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都在酒里》经典影评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都在酒里》经典影评有感

2019-12-30 22:00: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都在酒里》经典影评有感

  《都在酒里》是一部由MOBY执导,张惟一 / 赵夏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都在酒里》影评(一):醉了吗 您?

  #豆狸推荐# 都在酒里 | 美食/音乐/人文/纪录片/中国大陆 醉了吗 您? 啤酒世界了解多少[doge] 操着北京腔儿的几个大老爷们儿 酷酷的却又接着地气儿 他们用精酿啤酒香带着您 走街又串巷 酒入肠 心悠爽 得劲儿 游戏自媒体玩啤酒告诉您 一切 都有可能 推荐指数:⭐⭐⭐⭐ 机核GSENSE主持

  《都在酒里》影评(二):喝了八瓶淡色拉格后有感

  今天第二次尝试去考BJCP的考试,又fail掉了,实在觉得郁闷,于是去找上海的雷哥哭诉。雷哥问了我是怎么准备BJCP考试之后,给我推荐了这个纪录片——机核推出的“都在酒里”。不得不说,这一部纪录片,一扫我之前的阴霾,以至于我看的时候,桌上放着美国的淡色拉格,磕着洽洽瓜子,抽着伦敦的雪茄,心里却是异常快乐。老张说的很对,craft beer这一行,从不讲什么是正宗,什么是绝对经典。在市场中、在酒局豪客的口中,最欢迎的,永远是最贴近他们口味的那一种酒。这一口酒,对于女生来说,可能是掺着果汁的比利时啤酒;对于中国北方爷们来说,可能是燕京、青岛的大绿棒子;对于美国人来说,可能是各种酒吧酒枪里喷出的鲜啤。但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属于品酒人的惊喜,都是属于各种生活态度人的消遣,更是是属于各个国度不可明说的忧愁。再说最后一点,其实中国有广阔的精酿啤酒市场,因为中国有原本悠长的酒文化,有各地精品但未被发掘的酒花,有各种还未尝试过得谷物搭配,以及全世界牛逼的下酒菜。所以,中国精酿师们,任重而道远,而且就像“大跃”说的一样,不出10年,中国精酿,就会是世界,第一精酿。

  《都在酒里》影评(三):喝酒者观片记录

  我差不多是从17年开始喝精酿,一开始是一个朋友告诉我上海有个杰克酒吧的“黑啤”很牛逼,上来我们就一人一半分了喝,那时候确实不知道这个东西叫世涛。后来再通过介绍知道了现在一个常去的瓶子店,开始各种喝到了现在。 也只能算是一个爱喝精酿的常客懂得不是很多,平常看看花儿的评分,看点媒体推文,去去大型的喝酒活动,听瓶子店的大佬瞎扯。综上,看到机核做这个节目时我还挺激动,以为能接受一下血雨腥风教育结果就如我评分所示并没有这样的效果

  大致观感是讲的太浅显,最好的集数是第五集,第五集有非常强的纪录片性质,科普的意义也很大。传播最广也是观感最好的是第一集,当然也确实有开播首集的原因,吃汉堡看着也确实很香,多少也科普些。后两集介绍了几家美式酒厂故事,大致可以理解为美国人日常生活离不开精酿,他们的本地精酿相当于我们的小绿瓶,而且也只聊了聊他们酿酒契机企业文化,深入讲解他们酒的品质以及品酒的片段极少。没捋顺酒的类型就讲人文、环境情怀。第四集和第六集讲了瓶子店和一些本土酒厂,其中我喝多的也就是京a。没有期待中的迷家,跳东湖,甚至也并没有能好好讲讲我喜欢的北平机器的自产精酿。大多数集数性质不像是纪录片更像是高质量的喝精酿文化vlog,这和所要讲的精酿还是差距甚远。

  首先我理解的精酿要喝出风味就是得空口喝,道理就和品红酒一样。也不是不会配餐,就是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喝的肯定是4度左右普通的ipa,吃好吃的不一定能品出好酒的味道拳击猫本身就是啤酒主题的美式餐厅表面上跟你说吃喝还是一起好,背地里还是开了几乎纯喝的酒馆(定西路店)。并且在讲北平机器的时候很意外的推荐了他们的蛋饼,他们有那么多酒可吹,看完就让人记住了蛋饼,略感吃惊

