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女儿》观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女儿》观后感摘抄

2020-01-18 22:00: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女儿》观后感摘抄

  《女儿》是一部由西奥多·梅尔菲执导,周迅 / 徐多多 / 张主演的一部剧情 / 短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女儿》观后感(一):形式无可挑剔

  这一部彻底摆脱了我前两部电影的范儿,真正体现了这个影片重点“用iPhone拍摄”。

  不附加夸张的附件滤镜镜头组,只用机身自带的创作这样一部影片,这才回归了这个影像展示本质

  这次对iPhone的个性利用是最可说的,从固定轮胎后视镜上,包括手持的光学稳定我们看到了iPhone带来了完全不同视觉体验,而这甚至是庞大专业摄影机都做不到的,我看到了“用iPhone拍摄”的特殊之处和不可代替的优势

  反观前两部电影,一个桶,三分钟,都更像是把iPhone摄影机来使用,而非是我们每个人手中的iPhone。这是这部苹果电影的飞跃所在——这是每个人都可以拍摄出的画面,这是真正的用iPhone拍摄。

  对于在这纠结剧情的… 建议一律按找茬儿的处理

  《女儿》观后感(二):感动,以及标准的一个定义

  这是一个小短片,剧情简单。并且煽情手法其实很外国,也十分广告

  我很喜欢,周公子在里面一开始注意到她的母亲身份,随着节奏的推进,她也是女儿的这一重点便也出现。这个立意非常不错

  这个短片的篇幅有限,所以略去那些导演并不说明事情,来看这么短的篇幅里导演想传递些什么。短篇里的重点是周迅和母亲的团圆。设计这么一出,大概是想在亲情的一方面上加高光。而母亲和女儿之间情感变化,便也是说论怎样,我们都也是一家人。因为这只是个短片,我觉得在这种短篇幅里有叙事不完整性是可以理解的,更何况还把情感烘托做到这么好。于情于理,这个短片在我眼里是真真好的。

  并且,归到广告上来,周迅打开抽屉手机在抽屉里拍,这是一个绝佳的创意,并且这是手机可以做到的。这一点真是太棒了。以及还有11的夜景功能,也是拍出来的,颜色不错。

  总之,会让人很感动,并且,有些时候是要改变对影像评判的标准。

  《女儿》观后感(三):周迅重庆我的爱

  【电影】

  《女儿》

  苹果今年的过年宣传片

  四星吧

  理由如下

  1.岁数大了

  眼窝子浅了

  每次看亲情片都会被感动的哭好久

  当妈妈容易

  有个好好的是那么的难……

  2.三个女人一出戏

  周迅一出现在出租车

  李米就回来了

  不过她当妈了

  成长

  以前开出租车是为了寻找爱人

  现在是带着孩子寻找自己

  细的她让宝宝坐在她身后

  整个车上最安全位置

  也能时刻观察着她的一举一动

  不过我觉得她为了找自己代价有点大……

  孩子还那么小

  有着这个年纪不该有的成熟事故

  本该享受天伦之乐外婆

  却在雨夜提着装满饺子保温壶挨个车寻找自己的女儿外孙

  这一夜之后

  她还会这么任性吗?

  3.我喜欢这种公路

  一直开啊开

  车两旁的景色不断后退

  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

  4.最后

  重庆

  影片一开始修车的地方

  我曾经在那里流连了大半天的时间

  片子大部分著名场景也都去过

  最近重庆出现的频率有点高啊

  总是能让我想起很多往事

  5.最后的最后

  作为苹果脑残粉

表示这个手机可以有

  《女儿》观后感(四):就欣赏摄影技术&小女孩自然微笑

  讲述了三代女性在春节团圆的故事

  豆瓣评分5.8(3560人评价),不算高,尤其在短片区这个分数只“仅好于2%的短片”。

  剧情真的不及格,可能由于时长无法展开。难以解释的地方很多,比如一次气话就和老母诀别,老母天天带着饺子全城市打听,偶遇了不哭不闹平静和好。她们的其他家人去哪了也是一个谜。

  演技方面,小女表现非常自然,到位,周迅感觉更像是在演周迅。全片笑容不多,常处于阴、黑夜状态真的感觉不到年味。导演不够了解中国,以为本土化只要满足“饺子”“一家人整整齐齐”这些关键词就够了,殊不知重庆过年不吃饺子,光用刻板文化符号实现所谓的本土化反而会成为败笔

