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马的女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卖马的女人》是一本由[日]松本清张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9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卖马的女人》读后感(一):【推谜会荐书团】善恶到头终有报
上次读松本清张的书还是很久之前读的《兽之道》,一直对松本清张的作品都十分喜爱,因为不仅耐人寻味,而且富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所以一看到《卖马的女人》便非常期待了。
松本清张视推理小说为工具,因为他不靠天马行空,投机取巧,他的推理是为了探究犯罪的动机,铺陈犯罪动机又是为了彰显社会正义。“清张革命”真正革掉的是日本文化的“表层意义,”是日本社会习惯性的“忽略压抑”。他小说里的犯罪几乎都是来自于人的表里不一,虚伪错乱。想要推卸应该承担的责任,想要冒充自己其实并不具备的高贵人格,是松本清张眼中最大、最可怕的罪恶。
《卖马的女人》依然有着松本清张专有的特点,运用推理逐渐拨开疑云迷雾,循规蹈矩堪破谜底,对侦破犯罪案件过程的重视甚于结果,借助情节悬念丛生,环环相扣,进展很自然而然就融入读者的想象空间。同时他还强调对作案动机的分析,每件事每个人都巨细靡遗,不但对作案人做内心剖析,更是在于深入挖掘犯罪的社会原因。
这本书由《卖马的女人》《狂奔的男人》《山峡温泉村》三个短篇构成,皆是值得读者细细品味的作品,个人则更偏爱《山峡温泉村》一点。已经无法有作为的前畅销老作家,沉默寡言委屈求全的老板,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老板娘,还有默默无闻艰苦守候的侍女,演绎出这一个令人动容发人深省的故事。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难言之隐,但却几乎都选择了掩饰逃避,一边冠冕堂皇,一边暗夜饮泣,以至于发展至天地轮回,报应不爽的结局。特别是作家最终宁死也没脸面活在世上的心境,深刻感受到作者欲唤醒处于此种境地的人的急切的心情,使人无奈又叹惋。读完整个故事之后,犹如醍醐灌顶,反复思考,回味无穷。
原本推理小说是一种略显浮夸、通俗、带有浓厚游戏性质的文种,但是松本清张将它变得浑厚、严肃、富有深意起来,正所谓“逼日本人看清自己”的松本清张。我自身感觉,读松本清张的书,不能散漫随意去读,这样也许难以体会到其中的真意,得找一个安静雅逸的地方,备上一壶芬芳馥郁的好茶,然后静下心来,跟着作者描绘的场景,给出的线索,慢慢分析,细细品味,方能领悟其中深意。
《卖马的女人》读后感(二):【推迷会荐书团】女人@男人@温泉村
不愧是社会派推理的大师,种种名誉和称号不再一一赘述,只是想单纯的谈谈《卖马的女人》这本小说。
这本小说由三个短篇故事组成,《卖马的女人》《狂奔的男人》《山峡温泉村》,每一篇所涉及的故事背景、行业和社会境况都有所不同,这绝对能体现出松本清张大师对整个社会不同层次的了解深度,高矮胖瘦、三教九流等都掌握于胸,真正做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卖马的女人》以赌马为切入点,塑造了一个非常独立、孤立的女性人格。在那个年代,钱非常重要,赌马又是一种很容易就能刺激人心的“活动”,因此围绕赌马这个行业周围就汇聚了一些形形色色的人,各显神通,但按照十赌九输的“赌坛概率”,很多人就会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进行聚敛钱财的交易。然而,无论如何,赚到了钱,手中握有大量资金的人,必然会成为他人的目标…这篇故事描写非常细腻,尤其对女性的描写,有些魔怔。在当年那个没有监控、没有手机、没有大数据的年代,这几乎就成了一桩完美犯罪……
《狂奔的男人》也是利用了经典的遗产作为因果中的因。巨额财富面前,人人变色,并因此策划了跨年之久的犯罪计划。文中引入了客人在投宿酒店过程中,那一点点贪婪直接的小心理,交叉进了案件中,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非常贴近生活,阅读过程中很有代入感。
《山峡温泉村》的故事背景跟《狂奔的男人》差不多,都是因为家产财富导致。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案件有追溯性,相比较前面两篇故事来说,这一篇在人物情感上比较侧重,不发一言、任劳任怨的人物性格,承受着巨大的悲痛,一直努力不懈的坚持着,让人不免感到人生唏嘘。
松本清张对社会活动、人文信息、政坛经济等都看的真切并深刻,这是一种“庖丁解牛”似的了解。只有看透了一切事物的起因、经过就可以推断出准确的结果,然后将这些信息结合人们的语言、习惯,整合到一起形成故事。书中提及的皆是普通至极的人,都生活在相对狭小的社会范围内,然而罪恶却无处不在,每个人对自己的理解都不同,对自己的控制有时候真的无能为力,无论是主动犯罪还是被逼无奈,但罪恶就是罪恶,无需过多的申辩。
这三篇故事均短小精悍,结尾都点到即止,故事讲到这里,更深层次的解读由读者自己进行,人生启迪并非贯穿始终,给人们留下思考的空间才是上上之选!
