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作家蒋方舟也有“讨好型人格”,高晓松鼓励她要“加油骂人”
下午刷微博,好生感慨,不论男女老幼,好像大家都在身残志坚地活着,有人抑郁,有人焦虑,有人社交恐惧,有人恋爱无能,没有点病好像都不好意思跟人开口打招呼
每个人都活的太辛苦了,这是个早已显现的问题,但辛苦的另一面是潜藏的成长,正是因为在物质追求之外,大家还在关注个体幸福,发现心病正说明对于自己的认识深度又被穿透了一层
哪怕你已获得世俗意义的成功,有超越普通人的天资和前程,但在自我成长方面,人人平等,谁都逃不开喋喋不休的自我追问:我有什么样的问题?我能不能过得更好?
天才作家的蒋方舟也一样,上周播出的奇葩大会 里她分享了自己作为一个讨好型人格患者的经历和思考,获得了不少共鸣,就连马东听完都说,蒋方舟的话戳到他心里
曾有人问蒋方舟:你拥有过很真实的关系吗?所谓真实的关系,可以浅显的解读成,你能在这个人面前暴露自己不堪的一面,你可以自由表达自己,也不避讳冲突,甚至是争吵
如果说自我是装满了各种情绪认知和行为的密封容器,这一问,像是揭开了容器盖子,对于自己的反思便再也藏不住,它是问蒋方舟,也是问我们自己
如果没有体验过这样畅快真实的关系,到底是容器里的哪一个成分发生了腐坏?我们不敢跟人发生争执,悄悄把不满隐藏,想让别人高兴蒋方舟说,直到看见讨好型人格这个词,她才知道,说的正是她自己
讨好型人格,大概可以理解成好好先生好好小姐,心理学家给他们起了一个别致的名字,看管人性格紊乱或取悦症
这种对他人太友善的无私性格或是一种病态,极端无私是一种用来掩盖一系列心理和情感问题的性格特征他们友善无私的背后通常是痛苦孤立空虚罪恶感羞耻感愤怒和焦虑
这样倾其所有取悦的人,并非为获得某种利益而刻意讨好,他们只是对拒绝和敌意有着天然的畏惧和焦虑
蒋方舟讲了一段经历,她和男朋友发生了不愉快,为了让对方消气,她不停道歉,但对方仍然不满意,不停打电话,她却始终不敢回应
她的道歉并非出自真心实意,而是为了停止敌对的一种讨好策略,但真心实意的愤怒,她又不敢表达,只有隐藏愤怒,敢怒不敢言,首要目的是让对方满意,最终还是希望能获得对自己的认可
他人的认可这件事,听起来挺虚无缥缈,但实际上每个人都需要,尤其是对于讨好型人格患者来说,这种需要更甚
为了获得爱和温暖,他们自觉需要投其所好,讨好别人,哪怕牺牲自己,也不能和别人发生冲突,他们的内心暗示是,要让别人喜欢我,这样我才能生存下去
讨好型:压抑自己真实的需求感受,以他人喜好为标准,通过迎合他人保护自己不受伤;
超理性型:不近人情,绝对理性的分析一切问题,实则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而将自己的感情情绪封闭起来;
指责型:将一切问题归咎于对方,保护自己不受伤;
在不同的人际交往情境中,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人际交往策略,健康的人际关系也同样需要因地制宜的方式
但讨好型的人,他们却始终如一的以跪地仰望的姿态与人接触,因为当取悦症变本加厉,他们不仅会积极回应别人的需求,同时还会主动去迎合
蒋方舟说过在做采访时,哪怕毫不认同对方的观点,也会表达钦佩和赞赏这或许跟她的成长经历有关,在她被称为天才作家的时候,才仅仅六七岁,她面对的都是比自己年长比自己成功的人,她坚信,他们那么成功,一定是因为做对了什么
而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哪怕她是天才,也不能像成人一样区分什么是真的对什么是真的错,于是只能不加分辨的对待,通过认同和迎合他人(权威)来建立关系
她说,这是一种生存方式而这种生存方式,会一直迁移到以后的生活当中,不管成长到几岁,面对什么样的人,毕恭毕敬的讨好不加区分的满足别人的需求,都是最稳固也最保守的一种人际交往模式
这种人际交往模式又会演化成他们的人格面具,在不断的自我暗示和他人反馈中,强化着自己善良乐于助人无私的对外形象这也是这种模式可以一直固定不被打破的原因
这种取悦的对外形象,常常会变成被人利用的原因因为觉得一个人好说话,所以旁人会习惯性的索取,必要的不必要的事情都来求助;
因为觉得一个人总是为他人着想,所以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以为然地忽略这个人的感受
取悦症患者可能会感到被辜负被欺骗,但却始终不愿意从这种模式中自寻解脱,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别人不满意是因为自己付出的还不够多,别人不开心是因为自己还不够好,所以别人的剥削只会转化为他们更努力的讨好
他们不是天生媚骨,也并不虚伪,他们只是感到无能为力,对说出拒绝无能为力,对放弃自己习惯性的迎合而无能为力
