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园丁与木匠》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园丁与木匠》的读后感10篇

2019-09-17 23:0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园丁与木匠》的读后感10篇

  《园丁木匠》是一本由[美] 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著作,湛庐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90元,页数:26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一):注释竟然要下载打开app才能

  书内注释要求下载app才能看的做法对于一部学术书籍来说真的是太太太太太恶心了!读者看书的时候看到注释还要打开手机查!你怎么不直接让读者百度呢!为了推广app真是无下限节操!书内注释要求下载app才能看的做法对于一部学术书籍来说真的是太太太太太恶心了!读者看书的时候看到注释还要打开手机查!你怎么不直接让读者百度呢!为了推广app真是无下限无节操!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二):接受国人写书的方式

  那就是把一个道理掰开揉碎咽进反刍反反复复讲述论证说明。这本书还是适合给学究看,实用性小之又小。从人类进化的观点前后左右全方位论证一个观点:就是书名了:当一个园丁吧,接受孩子自然生长结果,而不要当一个木匠,把孩子打造成你心目中的样子

  看到小一半,发现这不是一本给家长看的书。起码不是给急功近利中国家长看的书。这种书不会让他们在焦虑的家长群里好过哪怕一点,也不会让这群焦虑的家长们少给孩子报哪怕一个兴趣班。

  年轻大脑天生就是要探索成熟的大脑则负责运用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三):不想成为园丁的木匠不是好父母

  关于“教养”最常见的迷思就是:“正确的教养方法养育好孩子,他们之后会成长优秀成年人”。这样一种“处方式”的养育观念,从根本上是错误的。

  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讲,在工作中,专业知识能够将人导向成功。当人们不知不觉的将养育孩子也作为一种“工作”,而将“优秀的孩子”作为某种特定的产品对待的时候。人们就已经走入了教养模式误区,这一模式的隐含前提是:“有一套技巧、一些特定的专业知识,父母只要学会了这些技巧和知识,就能帮助自己实现塑造子人生的目标。”就这样,各位父母把注意力从真正需要他们关注事情——孩子的感受——上,转移到了自己是否有获得足够的知识,自己是否进行了正确的操作这一类事情上,从而将养育孩子变成了一个充满焦虑的过程

  通过对这种木匠式的教养方式进行反思,本书的作者,一位颇有育儿经验祖母提出了另外一种关于养育的思维方式,即园丁式的养育过程。这一思维方式要求人们认识到孩子是一个有自我成长能力个体,是一颗幼苗,而不是一块简单的可以塑造的材料为人父母是要像种花那样去为这颗幼苗提供一个能够茁壮成长的环境,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强大、多样的生态系统,让孩子们能够自由的探索,让他们自己创造具有无限可能未来

  童年是人类进化的关键策略,人类的孩子是非有效社会学习者,相比较其他物种而言的漫长的童年期与更大的大脑、更高的智力、更强的灵活性学习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说童年就是用来学习的,而这就是孩子被赋予的使命。但是这种学习远不止是在听父母说些什么或者做父母想让他们做的事情。

  近期很多令人兴奋研究成果显示出,从出生开始婴儿就对外界信息非常敏感,他们并不是被动的被塑造,而是主动解读并试图理解人们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做,还会以复杂的方式将这些信息和他们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跟成人相比,孩子更擅长使用“探索式”的学习方法,而他们也远比成人更具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他们会通过不同的提问题而主动的获取周围世界的信息,而且会积极地把通过观察学到的知识和其他许多不同种类的信息经过思考智慧地结合在一起。然后他们会利用这些信息来创造新工具、新技术、新故事和新解释。父母和其他照顾者,不需要教授孩子太多知识,只需要让他们去学习就可以了。成为一位稳定且可提供可靠学习资源的照顾者,要比成为一位直接教导式的照顾者更有价值。因为对于孩子来讲,依赖关系中最基本的信任教学方法更重要。让孩子有机会距离地观察很多不同的人是怎么做事的,是帮助他们通过观察来学习的最好方法;让孩子有机会与很多不同的人交谈,是帮助他们通过倾听来学习的最好方法。

