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钱锺书交游考》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钱锺书交游考》读后感锦集

2020-01-17 23:56: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钱锺书交游考》读后感锦集

  《钱锺书交游考》是一本由谢泳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1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钱锺书交游考》读后感(一):文不对

  

钱钟书交游考》,按我的理解,想必是对钱钟书交往、游历的考证。然本书中提及之人,居然有相部分与钱钟书毫交集作者自己都数度写道,此某某(如徐志摩)与钱钟书“没有直接交往”;又如谈到郭沫若与钱钟书曾在一个单位任职,钱钟书逻辑上就应该注意郭沫若的言行

  《钱锺书交游考》读后感(二):关于钱钟书可以看看这本书

  钱钟书先生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翻译家,著有长篇小说《围城》经典作品,是中国现代学术发展中的关键人物是非常值得人尊敬学者。《钱鍾书交游考》是谢泳站在爱好者角度,将自己的研究集结而成的。 在这本书中,谈的不只是钱钟书,也从他的人际交往,他对学术的看法,他对其他学者的看法。从学术、学识人际这些方方面面,将一个立体的钱钟书展示在了读者的眼前。

  《钱锺书交游考》读后感(三):說幾句吧!

  這本書是從新華書店借來讀的,主要是衝著錢先生的大名

  粗粗算了一下,前後加起來差不多五天時間讀完,總的印象是:故事尚可,說理不足趣味有餘,嚴謹不足!

  作為知名學者,謝泳先生這本小書主要是還是對資料的爬梳、轉述,真正談不上有什麼學術建樹,故而書名《錢鐘書交遊考》與正文深度恐不夠貼切吧。

  基於以上幾點因素,書讀完就還回去了,並未有過多留戀。

  《钱锺书交游考》读后感(四):书吧

  妙语·钱钟书

  有些人,临睡稍一思想,就会失;另有些人,清醒胡思想,就会迷迷糊糊地入睡。上帝懊悔没在人身上添一条能摇的狗尾巴,因此减少了不知多少表情效果我们对采摘不到的葡萄,不但想象酸,也很可能想象它是分外地甜。据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科学家科学大不相同,科学家象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猪是否能快乐得像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容易满足得像猪,我们是常看见的。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乐的决不会永远;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圆形静止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拍马屁跟恋一样,不容许有第三者冷眼旁观。话是空的,人是活的;不是人照着话做,是话跟着人变。假如说了一名话,就至死不变的照做,世界上没有解约、反悔、道德离婚多事了。一直很喜欢钱钟书。

  在二十世纪文化史上,

  钱钟书是用来爱的,

  不是用来学的,

  我发现汕尾有个书吧很不错的,就是在那间书吧看的这本书。有小伙伴想和我再去一次书吧的吗?W:AI442802801

  《钱锺书交游考》读后感(五):万花筒里的钱钟书

  第一次读这类书籍,花了很长

  第一次读这类书籍,花了很长时间,有些吃力吧。

  对于钱钟书的了解,可能最多的就是听闻他的作品《围成》,还有就是他的妻子杨绛了。但是从来没有深入的了解过他,也没有读过《围成》这本书。

  谢泳先生通过这本《钱钟书交游考》从22个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一个较为立体的钱钟书。虽说是交游考,可就像谢先生自己说的一样,似乎并没有完全符合题意,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也就以为这本书是写钱钟书是如何交友,或者说他的一些游记之类的作品分析吧!没想到是一本研究钱钟书的书。

  里面涵盖了他的文学作品,写作习惯,写作风格这样的考证研究,也有一些钱钟书的交友经历和朋友书信往来,闲谈和探讨,还有在那个时代与钱钟书有过交集的知识分子的研究。让我觉得有趣的是,钱钟书这个人不仅有个性,而且还能在当下的环境中坚持做一个特立独行知识分子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同的人对此褒贬不一,不过他的学识之渊博涉猎之广泛,是真的令人佩服的,当然这也得益于他的家庭背景吧,也不怪他会说出那些个狂妄的话,看不上新文学的作家们,写一些东西讥评他们。书中有分析到鲁迅这里,钱钟书不喜欢鲁迅的文字,觉得他只是写出了问题,很消极,很颓废,并没有从正面积极的告诉人们该怎么做。他的《围成》里也明里暗里写了讽刺了很多事情,当然,这都是每个人见仁见智的了,也许就像钱钟书自己说的那样,他小说里的人、兽等都仅限在小说里,请大家不要对号入座,也不要在现实中找对应。这也让我想起来我喜欢的一个年轻作家说的那样,一个作家,首先要拥有虚构能力,也就是会讲故事的能力,而阅历是其次的,因为每个人都会有阅历的,但虚构的能力,讲故事的能力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钱钟书,在中国文坛以及文学史上的影响绝对举足轻重的,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他那样的教育世家的背景,也不可能有像他那让的学习和理解能力的,还有当时的那种时代背景和条件,就是这些客观主观历史条件背景,才造就了这样一个人。

