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敦煌艳阳下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敦煌艳阳下

2020-01-29 00:26:59 作者:朱丽丽 来源:读者 阅读:载入中…

敦煌艳阳下

  临近开学,突然发现有一个“吐蕃展”,而且是国内第一个以吐蕃文化专题展览。但是,只在敦煌展出。怎么办?九月、十月,新学期的各种事情如黑云压城一样就在眼前。跟闺密提了一句,她立刻回复机票只剩6张了,下手吧!好吧!立即买了机票,在开学之前去给灵充充电。

  住在江南的我对北方的开阔疏朗,一直有一种迷恋。读文学的人,怎么能不去塞北呢?其实,对中国文化怀有温情敬意的人,都不能不去。

  飛机的舷窗下,祁连山触目可及,山头与苍黑的山脊一路延伸无穷无尽地面一片苍黄,都是戈壁。数年前我曾沿着兰州—武威—张掖一线去过一次敦煌,那时还可以看见戈壁上的汉长城遗迹,一道低矮土坯长城,将群雄逐鹿狼烟时代隐藏于后,那是匈奴哀歌“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的所在飞机降落在敦煌时,西北的艳阳扑面而来,那种强烈,打得人连闭上眼,都感觉身心暴露于这通透的、澄澈的、热烈阳光下。那几天,觉得自己像是被充电了一样。

  吐蕃展就位于敦煌研究院,一个不起眼的二层建筑内。在西北正午骄阳下,明亮光线几乎让人睁不开眼睛。但一到展馆视线内心一下子沉入历史情境。展览规模不大,却集中了国内外许多知名博物馆的名品以及私人收藏。一套6—8世纪吐蕃贵族小孩的丝质外套和软靴,样式像唐装,而织物图案又是带着中亚波斯风格的连珠立鸟纹,新得不像一千多年前的物件。青藏高原气候严寒,并不适合穿丝绸,这也许是某个节庆的日子穿的礼服,也许是夭折的孩童的葬服。曾经有一个天真可爱的小生包裹在这件衣服里,仅仅想到这里,就觉得这件小外套是活生生地带着人的气息的。

  我还看到了黄金面具,这是游牧民族贵族入葬的传统用品之一,有象雄的,也有吐蕃的。最大的一件,可能出自乌孙或西突厥。乌孙,就是汉代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和亲的那个乌孙啊。那些娇生惯养皇室女儿或宗室女子离开山清水秀的中原,跋涉千里来到塞外,适应一种全新的生活、全新的文化,真不知是该为她们叹惋命运爱情身不由己,还是该为她们庆幸有机会到家庭之外、皇城之外的新世界。那个时代的女子,有机会经历跨文化生活环境的恐怕不多。当然,从现世幸福角度看,这种选择如果是出于自身意愿,才更加令人愉悦

  草原王国重要权力建筑是“金帐”,赞普的金帐与大汗的金帐一样,都会镶嵌许多象征权力、财富威仪的金饰品。一组迦陵频伽鸟鎏金银饰片尤其引人注目。这是一种佛教中的神鸟人面鸟身,佛教经典中称其为“妙音鸟”。据说菩萨讲经时,此鸟就会鸣唱,其音和雅,听者无厌。敦煌壁画中也有迦陵频伽鸟,这组因为出自吐蕃,人首眉目深邃,高鼻薄唇,有一种高原上的狂野气质

  有一件木板长方形,上有菩萨画像,琢磨了半天不知为何物,听了讲解知道原来这是一块压书板。吐蕃的典籍是不装订的,读时一页页看完叠起来,上下各有一块压书板,相当于封皮。外面再用丝绸或布包裹起来,这相当于吐蕃的精装书了。展厅中有多块繁复明丽的织锦,奢华的金银器,包括马具、胡瓶、银盘等,奔跑的狮子、鹿、羊、马与骆驼图案,虽然在时间的磨蚀下失去了原有光泽,但依然显露着那个高原王朝的威仪与华贵。甚至因为这种时光带来的黯淡,更添了厚重氤氲的气息。面容清癯的佛像混合着印度笈多王朝与唐朝的特点,有些更带有萨珊和粟特的美学风格。吐蕃文化展有一种特别的混合气息,这也是这个展览一定要在敦煌办的原因季羡林说过,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这四大文化体系唯一的交汇点就是敦煌和新疆。没有比敦煌更适合的地方了。

