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二人转式小品带歪的中国喜剧
1990年春晚,赵本山和他的小品《相亲》火了一把,从此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味小品和喜剧在中国风行开来,无论是央视还是地方电视台,甚至一些民间演艺场所,只要有晚会,东北味的小品必须要有,否则无论是主创人员还是观众,总会觉得不那么完整。
我们说在郭德纲和他主导的传统相声火起来之前,中国的相声是处在几乎走向没落的这样一种状态,当时的很多老一辈的相声名家由于多种原因创作和表演走向低谷而暂时告别舞台,活跃在体制内的演员们或者搞一些相声变种,比如曾一度活跃于《曲苑杂坛》的相声电视,还有其他一些变种,以此维持艺术生命,其实就是慢慢走向没落。当相声泰斗侯宝林先生的公子侯耀文为了上春晚不得不和黄宏搭档演小品,当黄宏在小品中声称相声不行、现在是小品的天下的时候,我相信作为正统候派相声艺术的传承人侯耀文先生,他内心肯定是在滴血的。小品这样一种喜剧形式其实脱胎于戏剧院校日常教学的学生作业,八十年代中期,经过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创作和提升,慢慢成为一种独立的喜剧形式,在春晚舞台的渲染下成为晚会必备节目。所有艺术形式其实都会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比如中国的戏剧,因土壤和地域文化各异,就形成了粗扩雄壮的陕西秦腔,温婉典雅的越剧,等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各省电视台和文艺团体也立足于本土文化,创作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小品节目。但是,当人们说到小品,更多想到和说到的还是有东北味的小品作品,其中又以赵本山及其弟子们的作品为最甚。可以这么说,从1990年开始,春晚舞台如果缺少了赵本山的小品,就会被观众们认为是不完整的春晚,这一现象一直保持了二十多年,由此也带红了东北味的影视作品。
电视节目的特点是非常注重人设构建的,比如某评委在生活中其实是一个非常谨小慎微的人,但节目需要他歇斯底里,他就得疯狂,这就构成了这些节目的底色,懂行的人也从中看到了电视台节目组的需求。从大的方面看,一切的节目制作都是为了市场,也就是各个电视台心心念念追求的收视率,当下中国社会转型,人心浮躁,普通民众忙于创业,对于文艺作品的需求,往往更热衷那些没有什么接受和消化成本的快餐式作品,喜剧尤其如此。可是在这个重要阶段,我们确实无法奢求一些草台班子在走村串户的表演中要如何高雅或有高度,只要不违背基本社会公德和法律就可以了,但是作为主流的媒体,各卫视和网络平台,确实首先应该自律,指导和约束艺人,让他们努力的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准和艺德,创作出能逐步提升国人文化欣赏水平的优秀作品来。
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关于脱口秀方面的评论文章,对于今年的脱口秀大会卡姆最终获得冠军这个结果,我觉得这是节目组正在对快餐式文化的一种附和,是非常不好的趋势,我说,卡姆获得冠军是他个人的胜利,却是中国脱口秀表演艺术的悲剧。同样如此,如果在各主流电视台的喜剧选秀节目上继续农村草台班子低俗二人转风格的喜剧路子,那么中国的喜剧创作将只能继续徘徊在低端、快餐式和不能长久回味、无法经久传承的水平。主流媒体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承担起他们基本的社会功能,积极正面的引导、影响和提高人民群的文艺鉴赏水平,为构建一个有着高雅文化底色的和谐社会发挥他们应该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