  幼时的玩耍经验有助于保持大脑的可塑性,孩子是通过玩耍在探索这个世界,比起成年人来讲,他们是更好的科学家。成年人因为有了实际的经验所以总是会关注那些已知的东西而忽略那些可能会动摇我们先入为主的观念的东西,而孩子们是非常擅长进行反事实思考的。成年人要做的并不是为孩子建构知识,相反,成年人需要为孩子建造一个支架,这个支架能帮助孩子自己建构知识。作为照顾者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比如说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提供丰富的可供玩耍的材料等,来帮助孩子玩耍,但是不要告诉他们如何玩耍或试图控制他们的玩耍方式。加入孩子和他们一起玩儿也是一个很好的选项

  学龄前孩子的进化任务是尽可能广泛地探索各种可能性,而到了学龄期,孩子的进化目标则是实践掌握自身文化中的特殊技能,尤其是社交技能,他们开始成为真正有能力的成年人。这时孩子们开始习得“掌握式学习”的学习方式,而且在这一阶段中,孩子们最伟大最具挑战性转变是从照顾者为中心生活过渡到以同伴为中心的生活。

  而到了青春期孩子的可塑性、多样性混乱程度又会重新呈现出一种学龄前孩子才具备的神经灵活性和可塑性,在这一阶段里,孩子将要体验的不再是置身于童年保护期的安全环境中探索世界,相反,他们要真正靠自己去采取行动。作为青少年的父母,要允许甚至鼓励这种转变的发生,并且弄清楚如何将孩子们转变成能够独立承担风险的人。

  为人父母是在一系列矛盾寻找平衡艺术

  为人父母是成为一座桥梁沟通起过去和未来。

  为人父母就是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结构严谨的稳定环境,这正是保证他们自由无序、随心所欲尝试发展的前提。给他们一个世界,让他们重建。这正是我们努力想孩子管束各种传统技术、文化制度价值观原因。让孩子学会这些,并将它们进化到自己的时代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四):《园丁与木匠》提取式笔记

  本书作者,儿童学习和发展方向的优秀研究者心理学家哲学家。本书的学术素养很高,从进化论哲学高度来谈育儿话题

  你是园丁,还是木匠

  作者彻底否定了当前中产阶级主流的、焦虑的育儿模式,所谓“教养”模式,英文词汇parenting,是一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才成形的词汇。是中产阶级兴起后,传统育儿模式无以为继后的一种潮流。也许这种模式在工业生产中起到了正面作用,但是面对更加复杂的未来,必须反思。园丁和木匠在中文中未必是最佳的隐喻,木匠固然是打磨成型,但中国式园丁的杰作盆景”也是有过之而不无不及。这里的园丁应该是允许植物野蛮生长的。没有一个“理想中的”孩子,对很多中国家长而言是要命的事情吧。养育中有两组悖论:依赖与独立,玩耍与学习,这并不是往哪个方向直接走那么简单的问题。

  “教养”是一种糟糕的现代发明

  “混乱是阶梯”,儿童的混乱是人类发展的阶梯,探索是儿童的天性,甚至可以说是儿童的使命,如果给孩子画好蓝图,定好条条框框,可以说是相当自负行为,在原始社会不稳定的生活环境是如此,在当代和未来发展迅速现实中也是如此。

  童年,人类进化的关键策略

  作者把童年的重要性放到了人类进化策略的高度。而现实中,很多家长只是把童年当作仅仅是不得不经历的成人预备期,他们盼望的是孩子快快懂事成绩优异,不用自己操心。作者从进化论的角度分析人类童年的意义,我觉得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这种为童年的正名,不仅仅只是人文关怀,而是认知高度的碾压了。

  爱,持续进化的保障

  作者讨论了三个层次的对孩子的爱:父母、祖父母、异亲,从进化论的角度阐释了人类以爱的形式突破囚徒困境,在基因与文化的层面都深植了照顾儿童的密码。不是因为爱而照顾,而是因为照顾而爱。我的体会是,当前的社会文化一定程度上是异化了这种传统。漫天的对“熊孩子”的过敏式的指责,对儿童这种不完全行为能力,缺乏预料性的恐惧

