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全的《缠解论语》经典的句子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最全的《缠解论语》经典的句子大全

2021-04-27 18:53:02 作者:孔子 来源:缠解论语 阅读:载入中…

最全的《缠解论语》经典的句子大全

  编者按:关于缠解论语的经典语录,希望对你能有帮助,网络整理未免有纰漏,推荐句子或指正,请留言评论。

  1、《论语》八、朝闻道夕死,可矣
“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从”闻其道“开始,无论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的”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只有这样,才可以行”圣人之道“呀。
死,不是死去的意思,而是固守、承担的意思。
朝夕,不是单纯的早上、晚上,而是从 天地人 三个角度来考察。
天,代表从时间上的开始、最后。从问其道开始,不断的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
地,代表东方、西方,也代表整个天下所有东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都要不断的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最终成就不愠世界而不退转。
人,人的角度,最大的承担就是生死承担,所谓出生入死。 ----孔子

  2、第十四课、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君子“行圣人之道”,就是要把“人不知”的世界变成“人不愠”的世界。而“人不愠”的前提是“人不相”,在具体的社会存在中,包括财富、学识、权力、权利等方面的广义的“贫富”,是社会中最大的“相”,而这个贫富之“相”在任何“人不知”的社会中,都体现为“贫而怨难;富而骄易”。
君子行圣人之道,把不知的世界变成人不愠的世界,首先要面对的久是如何把这个“贫富”之“相”“不相之”,要让“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这就是面对“贫富”的“不相”之谋。 ----孔子

  3、《论语》第二十二课、 善人、教民七年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这一章是在彰显“善人”之道的力量,“教”的力量,文明的力量。“善人”之道,就是“圣人之道”一个具体过程中体现的具体形式,“圣人之道”最终要使得“人不知”的世界变成“人不愠”的世界,当然需要融合、同化那些未开化的、文明程度比较低的人、民族和国家,这是“人不知”世界一个很大的组成部分。" ----孔子

  4、《论语》第十五课、 贫而乐,富而好礼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贫而乐,富而好礼”,乐,yue,歌舞升平,连“贫”者都能“不愠”,这才是真正的“人不愠”,这才是“大同”。这里,“礼乐”并举,并不是说“礼”归富者,“乐”归贫者,而是互文的修辞手法,无论贫富,都“乐”且好“礼”。 ----孔子

  5、《论语》详解二、成圣之道

学论语前提是要立志成为圣人或者至少有兴趣去了解如何成为圣人
对“学而时习之”中的“学”。概括如下,就是:
问:什么是学?
答:闻圣人之道、见圣人之道、对照圣人、在现实社会中不断的校队。
问:谁学?
答:君子
问:学什么?
答:成“圣人”之道
问:学了能成什么?
答:“圣人”。 ----孔子

  6、论语 第二十六课、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政者,正也”,为政就是要立行“圣人之道”而成就之这一逻辑支点;“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为政的人,遵循现实的逻辑,从现实出发,行“圣人之道”而成就之,其他问题就会以此为基础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现实,是最底层的支点,行“圣人之道”而成就之这个逻辑支点必须也必然在现实支点之上,离开现实,无所谓“圣人之道”。 ----孔子

  7、论语 第二十七课、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不谋不在其位之政”,不谋划与现实变化的位次不符的政事、政治关系、政治制度、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等。 ----孔子

  8、《论语》十二、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圣人之道,就如同大河,大河是不会去选择的、也不会去强迫“一致”是“不相”、“不同”的。
“圣人之道”的谋就是不同、不相。圣人之道,归根结底是以不同为基础的,只有不同,最终才能实现大同,不同的关键不是同,而是大,包罗万有,如天地般,而不是让花只有一种颜色、鸟只有一种叫声。
真正的大同,不是同而大同,是不同而大同。要不同,首先要成就其“大”,无其“大”,就无其“不同”。无其不同,就无其大同。 ----孔子

  9、《论语》 五、人不知而不愠
“人不知而不愠”,现实的天下仍未成就“圣人之道”的彰显,现实的天下几乎都不能“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人,他们没有”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智慧,而行”圣人之道“的人,要如”南风之熏“般的熏染他们,把”没有智慧的人“改造成”没有郁结的人“,把”没有智慧的世界“改造成”没有郁结的世界“,这样,才能”不亦君子乎“,才能算是真正行”圣人之道“的人。
知,智慧。愠,郁结。
不愠,就是和谐,就是大同,就是政通人和,就是要把”人不知“的世界改造成”人不愠“的世界。 ----孔子

