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知三国:披露大家漏读、误读、没读懂的真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知三国:披露大家漏读、误读、没读懂的真相》读后感10篇

2022-03-26 03:34: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知三国:披露大家漏读、误读、没读懂的真相》读后感10篇

  《知三国:披露大家漏读、误读、没读懂的真相》是一本由孙正宇著作,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三国:披露大家漏读、误读、没读懂的真相》读后感(一):一起来看《知三国》

  真真假假奈若何?读罢此书不蹉跎!正史其实更精彩,一起来看《知三国》!这是一部揭晓三国时期世间百态的奇书,这是一部陈寿、罗贯中没有写尽的三国史!!!《知三国:披露大家漏读、误读、没读懂的三国真相》!这本书让您感受草根生活,深懂士族政治,解密皇家秘闻,体悟战争风云,了解当时的世界风云,聊三国法制史!长话短说,一起来读《知三国》吧!!!

  《知三国:披露大家漏读、误读、没读懂的真相》读后感(二):好文章

  期待好文章能看到,三国其实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都应该看看。这样一本书,相信你们能吸取到很多营养。最近有个朋友告诉我,说三国读一遍会有一遍的理解,里面每行字都是我们可以推敲的,里面的文字不同的人有不同人的理解,所以相信此书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作者以纰漏的形式去解读三国,更是披上了省的面纱。所以更是值得我们期待。

  《知三国:披露大家漏读、误读、没读懂的真相》读后感(三):可读性很好的一部三国作品

  首先,该书结构很好。以问题形式对三国进行描述。方便读者进行阅读。不会耗费大量时间,每天抽出十分钟看一个问题就可以有一定的收获。

  其次,作者比较有问题意识,将复杂的三国历史,总结为七大部分。若干问题对齐进行研究,使得整部书较上一部更为升华,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进行梳理。不仅提升了全书的可读性,还拥有一定的学术性。

  再次,全篇文章通俗易懂,而且趣味性较强。同时,作者的这本书中也具有一定的观点性。所以,这部书不仅是可读性较强而且,也较有价值。

  《知三国:披露大家漏读、误读、没读懂的真相》读后感(四):一部完全改变我们对三国以往认知的好书、奇书!

  买了几本,送给朋友,自己刚读完。这是一部好书,好就好在这本书可以颠覆我们以往对三国的认知。

  一、煮酒论英雄的认知

  1.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这本书告诉我们论英雄是真,但是煮酒没有。当时是战乱年代,粮食匮乏。曹操为了保障军粮、民粮,下了禁酒令,把原本用来酿酒的粮食节约出来。

  2.曹操的禁酒令不是一直实行,国家经济发展了,粮食不再像以前那么匮乏了,曹操就废除了禁酒令。这是曹操根据国情的变化,调整法令和统治政策。其中蕴含着以法治国的智慧。

  3.原本世人认为,孔融的樽中酒不空是一种豪迈,可是读了此书会发现,原来孔融只考虑自己对酒的喜爱,而无视国计民生对禁酒的需要,是不顾大局。

  二、铜雀台的认知

  原本我们以为曹操建铜雀台是为了“铜雀春深锁二乔”,可是读了此书会发现,曹操建立铜雀台有很深的政治考虑。一是将许都的政治中心功能转移到邺城;二是避免江南、荆州的割据势力偷袭政治中心;三是避免一旦许都拥汉派政变成功,曹操集团全面失势。

  更重要的是铜雀台是邺城的一张名片,人们想到铜雀台,就会想到当时真正的最高政治权力中心,曹操家族。

  三、三国四大美女的认知

  原本以为三国美女非貂蝉莫属,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貂蝉是小说中人物。原来想嫁给赵云的樊夫人与大小乔都是属于有国色的美女,所说的有国色原来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属一属二的美女。原来甄夫人只是颜色非凡,只是不是一般的漂亮,和有国色的美女比起来不行。甄夫人还没有樊夫人漂亮。樊夫人这么漂亮,没有扬名三国,可惜了。

  像这样的讲解,这本书中太多太太多,读了这本书,可以让我们重新认识三国,而且这本书语言很通俗,读起来既有启发性,又不是很累,难得的好书啊 !!!!

