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寻找门卫》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寻找门卫》读后感1000字

2022-07-11 09: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寻找门卫》读后感1000字

  《寻找门卫》是一本由彼得·比尔曼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8元,页数:2022-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找门卫》读后感(一):读一下这本书,关于门卫的种种,会有很大的收获

  不得不说,随着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发达,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致,一些行业消失了,但新的行业出现了,一些职业消失了,但新的职业诞生了,似乎这是社会的一种平衡法则,均衡着人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能够正常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社会分工精细化以后,各行各业的发展和持续化推进都有条不紊,很多职业的存在性和持久性同样得到了重视,很多专家和学者善于观察整个社会上的所有,来验证他们对这个世界和社会发展的理解和认同感,研究也是五花八门。

  由美国著名社会学系教授彼得·比尔曼著作的《寻找门卫:一个隐蔽的社交世界》就是一本非常偏门的社会科学著作,因为本书聚焦的是纽约的门卫。

  对于门卫,很多人自然而然的带有一种偏见,认为他们的工作知识性基本没有,劳动量基本没有,存在感略有一些,工作效果几乎感觉不到,当然,世俗的偏见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的认可,现代的门卫也并不等同于过去的门卫。

  基于国情、社会、舆论、原生、封建等各种因素的不同理解,门卫的涵义当然有着巨大的差别,作者研究这个行业,尤其是这个职业,也是基于一次拜访同事的经历,他善于观察,并慢慢回想,逐渐的他觉得应该深入的了解一下这个职业。

  本书所介绍的门卫基于纽约市高层住宅楼的门卫,虽然其他城市或者国家都有门卫,但在作者眼中,纽约市的门卫相对独特。门卫和住户之间在空间距离上极为接近,在社会距离上却相隔甚远。这种说法很好理解,高级住宅中的那些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收入、阶层都相对较高,而门卫的社会阶层则相对较低,但如果要如此认为这种关系则是不正确的。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纽约市的门卫平均收入并不低,甚至于高于很多职业,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在寻常人的眼中却低于大部分职业,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社会的偏见。

  对于一栋大厦的门卫来说,日常处理各种事物以及和各种住客打交道成为最常见的工作之一,如何拿捏其中的程度和关系至关重要,既要稳妥的将工作处理好,又要维持好自己的自尊,然后维持好这个平衡。很多人都有这种体会,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门卫们都很忙,而你平时没事路过的时候,却发现门卫们无所事事?这一点真的非常奇怪。

  其实,很多工作内容,门卫完全可以掌控处理方法,方法A还是方法B?这里面有很大的学问。门卫在各行各业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读一下这本书,会有很大的收获。

  《寻找门卫》读后感(二):小小门卫的职业日常

  本书围绕着一个现象展开:门卫和住户在空间距离上极为接近,在社会距离上却相隔甚远。这是一个极其富有社会学张力的问题,门卫和住户是怎样产生联结的呢?比尔曼在本书的各个章节循序渐进的阐述联结背后的机制和逻辑。

  门卫获得工作是非正式关系在发挥作用。非正式关系运作的背后是信息机制和信任在发挥作用,这一假定认为通过非正式网络来寻找雇员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人员与职位不匹配的情况。由此,导致了阶级和族群对于社会关系结构的形塑,产生了根据种族和族群所发生的劳动力-市场区隔。

  压力与无聊并存的工作感知则是由于运筹学原理,而门卫则是通过优先住客、日常谈话和偏好区分来塑造用户需求。这些举措决定了门卫必须对于用户有个性化的服务和了解,也就是说门卫必须要在和住户的互动、了解和行为干预中随时保持思考以保持自我裁决和自由裁量,提供安保则成为他们的合法借口。实际上,门卫的这一行动逻辑是与普遍性的职业规定相悖的,因此,他们必须在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之间保持平衡。

  门卫的存在对于公寓来说,是一种符号化的展演,门卫的存在意味着公寓是安全、体面的。对于住户来说更是如此,和门卫的互动更能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彰显自身的社交风度。极具社会距离的门卫和用户的互动往往是在安全范围内的日常对话中展开的,通过互动运作门卫可以和用户拉进距离,更好的完成工作。上述是长期工作的门卫所运用的策略,短期工作的门卫更容易在社会距离的差距中感受到阶级鸿沟,从而产生较为低下的职业认同。

  奖金制度则是门卫为住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根本动力,门卫通过奖金来对住户进行区分。奖金实际上是对于门卫提供“”的承认,使得个性化的服务在现实中被正当化。同时,住户对于奖金的发放再次创造出了社会距离,使得门卫的服务和互动定性为职业的。

