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矫情”2字,杀死多少适合恋爱的文科男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矫情”2字,杀死多少适合恋爱的文科男

2022-06-30 14:13:44 作者:A姐 来源:新世相 阅读:载入中…

“矫情”2字,杀死多少适合恋爱的文科男

  ayings:

  能想象吗?学科竟然成了 95 后相亲局上的第一道坎儿。

  最近作为编辑部最热衷于到处帮人相亲的编辑 A 姐我,遇到了一件奇葩的事。

  从外貌、收入、学历来看,都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但我兴冲冲去给俩人牵线搭桥时,双方一听说对方的学科,这事就黄了。

  男生说:我绝对不找理工女谈恋爱,无聊。

  女生说:我绝对不找文科男谈恋爱,矫情

  很惊讶,2022 年了,还有人对理工女和文科男存在这么深的偏见?

  我不太信,于是找了一群理工女和文科男“群聊”,才发现,偏见竟然是真的。

  但聊着聊着,因为群体的少数性,他们竟然对彼此所在的环境深度共情了——

  文科男开始理解女性找工作不容易,理工女竟然同情文科男被说“矫情”。

  不得不说,贴标签这件事害死人。

  恰逢毕业季,编辑们很想给大家呈现一些现实的东西:在“少数派”这件事上,刻板印象必定存在,但我们更希望你别被“少数派”这仨字吓住。

  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才是人生啊。

  我们是少数群体。

  土木工程班 30 个人,2 个女生。

  一个班花,一个校花。

  老师重点关爱对象。

  上马哲,别人都能逃课,但我不行。

  每节课都会被提问。

  班里有个公开的秘密:

  我们班 4 个女生,都是调剂过来的。

  特殊体验的话,

  桃花真的还不错?

  有个女同学半路转去学文,

  大学再也没谈过恋爱。

  她后悔死了。

  但在顶尖的理工院校里,

  性别比例被学历磨平了。

  我在 985 读数学博士,

  原以为这里没什么女生的。

  这该死的优秀的地方,

  男女比例都是 1:1。图片

  大学读历史,54 个学生,8 个男生。

  去隔壁理工院校串门时,

  我像个变态一样大喊:

  我好久没见过这么多男人了。

  后来,

  计算机系男生来求联谊,

  我们都不屑去。

  反正大家都找到女朋友了。

  去律师事务所办入职,

  填表的时候我是唯一男生。

  后来空降一个帅哥男高级律师,

  我比女同事们还激动。

  我们专业是强制性 1:1 招生。

  非强制招生的专业,

  有的班就 1、2个男生。

  不是男生不来,

  是我们这种行业的顶尖院校,

  男生真的考不过女生。

  真不是凡尔赛!

  Q:你眼里的理工女/文科男长啥样?

  文科男?

  很精致吧,据说他们出门化妆。

  我不行,化妆比做实验难多了。

  不行,我要澄清:

  不是所有文科男都爱化妆!

  之前读书时,

  日语系的一个男生因为出门化妆,

  全校闻名。

  我们宿舍几个糙老爷们,

  为此展开了一场激烈讨论,

  结论是:

  很别扭。但这是他的自由。

  我发现文科男孩超级爱秀他的肌肉。

  比女生还注重身材。

  我们确实比较喜欢跑马拉松、打羽毛球,

  我甚至会踢毽子哈哈哈。

  专业不能定性一个人。

  大家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仅此而已。

  很潮。

  明黄的上衣,粉色短裤,烫卷发,

  一打眼还以为哪个小明星呢。

  女程序员,格子衫不是标配吗?

  是不是还有点糙啊?(冒犯了

  我才不糙,超爱自拍!

  除了数学博士,

  我另一个身份是“社交媒体博主”。

  有一次分享假期计划:

  读论文、温习软件知识、找实习……

  然后有人在留言里讽刺:

  还是在家里自拍吧。

  大概他们觉得:

  理科女博士就不能漂亮?

  Q:你眼中的理工女/文科男是什么性子?

  奶呼呼的,好 rua。

  是不是有人说他们“矫情怪”?

  我没说,不是我。

  之前某乎的一篇文章,被狂骂“矫情”。

  人家写的是关于

  “想逃离生养我的故乡,

  但又怎么都逃不掉,最终与它和解”的。

  写挺好啊,不懂哪矫情。

  但也有人夸。

  感觉夸的人,受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图片

  是啊,谁的性格不是多面的?

  我的甜妹朋友们,管我叫“大哥”。

  但我也会弹贝斯,也喜欢王小波。

  御姐!弟弟爱你。

  找对象找个理工女吧,

  她会跟你摆事实讲道理,

  不无理取闹。

  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确实不会被情绪影响做事。

  但,

  曾经一边哭一边完成了一个重要实验。

  后来一边哭一边完成了一份商业计划书。

  我爸是工科男,

  非常嫌弃我这个文科男。

  他觉得我总是动不动就伤感,

  都是闲的。

  但我妈生气的时候,

  往往是我第一时间发现并安慰她的。

  下次不安慰了。

  就让我爸挨骂吧。

  看书看多了,

  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维体系和世界观。

  只要世界不按他想的运转就抱怨。

  ——我时刻警惕自己成为这样的人:)

  Q:处理事情时,

  你的学科规训了你哪些日常习惯

  我的脑袋里面有张 SWOT 分析图。

  遇见事情能自动分析,

  什么选择什么行为最合适。

  吵架也是摆事实、讲道理。

  我男朋友简直爱死我这一点了。

  我感觉我身边文理科的女孩子,

  差异挺明显的。

  当我吐槽我的奇葩老板时:

  文科女孩:姐妹向着姐妹!

