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空义甚深不可说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空义甚深不可说

2019-07-26 17:50:48 作者:真如妙心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空义甚深不可说

  空义甚深不可说

  归依十方常住佛法三宝

  空义甚深不可说,诸佛智慧之精要;

  我今随己所解了,与诸同修方便言。

  所言若存错谬处,在此虔诚忏悔

  所言若能合佛意,普施众生成正觉。

  梵文“舜若多”,汉译为“空”或“空性”、“虚空性”等等。即使翻译为“空”,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汉语当中实在没有与原义更为贴切的词了。

  而在汉语当中,空,本来就是“没有”的意思。所以,对于佛经里面的“空”或“空性”等等,人们容易望文生义地理解为“没有”,这却并不符合经文的原义。类似误解还有很多,正是这样的许多种误解,使得佛经看起来似乎矛盾重重。

  最典型例子,如《心经》当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的“色”,大约指一切万有;而“空”,则指的是“如幻不实”、“不真实”等等,并非指“没有”。

  倘若“空”指的是“没有”,哪里会有什么“色”值得讨论呢?这部经文也就随之失去了意义

  即使在梵文当中,“舜若多”的空义也非常难理解。因此,佛陀在经文里用了无数的譬喻,从各种角度描述它。如《金刚经》里说道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对于“空”的描述,真是再形象不过了。

  这也是修行大乘空观的绝妙方便法门

  不仅如此,它也正是一切觉悟者所亲证的不思议真实境界

  我们时常应当观察人世间的一切万事万物,都如同梦境一样虚幻不实。这将会帮助我们逐渐放弃对于“一切事物实有”——这种错觉执着。当我们稍微放下一些成见平等地观察一下,就会真切体会到,过去的一切,已如梦境一般消逝,永远不会再重现;现在的一切,正在如梦境一般不断变化,一刻也不曾停息;未来的一切,也将会如同梦境一般忽然而来,忽然而去,终究一场梦。

  即使是梦,也不能说它什么都没有。因为在梦里,我们有过各种各样经历产生过各种各样的感受。而且,梦里的我们,却总是认为那些经历和感受都是真实的。直到梦醒以后,才恍然觉悟。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

  这个所谓现实世界,又何尝不是一场梦呢!

  我们沉浸在“一切事物都是实有的”这场无明大梦当中,梦境相续不断,人们怎会知道这原来是自己妄念编织出的一场梦呢?

  幸亏有了佛陀的出世,以及三藏妙法

  幸亏有了历代层出不穷的修行成就者,以及他们慈悲的开示!

  觉悟的菩萨们,证悟了空性,从不实的万物当中获得了解脱。这并不是说他们消灭了一切存在,他们只是彻底明达了万物虚幻的假相而已。

  世间的一切,如此地变幻无常,我们却习惯性地把它们当作了真实。

  当我们逐渐放弃了对于一切事物实有的执着,我们就会了悟空性。这并不代表我们失去了任何东西,恰恰相反,一切都将完美展现在空性当中——正因为放弃了对于假象的执着,一切真相才显得那样完美无缺

  这是本来具足的清净法身,它只在真实的心灵呈现

  一切呈现都清晰明了——这就是心性智慧的光明,远非日月之光可以比拟。

  一切呈现都无常变幻,如梦不实——这就是空性法身,远非虚空可以比拟。

  空性从未障碍过任何有缘的显现,所以,“空”不是无有,而是虚幻。

  那么,空性到底是什么?

  偈曰:

  说空不是空,不在有无中;

  念寂绝千古,心明非三乘。

  从来没有相,风摇波自兴,

  繁华尘世里,历历自分明

  贫子衣中珠,本自圆明好。

  不会自寻求,却数他人宝。

  数他宝,终无益,只是教君空费力

  争如认取自家珍,价值黄金千万亿。

  此宝珠,光最大,遍照三千大千界。

  从来不解分毫,刚被浮云无障碍。

  自从认得此摩尼,泡体空花谁更爱?

  佛珠还与我珠同,我性即归佛性海。

  珠非珠,海非海,坦然心量包法界。

  任你尘嚣满眼前,定慧圆明常自在

  从来此事太难知,无人不见少人识;

  明明白金刚眼,散落狂花亿万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空义甚深不可说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