  边看边学

  这一章讨论孩子通过观察和模仿的学习。现存的教育体系不过几百年,只不过现代的中产阶级家庭父母适应学校教育,又想把这一套尽早地用在自己地孩子身上,而对更加古老、天然地模仿学校则注意不够。有一种常见的解释是镜像神经元,但这只是一种偷懒地过于简化的解释。孩子的模仿非常复杂而精细,超出成人的感知(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就学会了)。首先孩子的模仿不仅仅是模仿过程,而是试图理解成人的意图,从中发掘因果关系,融入自己的思考,最终模仿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结果。如果成人表现得不像专家,孩子会更多的去芜存菁。而当成人表现得更像专家时,孩子会更多的模仿细节,有时候这不是一件好事。孩子的模仿还有社交属性,他们更倾向于模仿和自己更相似的人,模仿那些有仪式感没有实际作用的动作,来使自己融入一个群体。对当代父母的启示在于,中国古语身教重于言传”永远都不过时,与其整体嘴挂在孩子身上,不如做好自己,和孩子形成良性的互动,给孩子参与家庭乃至社会的的活动充分创造条件

  边听边学

  这一章讨论孩子如何通过语言学习,这是人类远远超越其它动物地方。孩子会听成人说,但也不是全盘接收,他们会判断成人是否值得信任,这种判断基于很多因素:比如说话的人是否自信,说话的人是否是领域内的专家,和说话的人的关系如何,总的来说,需要建立信任。孩子爱问为什么,在绝大多数时候是他们真的想去探究世界的原理,在很多时候,直接问是比观察更加高效的学习方法,比如要知道为什么会下雨。我们不能糊弄小孩,也不用担心偶尔答不出来,因为他们探究的热情是很高的。孩子会从成人的用词总结偏见来,比如“日本人都很坏”和“有些日本人很坏”是完全不同的效果。父母要做的不是试图去教什么,而是保持良好的互动,在谈话中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多回答为什么,也可以多问孩子为什么,多让孩子和更多的人交谈。这种问答构成的是真实的生活,而不是刻意的,由于孩子的敏感性,父母不可能一直假装博学,假装公正客观,一切只能是真情流露

  边玩边学

  玩耍的作用很难测量,因为一旦去测量,可能就不是玩了。不仅人类,凡是智能发达的动物都喜欢玩耍。有一种常见的玩耍方式是打闹式玩耍,小狗的相互撕咬,孩子间的身体碰撞,这类游戏可以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据我观察,当前中国的大部分家长对这类游戏是禁绝的,看见孩子之间有点身体冲突大人都要开始打架了。玩耍受好奇心驱使,孩子玩耍有点类似科学家做实验,有假设求证、随机探索。人类比其它动物更善于假装类玩耍,这是一种反事实的推理能力,构建一个虚拟的、有一定逻辑的世界,文学作品也有这样的力量。善于假装的孩子更能理解他人的想法,甚至有很多小孩会有一个假想的朋友,这常常会吓到成人。在孩子的玩耍中,家长应当做支持而不是做引导,引导往往会断绝孩子自己的探索想法,变成对成人按部就班无聊模仿。家长能够积极主动去做的是创造一个有更多东西可以玩的的环境,但是,这不一定取决于花多少钱,比如一根棍子可能就是很好的玩具。其实成人只要放下架子不见得不喜欢参与孩子的游戏。

  边练边学

  这一章主要讨论学龄儿童和学校教育。学龄这个概念是基于学校教育的,但是儿童的心理发展确实有这样一层变化,从探索式学习为主过渡到掌握式学习为主,为成人生活奠定基础,掌握式学习需要练习,是一种对脑神经的重构,这个过程是把技能变成下意识状态的,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一种退化。当前的学校教育,是伴随工业化生产产生的,并不是什么人的常态,在此之前,更早的教育都是学徒式教育,这种模式在当前依然在某些领域发挥着主到作用,比如体育音乐的学习。学校教育培养的是善于上学的人,集中课堂授课的形式需要儿童有很高的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从古到今的现实中,不见得是一种优势能力。但是美国的现代教育体系越来越把那些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儿童定义为多动症,中国也是这个趋势。在集中注意力这个特征线上,每个儿童所处的位置都不一样,这不过是一种进化的多样性,作者倡导学校应该适应各种不一样的儿童,而不是给孩子喂药吃。从进化上看,青春期是人类迈向成年人的一个过程,关乎人的动力机制与控制机制的,青春期的儿童更容易同龄人评价影响,更加看重那些冷静的成年人觉得匪夷所思奖励,当代的儿童青春期到来提前了,但他们却远不如学徒模式中成长的儿童有真正的工作经验,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做出真正有意的成就,一个孩子想把科学家作为职业,却只能在二十多岁后才能真正的接触科学家一起工作。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一样,也应当是园丁模式,但现实确更多是木匠模式。

