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成为家人,何止三生有幸
世间治愈伤痛的良药
是家人啊
扫街的时候时常会看到街边,新盖的玻璃大楼和旁边矮小陈旧的旧公寓,沿街有各种装修简陋小店报亭一字排开。
小店铺都是五花八门,堆积如山的水果摊、杂七杂八的旧家电、琳琅满目的零食屋,还有卖着地方特色食物的小店。
居民区里的巷子传出了音乐,是成龙的《英雄本色》。我最先想起来的不是七八十年代的香港,而是《请回答1988》里的羊叫声以及那些温暖人心的话。
“漫长岁月所造就的那些我熟悉的东西,还有让我感到安心的人们,只有他们会出自真心了解我,拥抱我,给予我安慰。”
在迷宫一般的居民区,偶尔会遇见正放学回家的学生,以及拉着小推车上街买菜的婆婆。
胡同巷子里的生活一应隔绝了市中心的喧嚣嘈杂,漫长岁月里沉淀下来的生活普通到大家习以为常,却让在异乡漂泊半生的人心生悲凉。
“没有再比我的房间更讨厌更简陋的地方了,但是讨厌和简陋的另一种说法,可能是熟悉和舒适。”
每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出门都要一连戴着眼镜好几个月,因为不熟悉路程,经常走着走着就迷了路。之后摸清了道路便再不会戴着眼镜,大概模糊是为了营造一种熟悉的感觉。
就像在家每次起夜找水喝都不用开灯,摸黑也能知道杯子放在哪里。
可是太熟悉的经常会被无视,习以为常每天都在,不担心失去也不会患得患失,所以家人总是被我们忽视。
“大人只是在忍,只是在忙着大人们的事,只是在用故作坚强来承担年龄的重担,大人们,也会疼。”
那时候时常觉得大人们的世界里有太多的斤斤计较,我以为就算长大了我也不会变成一个斤斤计较的人。
可是长大以后明白了大人们要忙的事太多,他们也曾经都是孩子,只是自己成为大人之后不得已收敛了那份任性。
家长的身份要求他们承担一个家庭的责任,他们要解决更多琐碎凌乱的杂事,年龄和身份标签带来的压力总会让人快速成长起来。
渐渐表现出我所认为的“漠不关心”。
“偶尔觉得妈妈很丢人,妈妈为什么连起码的脸面和自尊心都没有呢?我都觉得上火。比起她自己,她有更想守护的,那就是我,但当时我并不知道。”
小的时候一直在想,如果长大了就不用每天看着大人们的“脸色”行事了,大概我是一个极其敏感又自尊心极强的小孩,就算在自己家里也总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不用为生活操心的时候,会埋怨为什么大人们整天能为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论不休。若去买东西就一定要和店家杀价,只要不给便宜打折是断然不会考虑购买的,偶尔为了几块钱的差额也能面红耳赤争论半个钟头。
为了让自家的小孩去上更好的学校,能有更多的照顾,他们总会在还没有开学的时候,就已经跟班主任和主课的老师们提前打好了招呼,要多加“照拂”。请吃饭也好送礼也好,人际关系相处模式大抵如此。
却总有种在层层监视之下每天小心翼翼的生活,却让人厌倦了所有依靠关系笼络得来的“关照”。就像活在二十四小时监控之下一样,备受煎熬。
一有风吹草动大人们第一时间就能知道,若是被人欺负了竟然能去学校跟小孩置气理论一番,本来是同学间小打小闹受了点小委屈,却演变成仗势欺人的局面。
可是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她只是舍不得自家的小孩受一点委屈。
“不管是在大门外所受的伤,还是在每个人人生所留下的伤痕,甚至是家人所带来的悲伤,最终站在我这边给我安慰的,还是家人。”
从小到大也没被骂过不少,也为一些事情和大人们争吵不休过。我一直都觉得“代沟”并不是所谓的生活年代和年纪带来的。毕竟每个人对事物的认知都有极强的主观意识,很难被别人左右。
只是在和长辈们沟通出现分歧的时候,不愿多费口舌解释的时候才借口“代沟”的名义结束谈话。
当生活中的起起落落和悲欢离合带来悲伤的时候,有人就会想回家,说是逃避也好寻求安慰也好,好像只要回了家就什么都能解决的,之前的所有都能一笔勾销。
所以,世间治愈伤痛的良药是家人啊。
图片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违者举报处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