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命的力量》影评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生命的力量》影评摘抄

2020-01-07 22:24: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命的力量》影评摘抄

  《生命力量》是一部由纪录片执导,新西兰 / 日本 / 法国 / 美国主演的一部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的力量》影评(一):生命的力量

  [道兰][NHK纪录片]生命的力量第1集:马达加斯加.mp4

  [道兰][NHK纪录片]生命的力量第2集:巴西塞拉多草原.mkv

  [道兰][NHK纪录片]生命的力量第3集:澳大利亚.mkv

  [道兰][NHK纪录片]生命的力量第4集:新西兰.mkv

  [道兰][NHK纪录片]生命的力量第5集:非洲裂谷.flv

  [道兰][NHK纪录片]生命的力量第6集:日本.flv

  《生命的力量》影评(二):NHK经典

  第1集。指猴和狐猴的代表马达加斯加的进化历程地点就在我超喜欢面包树,在夕阳之前。竹节虫,蝎子奇特长颈鹿,象鼻虫,都是在6500万年前恐龙大灭绝时期的幸存的生物。生物链开始恢复,还有奇特的关系彗星兰是全世界奇怪的生物,有30米长的导管。马达加斯加变色龙的发源地侏儒变色龙。狐猴有休眠能力,泰莉安博士如是说。干燥高压转移热带雨林,是4000万年前的事情长尾狸猫是假猫,是从獴科进化来的。蝟。拉努马法纳的针岩。竹狐猴进化成三种,一种吃叶梗的,一种是竹竿,一种吃有毒的竹笋的。褐鼠狐猴的求爱叫声。南部挖出了现存最大的巨狐猴,重达100公斤。鼠狐猴和花蜜。指猴是椰子菠萝专家

  第2集,巴西的稀树草原cerrado。食蚁兽伸出一米半的舌头吃蚁丘,还有犰狳,但他们都吃不到身在地底的蚁后。鬃狼也吃羊茄的果实。卷尾猴砸果仁举起石头样子有点像人,用两只脚行走了,砸死砸死。

  《生命的力量》影评(三):看的时候做的笔记,太多了,短评放不下

  第一集马达加斯加简直是生态学中岛屿平衡理论的最好印证,还有趋同进化,生态位分离等等生态学方面的相关知识。马达加斯加印度半岛和非洲大陆的分离,地理隔离使得物种独立进化,最终形成新种。 第二集南美塞拉多草原上大食蚁兽和白蚁,鬃狼和狼果树协同进化。 第三集澳大利亚的典型特征就是缺乏胎盘动物,有袋类繁荣昌盛。红袋鼠同一时期哺育三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幼崽的繁殖策略实在太让人震惊了。不过处在胁迫环境下的雌性红袋鼠怎么都应该放弃较小的幼崽啊,为何放弃了最大的那一只呢。 第四集新西兰的奇特物种喙头蜥、几维鸟、鸮鹦鹉、啄羊鹦鹉、黄眉企鹅的进化生存策略,看完好想去新西兰!几维鸟是晚成雏,雏鸟破壳而出那一段真的好珍贵! 第五集东非大裂谷三大湖泊丽鱼科的进化多样性和亲代抚育策略。南鲿用未受精卵抚育子代行为很奇特,各种丽鱼因为生态位分离造成食性、取食方式的不同而在生存斗争中存活下来,这集很学术。 第六集日本的动物,涉及到很多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如协同进化,寒冷地区动物体积趋向增大,身体突出部位趋向变小,这解释了日本猕猴大体型短尾的外部特征。不过日本对于生态环境和特有动物的保护宣传方面做得很好。看这一集就想到海洋堂或者奇谭俱乐部那一堆关于日本的动物模型:西表山猫、大鲵、日本猕猴、岩雷鸟、日本頾羚,太多太多了。

  《生命的力量》影评(四):第一集 马达加斯加

  1、马达加斯加(以下简称马岛)位于非洲以东500km,被称为“第八大洲”,岛上物种丰富独特,因此又被称为“物种工厂”。大约一亿七千万年前,马岛和非洲、澳洲连在一起,共同构成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约一亿四千万年前,冈瓦纳大陆开始分离,马岛与印度相连,逐渐与非洲相分离,而后又印度相分离。