  科技与孩子的未来

  你的孩子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而你自己则只是个移民,看到我孩子话都说不好却能熟练的操作ipad,我对作者的判断深表赞同。当代父母对科技的恐惧并不是新的恐惧,苏格拉底就对文字书写这个当时的新科技表达过深深的担忧,而且他的担忧成为了现实,我们更加依赖文字传承,而不是口头传承,但是人类的文化没有毁灭,反而更加发扬光大。科技会把下一代人带向何处,我们唯一确定的答案只能是不知道,试图控制孩子的一切,安排好他未来的人生,是多么可笑的事情。青少年在新的文化下成长,他们面临和过去一样的人际交往的各种难题,甚至更甚,需要面对网络陌生人的恶意,这一切无可避免的滑向的未来是这一带人的命运。身为家长,我们能做的不是控制,但也不是所谓的顺气自然,而是做好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孩子在传统中长大,汲取营养,又会有自己的创新,我们可以继续和孩子一起读书,但也绝不可能与电子设备隔绝,因为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就是这样。其实写到这里,会有一些伤感,说到底还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有一代人的哀与愁。

  养育孩子的意义

  从哲学上讲,无法界定养育孩子的意义,因为生孩子之前和之后的你根本不是同一个人,多元化的价值观会尊重丁克的想法,但是永远不要假装那些你不曾拥有的是不值得的。从社会发展来看,当前的社会运作方式对亲子关系是有伤害的,父母的工作与孩子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社会不奖励对孩子的养育,孩子成为成人竞争的负累。在过去的熟人社会,社群的成员都会善待儿童,而在冷漠独立的城市生活中,这些都不存在了,有的只是对儿童要表现得过载成熟的压力,网络上对熊孩子毫不留情的打杀,固然是因为某些家长的巨婴行为,但也折射整个社会对儿童的某种歧视。在熟人社会无可避免的解体后,政府、社会必须承担起养育孩子的责任。无论时养育孩子还是赡养老人,整个社会都需要重新思考,在赤裸的经济利益衡量之外,还有没有其它需要考虑的问题?

  为人父母是在一系列矛盾中寻找平衡的艺术

  我觉得好的育儿书都给不出笃定的答案,这本书的结论也是如此,因为这才是真相。每天,我都会对我的孩子提或软或硬的各种要求,有可能是他干扰了其他人,有可能是单纯觉得怎样做对他更好,然而我每天都在怀疑自己对他的要求是否合理,是否必须,是否是自己自作多情。以如何、怎样开头的育儿书数以千计,数以万计,它们往往都笃定的给你方法,然而,只要你会反思自己,面对孩子时,你永远都不会那么笃定。再专制的家长也会承认自己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独当一面,但幼小的孩子有确实需要父母的帮助,这种依赖与成长独立的矛盾是永恒的,是没有万能解决方案的。我的体会是,孩子不是瓷器,不会因为一两次父母的错误就粉身碎骨,但可怕的是父母的笃定:这样一定是为你好,没有反思将是一切悲剧的起源,好的育儿书比如这一本为你的反思提供思考的起点,但读完它一切才刚刚开始。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五):父母的养育最多只能像园丁,不可能像木匠

  “当今家长最关心的问题:苹果手机,谷歌眼镜以及微信等各种网络社交平台,各种最新的前沿科技产品会对我们的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作为家长又应该做些什么?……而更简单也更真实的科学答案是:我们真的不知道。”

  01

  —

  看书的名字、封面、海报,暗示本书是写给父母的育儿书,实际不是,是儿童心理学研究成果综述,主要讲各种心理学实验的过程与结论。

  英文版版权是2016的,还不算旧。

  书中关于儿童与青少年教养的重要信息与观点:

  1:人的性格与特长有许多偶然因素和先天因素,父母在儿童期青春期的教养影响不大,父母很难像木匠一样精确控制产品形状,只能像园丁一样提供好的环境等待作物自己发育发展;

  2:儿童是通过玩耍来学习的;

  3:父母成为稳定且可以提供可靠学习资源的照顾者,要比成为直接教导式的照顾者更有价值;

  4:科学和数学也应该通过学徒训练的方式来教授;

  5:“带着你的孩子去工作”可能会成为一种惯例;

  6:当今家长最关心的问题:苹果手机,谷歌眼镜以及微信等各种网络社交平台,各种最新的前沿科技产品会对我们的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作为家长又应该做些什么?……而更简单也更真实的科学答案是:我们真的不知道;

