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实习生处女作连续两年摘得金字节年度特写,GQ报道是怎么做特稿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实习生处女作连续两年摘得金字节年度特写,GQ报道是怎么做特稿的

2019-11-09 08:45:11 作者:GQ报道 来源:GQ报道 阅读:载入中…

实习生处女作连续两年摘得金字节年度特写,GQ报道是怎么做特稿的

  ···············

2018年底,21岁的戴敏洁还在读大三,是GQ报道的一名实习生。有天选题会上,她说看到一条图片新闻,浙江湖州有个“童模小镇”,几千个学龄前孩子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带领下,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成为了儿童模特。她很好奇,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小小年纪就成为全家人经济支柱,这些孩子们将会经历怎么样的命运?她对这个选题很感兴趣,但也心里没底。编辑说,只要有兴趣,你就去做。她去童模镇待了一个月,每天和童模家庭们一起工作一起生活,又花了一个月反复打磨稿子,写出了一篇12000字的《逐梦童模镇》。(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2019年11月6日,在今日头条金字节年度颁奖礼上,这篇报道被评为2019年度特写。金字节奖创立三年,年度特写均由GQ报道摘得,2017《GQ报道 | 喊麦之王:追踪三个月,看YY快手第一红人MC天佑如何统治直播江湖》、2018《GQ报道 | 杨超越变形记:这不是我的世界》、2019《GQ报道 | 逐梦童模镇:妈妈,我们明天几点拍照?》。职业生涯的第一篇长报道,就被评为年度特写,其实这件事并不是第一次在GQ报道发生。去年获奖的《杨超越变形记》,同样是实习生的第一篇长稿。1995年出生的洪蔚琳,当时刚来GQ报道实习一个月。另外一位年轻的获奖者,是1994年出生的卫诗婕。她投入5个月时间采写了《GQ报道 | ofo的终场战事》,凭借此文成为了2019金字节年度新锐作者。GQ报道是如何采写长篇报道的?在颁奖礼现场,《智族GQ》编辑副总监、GQ报道负责人何瑫分享了报道团队的工作感受——《一切报道,终将回归于人》。以下为演讲全文。一切报道,终将回归于人大家下午好,我是《智族GQ》的编辑副总监、GQ报道的负责人何瑫。很高兴收到今日头条的邀请主办方希望我来讲讲《智族GQ》是怎么做报道的。但我觉得我首先需要回答大家的一个疑问,我想在座的各位可能很多人都会有这个疑问,那就是——GQ报道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的确,今天我们大家是在科技报道的颁奖礼现场,而从媒体属性上来看,GQ报道确实不能算是一家科技媒体。但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GQ报道却成为了金字节奖的常客。这是金字节奖成立以来,我们的获奖情况,共计12次获奖,其中《喊麦之王》、《杨超越变形记》连续两年当选年度特写。昨天上午,我们刚刚发布了一篇14000字的人物报道,《GQ报道 | 幸存者李佳琦:一个人变成算法,又想回到人》,也引起了不错反响推送阅读量突破了50万,“在看”2.5万。其实我们最初决定操作这个选题的时候,并不会去考虑它属于哪个领域,但看到这篇文章之后,我相信大家会认为,它毫无疑问地属于科技报道的范畴。在过去几年,我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受是,科技报道,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最大的新闻富矿。互联网就跟水、电、马路、甚至是空气一样,成为了社会生活的基础设施,某种程度上,这个时代可能已经不存在所谓的非科技报道了。绝大多数的报道,如果你要去一一去细究的话,都跟科技的发展进化有着脱不开的关系。那我接下来想跟大家探讨的是,面对这样一座硕大宝藏,我们能够做到什么。我们对于波澜壮阔的科技浪潮探究书写,是否能与它本身的体量与价值匹配。我想,答案可能是还远远不够。最近一周有几位人物在刷屏,一位是刚刚提到的李佳琦,一位是罗永浩,一位是王思聪,那么还有一位人物,尝试和各种刷屏人物都挂上关系,那就是孙宇晨。四年前,我写了一篇关于孙宇晨的报道,回头看来,那其实只是故事的序章。