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佛说观无量寿经导读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佛说观无量寿经导读

2019-07-31 11:37:00 作者:真如妙心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佛说观无量寿经导读

  佛说观无量寿经导读

  1.《观经》所说的往生之法大略有三种:“定善”“散善”与“念佛”。可是最后“流通分”的地方,尤其是到了“付嘱文”,是“舍定散,归念佛”,也就是把定善跟散善搁在一边,而标举出专称弥陀佛名;同时殷切地劝勉净土行人要“专称弥陀佛名”,这个就是所谓的“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所以《观经》有“废立之义”,亦即有“从假入真”的“施、开、废”三义。就像天台宗以“莲花三喻”来解释《法华经》的“本迹二门”与“权实二教”的关系

  “莲花三喻”是莲花开展过程的三种比喻,也就是以“为莲故花、花开莲现、花落莲成”,来比喻《法华经》的“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废权立实”。《观经》也同样有这样的施设开展,也就是说,为了显示这一句往生正因的名号,而来讲定善跟散善;因此定善跟散善可说是一种引导,而不是目的,讲定善、散善之后,进而指出这一句名号的功能,以及念佛的功德,这才是目的,这个就是“为莲故花,花开莲现”。“流通分”及付嘱文的地方就是“花落莲成”,把定善跟散善搁一边,凸显出这一句名号的功德,同时解释唯有这一句名号才是往生的正因。

  2.释迦牟尼佛讲《观无量寿经》的本意,在最后一段经文有明确的交待,也就是《观无量寿经》“流通分”所讲的: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每部经都有它的经眼,《观经》的经眼就是这段文。

  这段经文不只是《观经》的核心、《观经》的结晶、《观经》的重点,也是整个净土法门方针宗旨,是净土法门的眼睛、净土法门的双脚。它跟《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的根本愿、愿王,也就是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十声)是两相呼应,前后一致的。

  3.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此文名为“要弘废立”之文,在《观经四帖疏》第四卷“散善义”之末尾,亦即解释《观经》“流通分”之文。此是《四帖疏》之结论,此结论显明舍自力定散之“要门”,依专称佛名之“弘愿”。此文虽短,笔力万钧;净宗宗义,如拨云见日,朗然独照,似华落莲成,不带方便

  4.《观经》上、下两卷,从一开头到最后都是在讲定善和散善,也就是十三观和三福九品,为什么最后释迦牟尼佛却付嘱阿难尊者“持名”而不是观佛?善导大师解释:是“望佛本愿”来看的。

  释迦牟尼佛望阿弥陀佛,《观经》望《大经》,定善散善望第十八愿的念佛,这叫作“望”。从这里来看那里,才晓得阿弥陀佛的本意、本心、本怀、本愿,是要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不是要众生回向定善、散善;而释迦牟尼佛广说这部《观经》的本意,也是“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5.难免有人会怀疑,《观无量寿经》明明有谈九品,而念佛是在下品,怎么说念佛超越品位阶级呢?我约略以四点来解释说明

  第一,“摄机意”。《观经》说九品,目的是要用这九品来涵盖一切的善恶凡夫,上从大乘极善,下到五逆谤法,都能够乘佛愿力往生;并不是说念佛一定在下品。《观经》九品跟《大经》三辈的意思差不多,只是开合不同。如果念佛一定在下品,为什么《大经》上辈、中辈、下辈都说“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呢?既然三辈都说一向专念,那就说明念佛本身是总摄万机、超越品位、不在品位当中的,三辈九品只是反映众生本来善恶的机类。

  第二,“显胜意”。《观经》为什么只在下品说念佛呢?因为下品都是造恶之机,一个造杀盗淫妄,或者是犯五逆十恶的极重罪人,他获救无门、解脱无望,唯有念佛才能救他脱离三恶道,离开六道轮回,所以就将念佛安置在下品。在下品下生开显念佛,是在彰显念佛的功德殊胜广大,不是说念佛就落在下品下生;反而因为在下品下生讲念佛,才显示念佛的功德是超越三福、九品。背后是有这样的意义,所以说念佛超越品位阶级。

  第三,“抑止意”。念佛本身虽然超越定善散善的品位,但是下品下生这个人是个恶人,恶人念佛虽然同样往生,但却说在下品,这就有抑止造恶的意思,要我们行善来念佛。

  第四,“随他意”。佛说法有随他意、随自意、随自他意这三种。也就是说,这部《观无量寿经》是释迦牟尼佛随顺韦提希夫人请求而说的,韦提希夫人本来就认为往生极乐净土,定善功德最为殊胜,所以只请释迦牟尼佛说定善的观法,而对于称名念佛没有放在心上。这也是一般人的心理状态,认为定善功德最殊胜,散善次之,念佛只不过是口中称念而已,是最劣的。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就顺着韦提希夫人的意思,先讲十三种定观,入定观想,然后释迦牟尼佛自己开说三福的散善,最后在下品下生,一切定善散善都救不了的时候,独独显明念佛的超胜与绝对,来引导一切定善与散善的修行人都归到念佛的法门。

  6.《观无量寿经》所讲的“十念”,是在显明往生极乐世界的业事成就的意思。也就是说,只要念佛,往生的业因就已经成就,倒也不用去计数目知道已经念了十句,或认为念十句可以往生,念九句就不能往生,倒也不一定这样。尤其是临命终的人,他哪里晓得念几句呢?临命终的人,他只有一心念佛,尤其是下品下生的人,受地狱之火的苦逼,怎么可能还会有闲暇来数念佛的数目呢?所以说:“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