  7:这一代年轻人用社交媒体做着年轻人们一直以来都在做的事:建立自己与朋友和同龄人的联系,疏远他们的父母,搞暧昧、聊八卦,还有霸凌、反叛和尝试各种新事物。

  总之作者认为目前流行的养育、教育模式有问题,违背了儿童和青少年的天性,也给出了一些改进的原则,但是缺乏实施细节,并且没能给出按作者的原则实践的案例和效果。

  书的前勒口上介绍说作者是“心理理论”的创始人之一。这个“心理理论”对应的是theory of mind,翻译比较怪异,一般译作“心智理论”。

  总体评价3.5星,还不错。

  02

  —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

  1:在孩子人生的早期,我们对他们生活细节的控制要远远超过他们自己。几乎所有发生在婴儿身上的事情,都是通过家长或照顾者进行的。但如果我是一个好家长,我就不会试图控制孩子成年后的生活。这种紧张的关系在孩子青春期到来时变得尤其明显。P9

  2:世界里,很多教养方式都侧重于让孩子学得更多更好更快。教养模式也是大部分教育的默认模式,即成人把孩子应该知道的东西教给他们,并由此塑造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如前所述,这个想法看起来好像理所当然,但并不符合科学道理和历史规律。P10

  3:这里的第一种紧张关系是玩耍和工作。事实上,孩子是通过玩耍来学习的。但他们是如何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根据定义,玩耍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并不是为了完成任何事情而设计的。然而玩耍在童年时期的无所不在,表明它一定有着某种特殊功能。P10

  4:正如孩子必须从最具依赖性的生物转变成最具自主性的生物一样,他们也必须从以玩耍为主的人转变为以工作为主的人。这一转变需要孩子的大脑和心智发生深刻的变化。家长、看护者和教师在对这种转变进行管理时,必须既保留玩耍的益处,又能使孩子从工作中获益。P11

  5:要理解我们与孩子的特殊关系,也许最好借用一个古老的比喻。照顾孩子就像照顾花园,做父母就像做一个园丁。14

  6:在教养模式中,父母就像一个木匠。你要注意你正在使用的材料种类,这可能会对你要做的事情有所影响。但基本上,你的工作是将这些材料塑造成最终产品,以符合你的最初计划。你可以通过查看完成的产品来评估你所做的工作有多好。P15

  7:好父母不一定会把孩子变成聪明、快乐或成功的成年人,但可以打造出强健、具有高适应性和韧性的新一代人,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将要面临的不可避免、不可预测的变化。P16

  8:然而,这一关系绝不等同于“教养”。父母或其他抚养者的职责是为下一代提供安全的环境,让他们可以无所顾忌地提出前所未有的想法,做出意料之外的行动。这既是进化生物学所揭示的图景,也是我们儿童发展实验室经过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P22

  9:在此之上,教养理论声称,父母行为的每项差别都会定向影响孩子今后的性格。是和孩子分床睡还是一起睡?是让孩子尽情哭闹到睡着,还是抱着他们安抚?是让孩子写作业,还是让他们尽情玩耍?每一种做法都对应着孩子长大后不同的脾气秉性。但我们并没有在实证研究中发现稳定、可预测的长期关联能够证实这一理论。教养实在是徒劳。P23

  10:行为遗传学的研究者们试图揭开这背后的奥秘。他们分析了同卵和异卵双胞胎、兄弟姐妹、亲生孩子和收养孩子之间的异同,并和他们的父母进行了比较。其中双胞胎可以说是自然的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并不能简单地把基因和环境区分开,先天禀赋和后天养育之间的互动很复杂,而且不可预测。P31

  11:比如说,就像家长影响孩子一样,孩子也在影响着他们的父母。很多时候,表面上看起来是基因的差异,实际上是基因影响环境后的结果。如果你家老大比较胆小,老二喜欢冒险,你可能就会有意无意地用截然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们。这种养育方式上的不同又会不断放大先天的差异。P31

  12: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发现是“非共享环境”(nonshared environment)。如果教养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共享绝大多数基因和同一对父母的兄弟姐妹就会和彼此非常相似。然而行为遗传学家发现,兄弟姐妹间的差别可能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P32

  13:正是因为我们有一个漫长的童年和很多悉心的照顾者,孩子才可以很好地利用上一代的经验,尤其是祖父母的经验。他们也可以将这些信息与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发现。学习行为的核心悖论就是所学到的传统与自己的创新之间所形成的对立。P90