后来所发生的种种事件精彩程度,超乎了很多人的想象。今年有一本在媒体行业里广受赞誉的书叫做《坏血》,是华尔街日报记者写的,详细深入挖掘记录硅谷的一场创业骗局。我想,如果有一个中国记者愿意花费一年、两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去探究孙宇晨的故事,这将是一部精彩绝伦著作,比《坏血》要精彩得多。但现在似乎没有人这样做。我想跟大家一起探讨的是,我们应当怎么样去提升科技报道的质量,拓宽它所能抵达的边界。我们过去十年的一个体会是,行业报道,并不是科技报道的全部,GQ报道,不写行业稿。我想强调的是,这里面绝不包含任何价值高低区分,只是说,我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那在这里,我想用GQ报道的三篇报道来举例讲讲,我们的选题操作方式,与惯常意义上的行业报道有什么区别。前两篇是金字节奖年度特写的获奖作品,《喊麦之王》和《杨超越变形记》,第三篇就是昨天发表的《幸存者李佳琦》。其实这三篇报道,背后都对应着当年的一个行业热潮,2017年是直播行业大爆发,2018年是偶像产业元年,2019年是直播电商兴起,而且每次热潮来临时,都会有不计其数的文章,但是能够真正被人记住的却是寥寥无几。为什么?因为大部分文章都是从行业视角出发,这当然没有什么错,但是确实会导致一个结果,就是文章的受众会局限于一个相对固定的圈层。在行业报道中,探究梳理商业逻辑是排在首位的,也许会采访很多人,但人物本身的命运、困境情感在文章中并不重要某种意义上,人物是以一种功能性面目出现在文章里,透露一条信息,提供一个观点,便匆匆消失,他的发言身份更重要,而人之为人的本身,没有那么重要。而在刚刚提到的三篇报道中,人的身份,人的职业,都是我们探究书写人物本身的一个入口,而不是最终的落点。无论你是一个主播,还是一个女团成员,还是一个作家,还是一个rapper,我们所要关注的,都是人本身。李佳琦的报道推送后,我们的公众号后台收到了几千条留言。其中有一位读者是这么说的:99%的文章写李佳琦,都是书写他的符号意义。只有1% 将符号又还原成了人。不能说那99%没有意义,但我觉得那1%,更有意思。所以本着这样一个出发点,我们在操作所有报道的时候,都将人性本作为最终落点。这是我们入围今年金字节奖的几篇报道,都是基于这样的思路。第一篇是关于人工智能。关于人工智能如何影响人类命运的文章实在太多了,但在大部分文章里,人类是一个统称,是一个符号,而不是一个个活生生个体。而我们将目光投向了人工智能产业的毛细血管末端,河南一个乡镇上的人工标记公司。通过关注他们的命运,我们发现了一个令人心情非常复杂事情未来人不只是要被人工智能取代,而是要反过来给人工智能打工。(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第二篇是关于电商。写的是浙江湖州一个叫做织里的小镇,它是被称为中国童装之乡,汇集了全国一半以上的童装的厂家同时也汇集了数不清的儿童模特,很多家庭都是举家搬迁过来的,因为淘宝店家需要大量的儿童模特照片。这是科技改变人、塑造人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当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成为全家人收入来源,这是一种新型的家庭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在这个小镇上大量存在,那么这样一个孩子的自我认知人格的发展,会是怎么样的?我们最终将故事的落点落在了两个具体的童模家庭上面。(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第三篇是大家非常熟悉的ofo的故事。过去一年,关于ofo的报道也是不计其数,我们这篇文章的最终落点,并不是错综复杂利益博弈,而是在这背后的具体的人,无论是戴威和ofo的创始团队,还是投资方,还是ofo的中层员工,还是街头修车的师傅,负责运营维护车辆工人,乃至于每一个用户,我们都想去探究,人的情感、人的欲望,如何作用于这场庞大狂热的浪潮,而这场浪潮,又如何影响了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那么接下来,我想跟大家探讨的一个问题,也是我常常会被问到的问题,就是不在行业内,怎么能做出好报道?确确实实,对于GQ报道的记者而言,我们不像一家科技媒体,会细分很多条线,每个记者对自己的条线有长期的观察,也积累了大量的采访资源,这对我们来讲是不太容易的,很多时候作者操作一篇报道时,都是面对一个全然陌生的领域。