  当然也不能说他这个人就是完美的,谢先生在最后一个小节里,写了关于清华间谍案的事情,也写了钱钟书关于对毛选的评价往事,其中有多少真多少假,并不能完全还原了,还有其中提到的钱钟书对于新文学的态度,对旧诗的喜爱,也不得不说这个人的个性还真是令人捉摸不透。倒是让人对他越发的感兴趣了。

  想要去读他的作品,仅仅只是为了了解这个人。

  《钱锺书交游考》读后感(六):《钱钟书交游考》--无人“敌”,何处“友”

  钱钟书先生的才名无人不晓,与之一样广为人知的,是他的“刻薄”与“机智”。所以,无论是与他同时代的人,还是后来人,无论是曾经与他攀谈过的人,还是阅读品析他作品的人,别说是怕开罪于他后,“被迫树了强敌”,吃不消他的一张嘴一支笔能在谈笑间就让自己“气到内伤吐血三升”,就是有机会与他交游,怕也是要先掂量一下自己的见识才学时刻担心不经意一句话究竟能让自己的玻璃碎上几回--加之他与夫人杨绛先生一向淡泊名利深居简出,他交上朋友难度恐怕比树敌还高。

  不过,那终究是大家对钱钟书先生形成的固有印象中,较为突出的一面。人谁不曾意气风发,也会在机缘际会之时,去寻找能相谈甚欢、引为同道的知己。虽然钱钟书先生晚年刻意收敛行迹锋芒,但有心人还是能够在他友人的各类文字、事件中,找到独属于先生的痕迹,这也使得我们能从本书中看到他的性格里,更为多样的层面

  其一,能与先生交游固然不易,但是就算与他成为了朋友,别想借着种种因由妄想让他“成为同党”--因为那恰恰是先生最看不上的。这也是虽然先生臧否人物之时,看似处处不留情、“出口就伤人”,与周树人周作人兄弟俩、吴宓冯友兰等人都有些许摩擦,却少有人刻意与他挑起笔战,甚至逼着一些共同的朋友站队的,而先生一向也自有分寸,以谨慎认真的态度将麻烦化解无形。例如“海派”、“京派”之争,先生就曾借着一个名叫“海京伯”的马戏班的名字,写诗讽喻这种门户之见,“如同一场闹剧,不可当真”。

  其二,先生高才,却从不主动炒作自己”。例如,虽然他与陈寅恪先生都是出名的“读书种子”,却都没有刻意去结交对方,然后相互吹捧,或者默许某些人借着自己的名声去贬低对方,好提升自己的学术地位或是自抬身价--毕竟,这在那个年代,已经成了不少恶俗文人惯用的手段了。二人不但不向流俗低头,鉴于都是“人形自走百科级别博学鸿儒,也都擅长记忆、考据些异常冷门的知识,甚至还在写诗吟咏时有不少暗合之处,在写诗撞了题目后,也都出于谨慎不约而同地改了题目,也算得上是另一种“英雄所见略同”吧。

  其三,先生对待父亲、陈衍等亲近之人,即使学术方面见解有较大的不同,还是以相互谈论、通同品评为主,算得上是接受了西式教育,回国后依旧能把“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精神坚持住的人。即使有些犀利评论不好当时“发弹幕”,也不免在《围城》为首的作品中,借着书中人物之口幽默机制地顺便发发议论,堪称可爱

  本书对于不了解钱钟书先生文风人格的人,算不得是一本“入坑”的好读物,搞不好还会“路人转黑”。自古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话不投机半句多”,先生虽然交往的朋友不多,却也算得上“质精而良”,偶有小人也会有其他好友及时帮助,相信如果不是先生文品和人品够格,也不会历尽劫波终究雨过天晴。无“人敌”,何处“友”?只恨我等后辈生的太晚,不能多体会一二。