  10、《论语》 第二十三课、以不教民战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那种不行善人之道,用残、杀企图使民众战栗、恐惧而治理国家的,就是遗弃、背叛民众,而最终页将被民众所遗弃。这一章,从反面更有力论证了让国家长治久安的六子箴言”善人、胜残去杀“的必要、合理性。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鲁哀公向孔子的宰我问“土地神的祭祀”宰我自我聪明道“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而周代用栗木是为了借谐音使民战栗。”孔子听到,就告诫:”正成的事不要妄加评论,既成的事就不要徒劳劝告,已成的事就不要再生灾祸“。不咎,咎的本意是灾难,不是追究。 ----孔子

  11、《论语》十、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使道光大,而不是道能使人光大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归根结底只有一点,就是“道”不是目的,只有“人”才是目的,只有现实中的“人”才是目的,一切以打着虚无飘渺的所谓“道”为目的,以现实的“人”为手段的所谓“闻、见、学、行”“圣人之道”,都是《论语》背道而驰的。对于《论语》、孔子、儒家来说,“人”是开始,也是目的,而“道”是手段,即使是“圣人之道”,也只是把“人不知”世界改造成“人不愠”世界的手段,无论从开始到成就,都离不开“人”。“道”是“人”行的,而非“人”是“道”行的;“道”是“人”光大的,而非“人”是“道”光大的。只有这样理解,才能算初步明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

  12、《论语》十一、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攻乎异端”,就是“攻打、攻击非圣人之道的别为一端者”。”斯害也已“,”这就是灾害、损害呀“。
对于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异端只不过是别为一端行非圣人之道的不知者,如果没有这种人,圣人之道之行就成了无源之水。
”不如“如同米;"不愠"如同饭;"圣人之道"如同水、火;"行圣人之道"如同利用水、火把米煮成饭;"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当然就是那煮饭的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对于异端,对于别为一端行非圣人之道的不知者,行圣人之道的君子不是要攻打他们,消弭他们,而是要如把米煮成饭般把他们从不知者变成不愠者,变成行圣人之道的君子,把不知的时间变成不愠的世界,只有这样,才算是真行圣人之道。 ----孔子

  13、第十三课、不相
子曰:“有教无类。”“无类”,就是“不相”。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以贫富划分人,就是“相”。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能"不相”,是真立志行“圣人之道”。 ----孔子

  14、论语 第二十九课 不患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孔子说“不患”,无位次;“患”以“不患”的“无位次”而“位次”。“不患”、不以自己“所知”而选择,就是“能知”。 ----孔子

  15、《论语》第十六、鲁一变,至于道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要成就“人不相”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不能如“齐式“模式那样光立其恶而惩其恶,也不能如”鲁式“模式那样光立其善而扬其善,必须善恶并举、文武并重,所谓”一阴一阳、文武之道“,这是儒家的一贯立场。只有这样,才能扬其善、惩其恶,”不相“其”贫富“诸相,打破得“贫而谄,富而骄”的恶心循环,达到“人不相”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进而实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人不愠”的大同世界。 ----孔子

  16、《论语》第二十、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世”,世代相传,也就是秦始皇一世到万事的美梦。
"王“王霸之术成其王,行”齐“式手段得到政权,必定打好世代相传、一世到万世的基础后,才会行所谓”仁“术,这就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这里的”仁“,只是”齐一变至于鲁“地打着”仁“”德“旗号的”鲁式“之”仁“,与《论语》、孔子毫无关系。 ----孔子

  17、论语 第二十八课、君子思不出其位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这就是君子行“圣人之道”必须时刻谨记的。" ----孔子

  18、论语 详解三:
学而时习之
“学而时习之”,君子闻圣人之道、见圣人之道、对照圣人、在现实社会中不断的校队,与天其时而天与其时,得乘天地之正气而游六合,行成圣人之道,这样,才 能“不亦说乎”。
“习”,羽字下从日,本义指的就是鸟儿在晴天里试飞。这个习字如诗如画,一字而有神。日属阳,所谓乘天地之正气而游六合,就是习,也才是习。
“时”者,天时,所谓天时,是与天其时而天与其时也。 ----孔子

