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线人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线人

2019-10-12 07:47:41 作者:转机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线人

  即使有杰克.吉伦哈尔的帅脸贯穿始终,不少人也还是被《夜行者》(Nightcrawler)这个名字吓退。但别害怕,这并不是一部恐怖片,甚至在惊悚层面心理也大过感官

  吉伦哈尔扮演的路易斯是个无所事事混混儿,在一次偶然的车祸现场发现了新的天地。他开始举起摄影机,通过拍摄突发事件现场画面、并出售给电视台为生。

  看着路易斯疯狂地穿梭在洛杉矶的夜色中,我突然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另几位。在我所处的媒体圈子里,我和同行将他们称为“线人”。至少在北京的几家都市报里,因为是相当一部分新闻线索来源,几位的名气着实不小。

  这几位知名“线人”虽然做着看似相同事情,但手法不同目的迥异,给记者们留下的感觉也不尽一样

  路易斯和S先生都靠台子找线索

  电影里,虽然是个刚入行的新人,路易斯找线索的方式应该还是会让国内大部分热线记者羡慕

  不知道这是否合法,路易斯和他的同行们车上设有一部电台,可以切入警方的调频。火灾、车祸、劫案……获知线索的时间几乎与巡街的警员同步。

  曾有一次,因为特殊原因我在朝阳区的某个派出所度过了一整个下午。职业缘故,听着接警平台里传来的讯息,那感觉有点“垂涎”。所有线索都足够头条分量,最次的一条,也是一名醉汉赖在治安岗亭里不愿离去。没错,那台子就是个“宝藏”。

  身边的这几位知名线人,找线索的方式则“朴素”了许多。S先生是其中资历较老的一位,他每天都会守在广播前,等待着路况信息出现。当“事故”这个词汇主持人嘴里蹦出时,S先生立刻拨通几家都市报的新闻热线。

  在这之后又出现了Z先生和M先生,他们的方式了进阶不少,变成了刷微博。能想象那番情景,不断刷新着有谁@了“平安北京”、“北京消防”这些职能官微,即使浩如烟海,其中必有遗珠。

  每一行自己翘楚,线人中也有“王者”。T先生,大多数记者甚至没有见过他的真容。唯一可以确定是,T先生因在某职能部门任职,几乎可以第一时间知晓这座城市里的大部分突发情况

  有位女同事刚入职时第一次夜班,恰好赶上T先生当值。一周下来,姑娘有些心悸实在太过“血雨腥风”。

  因为总在现场 路易斯是靠谱

  即使吉伦哈尔保持着《断背山》里的俊美面容,路易斯也绝不是一个正面角色。为了更好的画面构图,他在车祸现场挪动伤者位置;枪案发生后,他先与警察进入现场,逐个拍摄了所有死者惨状

  但按记者的标准,某个角度下,路易斯又是靠谱的。电影里,他为了尽快赶到现场,至少也得闯过10个红灯了吧。这种对现场的痴狂,也正应了新闻前辈的那句:“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你离得不够近。”

  相比之下,因为总是从其他渠道获取线索后直接爆料,S先生、Z先生和M先生在这方面表现,就不大尽如人意了。

  先生曾经闹过一个笑话,有天晚上他10分钟内接连提供了两个车祸的线索,一个东北四环、一个在西南五环。

  可能是平时说顺嘴了,S先生连着两次都强调:“我就在现场亲眼所见。”同事忍着笑配合着往下问,无奈最后,S先生怎么也解释不清自己如何在10分钟内横跨北京的对角线。不过他有个优点,每次被拆穿了都不急眼,还会打来电话报线索,开头还是那句:“我就在现场呢!”