  此展览是敦煌研究院与美国普利兹克艺术合作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在展览的最后,我看到基金创始人主席玛格和汤姆·普利兹克夫妇充满深情回顾,他们回忆自己因为对印度、中国和尼泊尔文化的强烈兴趣而结缘,甚至他们的儿子继承了这种激情获得了藏文文献与喜马拉雅研究的博士学位。也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们拜访中国国家文物局,促成了与敦煌研究院的合作,总共有20余海内外的考古文博机构将其收藏的吐蕃瑰宝借展。像我一样的爱好者,才有机缘目睹来自全球的吐蕃艺术精品

  想到这里,不由得觉得,激情真是人类心灵宝贵东西。因为激情,敦煌的工匠画师创造出了无与伦比的莫高窟。他们的骄傲恐惧希望都永久地留在画卷中。敦煌壁画中有无数的菩萨、金刚飞天,也有世俗生活中王公贵族与平民。有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夫妇威严的仪仗,也有卑微婢女捐出毕生工钱换得的一袭模糊身影;因为激情,无数的学者艺术家纷至沓来,在此荒凉之地奉献一生心血热忱;因为激情,玛格夫妇和敦煌研究院的无名学者们穷尽心力策展与布展;因为激情,普通人也可以什么都不为,仅仅是因为热爱,来敦煌邂逅美丽的高原文化。

  为什么来敦煌,是因为伟大还是沉静

  来到敦煌,当然是为了它迷人的历史与文化光影。它的阳光与星辰,曾照耀无数杰出的艺术家与虔诚信众的心灵。在敦煌看见的一草一木,都令人浮想联翩。这里既是陈寅恪所谓“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之地,也是千年来伟大与平凡兼具的一个个真实存在过的生命构建的时间之流。我们看见过他们的面容、妆发、服装仪态,我们也明了他们的祈祷付出愿景。晚唐时,张议潮派了十队人马去向唐宣宗通报,从吐蕃手上夺回了敦煌。他们用了整整两年,才走到长安,只有一队人幸存。而我们不过半天时间,就从江南飞到了敦煌。面对在这块土地上留下血与泪,留下光荣想,留下不朽艺术的古人,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我更觉得,来到敦煌,是为了与自己相遇。短短几天,敦煌的艳阳,无论是早晨还是傍晚,光影都犹如神迹;行走在一个路人都没有的果园随意可摘路边的野梨、葡萄玉米;夜晚在极致安静中入睡,清晨又在极致的安静中醒来。这样的旅程,仿佛出世了一趟。

  如果有些人可以为了永生与轮回,在荒凉之地的断崖上,用整整一千年的热情,创造伟大的莫高窟;如果有些人明知莫高窟最终会消失于时间之中,却穷尽一生的心血去守护它;如果有些人仅仅出自对敦煌这块文明汇聚之地的热爱,以及对吐蕃文化的兴趣,就可以奔走五湖四海低调专业地做一个小小的展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为这些历史长河中的人深深俯首?有什么理由不响应内心的召唤,万里而来,一亲芳泽?这些人类文明的宝贵遗迹,此生此世,也许只有这一次机遇相见。除了珍惜,还是珍惜。

  一个人,只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也许,那些魂牵梦系的远方,就是我们的某一世。怎么知道,下一次醒来是在历史与时间的哪一处?憨山大师《示佛岭乾首座刺血书华严经》曾云:“尔欲以有限之四大,涓滴之身血,刹那之光阴,而欲写无尽之真经,作难思之佛事,是犹点染虚空,扪摸电影也。”

  一切人为,只是为了不负此生。

  (赏 月摘自《文汇报》2019年10月7日,本刊节选,王 娓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敦煌艳阳下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