  19、《论语》第二十一、庶、富、教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即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即富矣,有何加焉?“曰”教之。“
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庶、富、教”的发展程度。而“全面发展自有的联合体”,就是“庶、富、教”充分发展所呈现的面貌。只有自由人,才会有多样性,才会有“不相”而“不同”,才有真正的“庶”。只有全面发展,才能真正的“富”,充分发展而形成“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所构成的社会结构,这才是真正的“教”。“庶、富、教”就是不同成其大而不同。 ----孔子

  20、《六州歌头》

“入红尘戏。惊天地,鹏展翅。挟风雷,存永罪,终不悔。振罗衣,立云霓,抖擞凌霄志。银河坠,缺星堤,弯日轨,旋经纬,乾坤回。混浊同污,纳纳穹苍气,激荡崔嵬,送鲸涛翻海。掷酒一高歌,万古同杯。”

这,就是承担。这里不需要假设什么理智的光辉,也不需要假设什么上帝,如果真有什么理智、上帝,都只能是人的理智、人的上帝,最终都需要人来承担。人,浩然之气充盈天地,天地都为之小,一人成大,一人就成其天地之大,没有这种胸襟,没有这种浩然,没资格谈论儒家,没资格谈论《论语》。 ----缠中说禅

  21、论语 四
有朋自远方来
“有朋自远方来”,君子,为共同的志向而联手,为共成“圣人之道”而同行,如人中之凤,依旧、依然,乘天地之正气,渊远而流长、浩瀚而广大,由彼至此、由远及近,如日之东升、海之潮回,将“圣人之道”披之六合、播于八方,法度之,教化之,成就“圣人之道”彰显之天下,这样,才能“不亦乐乎”。乐 者,非LE,是YUE,箫韶九成,盛世之象也。
“有”,非 有无、持有 之有,通假 “友”。何谓“友”同志为友,志向相同者也。
“朋”者,“凤”之古字也,本意为凤凰。 朋自远方者,有凤来仪也。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自”者,依旧。依然也。依旧依然有凤来仪,圣人之道不断也。
“远”,遥远,久远,不独指空间上的。
”方“非方向,广大意思 ----孔子

  22、《论语》九、逝者如斯夫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河源的源头,抚今追昔、满怀感慨,自告且忠告所有决心开始”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立志“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就要像这江水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仆后继,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的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之道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
川,不是一般的河流,而是指河的源头。
逝,是誓的通假字,逝者就是誓者,就是决心开始见、学、行的君子。
昼夜,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朝夕“。
舍,是止息的意;不舍,不止息,就是不退转的意思。 ----孔子

  23、《论语》七、子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对应的是当下,是现世,是人。对国学来说,“天、地、人”的思维和生存结构是当下的,所谓当下,就是承担,任何根源性的探讨,都必须以这当下的承一切科学、宗教、艺术,都是以这:”天、地、人“的思维的生存结构的承担为前提的。
只有奴隶才需要解放,只有奴隶才需要自由,只有奴隶才需要尊严,而你本解放,你本自由,你本尊严,又何须劳什子的解放来解放你、自由来自由你、尊严来尊严你?你只要承担,人一样去承担。承担这个天地,人,天地之心;天地,人只驱壳,你连自己的驱壳都不能承担,你还能算是人吗? ----孔子

  24、《论语》十九、善人、胜残去杀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胜残”“去杀”,是两个意思相仿的词并列而成,简单就是“战胜残暴、制止杀戮”;“善人”就是“使人善”,善是好的意思。
只有“善人、胜残去杀”,才可能“为邦百年”,让国家长治久安。
“胜残去杀”,是针对“人而不仁,疾之已甚”,是针对为富不仁的“富者“。
”善人“是针对”好勇疾贫“的”贫者“,改善他们的生存条件、扩展他们的生存空间、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等待。
”善人、胜残去杀“,这三组字是相辅相成的,不可能光”胜残去杀“而不”善人“,也不可能”善人“而”胜残去杀“。对于”胜残去杀“来说,只有”胜残“才能”去杀“,所谓”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孔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