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血馒头”:百年迷幻药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人血馒头”:百年迷幻药

2018-06-28 01:01:23 作者:读书村 阅读:载入中…

“人血馒头”:百年迷幻药

  一个有趣有味公号,很多读者都置顶了(点上边蓝字关注

  老舍先生经典作品茶馆》:标志性提示是,莫谈国事——有着深远象征意义,让人产生无穷联想……

  “人血馒头”:百年迷幻

  作者 | 丁小村

  

  围观跳楼事件,使得很多读者愤慨,在第一刻就想到了鲁迅创造的经典文学形象:人血馒头。

  这个形象来自于鲁迅的小说《药》:也许是冥冥之中天意,鲁迅这部小说写作于1919年,距今刚好一百年。

  一百年,那一抹血红,从每一页纸上洇出来,就像一剂国民迷幻药,让集体沉沦在永无休止的人性狂乱之中。

  说到社会人心丧乱,很多朋友立刻联想起了生活中无数的场景现实似乎永远比小说精彩,这提醒作家需要穿破生活表象,让文学具有时间的穿透力——读者阅读时,就如同剥开发陈旧的外皮,暴露出鲜活的内瓤,它总是那么鲜艳刺眼

  

  鲁迅在很多作品中描述了“围观杀人”——

  他本来是官费留学日本,在仙台学习医学,但一次看电影,电影拍的是日俄战争中,中国人被日本人枪毙,因为他们做了“俄国人间谍”——鲁迅对此感觉十分悲愤,在电影中一群中国人围观这种死刑现场,毫不感觉痛楚,反而集体欢呼,就好像看一出大戏。鲁迅因此感觉到民族的凋敝:下层人麻木痛感冷漠而无视他人的悲惨,这差不多等同于一群待宰的猪:

  没有一头猪会为别的猪上屠宰台而感受痛苦,没有一头猪愿意为群体的悲惨境地而感觉愤怒,到最后,没有一头猪能逃脱被屠宰的命运,而且它们躺在屠宰台上时,依然会看到别的猪毫无痛感和淡漠眼神……

  鲁迅对此悲怆而愤怒,他因此改行来做文学——这个经典的弃医从文的故事,是鲁迅传记里边最要紧情节,已经被解读无数次。历来解读者都愿意把高大上词汇赋予鲁迅:所谓爱国主义,所谓人民性,所谓道德崇高和文学大义……撕去这些标签之后,我们才能看到一个作家的渊深:它和主义无关,它在乎的是人性和人心,它包容的是永久性的人性追问和人文关怀

  不为君王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这是一个人知识分子独立性,也是良心

  

  在《阿Q正传》中,鲁迅描写了围观杀人:大家并不在乎阿Q如何被杀,而在乎观看阿Q被行刑:一个人还给阿Q送上了一碗酒,在这碗酒的刺激下,猥琐的阿Q刹那间有了英雄大丈夫的豪壮,终于喊出了最重要的一句:20年后,老子又是一个……!

  在众人的喝彩之中,阿Q脑壳落下来,20年后的这条好汉,首先变成了一条断头死尸。

  鲁迅毫不客气地对阿Q行使了讽刺权力:因为所有的看客,都可能成为下一个阿Q——对于这样的命运,他们从来不会有人想到。这种现实,让鲁迅顿生凉意,他对华老栓父子和祥林嫂的温柔关切,变成了对阿Q们的尖锐嘲弄。

  作家的任务终究来说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提出问题,或者说展示问题;作家的任务不是说服你皈依,而是提醒你追问;作家所能做的,是重锤敲击你的心灵,而不是按摩你受伤的肉体……

  你想在一个作家的作品中找到救命之道,那是你把它当成了算命师;你想在一个作家的作品中找到人生策略,那是你把他当成了指导教师;你想在一个作家的作品中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那是你把他当成了革命者;很多读者希望能在作家的作品中沉醉,就像听牧师宗教神话,但你最终还得醒来,面对自己真实的人生处境,没有哪个作家能充当你的牧师。

  鲁迅不是牧师,不是教师,不是算命师。他只是把人血馒头拿出来,让你看清上边沾染的那一团刺眼的红。

  

  一百年前,他写出了一部经典作品《药》:贡献出一个经典的形象,“人血馒头”——小说中华老栓父子为了治疗痨病,一清早去刑场买人血馒头,在民间疗法中,这是一剂治疗绝症“痨病”的良药

  革命者夏瑜被处死,刽子手可以用他的血来做人血馒头,卖给那些想要治痨病的人。华老栓父子需要人血馒头治病,夏瑜需要贡献鲜血;华小栓的痨病并没有治愈,夏瑜的血也只是一剂毫无效力的药。

  在这个故事中,所有人的悲剧,都无法引起他人的恻隐和共鸣——夏瑜的母亲和华老帅都失去了儿子,他们不会想到对方疼痛;刽子手杀人和卖药,并不会因此怀着痛感;观众看杀头,不会觉得残酷感同身受,他们只是当成一场戏来看,是一次免费的娱乐。