  14:这可能反映了孩子和成人之间存在着一种更普遍的差异。孩子可能特别善于思考不太可能发生的可能性,而成年人因为已经知道了大量关于这个世界是如何运作的信息,反而更依赖于通过已知的信息来分析问题。P105

  15:童年似乎旨在开发出创新能力和创造力。成年人更坚信那些经过考验、证明是可靠的方法,而4岁的孩子一直奢华地享受着寻找和探索这个奇妙世界的能力。P106

  16:非常年幼的孩子也会向他人寻求有关世界如何运作的信息。他们关注因果关系和可能性,他们可以将自己的经验与对他人的观察结合起来,以最明智、最有效的方式实现目标。事实上,他们比成年人更具创造性和创新能力。P112

  17:事实证明,幼儿更有可能从熟悉的照顾者那里获得信息,"比如父母或幼儿园老师,而不会选择相信那个不太熟悉的人。即使在他们两岁之前,只要妈妈说这是一个fep,孩子就会说这是fep,而忽略陌生人的话。P121

  03

  —

  18:当母亲离开时,“安全型”的婴儿是不快乐的,当母亲回来时,他们就会快乐起来。相反,“回避型”婴儿的表现是,当母亲离开时,他们的视线就会离开,即使母亲回来了,他们也会继续回避,不去看她。……另一方面,“焦虑型”的婴儿在母亲离开之后和返回之时,作为急需爱来呵护的婴儿,他们都表现得非常伤心。P122

  19: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对与他人交谈时的更多细微之处变得敏感。孩子可以感知到别人在说话时有多自信。如果两个人提出相互争论的观点,那么即使是3岁的孩子也会选择相信那位说话时更有自信的人。P123

  20:除了这些关于相同内在构造的特别模糊的假设之外,本质主义也暗含着天赋和永恒。即使是幼儿也认为鸭子永远是鸭子,甚至当它还在蛋里的时候就是了。他们也知道,即便鸭子是在狗的身边长大的,它们也仍然会像一只鸭子那样走路、欢叫和游泳。P143

  21:孩子也会逐渐形成自己关于社会的本质主义观点,但那将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当他们还比较小的时候,他们看待性别种族甚至语言的类别就像他们看待鸭子和狗的类别一样。他们会认为社会类别是固有的、深刻的,也是不变的。P144

  22:但是,孩子不会盲目地重复他人做出的动作,或者说出他人所说的话。相反,孩子会积极地把通过观察学到的知识和其他许多不同种类的信息经过思考,智慧地结合在一起。然后他们会利用这些信息来创造新工具、新技术新故事和新解释。P149

  23:成为一位稳定且可以提供可靠学习资源的照顾者要比成为一位直接教导式的照顾者更有价值。在依恋关系的研究中,我们看到孩子在获取知识时会根据不同的人和他们对这个人的感受来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关系里最基本的信任要比教学方法更重要。P150

  24:科学证明我的孩子们是对的。在人类儿童中,早期的打闹游戏与长大后更好的社交能力有关。当然,这种相关性可能指向很多东西。也许正是因为拥有社交能力才让这些孩子有更多机会与其他孩子玩耍。P157

  25:如果孩子不会因为困惑而假装,他们为什么要假装呢?其实,假装与人类的另一种特殊能力密切相关,即假设或反事实思维能力,即思考世界可能存在的其他方式的能力。反过来,这也是人类强大的学习能力的核心。P168

  04

  —

  26:教学是一把双刃剑。孩子对他们所受的教育非常敏感,但教学似乎阻碍了孩子去发现玩具所能提供的一切其他可能性。孩子更愿意模仿老师,而不是自己去发现事物。P179

  27:没有特别好的理由可以解释为什么芭蕾舞或篮球应该通过学徒训练的方式来教授,而科学和数学却不是。任何一位科学家都会告诉你,我们的职业就像钢琴或网球一样,都是来之不易的技能。在真正教授科学的研究生院里,我们使用的方法和厨师或裁缝师傅一样。P192

  28:问题是如何利用孩子的自然学习能力,让他们掌握这些并不自然的技能。这是一个重要而又困难的挑战,心理学家已经为此研究了几十年。P194

  29:孩子在学龄期最伟大、最具挑战性的转变就是从以照顾者为中心的生活过渡到以同伴为中心的生活,这些同伴包括朋友和敌人、领导者和追随者,以及将会主宰我们成年生活的爱人和竞争对手。但是,典型的学校教育大纲将这种课外学习视为干扰或者问题,尽管从发展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些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重要。P203