《卖马的女人》读后感(三):【推迷会鉴书团】命运,从不放过任何侥幸
封底有一句读者的评论,用来形容此刻读罢全书的感受十分精准——“读多了甜美的小说,会很想读一读像烈酒般让人回味无穷的松本清张作品。”之前看过《黑色皮革手册》的电视剧,但是松本清张的书却是第一次阅读,平实细腻的描写、对纷繁社会中人物的冷眼旁观,不漏声色中为读者灌下一杯烈酒。一代推理宗师,名不虚传!
本书由三个故事组成,《卖马的女人》、《狂奔的男人》、《山峡温泉村》
与书同名的《卖马的女人》,开篇就是“开车”的相关情节,既指此车亦指“彼车”,让人立马进入到一个极其现实而又不带任何幻想虚构设定的小说世界中,故事主人公星野花江是一名对金钱欲望强烈、独来独往到了可怕境界的三十岁女性,相貌平平的她,在这个社会上唯一的执念就是金钱,而她每天所做的就是用赚钱存钱来填补自己所需要的安全感。生活极其俭朴、也没有任何嗜好的她,勤勤恳恳地工作,也努力通过一些非常规的手段来赚取更多的钱。作者始终通过旁人的角度观察描述着这个女性,但在阅读过程中,我却隐隐地对这个女子产生了极强的怜悯与佩服。当获得金钱成为唯一能够依靠的精神支柱时,她所能做的就是如机器一般达成这个赚钱这个目标,精明能干的她并没有直接伤害到别人或是采取犯罪的手段,非常规的手段也是她辛苦营运着生意。这样一个女人却最终因为自己赚取的财富而死于非命,真可谓是不折不扣的悲剧。凶手是谁,动机为何,早早就在文中揭示,最后的看点就在于警察如何通过并不先进的侦查手段获知真相,而真相的曝光又是怎样的机缘巧合。在“禁止套娃”的9102年,请欣赏松本清张在上世纪是如何嵌套着引出整个故事的。
而机缘巧合使得真相大白更为戏剧化的则是《狂奔的男人》,开篇先讲了一位特殊“收藏者”的怪异癖好,即去各地名人下榻过的酒店盗取一些用品,而在一次“收藏”过程中偶遇了一起住客“意外”身亡事故,年老的富商与年轻的娇妻,看似恩爱的度假过程中却出现了偶遇旧时情人的狗血桥段,甚至在惊慌失措中的富商看似“合理”地暴毙身亡。怪异的“收藏家”无意中的行为成了最终破案的关键举证。饱含戏剧性的故事中,松本清张记录下了当时社会上常见的富豪婚姻形式,也记录下了隐藏着的看似不起眼的恶行。
《山峡温泉村》一文则更具传奇色彩,在远离繁华的深山峡谷之中,有一间交织着复杂人物关系的温泉旅馆:为爱付出的勤劳少女、霸道自傲却风烛残年的作家、诚恳求学的文学青年、被风骚阴险的老板娘吃定的忠厚老板、与老板娘纠缠不清的小白脸浪曲师……人物个性鲜明、矛盾冲突一触即发,但松本清张却不慌不忙地描摹着山间的美景,一点点从谈话中补充着每个人的故事,作为读者的我虽然着急,也不得不跟随着作家的步伐,伴着他谱好的节奏来到最终的旋律最高潮。
日本文坛曾经历将近半个世纪的“清张时代”,如今依然活跃着的许多作家,仍深受松本清张的影响。本书所集合的三篇故事具有非常鲜明的一个特点,即是通过人物的塑造,行为的交织,最终还原事情的真相。命运如同一双无形的大手,摆弄着每个人的境遇,而看似毫无交集的人们有着各自独立的生活,却会在某个时间点交汇,产生相互缠绕的纠葛。而故事中被利益所诱惑的人们心存侥幸地隐藏起自己的罪行,殊不知命运,从不放过任何的侥幸。
《卖马的女人》读后感(四):【推迷会鉴书团】无弦不成声,有弦多失真
松本清张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他的很多作品都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对理解当下的社会问题能够起到很大帮助。
但这本书的选作实在是水准以下,对比近期阅读的“松本清张的女儿”宫部美雪《圣彼得的葬礼》的四星评价,本作我只能打出三星。
选集三篇问题相似,《卖马的女人》是其中最长的,本文就以此为例进行评论。我一开始对作品的不满主要因为感觉作品中巧合太多以至于失真感太强,但依靠巧合推动的文艺作品其实很多,为什么偏偏对这篇如砂在履。经过长久思索,我觉得作品主要违背了以下两点。