  就如前面描述自己喝酒的经历,我和朋友都是误打误撞开始喝精酿,没太多人介绍也没现在那么好的环境,大多数知识全靠瓶子店里的大佬灌输(灌酒)。我本身对瓶子店是相当有感情的,那一集推荐的暂停酒馆是我除了后面的高大师之类的最想去的一家。同样是那集啤酒阿姨可以说是,我在知识范围之内已知的卖精酿的店里最不喜欢的一家。之前因为工作单位的离啤酒阿姨比较近也去过一段时间感受的是虚高价格,甚至普通口粮是淘宝和其他的店的两倍多,看似满冰箱的酒高尖的又极少或是过贵。最要命的是作为瓶子店,原来应该充当科普和引人入门,却由于种类实在繁多价格又太贵,已经沦为装x社交场所。 我一直和朋友吐槽的是,很多人去啤酒阿姨看了那么多酒最后也就拿了科罗纳和1664就坐下来喝了,处处都是劝退,精酿的魅力一点都没展现,并不适合拿出来推荐。就和这个片子呈现出来的效果一样, 仅展示精酿文化的各种方式和各种喝法,开一下门就完了。

  最后的宝莱说,精酿在国内的大多数消费群体还是刚接触的人,一开始就是口味清淡的ipa、小麦酒,黑啤。他的说法是一个商人角度我个人认为,有可能国内好几年后还是在喝这些基础入门精酿,因为相对价格便宜,甚至有的店家为了打造精酿的概念刻意抬高基础酒品的价格,再把好的酒价格抬更高。大家推荐不喝精酿的朋友总是小心翼翼,害怕味道太重对方受不了假设时间只喝普通口粮,因为价格因素之后的口味也基本固定,会稍微提高一下,但固有的消费习惯会让人不会轻易尝试(例如价格不会购买超过50的酒,喝ipa的也不会轻易尝试世涛或者酸啤,甚至度数稳定在4-6度)。价格也是决定精酿在国内的发展必要因素,现在精酿的现状是好的酒太多了,我觉得自己一个胃甚至都喝不过来。循序渐进根本没必要从基础口粮推荐,直接按度数排序一级级上去,可以入门就是double ipa、 入门就是浑浊、入门就是帝国世涛。会喜欢的不管多重口,只要能接受都会喜欢;不喜欢的,就算从口粮培养也无法再喝上去了。

  可以预见的是,以后大家的饭桌上除了绿瓶还有一些基础精酿。但精酿并不适合配中餐,大多数人对他的了解也不过是潮流生活的一部分。片子介绍了大家一种生活方式,却又不是常喝酒的生活状态太过冰山一角。比如暂停酒馆的“酒后辩论爱好者”还是四五瓶精酿下肚后的“折叠”以及朋友跃跃欲试想自己酿酒的热爱,这才是喝酒人的真实状态。这种状态甚至不会仅限于精酿,对清酒白酒黄酒威士忌所有能喝的酒都是一样的热爱,这是爱酒精口感本身。不是仿佛多个两三倍价格的酒才能叫精酿,只能高大上的店里喝的才能叫精酿,吃大肉的地方才能叫精酿,这是消费主义的洗脑。精酿可以是一个时代符合或是社交工具,但不仅仅是。

  (补一句,我追这个时候习惯性看完机核去看酒花儿沈总的推荐(b站有帐号hhhhh),可太逗了)

  《都在酒里》影评(四):都在酒里 这片子感觉太对味了

  现在在工作的加持下,越来越没有时间没有空间,好好的面对自我面对自我的表达。 很无奈并且会觉得一眼望不到边,陷入到无希望的黑洞中。 开始慢慢教自己平常心,好像遥远的上一次对自我提出平常心还是在十年前,少年时。 越是在平静平淡的反复度日中,越应该不丢掉自己。 近段时间看了这部纪录片。一部六集,还有一个番外,今天看了番外,是一个互动视频,哇喔机核网好硬核啊啊。一共六集分别是吃好喝好;起源之旅;美式周末;瓶中世界;家酿大师;来自本土。 整体这部纪录片我很喜欢,也再度打开了我对于精酿啤酒的窗。但从纪录片的角度,也还是存在美中不足。这也有可能正是最终流量不够的原因之一。 我最喜欢的是吃好喝好;瓶中世界;来自本土。 第一集没得说,太吸引人了,还有片头短片大赞。 瓶中世界,啤酒阿姨张银娣,对我的启迪思考影响最大,我都想开一个瓶子店了 ! 来自本土,让我了解到更多中国本土的精酿啤酒,印象最深的是大跃,尤其是其名字由来,乘肥大跃须年少。 这片子具有开拓性,将镜头对准了精酿啤酒这个在国内还相对小众的领域。然后又是一帮很对味的人做的片子。 看到毒舌Sir写了都在酒里的文章,太厉害了,写得真好贼牛。 透明色,是腰身渗出的颗颗汗珠乳白色,胡乱把嘴唇沾染。 琥珀色,或浅或淡,顺着你的喉咙咕咕流入。 ... 还有一段关于“酒里有什么?”,真的是深意了,慢慢体会中,我的表达贫瘠了。 给所有爱喝酒不爱喝酒的朋友推荐这片子,希望流量能够上去,还有下一部。还特别喜欢片中都在酒里的T恤,希望能做周边 ! ! !