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去做出一篇好的报道呢?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分两点来谈。第一点,这种对人和事的陌生感通常被理解为一种劣势,但它很多时候反倒也构成了一种优势。当一个人长期处在某种相对较为固定的环境中时,可能会渐渐对很多事习以为常,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而这个时候,一个来自外部的视角,反倒更加容易察觉捕捉那些精彩的东西。第二点,当我们不在这个行业圈子内时,这也意味着我们少了很多顾虑和牵制,更加有可能带给读者深入、准确、未经污染内容。例如《ofo的终场战事》这篇报道,我们操作了五个月,在这个过程中,有不止一家内容平台希望为我们提供经费支持双方联合出品。我们非常感谢对方认可好意,但确实会拒绝这种合作。如果这是一笔小钱,我们不需要,如果钱比较多,我们更不能要。ofo的资本博弈错综复杂,我们如果希望报道被读者信赖认可,就一定要任何利益相关方保持距离。另外我还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想可能很多人近来都会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在互联网上,你似乎很难和他人进行任何真正意义上的问题讨论。大家会迅速地选边站队,对一个人,一件事产生一种斩钉截铁判断。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个内容生产者单靠亮观点,讲概念,是很难真正说服影响别人的。在这种情况下,故事的重要性体现出来了,你不是用硬邦邦的概念去影响读者,而是用富有生命力细节去影响他。而一个好的故事,则必然是基于具体的人物而展开。我们做人物报道,会希望达到的一个效果是,看完这篇文章,也许你仍然不喜欢这个人,不认同这个人,但你很有可能会比以前更加理解他。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理解一个人,其实不是因为他真的那么讨厌,而是每一个人都是复杂的、立体的,有多个面向的。复杂混沌才是世界的真相。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大家已经习惯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只看到了人和事的某一面,然后便快速得出了一个斩钉截铁的结论,把几个标签化的关键词贴在人物身上。而一篇站得住脚的人物报道,恰恰就是要打破人们刻板认知,向读者们揭示这个世界更为丰富多元的样貌。那么在这样一个大家的认知都越来越坚固,越来越难以改变的时代里,一个真正有水准有价值写作者,应该怎么样去体现自己的价值?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你不仅仅是要向读者提供信息增量,你还要为他提供认知增量。要启发读者对人与事产生更加宽阔更加深远认识,而不只是满足迎合他的阅读预期。而要做到为读者提供认知增量,作者自己首先应该要打开自己的认知半径。如果一个作者在采写过程中冒出“我采不到我想要的东西”这种念头,这个文章基本上已经完蛋了,如果有这种想法本质上并没有真正理解人物的欲望与兴趣,人沦为了工具,作者只是在利用对方去印证去填补某些认知,一切都在事先设好的认知框架内,作者不会为此感到兴奋,只是在拿着素材填空而已。而当你自己都不兴奋,又怎么可能指望读者兴奋?真正的好故事永远是出现在作者对人和事情固有的认知理解开始松动瓦解、遭遇冲击挑战的时候才开始显露端倪的,它先打动了作者,才有可能打动别人。最后,我想回归到最开始的主题——一切报道,终将回归于人,回归于对人处境的体察,对人心性的理解,对人命运的关切。这就是我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的内容,谢谢。    

   看完GQ报道的故事 

   你有什么话想说? 

   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感受吧~ 

  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彩蛋,送你一个彩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