  《钱锺书交游考》读后感():领略一代学者的风采

  钱锺书研究者谢泳教授,将近年来对钱锺书其人其文的解读与研究集结成书,写就《 钱锺书交游考》。书中文章包含钱锺书与其他学者的往来掌故,其臧否人物、论文议事的观点,其治学行文倾向,对其善用妙比喻、索隐的分析。有幸阅读,心中却有些惶惶然,因为钱锺书为学林泰斗,博贯中西,对古文、古体诗的研究极深,通晓多国语言,对异域文化、文学了若指掌,作者谢泳教授底蕴深厚,考证钱学问信手拈来。不论是钱锺书,还是与之交游的近代文学史的诸多大家抑或厦大谢泳教授,我的文学素养只能使我浮光掠影地领略他们的风采,写此书记,聊以自娱。

  钱锺书善用比喻,睿智犀利、机智俏皮。一则非常著名的比喻,《围城》与鲍小姐同船的男留学生,给她取外号“熟肉铺子”,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非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鲍小姐的姓氏也是有所隐喻鲍鱼之肆是臭的,故取此姓。《围城》中再一则,卑斯麦曾经说过,法国公使大使特点,就是一句外国话不会讲;这几位警察并不懂德文,居然传情达意,引得犹太女人格格地笑,比他们的外交官强多了。寥寥几句,把法国警察的风流展现得清楚明了。由此可以看出钱锺书小说的一个风格,幽默讽刺、举重若轻变化无穷。

  钱锺书善于批判,钱锺书的《围城》、《人·兽·鬼》和杨绛的《洗澡》、《干校六记》都取材于知识分子的生活,有人评论,“钱锺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常出匣自鸣,语惊天下;杨绛则如青光含藏之此剑,大智若愚,不显锋刃。”钱锺书身为高级知识分子,对这一群体十分了解,他辛辣批评,揶揄讽刺,毫不留情。他善于刻画人物的深层心理和群体间的往来相交,通过人物的只言片语和自身的矛盾揭露他们的表里不一内心虚伪虚弱描写他们聚餐、机会、谈诗论世的活动速写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众生相。把文人的自傲与自卑,把知识分子的互轻与互捧、尔虞我诈言不由衷、徒有其表展现得淋漓尽致,好像把文坛丑剧桩桩件件摆到读者面前。

  钱锺书对于小说《围城》并不满意作为博古通今的学者,小说只是他治学外的点缀。只是因为普通读者对他的学术著作仰之弥高,只能通过小说领略他学识的一鳞片甲。

  就像钱锺书在《围城》初版序言中写道,“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照例这本书该献给她。不过,近来觉得献书也像“致身于国”、“还政于民”等等佳话,只是语言幻成的空花泡影,名说交付出去,其实只仿佛魔术家玩的飞刀放手而并没有脱手。随你怎样把作品奉献给人,作品总是作者自已的。大不了一本书,还不值得这样精巧地不老实,因此罢了。”的确,像把作品献给别人这样的事,钱锺书是不屑去做的,因为他过于通透,他文章看似尖刻,却始终带有怀疑精神、反思精神与批判精神,他用幽默的语言,挟着讥讽和批评,让读者在会心一笑中领略人生更为深刻本质内涵

  《钱锺书交游考》读后感(八):换个角度认识钱锺书

  初次“见识”钱锺书的风采,是因为小说《围城》。但其实也就是看了不过几十页的样子,大致就是发生在船上的那一段故事。后来虽然再也没有把《围城》捡起来看完,“围城”的影子却从此牢牢记住了!大致就是那句非常有名、经常被引用的话:“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也因为这句话才记住了杨绛,而且也从此知道了她被称为“杨绛先生”!

  后来,又陆陆续续了解到了关于钱锺书以及杨绛先生更多的典故。譬如,知道钱锺书除了写过小说《围城》,还写过《谈艺录》《管锥编》等。钱锺书是中国现代学术发展中的关键人物,他对中国传统学术、中国现代学术和西方现代学术都有深入理解,在中国现代学术和中国现代文学方面的成就以及贡献都是无与伦比的——不过比起《围城》,《谈艺录》《管锥编》连一个字也没有读过,仅闻其名而已。关于杨绛先生,知道的也并不多,只是在两年前,也就是2017年的时候读过作家兼编剧王臣所写的那本《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杨绛传》罢了——但记忆最深的,除了标题上的十个字,也没有能够留下更多。

  所以,通过山西老乡谢泳的这本《钱锺书交游考》,得以对钱锺书以及杨绛先生,以及与他们有关的那些名人轶事、创作及作品有更多的了解,也算是一份难得的收获吧!钱锺书享有“文化昆仑”的美誉,曾以数学15分、而中英文全优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也曾经意气风发,宣称“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够资格当钱某人的导师”而让时人为之瞠目!但归根到底,对于钱锺书来说,无论“狂”,无论才也好,他显然都够得上,也有足够多的资本可以这样。年少轻狂也就算了,愈到后来,也就愈加有了狂狷的“靠山”!就那样吧,他不狂傲谁狂傲呢?!因了钱锺书的这凡此种种,所以杨绛先生的存在的重要性才越发凸显!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但这是柳永的自我标榜;用到钱锺书以及杨绛先生两位的身上,似乎不那么搭界,不如改成“才子佳人”吧!