  理工女孩:姐妹向着真理!

  “我觉得这个事是你做的不太对。”

  日常被理工女孩教育。

  荣获“妇女之友”。

  女生有情感问题会第一个找我。

  我能 get 到她们生气的点,

  也可以提供一些信息,

  关于“男生到底在想什么”。

  男生有情感问题也会第一个找我。

  一般问题都是,

  如何哄回自己的女朋友。

  我每次和女朋友出门,

  都会在包里装两片卫生巾。

  一片应急给她用,

  另一片为下次突发情况备用。

  这算体贴吗?

  怎么就优柔寡断了呢?

  经常会“钢铁直男”好吗!

  我们从进入学科开始,

  就被教育要追求人文社科的“公平正义”。

  辩论时要求逻辑顺滑思维清晰。

  我女朋友都是我手下败将。

  我女朋友说了,

  我就快失去女朋友了。

  思考问题时,

  习惯了站在对方的角色上想问题。

  可以经常和女性朋友们,

  讨论性别议题和社会新闻,

  但和男生讨论不了这个。

  尤其是唐山事件时,

  他们真的无法共情女性的恐惧。

  Q:因为你的选择,你承受过什么压力?

  土木工程,主要是工地的现场管理。

  毕业后找不到工作,

  已经转行了。

  大龄男同事说,

  我们公司会特意招一些漂亮可爱的女生,

  负责在供应商生气时冲上去哭。

  大学时帮忙拍招生宣传视频:

  学生代表是 7 、8 个高矮胖瘦的男生,

  和一个美女。

  在哪不都是,

  看不到她的能力,只能看到她的外貌。

  刚毕业时去应聘,

  被男性 HR 明确告知不招女生。

  “女生娇气,

  但男生会任劳任怨地加班。”

  我现在的公司,

  很多级别高的岗位都是女性。

  公司里的女程序员都不忌惮结婚生子。

  明白了。

  如果生孩子之前就在重要岗位,

  并不会因为休产假回来就变了。

  必须诚实地说,

  作为文科男,

  我真的深度理解女生就业问题了。

  亲耳听到负责招聘的领导说:

  “一定要一个男生,

  筛简历就优先看男生。”

  但这是违反宪法平等权的!

  我还观察到一个现象:

  初级的律师助理中,

  女生比男生多得多。

  但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里,

  男人占大多数。

  被淘汰的女生不一定不够优秀,

  淘汰掉她们的,到底是什么?

  “文科男不配站在内卷中心。”

  保研 985,我跟我奶奶解释了很多次,

  毕业后我大概率只能找个,

  月薪五六千的工作。

  但她不信。

  男生成家立业的压力更大——

  一个男同学放弃了人民日报社的工作,

  回老家考选调生了,

  工资更高,幸福感更强。

  Q:你做过什么样努力,尝试改变吗?

  能做的不多,但还是想试试。

  我能走上领导岗位的话,

  更多女孩可以不必被歧视吧。

  又自学了一门编程语言。

  哪怕未来本学科走不通,

  我还有另一条路可以走。

  坚持,是我唯一能做的。

  我马上要去读研了,

  我还是挺想坚持我的学术研究生涯的。

  法律解答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问题:

  比如这个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

  如果现在不是这样,

  未来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做。

  现在我还没啥经济压力。

  但如果成了家,

  我会去做兼职律师来补贴生活。

  我学计算机的朋友一年上百万的年薪了。

  我也在赚钱的渴望和喜欢的事情之间摇摆,

  每次只自己安慰自己:

  从历史角度看,

  钱只是一般等价物而已,

  只不过是在当下的发展阶段比较重要。

  但我喜欢的人文社科,

  是教我成为了人的学科。

  如果我成为不了一个真正的人,

  那别的又有什么意义呢。

  【写在最后】

  参与采访的文科男孩 @晓峰 最后说:

  “可能因为生活环境、种种原因,人们之间会有不同,但我们相同的地方肯定是大于不同的地方。”

  “我还是不想给大家贴上标签,标签让人们越来越割裂。”

  刻板印象这事本身就和人的思想,和“派生需求”有关。

  经济学家马歇尔说过:消费者存在某种根本的欲望或需求,企业就会就去迎合于满足这种需求。

  刻板印象就是在这种需求下催生出来的。

  我们对一些东西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以至于在后来者选择的时候,成了他们的“具体的困扰”。

  我还是希望,大家能从“具体的困扰”里走出来,看看“具体的人”。

  这是彼此了解的第一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