  门卫在公会、管理方和用户之间斡旋,通过自身专业化的服务“讨好”用户来达成对于自身利益的保护。这正是近距离空间互动所产生的效果,在互动中塑造客户偏好,使得客户形成路径依赖。

  总体上来看,较大的社会距离塑造了门卫的专业性和个性化服务,较近的空间距离使得他们可以在互动中满足客户需求,从而产生难以被更替的优势。这一张力塑造了门卫的工作行动逻辑和导向,造成了事实行动和书面规定的差异。

  本书看下来,有很多视角和收获,每一章节都可以作出延伸。比如:

  借助熟人找工作依然是广泛运用的就业的途径,现实生活中该怎样运用信任打破信息壁垒?

  服务性职业如外卖员似乎也面临着无聊和压力并存的职业感受,他们是如何解决多单同步进行的压力?怎样建立起对于职业的认同?(现有该群体研究大多数用制造同意、劳动控制,老看阶级视角有些厌倦)

  职业的符号象征意味——为什么保安制服和警察如此相像?

  ……

  诸如此类,如同作者所说,可以作为日常职业的研究框架加以借鉴(个人认为尤其对于服务业更有借鉴意义)。虽说是2001年的古老田野资料,依然揭示出不变的微观机制原理,非常有一叶知秋的感觉,这大概就是民族志和定性研究(甚至社会学、人类学)的魅力所在吧!!!

  《寻找门卫》读后感(三):测不准的门卫

  究竟什么是门卫呢?提到这个词,我们想到的大抵是厂房门口的看门大爷,无一例外唤作老张、老王、老李等。他们大多未老先衰,或是曾经从事过重体力活留下的痕迹,或是长期昼夜颠倒的生活让他们无法面对阳光。他们的作用难以界定,身份和保安多有混淆。这些种种构成了我们对门卫一词的初始印象,带着这一印象开始寻找门卫,却发现纽约的门卫与我们的记忆有所不同。

  《寻找门卫》一书,寻找的究竟是什么样的门卫呢?和我们所熟悉的门卫不同,本次田野调查的门卫,他们服务于住宅场合,他们虽然兼具了保安的身份,但是更重要的是管家这一形式。他们并不是我们记忆中略显苍老甚至可能是邋遢的形象。相反,他们作为一栋楼的门面所在,需要呈现的是专业、可靠的形象。因此,一个门卫的诞生,并不简单,这里面涉及到的既有专业素质也有人情世故。从门卫的诞生,到门卫的养成,甚至是门卫的离开都是本书所调查的范畴。可以说,这是一部围绕着门卫生态系统写就的调查报告。

  为什么选择门卫这个群体作为田野调查的对象。虽然在第一章作者已经做了介绍,即从入门和安全性角度考虑,选择门卫群体进行调查具备了诸多优点。仅仅因为此吗?其实结合全书来看,或许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此前已经讨论过不同文化语境下“门卫”一词的差异了,那么是否有相同之处呢?相比于其他职业,门卫诚如其名,守在了一条阶层界限之上。纽约的门卫们,在面对给公寓住户送货、送邮件、送快递之人时,俨然有主人的架势;但是当面对公寓住户时,便又再度退回服务人员的身份。这种守在阶层界限的身份,与我们惯常记忆中的门卫是一致的:面对不熟悉的外来者想要进入厂区,门卫严加追问;而面对熟悉的工作人员时,门卫似乎又退回了无足轻重的边缘角色。正是这种守在界限上的特殊身份让门卫具有了独特性,也因此被选为了调查对象。他们本身所处阶层与他们所服务阶层面对面,他们需要在不同阶层间熟练的转换身份,并依赖于此谋生,因此构成了他们的独到魅力,也因此成为了社会学田野调查绝佳的入门选择。

  如果将这种身份的独到性带入调查结果当中,就自然的可以更好地“塑造”门卫。为什么门卫更容易具有族裔乃至家庭的集聚性?因为只有在熟人社会的前提下,才能有耳濡目染和知根知底的特色,由此更好的适应阶层转换。为什么门卫更愿意面对送包裹、送披萨的人,而最不愿意面对的是住户的访客。因为访客来自公寓之外,根据固有逻辑面对外来之人时门卫是更高阶层的代言人;但是访客的访问对象又决定了在这次碰面中门卫应该将其视作与住户同阶层的人对待,因此门卫应该放低姿态。这样与惯例常识相违背的特殊形态,想必是门卫需要处理的棘手事件了,造成这一状况的人自然也就不被喜爱。又是为何门卫需要保持合理的阶层界限感。这一点其实颇为值得玩味。任何服务性质的工作中,不可避免需要与服务对象保持恰当的距离,但是在门卫与住户之中,这种界限感尤其重要。当门卫以管家身份参与住户生活时,难免会窥到隐私。而这种基于隐私建立起的联系,又不可避免地带有秘密纽带地色彩,颇为容易让人浮想联翩,继而越界。这种由于特殊身份关系而存在地工作界限,自然成为了从事这一工作之人和观察这一工作之人的关注要点。当然,这种特殊的阶层界限,并不只塑造了门卫的行为,同样对管理员乃至住户的行为产生了诸多影响,例如管理员的监督身份与同属一个工会的尴尬身份。住户与门卫间基于奖金、小费乃至罢工应对的行为,无一不受制于身份界限的影响。