  《知三国:披露大家漏读、误读、没读懂的真相》读后感(五):三国梦,中华情

  《知三国:披露大家漏读、误读、没读懂的真相》读后感(六):《知三国:披露大家漏读、误读、没读懂的真相》:三国经济体,又添一员猛奖。

  《知三国:披露大家漏读、误读、没读懂的真相》现在风头正劲呢,你看,都惊动曹操了。如下图:

  初中的时候读的《三国演义》,那时候家里还没有电视,村子里还没有通电,书是从一个同学处借的。那时候读的不太懂,但是喜欢读。那时候《三国演义》的电视剧还没有拍出来,等到多年以后看到了这个电视剧,三国英雄形象深入人心,我们也被集体跑偏,把对三国的解读全部跑到谋略和英雄人物身上了。

  知三国么?现在看来,应该是完全不知。因为读了《知三国:披露大家漏读、误读、没读懂的真相》这本书,我才知道我的三国完全没有读懂,特别还想再读一遍《三国演义》,然后对照《知三国:披露大家漏读、误读、没读懂的真相》的细节和真相披露,可以好好的比较一下和参照一下。然而生活如一团乱麻,希望这个春节的假期可以静下心来,盘一盘《三国演义》。

  关于三国的作品真的太多了,三国经济学,水煮三国,易中天说三国……再加上许多的影视剧,让大家都对三国的人物如同数家珍。但是真的知其真相吗?应该不太知道,至少知道的不一定是真实的。四大名著中我现在最熟悉的是三国和西游,感觉这两部无论是网络上、纸书以及影视,都被大家玩的活色生相,各种作品涌现,每个人的视角都不同,主观和精神世界都不同,于是解读出来的呈现效果那是相当立体和开脑洞。西游可以这样玩,它是神话奇幻,三国不同啊,有历史有真实的一面,我还是很想知道关于三国更真实的东西。

  《知三国:披露大家漏读、误读、没读懂的真相》很好的满足了这一点。

  有趣有料的三国历史,谋臣如雨,猛将如云,一个英雄辈出的大传奇时代

  写尽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之场面,揭露三国谋臣良将纵横之现状,读之犹如身临其境,思之如酌佳酿醉人心脾!值得一读,加油作者,希望再出新作!

  《知三国:披露大家漏读、误读、没读懂的真相》:三国经济体,又添一员猛奖。

  《知三国》不是书写大家熟知的三国人物和历史,而是为大家披露漏读、误读、没读懂的历史真相。比如 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然而作者告诉我们论英雄是真,但是煮酒没有。他的论据是不时的大环境是战乱年代,因为粮食匮乏,大家都活得很苦,甚至军队都在缺粮。所以曹操为了保障军粮、民粮,下了禁酒令,要把原本用来酿酒的粮食节约出来。可是凡事总得有个特殊情况、特殊人物吧 ,我不知道曹操会不会搞特殊,或者临时来个小兴致,然后就真的跟刘备煮酒论英雄了呢?或者曹操是下了禁酒令,但是他还有藏酒呢?他把原来的藏品酒拿出来跟刘备煮一回,也不是不可能的。我觉得也不见得就不曾煮酒,不能因为曾经有过禁酒令,就把所有的可能性都全部否定掉。

  所以你看,历史上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大家看三国都有客观的一面,也有主观的一面。所以读历史题材的东西,仔细分析一下和想象一下,是很有意思的。