  2、狐猴是马岛上特有的物种,它并不是真正的猴子,它属于灵长类原猴亚目狐猴科,是一类古老的物种。例如,喜欢群居的环尾狐猴、最小的灵长类鼠狐猴以及最古老的狐猴指猴。环尾狐猴喜欢把幼崽背在自己背上,有时不但背自己的孩子,也会把邻居的孩子背上;指猴的中指特化,又细又长,在捕食时,它用特化的中指敲击树干灵敏耳朵听树干里的动静,再用细长的中指钩食猎物

  3、猴面包树广泛分布于马岛,寿命长达2000年,猴面包树也存在于非洲和澳洲,在一定程度佐证原来三者是连接在一起的。猴面包树树皮厚、树干粗、储存大量水、耐火,这些结构特点也解释了为什么猴面包树在悠久历史长河中得以生存下来。

  4、大约六千五百万年前,恐龙灭绝,马岛上的恐龙也未能幸免,只有一些小型动物因为其食量栖息地小而存活下来,这些小型动物最初是一些昆虫和爬行类(世界上所有的变色龙都源于马岛),而没有哺乳类。

  5、那么狐猴和其他的一些哺乳类是如何来到马岛的呢?科学家通过基因研究发现狐猴大约是在距今六千万年前从非洲漂流来到马岛的。科学提出了一个假设:六千万年前非洲大陆发生山洪,山洪裹挟树木漂流到马岛,住在里面的哺乳类搭载顺风车也因此来到了马岛。

  6、从非洲到马岛至少要几个月,这些狐猴是如何克服饥饿的呢?这或许要从现存的某些种类的狐猴身上找答案。鼠狐猴在雨季到来时,从巢穴中出来觅食,赶在旱季到来之际,它们大快朵颐,尽可能往身上囤积大量的脂肪,然后进入长达五个月的冬,以应对旱季的食物短缺。科学家还发现在一些小型狐猴身上,它们会根据食物的多少来调整自身体温,从而进入蛰伏状态

  7、千万年前,马岛处于副热带高压地区,气候极为干旱,随着地壳运动,马岛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动,马岛北部逐渐进入热带丰沛雨水怀抱。一大片的热带雨林开始形成,狐猴的种类开始激增,最初的狐猴谱系上只有指猴,随着雨水的到来,谱系开始产生新的4支,它们分别是狐猴科、大狐猴科、鼹狐猴科以及鼠狐猴科,后两者逐渐演变成夜行性动物。

  8、马岛上除了狐猴这一大类哺乳动物外,还存在着其他一些,它们的祖先也以与狐猴类似的漂流方式来到马岛。马达加斯加长尾灵猫是马岛上的统治者,位于食物链顶端,它们有着豹子一样体型,但它们并非猫科动物,它们是由獴演化而来(趋同进化)。

  9、关于季风源于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这一点存疑,季风不是因为大陆和海洋对热的吸收能力存在差异,使得海洋上空的空气流向大陆而形成的吗?

  《生命的力量》影评(五):第二集 巴西塞拉多草原

  1、塞拉多草原位于巴西中部,面积202平方公里,在塞拉多草原,遍布着大大小小的蚁冢,每平方公里就有3200个之多,每个白蚁冢需要十年才能完成,白蚁冢已成为塞拉多草原的标志把,白蚁只在晚上工作,它们在洞穴收集草料,拖入洞穴食用,把草料中的纤维素转化蛋白质

  2、塞拉多草原有着一种独有的物种,它就是大食蚁兽,它有着一样的爪子女巫扫把一样的尾巴,它视力几乎为零,但有着40倍于人类嗅觉,以白蚁为食,它们捕食白蚁时,先用爪子在蚁冢上扒开一个洞,然后用长长的吻部伸入洞穴,粘住白蚁,大食蚁兽的吻部可以吐出半米,每分钟可以完成120次的吞吐动作