  因此,我们与本书作者及其课堂上的学生一道,不仅仅是在寻找门卫,而是在基于门卫独到的身份存在“塑造”门卫,这实际上也是田野调查的魅力所在。当观察者介入被观察者的生活时,已经实际上重塑了被观察者。后验的观察永远无法还原客观的真相,但是我们可以藉由此塑造一个社会接受的被观察者的形象。因此,这不仅是发现门卫,更是塑造门卫。

  《寻找门卫》读后感(四):《寻找门卫》:一个被忽视的社交平台

  文/叶小禾

  朋友在纽约工作,每周需要去公司三次。

  最近,她出门非常小心,附近有一个高档小区里发生了一起抢劫案。一般来说,这类案件很少发生,因为高档小区都配备了门卫,安全系数相对高一些。

  如今,竟然发生了抢劫,这让住在附近、没有门卫的住户们感到很害怕。

  由此引出了一个话题,门卫真的很重要吗?他们与住户之间是如何相处的呢?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彼得·比尔曼做了这项社会调查,并写下了这本《寻找门卫:一个隐蔽的社交世界》。

  初次接触纽约的门卫,给彼得·比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第一次去拜访朋友,到达朋友的住处时,天色已晚,还下着雨。在他准备进入大门时,遭到一位穿着雨衣,看不清面目的高大男人的阻拦。

  受到惊吓的比尔曼快速闯入,并将那个人关在门外,飞快地跑到朋友的家中。尽管后来发现是一场误会:那个男人是小区的门卫,却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门卫熟悉本小区的住户,看见陌生的人进入小区,肯定会出手阻拦。而没搞清状况的比尔曼因为不认识门卫,误以为自己遇上了坏人。

  他们知道住户是否经常点外卖,是否爱吃中餐,是否酗酒,早上几点出门,做什么样的工作,有什么样的朋友,大方还是小气,甚至有无婚外情人。

  而住户并不一定了解门卫,只有在需要的时候,他们才会想到门卫的存在,有些时候,门卫只是住户身份的一种象征。他们之间在空间距离上极为接近,在社会距离上却相隔甚远。

  这种看似没有多少互动的交集,却真实存在,是一个容易被忽视掉的社交平台。住户们认为自己缴纳了管理费,就应该享受门卫的服务。尤其是住户在支付小费后,更是理所当然地指使门卫。而门卫在接受小费时,有时也会有所顾虑。

  住户们认为门卫这个岗位是一个不带智商的工作,他们大多数时间会看到门卫无所事事地站在那里,只是机械地开开门和关个门而已。一个机器人就能胜任的工作。

  然而,他们往往忽略了门卫也需要处理一些棘手的事情。在上下班高峰时段,在快递送餐时,在老人需要帮助时,都需要门卫及时做出应对措施。

  抛开这些服务,门卫随时需要注意小区以外的来访人员,快速判断来人的身份,是否有安全隐患。同时,独居的老人也会下楼来找门卫聊聊天,打发一些无聊的时间。这些隐形的社交形式,随时都会发生。

  这是纽约的门卫的日常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内的门卫也在改变。以前的传达室里总是坐着一位老大爷,现在,门卫的年龄一般都是四十五岁以下。

  每天上下班都会遇上新来的门卫,日渐熟悉后,得知他的经历很丰富。他曾经是体制内人员,辞职开过公司。因为受大环境的影响,关了公司,赋闲在家。不甘心安逸的生活,想跨行进入保安行业。于是,便开始从门卫做起。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要想当一个好门卫,不仅需要有一定的协调能力,还要有一双锐利的眼睛,更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

  最后,用比尔曼的话说,从多种不同角度(一般是跨越各种不同层面来)看待社会互动时,其中的紧张和矛盾就会凸显出来。

  恰当地处理好这些紧张和矛盾,让门卫和住户的交流平台,不再成为隐蔽的社交世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