(一)大数定理
在巧合推动的作品中,虽然累乘概率低,但是对应样本大,这样的话结果的发生就有足够的现实支撑。以《疯狂的赛车》为例,贼很多,富人家庭不和很多,东南亚贩毒很多,在此基础上,巧合聚焦于自行车赛场与选手上就能让人从直觉感到有发生的可能性。
而本作中,一个服装公司的女秘书利用董事长赛马的内幕消息,“搭便车”贩售信息获利,获利方式如此曲折,行事不可谓不缜密;董事长费尽心机发现此事,对此不爽却委托一个二级供应商调查此事,二级供应商竟然还特别尽心尽责查出了真相,并且顺带和女秘书发生了不纯粹的借贷关系;董事长掌握情况后竟然采取施放假消息这种损人不利己的方式,目的就是降低女秘书的收益,最后把自己也绕进去了不得不中途停止,真不知道行事如此脱离成本收益考量的人怎么做到大公司董事长的。整个链条足以凑成一部迷惑行为大赏,自然失真感强烈。
(二)熵增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个孤立系统熵的变化只能增加不能减少,要减少它的熵,外界必须对它做功。
基于此条,巧合的发生,应当推动剧情走向混乱,在混乱中产生矛盾才有真实感。案件发生之后,证据就在自然耗散中逐渐走向混乱。推理小说的看点,正是在于侦探在混沌中抽丝剥茧,梳理线索与证据,凭借卓然的智慧与努力与熵变相对抗,探寻到系统的初始状态。
而本文的巧合发生却是使事件线收束。一对偷情的男女因巧合处于杀人现场,完事后男方又偶遇了处理尸体结束的凶手,凶手又偏偏撞上了暴走族留下与不在场证明相违背的记录。可以想见,如果不是热心的好运市民举报,加上凶手运气实在太糟,案件多半也就石沉大海。警察也不是没有做出努力,但这种常规的,对推进剧情实际进展的努力无法成为文学出彩点。
其实从腰封和封底的评语也能预判该书只是平平之作。腰封说本作“揭开人性的伪装,直抵人性的脆弱”,然而基于这种主旨的作品如过江之鲫,成为腰封推荐点可见夸无可夸。封底引用了对清张作品的评论,但在我看来那是对清张大成之作的评价,本书并不匹配。本书可能更多地对清张的研究者有文献意义,而对一般读者,还是多回味几遍他的经典之作吧。
《卖马的女人》读后感(五):【推迷会鉴书团】昭和年代的罪恶,被欲望埋葬的人们
对于松本清张大师的作品,一直以来我都比较欣赏,不仅仅是因为故事性强,还因为他能真实地反映日本社会中的问题。这次读客引进的《卖马的女人》是松本老师这部作品的首次中文化,从书后的版权页来看,授权的是文艺春秋社1977年版的《馬を売る女》。但日文版里面本来有四个故事,分别是标题作《馬を売る女》、《駆ける男》、《山峡の湯村》和《式場の微笑》。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这次中文版只有前三个故事,这一点颇为遗憾。《式場の微笑》在1975年还曾经由TBS电视台拍摄了一集单元剧,可见也是一部不错的作品。
虽然少了一篇作品,但余下的三篇作品充分体现了松本清张大师的水准,深具昭和时代风貌。而且从选择的角度来说,这三篇作品还有一个文本上的共通点,那就是每一篇的结尾都是戛然而止,绝不拖泥带水。但同时,虽然结束得很突然,但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偏偏每一篇都还指向了明确的后续发展。这种写作手法给读者带来的情感冲击力度比明确交代凶手最后的结果要厉害得多。我对这一点持非常赞赏的态度,毕竟我局限于自己的阅读量,现在国内的短篇推理小说我还没有见过类似的写法。