  本来说的是钱锺书,往往仍然难免要说到杨绛先生。不说不行,不说怎么能行呢?钱锺书世无第二,杨绛先生呢?夏衍先生曾说:“你们都捧钱锺书,我却要捧杨绛。”这一句话就足够说明所有的问题了!杨绛先生出名比钱锺书早,却甘当钱锺书的“灶下婢”,得到了钱锺书“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的表扬,真是名副其实,或许还不止!不过比较有趣的是,在《钱锺书交游考》这本书里,谢教授反而没有怎么谈杨绛先生,倒是谈陈寅恪等人要更多一些。大概这是因为,谢教授本来考据的就是钱锺书的交游,所以杨绛先生的“出镜”也主要是为了说明这一中心话题!

  而在这样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之中,钱锺书在治学、为人方面的神采,也就越来越变得清晰和活灵活现起来,仿佛就站在面前作自我介绍——临了,还补充一句说:“他说得很对!”

  《钱锺书交游考》读后感(九):浅谈《钱钟书交游考》

  《钱钟书交游考》是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谢泳所著的一本关于钱钟书先生的作品和他的友人之间故事的人物研究类书籍。

  之前对于钱钟书先生的了解无外乎是钱钟书先生闻名遐迩的长篇小说——《围城》和先生与杨绛先生的伉俪情深。对于钱钟书先生这个人的生平、师友、爱好、情致等方面知之甚少,读完此书,终于觉得钱钟书先生是位有血有肉有生机有烟火气的人了。

  说起来,这还是第一次正儿八经地拜读“考”这种专业性和趣味性都很强的书籍。以前只是在历史教科书上见过康有为先生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彼时背诵历史教科书时只知道这是两本书,而“考”还以为是“考试”之意,并不知道此处的“考”乃是“考究”、“研究”之意。

  这种“考”乍一读来感觉有点儿像每日“死宅”于书房的老学究“闭门造车”出来的,可细细读来,还是别有一番趣味性和科学性的。

  比如《钱钟书交游考》中提到的钱钟书先生在自己调侃“海派”和“京派”之争的绝句中曾有一处自注“有马戏班名海京伯者,大观也”。“海京伯”本为当时德国来上海演出的一家马戏团的名字,而钱先生以此暗喻“海派”“京派”之争,就字面意思而言,“海派”“京派”以“海”“京”代之,“伯”既是“伯仲叔季”的“伯”,又暗合“文章海内伯”,意在表明如能合成一派则必会超过“海派”和“京派”,于戏谑说笑间暗搓搓表明了自己的“小心思”。文字游戏玩到这个份儿上,也当得“妙人”二字了。

  《钱钟书交游考》对于陈寅恪与钱钟书两位先生之间的“恩怨情仇”也做了一番考究。陈寅恪先生那是名噪一时与傅斯年先生比肩的史学大家。陈寅恪与钱钟书两位先生的学术可谓是“同宗同源”,同是出自清华园,两位先生的研究领域虽各不相同,但也是有些许交集的。这大概也是两位先生的学识、用典都互有相通之处的原因吧。不知道是不是文人相轻的缘故,钱钟书先生对于陈寅恪先生考证“杨玉环入宫是否处女”问题很是鄙夷,但反观钱钟书先生自己一样也是在《围城》中描述了“愠羝”这种不太上得了台面的秽亵事。陈寅恪与钱钟书两位先生同是治学大家,但却都对人类行为中的秽亵事“念念不忘”难以释怀,两位大家如此执着于这种“旁门左道”的细枝末节,不得不感慨于两位大家的机缘。

  读完整本《钱钟书交游考》,既佩服谢泳教授治学之严谨、细腻,又感慨“大家”的举重若轻。以前,读钱钟书先生的小说,更多的是在关注人物、故事、语言,从未细细咂摸、深深思考过那个被称之为“文化”的深层次的东西,甚是惭愧。越是大家的作品,越是朴实无华、耐人寻味,越是值得反复品读把玩,越是“可考”。

