资谈判技巧等都息息相关。相同的工种在不同行业,在公司的不同阶段,工资收入差别非常大,而学历水平、是否是名校、是否是海归、甚至是否是和公司领导同一个人学校毕业,都会对工资有影响。这些都是在面试时不可避免会遇到的因素。 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地域歧视都是无法避免的,那怎么办呢?求职者如果碰到这样的境遇,其实也不用太过焦虑,了解这种境遇背后的规律,就能有更多的应对方式,去做更多选择,去更好提升自己,去寻找那些没有歧视的企业就好了。
当然这仅仅是解决我们实际问题的一小步,这本书中还有着大量的内容需要我们去了解。大到了解我们国家的政策,了解整个社会经济规律的变更过程。比如,我们经常在新闻中听到的M1、M2货币具体是什么?比如货币从纸币到移动支付是怎样演变的?比如老人的养老金是谁来支付的?而小到我们身边的日常,比如出租车司机宰客的经济学分析,比如公园为什么会免费?比如让孩子学习特长班的心理动因? 来读一下这本《看!这就是经济学》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一定能够让我们活的更通透。
《看!这就是经济学》读后感(四):懂点经济学:开启赚钱和省钱的幸福生活
经济学到底是什么?
我认识经济学是从一件社会新闻中,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婚外又找了一位女朋友,情浓时给女朋友买房,等女朋友给他生了孩子,要名分的时候。这位经济学家反悔了,为了分手,利用FL的空字,不但要回了自己买的房子,还让女朋友赔了自己很多钱。
真的是撕下脸皮,上演了一幕胜利的经济学理论。
当然,因此,这位学者也斯文扫地,名誉尽毁。
如果新闻中的女朋友懂一点经济学,估计也不会被骗的这么惨,失了青春又赔钱。
《看,这就是经济学》中一书中,作者梁捷,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也是一位经济学家,主要研究经济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在书中,作者打破那种殿堂式的经济学理论,提倡带着“田野调查”走出去,从生活化的场景出发,从身边开始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
接地气的经济学,可以让普通人了解经济学到底为何物,经济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吗?懂点经济学是否可以开启赚钱和省钱的幸福生活。
在《看,这就是经济学》书中,作者分为5个大单元,选取了一天的生活,从早上出门到晚上归家,和读者探讨日常生活中所蕴含的经济学道理。
1、出门:经济学的思考方式
2、导航: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3、就餐:经济学的实践
4、散步:经济学的应用
5、归家:经济学的深入思考
经济学家是通过认识和研究这个世界的经济变化,然后预计社会的走向和发展的专业人士。
但是经济学家是通过什么来认识这个世界的呢?
作者解释说,大多经济学家是通过数据和材料。
所有的数据和材料都是来自于生活。
书中,作者用24小时麦当劳里的人和现象,来解释经济学的原理。
比如说:
早上的麦当劳可能是老人比较多,因为早餐不贵,有豆浆,还可以坐在一起聊天,如果是晨练结束,那么到麦当劳点一个早餐套餐,可以解决回家做饭的问题;
下午的时候,麦当劳会有很多学生,点一杯饮料,可以完成当天的作业,小伙伴们一起讨论,写得更快;
晚上的时候,麦当劳会有一些遭遇了生活困顿的人,呆在餐厅,可以省去一晚的住宿费。
麦当劳从不驱赶顾客,不论你是否消费,都可以在餐厅里呆着,24小时或者更久。
作者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说经济学的作用,一种是解释这个世界,一种是改变这个世界。
如果说通过麦当劳的消费现象,可以推断出不同时间段内不同人群对于一家餐厅的定位,那么这些消费群体的后面就是赤裸裸的经济学。
所有群体的消费行为都是由于生活条件和消费认知所体现的,即便你把麦当劳作为是一个免费住宿的地方,也是在消费它的“服务条款”。谁能说,这些人以后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他们除了可以是麦当劳的宣传者,受益者,也可以是它的实际消费者和传播者。
在经济学著名的“二八”理论当中,很多行业的利润是由20%客户带来的,80%客户在行业中带来的是非直接性消费利润的产生者。
如果你懂得一点经济学,看问题的角度就会不同。从而产生你对事物的认知不同,然后你会遇见你的“经济学结果”。
如果你懂一点经济学,可以通过很多种渠道和方式赚钱,也可以通过一些习惯省钱。《看,这就是经济学》这本书更适合一些普通人看,没有高深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生活场景来分析经济学背后的原理。
很是不同,可以让一个不懂经济学的小白,从此走上“搞钱”“省钱”的“专业”道路,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