标题作《卖马的女人》个人认为是中文版全书最佳。该作品于1977年1月9日至4月6日在日本经济新闻报上连载,连载期间题目是《利》。个人认为,原标题更加符合作品的内涵。原标题用了一个“利”字集中表达了小说中要体现的那种人与人之间只有纯粹利益的关系。在这部作品中,利益高于一切。女主星野花江始终把钱看得最重要,虽然一时间被爱情冲击到了,但心中仍旧把感情和金钱分得特别清楚。当然,这也是由于星野花江这个可怜可气的女性,把自认为丑女的女性的可悲自卑心理作祟,得不到爱情,只能不断获取金钱来平衡自己。男主八田英吉则从开始为了自己的利益帮助花江的老板测试花江是否偷听电话,到后来了解到花江身怀巨款之后,欺骗感情榨取金钱,最后不惜杀害花江。
松本清张老师对人物心理状态的描绘之精准在本篇作品中清晰表露无遗。举个例子,星野花江在失意的时候一个人去打小钢珠这个细节太贴合日本人实际了,那种落寞的感觉和赢不了小钢珠的失落共同把星野花江只有金钱一物属于自己的悲哀烘托得让读者也感受得到。同时这个情节还起到了把故事顺利推动下去的作用,不浪费一点情节。
该作品的故事背景是赌马,其中也提到了很多赌马的知识,这里还想夹带一点私货:关于赌马的故事,我看到现在最有趣的是甲斐谷忍老师的漫画《去吧,贴马兵团》,关于赌马的马票怎么计算,三大赛马场,马匹的状态对比赛的影响等都有详细描绘,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在这里再多说句题外话,连同本作,加上松本老师的另两部长篇《網》(1975年)和《渦》(1976年),合成了所谓的“黒の線刻画”三部曲。这三部作品都是在日本经济新闻报上连载的,标题也都只用了一个字。
《奔跑的男人》刊登于1973年1月号的《オール讀物》上,这一篇的结构和《卖马的女人》类似,以与主案件不相干的人物开始,到发生案件后警察无法破案,最终在不经意间利用开始登场的人物提供线索,才使真相大白。这篇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写作中留下了很多很明显的线索,例如妻子英子在给丈夫雄尔倒水吃药时,作者说她做了个和倒水喂药无关的小动作;雄尔在奔跑之前突然说“那个人居然在啊”等等。这些内容在初看的时候都会觉得奇怪,而且由于松本老师在后文中也故意没有明确对这些内容进行解释,读者可能会认为好多地方有疏漏。但读者细看回顾之下,会恍然大悟其实不然,松本老师故意留白,就和结局突然完结类似,让读者自行思索,一方面增加了小说的阅读深度,同时也让读者体会到自行揭秘的乐趣。
在这篇作品中,还集中体现了松本老师惜字如金的写作技巧。“善五郎早已习惯于各家旅馆因人手不足所导致的恶劣态度。”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就把当时日本全国旅馆酒店业的不景气和善五郎偷拿酒店备品的时间次数之多都说清楚了。
《山峡温泉村》刊登于1975年2月号的《オール讀物》上,开篇就像是旅情推理一样,花费了大量笔墨来描写“中山七里”当然风景。还好后面没有变成旅情推理,反而结合了日本方言、海女等完成了一部优秀的社会派小说。文中出现了“肉体派小说”和“官能派作品”取代时代剑客小说的桥段,我估计这部分是翻译的问题,联系上下文,感觉应该是强调感官刺激的作品在当时大行其道(可以参考80年代日本流行的硬派推理,里面总会充斥一些情色描写)。
这部作品不仅包含了两起杀人事件,在破解这两个杀人事件的同时,作者更多地把笔墨放到了素风这个被时代遗忘的作家身上,通过对他中风后污秽的表现和他强硬的自尊的对比,影射了战前战后文坛风潮的变化。小说最后没有谈论案件相关人员的下场,反而以素风留下“虽已得救,不想再活”的话自杀结尾,把他在这些年内感受到的没落、寂寞、潦倒、生涯最后弟子的背叛一股脑释放了出来,让看到这里期待彻底揭露真相把荣子入罪的读者的热情被一盆冷水彻底浇灭。让人唏嘘的同时,给读者留下了当时日本推理文坛自甘堕落形同自杀的联想。
幸好,当时还有松本清张等大师的作品使社会派推理小说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