  比如:三国时的货币,哪家最靠谱?魏蜀吴,哪一家是幸福宜居之地?原来那个时候就开始套路老百姓了。刘备为了发展军库经济,采用了流通货币,印了大量的钱币拿出去交换,简直是太可怕了。国家没钱了就印点钱流通出去,然后跟大家平均一下,换回来大量的物资和钱财。货币流通真的太套路了,想想现在的人民币贬值,有点后怕啊。我决定了,以后有钱了就投资出去,砸在手里的钱今天是10万,可是半年之后估计就只能购买一万的东西了。比如南阳的房价,两年前是

  读读正史三国,再读读《知三国:披露大家漏读、误读、没读懂的真相》这类解密和踢馆之作,越读越有趣,并且真的越来越“知三国”了。只是关于三国的考题,越来越没有标准答案了哈。学生党要些哈。

  《知三国:披露大家漏读、误读、没读懂的真相》读后感(七):真的只是“知”三国,并不懂三国

  首先书名起得好……“知三国”……作者真的是“知”三国而不懂三国。

  书到手,简单翻了翻,可吐槽的地方过多。

  首先吧,作者对汉末社会经济情况不太了解或理解有误。

  比如作者讨论三国里哪国老百姓生活更幸福,最后结论是大家都不太幸福。这个结论没问题,但是证据就差点意思了。作者谈到曹操的屯田,只提到了“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这个其实是对自耕农的),由此认为曹操按固定数额征收田租,老百姓多产多得,积极性比较高。但是曹魏屯田经典的用官牛四六开(民四官六)、用私牛五五对开、魏末二八开(民二官八)一概没提到。曹魏老百姓过得不好,并仅仅不在于作者提出的原因——曹叡大兴土木;即便曹叡没有大兴土木,大家也一样苦哈哈的。何况还有兵户,曹魏后期还有给客制。这些社会经济问题才是大家过不好的根源。

  还有人口问题。作者只是简单比对了人口数据,看到西晋之于三国的人口暴涨,并得出结论是“曹操开创北方地区九十年和平局面,是国家人口繁衍生息的宝贵时期”。应该说人口暴涨当中,当然有一部分是繁衍生息的,但实际上三国时期三国境内从始至终官方版籍人口变化都不大。之所以西晋人口井喷,最重要的因素是西晋废除了屯田制,一时间大量的屯田民户口重新登记在州郡名下。这些人口以前不算编户齐民,自然不在编户齐民的户口统计当中。

  其次,作者对当时的官制也不太不熟悉。

  还要一些小毛病。比如把刘备统治益州的时间,说成212年至263年。问题是212年刘备控制的葭萌关巴掌大的地方,这怎么算统治益州……史家都是以214年刘备定蜀算起的。当然这种细节其实对全文倒是无足轻重。

  此外如游学问题。作者最后举了诸葛亮的例子,但是诸葛亮其实那不叫游学,那是避难。避难所正好有学校,就上了个学。这就好比说,抗战时期从北京避难到西南上了西南联大,你不能把这个算游学……真正游学的是他哥诸葛瑾去雒阳的时候了。

  最后要吐槽的,是作者对陈寿《三国志》的笔法也不太了解。

  作者认为陈寿“对蜀汉不会有太好的印象”,理由是他的老师是投降派谯周,他又受到了黄皓刁难……然而陈寿的“怀蜀情结”几乎快成公论了。清人朱彝尊、尚镕、钱大昕、赵翼、梁章钜,近人胡玉缙都主张陈寿“帝蜀”——明以魏为正统,暗以蜀汉为正统;刘咸炘虽然不同意陈寿“帝蜀”,但说陈寿“诚似暗尊蜀者,承祚怀旧之心”“承祚诚有不忘故国之心”。总之,无论陈寿是否“帝蜀”,“怀蜀”是没有争议的(感兴趣的可以找这几位的书看看,理由很充分)。又怎么会像作者说的,因为是谯周的学生,陈寿对蜀汉就没有好感呢?(何况谯周早年也是兢兢业业一度对蜀汉抱有希望啊)

  凡此种种,还有许多……吐槽不下去了……弃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