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集》小说句子
1、同样是作家,也许因为视角不同,所想所思会完全两样。去年跟作家李锐从东京坐列车一起去仙台,他一路上看书,并跟我说起鲁迅奔赴仙台求学的冬天的情景,虽然我们的列车窗外是日本的深秋,枯叶已脱落,旋入轨道内又被疾驰的列车突刮而起,犹如从地上升起的残灰。我们一直坐到了晚上才抵达仙台,关于这段路程,李锐在《收获》杂志上发表的散文《烧梦》是这样描写的:“现在回想起来,在黑夜进入仙台是最恰当的。当历史在岁月的磨蚀下面目全非的时候,只有黑夜是不会褪色的,只有黑夜最符合当时的历史底色,最符合鲁迅先生的心境。” ----毛丹青
2、跟其他作家相比,安妮宝贝不是很健谈,但行动起来十分投入,有时会妙语横出。她告诉我京都是她走路走得很多的地方,晚饭吃完后,她也上街,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只是走走,看看街景,看了就会有感受,有了感受就会继续想想。她在京都期间正好遇上一个集市,当地人叫“弘法桑”——每月21 日在东寺摆摊儿卖杂货,缘起于日本高僧空海大师的圆寂日,从那以后,凡是集中到京都的善男信女在同一天既可以为大师烧香,还可以买上一大把杂货,圣俗并举,集市热闹非凡。没过多久,安妮宝贝就写出她对日本的观感,作为一个同行者,阅读她的文字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毛丹青
3、有时把话题往大了说容易,从细节观察上却没有那么简单。因为,细节需要你本人亲身体验才行。 ----毛丹青
4、到了日本,京都是一处非去不可的古城,尤其是都市的格局很得盛唐风范。今年在这个城市里先后与两位中国作家同行,一位是苏童,另一位是安妮宝贝。苏童的家乡是苏州,从小跟水连接紧密,可京都完全相反,因为这是一块盆地,三面环山,一面平原看不到海。我原以为跟苏童的谈话很可能不会出现水,但一路上闲聊,他跟我说得最多的恰恰就是水,而不是树,也不是山。他详细地告诉了我过去曾经发表过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的名字叫“水鬼”。由此看来,时空的置换并非对号入座,这跟苏童的感怀一样,见山说水,往后跟他一起到苏州的话,也许会变成“见水说山”。 ----毛丹青
5、所谓“怀石料理”,其实也是京都料理的一个别称,这种叫法尤其注重店员对客人的温暖态度,因为“怀石”的来源是说,一个修行中的和尚肚子饿了,但又弄不到吃的,于是就把一块石头抱在肚子上,一直抱得石头都发热了。现在京都的“怀石”料理是茶道大师千利休建立起来的,而最早的形式仅仅是客人喝茶时的用餐。起先,因为人在空腹的状态下光喝茶对身体不好,于是茶师就想到了先请客人吃些简单的料理后再饮茶。最终,简单的料理演变为了后来的怀石料理。 ----毛丹青
6、一个多世纪以前,中国作家“零距离”地观察日本也许不会像今天这么富于细节,或者说,即使有了这么多细节也未必全都记录下来。不过,能与他们和她同行,对于一直描写日本的我来说,记录也许是非常珍贵的。 ----毛丹青
7、百足屋的主人跟我说:“怀石的温暖不是从奔波中诞生的,而是在缓慢的生活中体验出来的。至少,人需要那么一个时间,能让抱在肚子上的石头热起来才好。”后来,他还告诉我,京都的料亭除了下雨天之外,每天清晨都要往石板地上洒水,为的是水影天色,让路人觉得好看,爽心悦目。我问他:“难道这就是大家常说的水色吗?”点点头,当机回答:“是的。不管别人,反正水色是我的料亭风格。” ----毛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