  作为后辈,Z先生和M先生也继承了强调“我在现场”的传统。他们刷微博找线索的方式早就不是秘密,但二位确实不乐于承认这点,因为微博这个渠道时间和地点误差,他们让几家报社的记者做了不少“无用功”。

  Z先生已经给我的同事们造成了“心理阴影”,多少个相同姓氏的线索人被误以为是他,过早的被扣上了“不靠谱”的帽子

  而M先生可能不知道,每次记者间通报线索,如果是从他这里得来的,总会在说完情况后加上他那个由姓氏和手机尾数组成外号,意即:这事可能有水分,去不去自己掂量。

  我更愿意相信的是刘保和,这是个约莫40岁左右的北京中年男人,他是我所供职报社的忠实读者

  刘保和没有路易斯那么多赶到突发现场的机会,但他同样愿意离新闻的本质更近一些。随身总带着个卡片机,有一年后海银锭桥改造,他几乎每天都去拍组工程进度照片、发到我师父邮箱里,为的就是尽早看到这条新闻出现在报纸上。

  钱这事含糊不得

  路易斯完爆我身边这几位的,不只是获得线索的手法,还有他从中得到的报酬

  至少在电影里,路易斯将一条车祸或者火灾的现场视频卖个电视台,能得到几百美元不等的报酬。他干得最大的那票枪杀案,则拿走了一万美元的支票

  环境使然,几位知名线人报给每家报社的突发线索,通常的报酬都在百元上下。而我所在的报社,即使曾有过的那个突发新闻月度大奖金额也多不会超过千元。

  因为网络的平台是开放的,有些时候,M先生因为爆料的是官方微博公布的消息,报社早已先行看到并开始采访,他也会恼怒于拿不到线索费而要“讨个说法”。

  我和同行们猜测过几位线索人的生活背景,但也仅仅停留在“臆想”的层面。只有M先生曾和一位同行说过,他家三口都以“报线索”为主业,但这其中的真伪无从考证

  唯一的传说还是要留给T先生,据称,因为以数量质量取胜,他最多时一个月可以从京城多家都市报拿到近五位数的报酬。当然,我更觉得,这仅仅是个“传说”。

  什么人和事都怕比,这里还是要说刘保和。并非觉得其他几位就是“唯利是图”,但刘保和因为是热心读者出身的线人,印象里,他确实在线索费这件事上没有太多计较

  记得有一年,我所在的报纸8周年社庆。一大早,刘保和骑着自行车,从自己位于北二环的家里赶到了东四环的报社。他送来个自制的果篮,那筐子是用这几年的报纸做成的。也就是在那一天,刘保和可能是唯一一次以新闻主角身份,登上了自己所热爱的这张报纸的版面

  前面的剧透已经够多了,就不透露《夜行者》的结局了。总之,路易斯陷的很深,他做的事情最后完全违背了新闻的意义。当然,如果你喜欢吉伦哈尔那英俊的加州做派,他英俊的面庞最终没有消逝。

  先生似乎已经处于“退休”的状态了,只在几个月前,他儿子打电话来报过一次线索,听声调似乎对这事并不热衷。

  Z先生和M先生还很努力,如今各报社多缺人手稿子上版不易。两位爆料的范畴不再局限于突发事件,各种类型的事件他们都会打来电话,这似乎始终以基数取胜的态度

  其实在几年前,T先生自己就已经成为了真正的“传说”,据相对可靠的消息,他最终因为“报线索”这事砸了饭碗。据称,T先生胆子太大,因而被领导察觉。但也有人说,有同僚想和他干类似行当,所以“点了他的炮儿”。

  最挂念的还是刘保和,他也消失很久了。去年报社10周年社庆,同事想采访他时才发现,这个中年男人已经很久没报过线索,而他的联系方式也已经无效。

  突然想起来,自己转正第一个月,在北三环的车祸现场第一次遇见刘保和。我为拍摄照片忙得不可开交,刘保和的镜头则一直对着我,他兴奋的做着自我介绍。当时觉得有点尴尬,但后来想想,他似乎一直乐于结交这家报纸的新记者们。

  为什么刘保和不见了?也许他不再喜欢这张报纸了,也许他生活中有需要倾注更多心思的事情出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线人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