我遇到的几例取悦症患者,他们的讨好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语言层面,行动上他们也是如此,把别人的需求放在前头,过度付出去满足他人,他们的一生像是为了人而活,唯独不是为自己而活
蒋方舟从这种讨好的姿态里解脱出来,她认为要归功于东京一年,她把自己从社交网络里隔离出来
在那之后,一个转折性事件发生了,他跟一个长辈吃饭,席间不满对方的教育,那一次她没有忍,而是选择了反击,她大骂了对方一顿,摔门而去
她打电话给朋友说,她终于可以骂人了,终于可以表达真实想法了,蒋方舟认为这标志着自己不再讨好,她变了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算得上是一个转变的标志,但又未免矫枉过正了,这更像是被压抑了太久的负面情绪终于找到出口,是一种爆发式的心理宣泄,是一种失衡
讨好型人格的取悦症真正需要的是有策略的平衡,并非恣意妄为从闭口不言变成口不择言
高晓松后来对蒋方舟说加油骂人,这是一种诙谐的表达,但最好不要这样爆发非理智的愤怒,这不是改善的手段,但你仍然可以改变
假设你还想过好自己的人生,不再让自我萎缩在讨好他人的姿态里,有这样几件事可以尝试
在人际关系网络里划分距离
你要学会分辨,并非所有人都需要你同等程度的去在意他们的感受,也并非所有人都要你牺牲自己去讨好
有效的分辨方式是基你的人际关系亲疏远近,也就是说依据他人对你而言的重要程度有很多人可以被称之为朋友,但一定不是所有人都是同样交情的朋友,他们在我们的内心当中处在不同的位置之上,心理距离就是每一个人在你心中的坐标
取悦症患者的内心焦灼常常就是因为他们把所有人都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就好像所有人都紧紧地簇拥在他心间,而实际上这样密不透风的距离,只会让你感到更加窘迫急促呼吸困难
每个人都是带刺的,不能够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只会让你在感到温暖的同时也会被别人刺伤受惠于人同样也是如此,当你需要跨越遥远的心理距离奔到他人面前为他人解决麻烦,是一种心理资源的巨大消耗
请先确认自己有余
我认为对待我们的重要他人而言,最真挚的给予就是只要你要,只要我有,而这个有,是以自己有余为前提条件的完全不考虑自己的需求,是对自己无爱,还怎么爱别人?
把自己掏空去助人,在真实生活里并不是那么伟大,我们不是注定的英雄,也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赴汤蹈火
学会自我设限和拒绝
当你分辨这件事确实帮不到做不了,当你判断这个人不值得不至于,请用不带有敌意的坚决告诉他们,抱歉,帮不上忙
能够说不和能够接受被拒绝,都是需要自信和勇气的不会拒绝也不能自如地提出要求,又怕被别人拒绝的心理状态,在心理学上称为被拒敏感
怕说不的人,在他过去的经历和人际环境中,一定存在着很多不许你如何如何的规则和约束
在不许你这样的言语暴力下,人的所作所为无形中被一种势力控制着,总是听到和遭到你不能你不要你如果不就会的指引,脑海容纳了与不相关的内容
为达到不之要求和避免违犯不的惩罚,一个人的个性里会渐渐形成对不的高度敏感,这是人在文化禁忌影响下,害怕被拒绝的原始创伤
只是,不拒绝也不意味着就避免和减少了伤害,当你因不忍拒绝又能力不足而不得不为难自己也耽误他人的时候,你只是在无尽的拖延中伤害彼此,面对他人的求助,拖延才是最残忍的拒绝
所以,讲拒绝也请及时开口,讲明原因和真诚的歉意,也是一种尊重和解决方式
任何的对这个世界的讨好和取悦,都请先以不破坏自己的生活为前提,适度的牺牲和忍让是一种美德,但没有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值得让你真正放弃你自己的生活,让你不留一点爱给自己
正像蒋方舟在分享中说的那样,有时我们被他人认可的需求被社交网络过度放大了,过度追求认可也是有风险的,那个被人喜欢的自己会覆盖一个真实的自己,你不但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就连你吸引来的人也不是你真正欣赏的人
如果你不能停止这种不断付出以取悦他人的模式,你也将一直跪在别人的心目里,难以挺直腰板,最终的结果是牺牲自己的人生,换取的只是他人习以为常接受这份讨好
向左滑再来几篇
看了三集迷雾我想说: 为什么越优秀的女性,越难找到男朋友? 我能为你捐肾,你为什么不能爱我一次?END
将军的新书
世界偏爱自愈自乐的你
刚刚上市,正在热卖
当当(限量签名版)
京东亚马逊等均有售
这是一本自愈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