  30:但是奥佩夫妇发现了一个离家更近且同样具有异国情调的未被探索过的地方,那就是学校的院子和操场。他们开始记录学生们的知识和语言。奥佩夫妇的伟大发现是校园文化的存在。学龄期的孩子创造了他们自己的文化,他们用这种文化来探索现实世界,就像年幼的孩子探索心理世界一样。P205

  31:青春期就像童年早期一样,注定会是一个创新和变革的时期。不同的是,青春期的孩子将要体验的不再是置身于童年保护期的安全环境中探索世界。相反,青少年要做的是离开受保护的环境,真正靠自己去采取行动。P207

  32:神经科学家B.J.凯西(B. J. Casey)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鲁莽不是因为他们低估了风险,而是因为他们高估了奖励,29或者更确切地说,相比成年人来说,青少年认为所获得的那些奖励比成年人认为的更值得。青少年大脑中的奖赏中枢比小孩子和成年人的都要活跃得多。P208

  33: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基因只是复杂发育程序中的第一步,是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串联,反过来又会塑造成人的大脑。即使是发育时间上的微小变化,也会在导致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方面带来很大的变化。P213

  34:但是青少年大脑研究的新观点认为,并不是他们的前额叶尚未长成,而是因为他们的大脑没有得到适当的指导,并通过一段时间的掌握式学习和学徒训练进行锻炼。例如,仅仅将驾驶年龄提高一到两岁对交通事故发生率没有多大的影响。真正有意义的应该是设立一项毕业制度,在这项制度下,青少年能慢慢获得更多的技能和更多的自由,也可称为驾驶学徒制。P213

  35:“带着你的孩子去工作”可能会成为一种惯例,而不是仅有一天的年度活动,大学生可以花更多的时间观察和帮助正在工作的科学家和学者,而不仅仅是听他们的讲座。像夏令营和旅行这样的暑期活动,对于父母有经济能力的孩子来说是很常见的,这些也许可以和暑期工作交替进行。P214

  05

  —

  36:当今家长最关心的问题:苹果手机,谷歌眼镜以及微信等各种网络社交平台,各种最新的前沿科技产品会对我们的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作为家长又应该做些什么?……而更简单也更真实的科学答案是:我们真的不知道。在下一代长大成人之前,我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P218

  37:我们倾向于把自己这一代的创新视为“技术”,而过去几代人的创新在我们眼中却只是理所当然的东西。和现在的电脑、智能手机一样,纸质印刷的书本和木桌都是技术的产物,只是年代有些久了,仅此而已。P222

  38:苏格拉底担心阅读和书写会损害人与人之间带有互动性、批判性的对话,而这对反思极为重要。你无法和字符对话或者问它们问题。你很可能会认为一个观点是正确的,只是因为它被写了下来。苏格拉底还认为,书写会降低人的记忆能力。P225

  39:她得出了结论。这一代年轻人用社交媒体做着年轻人们一直以来都在做的事:建立自己与朋友和同龄人的联系,疏远他们的父母,搞暧昧、聊八卦,还有霸凌、反叛和尝试各种新事物。P230

  40:但请记住,文化与技术棘轮的前行同时取决于两代人。没有传统,就没有创新。虽然父母们不应指望孩子简单地复制上一代的传统,但如果父母们没有把自己的传统、技能、价值观和新发现传承给孩子,那下一代的创新也就不可能实现。P234

  全文完

  相关链接:

  心理学相关39本书

  教室好坏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达25%:3星|《欢迎来到你的世界:建筑如何塑造我们的情感、认知和幸福》

  3星|樊登《读懂孩子的心》:17本育儿书的主要内容及樊登个人体会

  纽约富豪妈妈鄙视链:4星|《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一个耶鲁人类学博士的上东区育儿战争》

  近年读了1008本书,挑出32本5星好书

  2019左其盛好书榜,没见过更好的榜单(截至7月31日)

  2019左其盛差评榜,罕见的差书榜(截至7月31日)

  2019年读过评过的228本书(截至7月31日)

  本号1038篇书评的索引与书单(截至7月31日)

  想跟小编讨论请移步知识星球

  搜索本号的最优方法

  更多毒舌书评参见我的公众号:左其盛经管新书点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