  《都在酒里》影评(五):「人生一酒」,馋我半宿

  终于等到了。

  尝遍天上人间的中国人,把视线转向了地下的滋味

  苦,辣,酸,涩。

  反人类味觉体验,却容易上瘾、放松、解闷和发泄,宛如生活的另一面

  “人生一酒”,“舌尖上的啤酒”,“美酒人间”,“寻味好酒”...

  它的代号无数,而答案——

《都在酒里》

  每集24分钟,共6集,刚好一周的饭点看完。

  拍摄者,是叫机核GSENSE的纪录片团队

  不了解这群在游戏、科技和二次元等领域小有名气的人,没关系

  不太懂酒,甚至不太喝酒,依然没关系

  片子最大特点,就是“酷又接地气”——几个大老爷们操着北京腔,说着大白话带领你在啤酒的世界走街串巷

主持人老张和西蒙

  哪儿有香味,他们就敲开哪扇门。

  不煽情,不做作,也没有刻意植入的各类人物VCR或者企业故事。

  吃好喝好,说说笑笑,一顿酒里尽是生活的零碎趣谈。

  酒过三巡,正题研究就开始了。

  话题由浅入深——从单纯的味道测评,到啤酒的种类、工艺历史,乃至其本身产生的影响,最后落回餐桌前的世人百态。

  领话者的存在,不容小觑。

  主持人之一的老张是个北京叠上海的“混血”,酷爱啤酒的他发表过酒类专栏,也将美国不少好酒引进过国内。

  但给观众留下第一印象的,还是他专挑燕京等尿味儿重的酒来喝的特殊口味。

  能言善辩的老张,就给本期主题“精酿”做了个比喻

大绿棒子(普通啤酒)就特别像是我们平时玩的竞技类多人游戏,它是大家在社交的时候特别好的一个工具。 但精酿啤酒反而就是特别注重单人体验的大作开发者会不惜成本地在这种完美的体验上做追求

  关键点,不惜成本地追求完美体验。

  所有的中国店家在这点规则上,都心照不宣的把功夫注入在“下酒菜”的环节

  美食美酒两重天,既然老美领先了制酒,那东方的十八般厨艺可输不了。

  旧厂改造的北平机器精酿啤酒店,是附近方家胡同长大的孩子熟悉的地方。

  等他们下了班,约三俩儿时同伴小酌畅饮,必然会先点一份东西垫垫肚子

  不叫披萨,不叫汉堡。

  来的,是一份实实在在的煎饼果子

  摊饼,匀酱,卷形,切开,一气呵成

  一半绿豆面,一半杂面,夹一块厚厚的红烧肉,薄薄脆脆层数多的果蓖儿也少不了

  饼一上手,香气四溢。

  西蒙还扯道:“再也不吃工业煎饼果子了!”

  为啥做这么不合场地的东西?

  老板直爽

  他反问,“中国西北的面食全球顶尖。可一碗兰州拉面卖15块以上你嫌贵,一份日本拉面卖50多你却觉得正常?”

  中国味道,除了质量和情怀,主动的文化认可输出必不可少

  老张总结,有文化根基的东西,应该被扎扎实实地包装好和推广大众面前。

  几个人一边唠着,一边尝到了店内的其他酒菜。

  烤牛腿,把原料在60多度的水里泡够12个小时,才从真空袋里拿出低温烹饪

  等托盘一上,刀子不用划,撒着香料的肉已经松软可口了。

  吃完了,酒早在谈话间喝了个香。

  老板推荐的招牌酒叫“百花深处”,本意是借着陈凯歌同名短片纪念北京逐步消失的胡同。

  而啤酒一般由4种原料构成:水,麦芽,啤酒花和酵母

  同时,又根据发酵温度不同分为艾尔和拉格两大类。

科普部分全用好玩动画演示

  “百花深处”隶属一款美国西海岸IPA酒,亮点是大量的啤酒花打成的高浓度

  一句话,喝着嘴里宛如小爆破,贼带感。

  去完了中国人的店,美国人的当然不能少。

  经过中美结合的下酒菜,滋味别致得很。

  三里屯著名的悠航啤酒,老板是说着地道普通话洋人老钱。

  他特别钟意北方卤水豆腐醇厚绵实的口感,加上有的客人也不吃肉,就弄了一道菜叫“东四豆腐汉堡”。

  看着“黑暗”,吃着巨香。

  卤水汁深深的浸在豆腐里,配着软度不相上下面包,带着清爽自制甜酱...