  这是我读《钱钟书交游考》的一些感受,与各位书友共勉吧。

  (PS:本书颜值颇高,深得我心~)

  《钱锺书交游考》读后感(十):钱钟书读书比你强,风骨也不比你差

  按语:此文本是某报约稿,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没能发出来。编辑叫我不能谈毛大领导的事情,我说“如果不谈这个,谢泳这本书也就价值不大,我就没必要推荐这本书”。哈哈

  谢泳最开始在读书界名声鹊起是因为“三个一”的研究,即一个人(储安平),一本杂志(《观察》),一所大学(西南联大),尽管他挖掘的这段历史有“美化”之嫌,但毕竟让人们知道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里也不乏有风骨的人。

  但自从被厦门大学“招安”去当大学教授后,谢泳的野生“锋芒”似乎就折了。像2017年出版的那本《历史的趣味:当代学人精品谢泳卷》,收入的大多数是他进入学术体制后的作品,我就评价不高。谢泳的人文知识和思想灵气都有些弱,比如说当代学术史上“批判者继承”现象,居然以朱光潜和李泽厚举例,还说后者学术原创性没有超过前者。这哪跟哪啊,李泽厚的美学思想跟朱光潜完全不是一路嘛,而且李后来溢出美学,成了思想家,原创性肯定在朱光潜之上。

  但今年1月新出的这本《钱钟书交游考》又让我欣喜,那个熟悉的谢泳又回来了。这本书虽然名曰交游考,其实是一系列写钱钟书的文章结集。像《钱锺书的一个妙喻》《钱锺书文字中的“性”比喻》,涉及文学批评,谢泳资质平平,才力有限,这方面仍然是他的短板,也就没什么看头;还有一部分是《二钱与陈衍之关系》之类交游考,还算可读,但也意思不大。真正有意思的是《李慎之编<钱锺书先生翻译举隅>》,《张芝联译<英国大学>》《《<围城>的五个索隐问题》《钱锺书的一段经历》四篇。

  人们对于钱钟书的固定印象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甚至有人斥责他“滑头”、“明哲保身”。真是这样吗?1935年,钱钟书曾写过一篇读《马克思传》的随笔,他评价这本书:“妙在不是一本拍马的书,写他不通世故,善于得罪朋友,孩子气十足,绝不像我们理想中的大胡子。又分析他思想包含英法德成分为多,绝无犹太臭味,极为新颖。”寥寥数语,可见性情。

  再有,1952年7月,北京发生了著名的“清华间谍案”,因为当事人在清华外语系任教,而且跟钱钟书有来往,一般认为这事也波及了钱钟书。前些年,谢泳曾以《钱锺书与“清华间谍”案》为题,给《新文学史料》写过一信,提及1956年周领导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上把钱钟书归为“反动教授”,罪状之一就对毛大领导著作不敬。由此说明,在清华间谍案后,是有人监视钱钟书的。这封信刊出后,曾引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注意,他们曾以公函形式向《新文学史料》编辑部特别作了说明。公函中指出:“材料中所列举的全部所谓‘问题’,钱锺书先生所在的中国社会科学文学研究所,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已一一调查清楚,做了结论。”所以文学研究所认为此说:“纯属空穴来风,查无实据。”

  谢泳这人老实得像块豆腐,自不会强辩,但豆腐也是有菱角的,他在《钱锺书的一段经历》里来了一段:“还原到当时的历史处境中,如果要坐实钱锺书的那些言论,无疑要置钱锺书于死地,但当历史发生变化后,我们再来判断当时的诬陷材料,首先不是从道德方面去追究诬陷者的责任,或者肯定钱锺书的勇气,而是把它作为判断钱锺书思想和人格的一种辅助材料,这时钱锺书是不是真说过那样的话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时对同样的历史已有了另外一种评价,这种评价现在看来完全符合历史事实,如果确有诬陷者存在,诬陷者的材料获得了超越历史真实的思想史价值。 ”“郭靖型学者”虽资质不高,却有其强大的道德真气护身,让人肃然起敬。

  《钱锺书先生翻译举隅》一文也很漂亮,李慎之在1990年左右编起了《钱锺书先生翻译举隅》一书来,谢泳将之比拟为鲁迅抄古碑,“人在心情灰暗的时候,总要设法选择一些平衡自己内心波澜的活动。”事外远致,让人掷书三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