  7.十六种观的目的,不是让众生去观极乐的依正庄严,而是要众生了解极乐的依正庄严,产生欣慕愿生之心,之后就一向称念弥陀名号,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宣说《观经》的本意。

  因为,非常明显的,释迦牟尼佛所强调的、所交待的、所要我们依教奉行的,是“持无量寿佛名”。

  8.虽然在《观经》的经文上,“上品”“中品”没有谈到念佛,但这并不表示上品、中品就没有念佛。为什么?《无量寿经》下卷的上辈往生、中辈往生、下辈往生都有谈到念佛,《大经》之上辈、中辈、下辈跟《观经》九品之中的上品、中品内容大同小异的,既然《大经》的上、中、下辈都有谈到念佛,可见《观经》的上品生、中品生也含有念佛的意义,才说“念佛之行广通九品”。

  9.为什么念佛是在下品生说明,而不是在上品生说明呢?因为下品生是极恶的人,不是中品下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的功德能够救度,也不是中品中生一日一夜的持八戒斋、沙弥戒、具足戒的功德能够救度,也不是中品上生的尽形寿具足众戒的功德能够救度,更不是上品下生的发菩提心的功德能够救度,也不是上品中生的解第一谛的功德能够救度,也不是上品上生读诵妙行的功德能够救度,唯有超越上品生、中品生功德的念佛能够救度极恶的众生,因此才在极恶的地方说明念佛的功德。极恶之人,无他法能救,唯称名念佛一法能救,显示“称名念佛”一法,易行功高,至高无上,最尊第一,无其他任何法能与之相比。

  10.下品上生让我们知道一声称名决定往生,下品中生让我们知道之所以一声称名决定往生在于名号本身的功德,但如果没有下品下生,或许有人误解,以为就念一声就好了,而有了下品下生“令声不绝”就知道是尽形寿一生相续的念佛。简而言之,就如法然上人所说:“信取一念往生,行勤一生多念”。

  11.下品下生临终十念而往生的“十念”,是显明念念完成了往生极乐世界的业因,念念都是“十念”之意,而不限定在“十”这个数字上。

  12.下品下生──人是“恶人”,时间是“临终”,所修行的也只是“十念念佛”而已,这样的人都能够被救,离开六道、往生极乐,那么,就表示没有一个人不能往生。

  所以,“下品下生”之旨趣,既显示“信的内容”,也显示“平生业成”,为什么?从现在,我们就已经看出自己是下品下生的根机,不必等到临终要堕落地狱才念佛,是现在就归命弥陀: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岂不是现在就已经往生决定?

  13.为什么善导大师解释本愿文可以略去信愿?有什么经典为据?下品下生的经文就是重要依据。因为第十八愿虽然讲信乐、讲愿生,可是有的人没有文化没有智慧,他理解不来、信不来,甚至一些小孩子或者像鹦鹉,他们也无所谓信、也无所谓愿,可是在他们也可以念佛往生。

  这就显示:只要我们此后专称弥陀佛名,自自然然就有弥陀的佛力愿力牵引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如《大经》所言: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

  只要我们不跟阿弥陀佛“拉锯”──什么叫做跟阿弥陀佛“拉锯”呢?“哎呀!阿弥陀佛,对不起,我还不能跟您去,这个娑婆世界还有我所爱的丈夫儿孙”,或者“阿弥陀佛!对不起,我还不能跟您去,因为这个世间上有我的冤家债主,我的丈夫他一生对我不好、凌虐我,他欠我很多,我要看到他凄惨下场,我才要往生”,如果是这样的话,当然阿弥陀佛就无可奈何,只好还在那里等了。

  14.五逆之罪,罪中之最,若造必堕阿鼻地狱,受苦无穷。然而临命终时,依善知识之教,回心念佛,诸罪消灭,得生极乐,不但免堕地狱,且横超三界,住不退转,入补处位,如《观经》下品下生所言。此乃为显示称名功能,超绝无比。

  15.诽谤正法之罪甚重,过于五逆;如此重罪,唯有念阿弥陀佛,方得消灭。但念弥陀,重罪尚灭,何况轻罪;若不念佛,轻罪不灭,何况重罪。一沙虽轻,直沉海底;重石乘船,可达彼岸

  16.就整部《观无量寿经》来讲,下品下生的经文是非常重要的;就整个净土宗来讲,《观经》下品下生也是净土宗的精华,弥陀第十八愿的终极意义。唯有下品下生的经文才能显示出阿弥陀佛真的是大慈大悲大愿大力,十方众生没有一个在阿弥陀佛的救度之外。因此,有了下品下生就给所有的念佛人、修行人,最后、最大、最高希望

  17.《观经》最初说定散二善,到了“流通分”,再将二善废舍,只留下念佛一法。这正说明定散二善是少善根,不能往生;而同时殷切地劝导称念佛名,来显示多善根的含义,所以善导大师就解释“实非杂善,得为比类”。

  因此自古以来,古德将《阿弥陀经》视为《观经》“流通分”的开展,所以才说《观经》的结尾就是《阿弥陀经》的开头。

  18.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所示现的,所以,善导大师的语言,就像佛说的。是故,自古以来,最被崇奉解释《观无量寿经》的祖师,就是善导大师。因此,《观经四帖疏》被崇奉之尊高,就好像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经典那般,既不可增加,也不可减少。也就是说:善导大师所写的《观经四帖疏》是解释《观无量寿经》的标准,任何对《观无量寿经》的解释,都不可以跟善导大师所写的《四帖疏》不一致,甚至相反。善导大师怎样说,就要怎样去理解、怎样去奉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