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最大的成功,就是把喜欢的事做到极致
文/田心
前两天,厦门六中合唱团的孩子们在音乐老师高至凡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合唱了《夜空中最亮的星》,送别他们敬爱的高老师。
这个从厦门大学音乐系毕业的大男孩,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自己热爱的音乐上,带领厦门六中合唱团以无伴奏的阿卡贝拉风靡全国。
微博上有一段视频,他和搭档徐聪自嘲是“音乐民工”,为了给孩子编出好的谱子,两人经常忙到深夜;每晚排练结束后,还要观看每个学生发来的练习视频。一遍遍排练、一次次改进,只是为了达到理想效果。
他曾说“不在乎得什么奖项,只要学生真正享受音乐,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当被问及人生规划时,高至凡则平淡地说:“就是想把当前的事情做好”。
有网友说:“一定是真正热爱的事情,才会这么享受吧”。
就像高至凡,把音乐当作人生目标,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快乐,也给世界留下了最清澈的天籁之音。
找到自己的热爱,人生就有了意义
电影《银河补习班》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是箭靶,如果连箭和靶子都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前段时间,毛不易凭借《消愁》获得2019华语原创十大金曲奖,这无疑是对他坚守原创音乐的肯定。
毛不易大学学的是护理专业。大四实习时,他被分配到在一家医院做护士。
最初,他还享受着得过且过的日子;可是,渐渐地,他不安于这种稳定的生活,想到自己在上学时就喜欢唱歌,为什么不继续下去呢?
于是,他开始学吉他、学习写歌。第一首歌是写给出嫁的姐姐,后来,他渐渐地把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悟写进歌词里,也在音乐创作的路上越走越远。
人生只有一次,找到自己的热爱,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才是对仅有一次生命的最大尊重。
如果你是鱼,就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就不要痴情海洋。人生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跟随自己的内心,才能一路风光旖旎。
微博上曾有一个话题讨论: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觉工作没有动力、职业发展没有希望?
有个回应最多的回答:我的直观感觉就是,现在大家都看不到希望,所以大部分庸常的人选择随波逐流。可是,少数人能在暮霭沉沉中发现光亮,他们依然雄心勃勃,活成了别人羡慕的英雄。
最怕你年纪轻轻,还把碌碌无为当成平凡可贵。喜欢就去争,想要就去追,才是青春该有的模样。
村上春树写过:“每个人的天赋和际遇不同,当你选择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并非都是坦途,有鼓励,也有打击,但既然喜欢,并且享受着,一定要坚持下去。”
虽然她家境贫困、童年孤寂,但这丝毫没有抹杀她追逐梦想的勇气,反而给了她坚强的毅力。
面对情感波折,她也始终能保持理性,把自己的时间花费在时尚事业上;
身处战乱时期,时尚店面纷纷关闭歇业,而她还是冒着风险做自己喜欢的服装;
即便遭遇金融风波,她也依然顽强地支撑着,多方寻求资金支持,只为了自己的时尚梦想;
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成功的最短路径
环顾身边,有多少人看着别人一夜暴富、一夜成名,于是抱怨自己碌碌无为;又有多少人看着别人在某领域做得风生水起,就试来试去,结果只是萧萧然蹉跎了岁月。
马太效应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在某一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在此领域不断做大。
徐悲鸿一生钟情画马,齐白石毕生专注画虾,股神巴菲特一生从来不把时间浪费在无关紧要的事上,而只是专注“投资”这一件事。
他们成功的原因,就是一生专注于一件事,并把它做到极致。
想到《朗读者》中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老先生。说起翻译,这位已过耋耄之年的老人,依然神采奕奕。
“如果我活到一百岁,我计划把莎士比亚翻译完。”
虽身患癌症,但许老先生依然沉浸在自己热爱的翻译事业里,享受着翻译的乐趣,希望自己可以比别人翻译得好,可以比昨天翻译得好。
原来,一个人最大的执着是,默默付出不问回报;一个人最大的成功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书中曾这样写道:排除一切无关干扰,专注地投入其中,你的成功概率将以指数方式增长。
写在最后:
哪有什么突如其来的好运,不过是日渐积攒的实力。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成功的唯一捷径。
找到自己的热爱并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你要相信,你所坚持的总有一天会反过来拥抱你。
最后,向坚守音乐的高至凡老师致敬,你是孩子们心中最亮的那颗星,照亮着他们前行的路。
◆ ◆ ◆ ◆
上篇文章?:跪谢母亲考生被名校录取:优秀的父母,会让孩子明白这3点
《活法》
道出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