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人生,就是对答案的不断探寻
每天15分钟,每周带你读完一本书,
成为更好的自己
领读人|江徐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还是那句话——如果单看表象,那会让人感到害怕恐惧,继而毛骨悚然,如果深究原因,你便会知道:有时候,像剥洋葱那样一层层剖开令人愤怒、担心、害怕、不解的表象,你会看到深藏其中的内核,那才是事情的最初动机——爱,让人潸然泪下的爱。
只有心怀深切的爱,才会愿意去相信,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皆有可能。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中到提一位精神病患者,喜欢偷窃尸体,因为他企图用机械和生物对接的方式制作出生命。
这位病人神志一直处于清醒状态,也就是说,他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半年时间内,偷窃了二十多具尸体。
警方本以为,这是一个变态恋尸狂。事实上,他在用尸体做某项实验。为此,他看书,准备材料,尝试着将人的神经用金属线连接起来,然后用电流刺激形成反应。他还尝试用机械装置替代呼吸系统……
如果仅仅观察到这一层,很容易认定,这是一个具有某种怪癖思想的冷血动物。实际上,制造生命,或者说制造奇迹,并非他的目的。反常行为背后的原动力,是他想复活一个人——他的妻子。
从认识到她去世,十二年的时间,相依相守,从未离开过对方。就在他盗窃尸体的两个月前,她病逝离开。他保留了她的大脑,因为他还留有生的希望。就在那一刻,他心中产生一个非常疯狂的念头——制造生命,让她起死回生。
“我想给自己活着的勇气,我想再给她一次生命,我想她能活过来,不管什么样子,只要是她就好……”
这,就是一位盗尸者真正的动因。
因为一份爱意,因为不离不弃的执念,一个人可以在思想和行为上突破常规,只为尝试各种可能。动机是美好,为之服务的行为却是残酷。
还有一位患者,是位独居的老太太。乍看之下,日常生活没什么不正常,只要别人聊到关于老伴的话题,病症就显现了出来——
年轻的时候,一两人起出国留学,又一起回国,在某个特殊年代,连被批斗也是一起。
人生几十年,风风雨雨,始终相依相伴,一起并肩走过,感情自是深笃。
他去世后,她难过得几欲哭晕过去,很难接受老伴先她离开的事实。
正因如此,潜意识开始自欺欺人,认为他还没离开,把他当做还在身边那样过日子。
过了最痛苦的那个阶段,她把他的遗像收了起来,把他平日所用的茶杯摆了出来。茶杯、拖鞋、老花眼镜等等,很多东西都按照两个人的标准摆设起来。
每当子女去看望她,她会让他们到房间里陪父亲说话,然后自己去做饭。吃饭时,桌上会多摆一副碗筷,她会不停地往空碗里夹菜,还不时对空荡荡的座位说话。当别人将老伴已经离开的事实告诉她,她根本充耳不闻……
就像一场深度的自我催眠,或者已产生幻听幻视,让她能够继续生活在有他参与的世界里。
为此,子女不免着急、担心,据说这是让医生最没办法的一种精神病类型,能否治好,只能靠运气。
既然她在清醒状态下,会因为老伴的离世而陷入痛苦、孤单,既然她在病着的状态下,会以为老伴从未离开而获得安心,那又何必想法医治?即便能够医治好,岂不是意味着强迫她面对痛苦的现实?
这本书在另外的病例中提到过一个观点,我觉得放在这位老太太身上,或许也可以:如果一个快乐的精神病人,在没有威胁到自身及他人的安全,又不给家人、社会增加负担的情况下,那么就不必要按照正常人的感受去治疗他。
人生在世,有时候真相并不重要,让自己和身边的人快乐起来才重要。退至尘世边沿看,所谓的真相,也不过是梦幻泡影。
如果她能在自欺欺人中安然度过余生,在这种看似病态的遐想中安抚己心,所谓的正常人又何必去打扰她,何必将她拉回痛苦的“现实”?
从寻求快乐的角度看,与其说她病了,毋宁说是一种发自潜意识的自我安慰。
从以上两个病例,我们看到,爱可以是感人的,也会让人的思维突破常识规定的界限,甚至偏执地相信人可以起死回生,相信离开的人可用另一种形式继续陪伴自己。就如戏文里的两句: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他俩爱得浓烈,因为某些现实原因,导致两人的结合不能够被社会认可,所以平日并不能光明正大地表达爱意。
两个人还是同事,经常会碰面,却又不方便当着别人的面说些甜言蜜语。于是他和她约定暗号,只要是连续三下的动作,都是他在向她传递“我爱你”。比如一起开会的间隙,他用手指在桌上敲击三下,那是在说“我爱你”;他咳三下,同样是在说“我爱你”。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经常用这种方式给她制造小惊喜。这种特殊表白,是他俩心照不宣的爱语。
再后来,他在车祸中去世。
在一次公司开会过程中,天花板上的灯突然熄灭,又很快亮起。明明灭灭,重复了三次。别人都会为此感到奇怪,也有人认为是电路老化,只有她深信,这同样属于他一贯的表达方式:亮三下,我爱你!
那些被视为“有病”的人,相信一切在正常人看来不可能的事。是偏执,是魔怔,换个角度看,又何尝不是相信爱的力量?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这本书,远远不止是在写精神病人的那些事儿。透过多姿多彩、纷繁复杂又或者让旁人看不懂的人生,作者试图找寻世界的本质、人生的真相。
也许明天就会有答案,也许一辈子找不到满意的答案。可是这种对真相孜孜以求的探寻,不就是人生么?
预告:下周我们将共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感兴趣的书友,可提前阅读原著哦~
END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预告|这个世界,远远不是你所见的那样
活在当下,是人生最好的生活状态
现实还是回忆?我们到底生活在哪里
为什么你不敢尝试别的生活方式?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你在哪呢?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领读人:江徐,80后老少女,自由写作者,煮字疗饥,借笔画心,ID :jiangxv08。本文由365读书(ID:dus365)原创,如需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主播:云公子,爱音乐、爱文学,向往云一样的淡然与悠远,云卷云舒里体味百味人生。
音频配乐:
1、 V.A. - 마음 주지 않는 꽃(Inst.)
2、Michael Hopper - Impromptu
3、Steve Barakatt - Cedars Of Lebanon
4、Yann Tiersen - Point M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