  鲁迅内心里的绝望和悲鸣,通过这样的文学来体现:人血馒头成为一个象征,它折射了集体性的人心丧乱,它显示了无法救治的人心之病。

  这个醒目的人血馒头,既治不了肉身病痛,也治不了精神的畸变。

  它只是一剂迷幻之药,支撑着我们国民孱弱的精神和肉身,让他们时不时获得瞬间快感,而忘记了长久的疼痛。

  

  “人血馒头”暗示了社会的三重现实:

  第一,启蒙欠缺

  我们读历史,都知道人类现代启蒙,是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开始——最重要的一环,是人本精神的张扬。对人性给予适当宽容,并且限制人性的恶性发展;对个性充分肯定提升个体独立意识;对平等精神的张扬,去除人类制度不平等的文化体制……简而言之,让每一个人都活得“像人”。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无非是愚弄二字。上层人愚弄下层人,精英阶层愚弄草民阶层,权贵阶级愚弄底层百姓……愚弄通过各种方式,有天赋权利的强调(让人服从权力的威严),有传统意识的传播(让人承认体制的合理性),有等级制度的固化(让人甘于接受等级差异)……

  所以你能想象,司马迁何等伟大,在《陈涉世家》中,他让一个给人当佣耕农的陈涉喊出了一句天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但是可怕轮回也一路伴随着这样的“陈涉”和他们的子民们——于是现代启蒙成为最重要的事情

  

  第二,人本精神的欠缺。

  由于愚弄,造成了科学精神的丧失。这也是鲁迅弃医从文的重要原因——人们宁愿相信人血馒头,也不愿意去质问一下这个药方可信度。

  人本精神的欠缺,必然造成利己主义的泛滥。权贵阶级永远考虑的是自己的财富和权力,而不会关心下层人的精神状态。保持个人的待遇永远是第一位的,而不会在乎公平与否。杀人是保护权力的唯一方式,它显示了社会的野蛮。华老栓们永远不会在乎人血馒头的血,来自于另一个儿子,他们只想救自己的儿子。他们甚至已经失去了恻隐和悲悯之心,因为他们只能关心自己。阿Q的死与活,最多只是一个笑话,并没有人在乎这场稀里糊涂的死刑。

  每一个人都在乎自己的处境,而不关心他人的生死:这可能是野兽群体的常态,一头狼咬死了一群羊中的一个,群羊既不觉得失去了什么,也不会在乎危机已然来临,将会无休无止。

  对于兽群,谈不上人本精神。

  

  第三,利己主义的根源是上层人的虚伪

  阿Q身边的上层人,不管是赵老太爷还是假洋鬼子,他们都是虚伪的:嘴里喊的是仁义礼智,肚子里装的是男盗女娼。

  所以阿Q立即革命:因为革命让他看到了希望,可以爬到秀才的阶层,可以和赵老太爷攀亲戚,与此同时,他可以对小尼姑或者吴妈们随心所欲。阿Q的“农民式的狡黠”其实是一种利己主义的血脉流传。

  假洋鬼子们可以瞬间成为“革命党”,因为他们代表了上层人的虚伪。上层人的虚伪对下层人的影响是,整个社会都变得虚伪:没有人愿意看真相,没有人愿意承认事实

  极端表现是:一旦有机会,虚伪表皮被掀开,利己主义瞬间就爆发出来——恻隐之心丧失,刽子手卖血;羞恶之心丧失,阿Q要起性;阿Q们并不在乎自己的长久痛苦,他们瞬间就能得到快乐——比如看杀人,或者参加革命。

  整个社会虚伪弥漫,就见不得别人说真相,袒露事实,甚至解剖自我——鲁迅并不招人喜欢,因为他这样做了,与虚伪的社会唱了反调。

  

  1970年代,有一个叫张志新的女犯,她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变成了疯子:此时,她被人凶残地割掉了气管,已经不能再喊出任何个人言语或者说出任何真话

  成了疯子的张志新,用馒头蘸着自己的经血,啃着吃。

  她可能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悲怆,只能吃自己的血:这个“人血馒头“”,如此惨烈而惊心。

  这仿佛鲁迅小说的另一种写法。 

  阿瑟·米勒的经典剧作《萨勒姆的女巫》,背景放在末世黑暗笼罩下的十七世纪,展示了强权统治下人性的沉沦和人心的危殆:自私而野蛮,愚昧而凶残……

  -The End-

  阅后请点赞!最好的支持是把这篇文章分享给其他朋友谢谢

  点下边的题目链接,阅读公号最新热文:◆一群“小人”……

  ◆四十年来家国……

  ◆拈花一笑间,生命回到自觉

  图文注明外全部为丁小村原创,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均不得转载

  丁小村(dxcn916) | 一个有趣有味儿公众号

  这世界嘈杂,因此我读书和写作

  长按上边二维码关注我,点下边“阅读原文”看前一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