  3、大食蚁兽贫齿目,也叫异关节目,它们的关节与其他的哺乳动物不同,长有附加关节,这些附加关节在它们挖掘时可以强化背部力量,帮助前腿发力。塞拉多草原还生存着另一种贫齿目动物犰狳,它是大食蚁兽的近亲,不过它没有长长的舌头,只能用爪子挖开白蚁洞穴取食。最早的贫齿目动物,大约7000万年前来到南美洲,500万年前,它分支出了两类,一类是披有盔甲的贫齿目,例如犰狳,另一类则是长有长长毛发的贫齿目,如大食蚁兽。

  4、大食蚁兽进化出了特别的“跖行”的行走方式,那是因为它们的爪子太长,只能把爪子收起,用爪子背部行走。大食蚁兽在每个蚁冢停留的时间都是三分钟,它们用两分钟凿开蚁冢,一分钟用来取食白蚁。被破坏的蚁冢工蚁会用粪便和泥来填补,每次大食蚁兽造访后,都会刺激后排更多的卵。大食蚁兽并非唯一利用蚁冢的动物,草原扑翅鴷会在蚁冢上部凿冢筑巢,任何企图修补的白蚁都会被捕食;穴小鸮会在蚁冢下面筑巢。

  5、塞拉多草原与非洲稀树草原类型一致,但非洲稀树草原是由食草动物和大型猫科动物主宰,而塞拉多草原则是由白蚁和贫齿目动物主宰。1988年,古生物学家在安第斯山脉发现了3000万年前的南方有蹄目化石,它们是食草类动物,曾繁盛一时,而那时的南美洲草木繁茂。3400万年前,澳大利亚与南极洲分离,冰冷的极地寒流环绕南极洲,大地坚冰覆盖,最先感受到南极洲寒冷的是离它最近的南美洲,这很可能直接导致了森林面积的减少,新的植物开始占领了这块土地,它就是草。

  6、自然界普遍规律是,在哪里发现了食草类动物群,就会在哪里发现大型捕食者。在塞拉多草原就曾经存在着高3米,重350公斤的骇鸟,它以食草类动物和大食蚁兽为食。可到了200万年前,南美洲经历了第一次冰期,在而后的200万年里,先后有20次暖期和冰期循环,在每一次暖期,森林吞没草原,由于食物短缺,一半的食草类动物灭绝,而白蚁抵御了每一次挑战,以白蚁为食的大食蚁兽也存活了下来,同样大食蚁兽为了提高能量利用率,演化出了一系列节能机制。小小的大脑陆地哺乳动物最低的体温,厚厚的毛皮以及超长时间的睡眠。

  7、鬃狼比大食蚁兽晚来到南美洲,它们和其他种类狼一样捕食小型动物,但它也会取食一种植物的果实——狼果,狼果里面含有一种毒素,可以杀死鬃狼体内寄生的肾膨结线虫(协同进化)。300万年钱,大规模地质隆起,使得南北美洲之间出现一座大陆桥,动物从一个大陆迁移到另一个大陆,包括鹿、马、美洲驼在内的大多数动物从北美迁移至南美,随之而来的是狐狸、美洲狮、剑齿虎、熊以及狼,仅存的食草类动物最终被食肉动物淘汰

  8、黑纹僧帽猴,其祖先来自于3000万年前的非洲,通常僧帽猴以树林顶部的水果为食,但由于水果短缺,僧帽猴不得不回到地上取食,僧帽猴也进化出用石头砸椰子和直立行走的能力。大食蚁兽每两年交配一次,小食蚁兽18个月大才有能力独自生活,而且雌性大食蚁兽也会在接下来6个月内准备孕育下一个幼崽。

  9、雨季来临前,闪电引发了大火动植物纷纷演化出应对大火的能力,红尾蚺会躲在地下洞穴,草原扑翅鴷依靠蚁冢躲避大火,树木演化出厚厚的木栓层,草籽深埋地下。傍晚时分,蚁后产生的带翅膀后代纷纷飞出蚁冢,与其他不同蚁冢的同类交配,打破了蚁后单一繁殖的遗传机制。交配后的雌性白蚁可以按自己意愿成为新的蚁后,筑巢产卵。切叶蚁,切割收集草叶,运入地下洞穴的菌圃,供真菌养料,而切叶蚁也以真菌为食。切叶蚁也会收集鬃狼排出粪便中狼果树种子,其中的一部分种子会在蚁穴中生根发芽,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狼果树总是生长于蚁冢之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