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 | 想你了,忍不住给你打个电话
点击上方绿标,可收听主播 小贤 的朗读音频
文 | 末日之日
“小a的演技太棒了,为他打电话!”
“小b唱歌太帅了,为他疯狂打电话!”
去年,“打电话(打call)”成为了互联网上的十大流行语之一,其意思大概是为自己喜欢的偶像加油、应援。
眼看朋友圈里“电话”打得热火朝天,朋友大米却独树一帜地发了一条:
“我刚给我妈打了个电话,她说晚上吃饺子……”
看到这句话,我突然想起来,自己已经很久没有打过一通真正的电话了……
小时候,家里只有一部固定电话,乳白色的机身,长长卷卷的线连着一只听筒。
对那时的人们来说,电话铃声总能给人一种未知的新鲜感。每当电话铃声响起,家里的孩子们总是兴奋地抢着去接。
还没接起电话的时候,会忍不住猜想:电话那头是姥姥叫我们去她家吃晚饭?还是小伙伴要找我出去玩耍?……
打电话也是一种别样的乐趣,但碍于电话费,孩子们从不敢乱打,最多就是打给晚下班的父母,问问他们几点回家。
后来,寻呼机问世。每天给“寻呼台”拨打电话,向父母的寻呼机上发消息,成了小孩子们最常做的事情。
那段时间,父母们的寻呼机中几乎塞满了“某小朋友在等你回家吃饭,看到请回电话”的信息。
在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一部小小的固定电话,仿佛就是自己与身边亲人的密切链接。
后来,随着我们的长大,手机开始渐渐普及。每天拨打电话的人变成了父母,他们总会在电话里问:“晚上想吃点啥?”或是叮嘱:“别玩太晚了,要早点回家!”
等到孩子长大成人,不免因工作或学业离开家乡。最初或许还会因为寂寞和胆怯,不时往家里打电话寻求慰藉。
但时间长了,自己的羽翼逐渐丰满、世界逐渐丰富,也就慢慢地,不再那么频繁地和家里联系了。
前段时间,一个叫做“番茄炒蛋”的视频刷爆了朋友圈。视频里,一个刚到美国的留学生因不知怎么做番茄炒蛋,在中国时间凌晨4点,给母亲打了一通视频电话。
电话那端的父母便半夜爬起,一边做菜,一边录制视频给儿子讲解。
长大后的我们,似乎只会在寻求帮助的时候,突然想到父母。平常,却要等到父母忍不住思念,“胆颤心惊”地打过来,得到的却是儿女们更多的不耐烦……
手机还未普及的时候,朋友之间说“常联系”是一种殷切的期待,手机普及之后,微信里的“常联系”更像是一种礼貌的敷衍。
小时候,伙伴之间最多的交流方式是写纸条,和一封又一封长长的信。放学路上偶遇“知己”,便能在深夜的路灯下“谈天说地”,一聊就是几个小时。
为了和伙伴们联络感情,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小小的一本电话簿,上面歪歪扭扭地写满了好朋友们家里的电话号码。满满当当的电话簿,对孩子们来说,仿佛一笔价值不菲的财富。
那个时候的“电话粥”有一定成本,所以对于小孩子来说很是奢侈。只有大人不在家的时候,才敢抱着电话和朋友畅聊。
孩子们的话题琐碎而幼稚,无非是学校里发生的小事,和对未来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在现在看来,那短短的几个小时,大概是朋友之间,心贴得最近的时刻。
后来,我们手机被各种社交app占满,交朋友的方式从以前的写长信和煲几个小时电话粥,变成了软件里简单的看头像、看简介,然后挑顺眼的右划打个招呼。
在这个什么都讲求“快速”的时代,似乎谁都不愿去细心维护软件里面的友情。
初识的3分钟热度很快用光,一言不合就左划删除,一段友谊便被简单地画上了句号。
就算是“长期”的好友,也只是在偶尔想起时,发个微信消息,有一搭无一搭地寒暄。翻翻聊天内容,“改天”、“下次”、“有机会”、“有时间”等词语竟是占据了半壁江山。
逢年过节时,手机中冷不丁地收到一条朋友的祝贺短信,才惊觉,那个儿时曾一起煲过电话粥的好友,长大后,竟再没有联络……
女孩在下课后守在窗边,等待着喜欢的男孩经过窗前;男孩提前半个小时到达约会地点,耐心地等着女孩的出现。等待的过程是紧张的,甜蜜的,谁都不会觉得麻烦。
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里,男主角念大学时,经常要在公用电话亭排很久的队,只为了给自己心爱的姑娘打一通电话。
后来,手机的出现,让情侣之间有了更快的交流方式。想一个人的时候,不再需要花费漫长的一个月去等一封信,电波可以把思念迅速地送到彼此耳边。
刚拥有电话时,两人总会聊到深夜,仿佛要把一辈子的话题都聊完。从满格的电打到自动关机,然后换一块电池,继续打,一直打到手机发烫。
那时候,漫长的夜里,想一个人,就给他打电话。
现在的智能手机中,各种通讯工具越来越齐全,打电话的功能却被逐渐弱化,一同被弱化的,还有我们想念一个人的心情。
不少年轻男女抱怨,现在谈恋爱越来越“速食”,交流基本只靠简短的信息和表情包,没有了长时间的通话,总觉得自己像是养了一只手机宠物。
翻翻手机通讯录中的“最近通话”,我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和人认真地打过一通电话了。
从前打电话的时候,我们总会全身心地和电话另一端的人交流感情。
而现在,我们却可以对着手机的菜单栏操作娴熟,同时和多个软件上的多个人同时聊天,仿佛是把想念和喜欢都分成了好几份。
聊天软件里,对父母叮咛的忽视,对朋友寒暄的敷衍,对爱人琐碎的抱怨,正一点一点地吞噬掉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深情,把本该彼此亲近的人逐渐拉远。
趁着节日将近,不妨给你牵挂的人打个电话,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问候。
听父母讲讲家中的琐事和烦心事,安慰他们,关心和唠叨也都耐心收下。再和他们说说你的新鲜事,向他们汇报一下自己的近况,让彼此之间更加地了解与亲近;
和朋友一起回忆从前的日子,细数儿时曾做过的傻事。聊以前的共同的爱好,也聊现在所处的城市,和生活中的冷暖故事;
和爱人互诉衷肠,“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或者只是简单地问一句“天冷了,添衣服了吗?”,“下班之后我去买菜,你想吃点啥?”
一声温暖的问候,带着思念的温度,总能赶走一些冬季的寒冷,让人心头的冰雪融化。
想Ta了,就打一通电话给Ta吧。
作者:末日之日,一只喜爱做白日梦的民谣狗。
主播:马小贤,配音爱好者,希望可以用声音温暖你的生活。新浪微博:大明湖畔的马小贤,微信公众号:小贤夜读。
今 日 话 题
你的第一通电话想要打给谁呢?
留言后就去拨号吧。
版权声明
转载请联系“读者”微信后台。
编辑:末日之日
本期责编:末日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