  西蒙一口气塞了几个汉堡,口齿不清地给了评价

  “他懂这地方。知道选什么豆腐才有豆腐味。”

  太真实的反应了。

  美味当前,哪顾得上故作矜持长篇大论,“吃得香”就是给观众最好的暗示。

  用餐完毕,老钱给他们上了个Flight(啤酒试饮套装)。

  一套里有4——8小杯,涵盖了奶味、果味、黑巧克力味等等常见口味。

  一言一语的对话里,老张给西蒙做了讲解。

  选酒困难症和啤酒小白的重点和曙光来了。

  由跟着个人嗜口盲买,到对自己的喜好做出预判,我们扮演西蒙初学者的角色,而老张说的全是干货。

  花3分钟专注看完这段,聊酒的时候装装样子不成问题。

  一眨眼,深夜降临。

  心思痒痒的一伙人,决定跟着老张去他小时候最爱的苍蝇馆子,喝点中国啤酒。

  餐厅的名字叫“我家”,老张约人就问“去‘我家’吃饭吗?”

  在那儿,有北方人看了胃里反酸,嗷嗷直叫的“下酒神器”黄泥螺。

  这道菜,分带壳和纯吃肉两种方法。

  见惯不怪的南方孩子自然喜欢第一种。

  把嘴对准螺口,轻咬露出螺壳的肉尖尖,再轻轻用牙隔开沙粒,吸一吸,一块滑溜溜的鲜美螺肉就落肚了。

  老张还推荐了桌子中央一盆肥得流油的黄鸡汤。

  醇醇油脂包裹在鸡肉周围,揭开了皮,里面的肉却意外的清爽嫩香。

  传言,当年他爸得了肝炎还偷偷从医院跑出来喝一口,只为体验这“汤油两重天”。

  真假我们就不说了。

  席间,吃爽了的时候,老张倒了三杯酒让西蒙区分小麦和皮尔森的种类。

  喝到第三杯时,舌头在外国酒里快麻痹的西蒙无语的缓缓说出答案。

  “这杯是哈尔滨啤酒吧。”

  一顿爆笑。

  谈笑风生里,一天落幕。

  看完首集,像和朋友凑了个酒局,轻轻松松,琐碎舒适。

  拍酒,本身是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相对于美食色香味的直接呈现,酒的魅力往往要靠外物表现。

  喝的人带动气氛是一方面,各个地方风格迥异的制酒人和啤酒文化也必不可少。

  每集的开头,老张都会先抛出一个问题。

  既给自己,也给观众。

  比如,精酿啤酒的源头的在美国,除了殖民和工业化的原因,这片土地为何能酝酿出如此多的精酿酒厂?

  而这些酒厂,又是如何让自己的作品染上了美国土地的滋味?

  三个人一路西行逛着,一边解答问题。

  他们的旅途上,陆续遇见了自给自足可持续装置的酒厂,艺术气息浓厚的“天使酒厂”,第一个生产罐装酒的酒厂等...

  人和酒的羁绊,也在其中酝酿而生。

  新比利时酒厂的老板从小酷爱骑行,当初酒厂的选址也是靠着两个轮胎找到的。

  厂里不仅有着送山地车代表公司股份的奖赏,还把第一款生产的酒命名为“宽胎”。

  想象一下。

  大汗淋漓地骑完一段坎坷的山路,灌上两口酒,啤酒的意义不言而喻。

  它蕴含的,是一种对挑战精神的褒赏。

  而建于高原的分水岭酒厂,则主要供滑雪者们在登顶后的午餐里,用酒来温暖脾胃。

  它代表的,是一种抵御外界环境的勇气。

  发现了吗?

  啤酒早已不止贪个爽。

  真正让人馋的,是借其寻找慰藉,表达生活,享受人生的态度

  今宵有倦,来上一杯。

  惬意和月色,都在酒里。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