  价值观展示了隔代人之间的矛盾,新旧思想碰撞,然后就没了?明明涵盖了原生家庭性别平等但只展示矛盾便无下文,可能是希望观众自己去思考

  摄影技术方面几乎无懈可击接近满分充分展现了“用iPhone 11 Pro拍摄”

  超广角镜头

  影院级防抖(看了“短片背后的故事”才知道居然有的地方没有用平衡仪而是手持)

  夜间低光拍摄(这点我觉得很厉害,因为既要避免亮部曝光过度,又要保留阴影部分细节以及保证颜色的自然)

  但是

  初见万花筒镜头里的倒是感觉很有意思,利用视觉错位展示很有想象力的场景。

  可在看了“短片背后的故事”后我发现这个距离错位感很严重,应该是女儿用另一只手拿着吊在万花筒前,但细看它的“鱼竿角度不对劲。还好这个过程只有10秒(3:18 - 3:28)

  还有,若是坐在车上,车动,那万花筒镜头也要旋转,只能假定这些都是停车时的女儿的小动作事实是摄像蹲在那儿拍的。可女儿应该更多时间在运动的车而非静止的车上哎。

  作为广告,着重宣扬了摄像能力,但要是标题没有“用iPhone 11 Pro拍摄”,可能以为这是一个Vlog。其实可以套娃操作,“短片背后的故事”也“用iPhone 11 Pro拍摄”岂不妙

  《女儿》观后感(五):苹果春节短片,我觉得不行

  原载公众号「虹膜」

  ---------------

  昨天苹果公布了它们今年用iPhone拍摄的短片《女儿》。库克还发了微博,很多人转发说被感动了

  先说结论吧,《女儿》是苹果这几年的春节短片里,拍得最差的一部。至于为什么,我们慢慢聊。

  从前年陈可辛的《三分钟》,到去年贾樟柯的《一个桶》,今年的苹果似乎换了个思路,找了执导过奥斯卡提名影片《隐藏人物》的西奥多·梅尔菲担任导演,《小丑摄影师劳伦斯·谢尔担任摄影,主演从前两部中不那么知名演员换成了周迅,拍摄设备自然一年一更新升级成了iPhone 11 Pro。

  当然,主题还是不变的「回家过年」。

  短片的故事是有真实原型的,武汉的单亲妈妈李少云从女儿五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带着她跑夜班出租,每天晚上五点到第二天早上五点,后来被拍进了纪录片生活万岁》里。 《女儿》把故事改到了重庆,这其实是个不错的选择。西奥多·梅尔菲说是因为重庆让他想起自己长大布鲁克林,有浓烈移民氛围布鲁克林区,和重庆的相通之处在于那部分草根性和奋斗感,如果你看过《布鲁克林》,或许能有更深的感受。重庆和武汉「码头文化」浓厚的城市气质与布鲁克林的确异曲同工

  短片把女儿这个概念拓展到了三代人身上,周迅带着女儿开出租,而她自己,也是一个女儿。母亲强烈反对她带着孩子开出租,希望她嫁个好人家就满足了,周迅则说「不是所有女人都要过一样日子的。」在一场大吵以后,周迅抱着女儿夺门而去,然后开始了自己的「移动托儿所」生涯。 《女儿》的大部分情节都在展示周迅是如何带着女儿开出租的,怎么在车里和女儿互动获得客人认可,她还给女儿搞了一个「万花筒」,让她用这个打发时间。最后,在大雨的年夜,周迅本来准备收车,还是在女儿的坚持下在路边接了一个客人,结果这个客人,就是自己的母亲。为了凝聚出一个有年味儿核心,母亲还拿着保温盒装的饺子,周迅最爱吃的韭菜鸡蛋馅儿,一辆出租车一辆出租车地找。

  重庆观众看到这里已经关闭了电梯,因为重庆人过年真的不吃饺子。但饺子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饺子,而在于创作者偷懒了。在饺子已经成为一个刻板文化符号之后(也就是说,每次它的出现都自带主题陈述功能),一个聪明、有自觉性的创作者(尤其当导演是外籍)会警惕它的使用,会勒令自己避开陷阱,可是这部短片却欣然踏了进去。 对这部短片的不满意,要分两个层面来说,先说技术。

  为了展现iPhone 11 Pro 的视频拍摄能力,苹果要求这支视频不使用外接镜头,导演也说视频只进行了非常基础的调色,用软件擦除了一些画面上误入镜头的行人,换句话说,这意思是后期和外接设备对影像的影响很小,基本iPhone拍出的就是你看到的,所以苹果牛逼

  你在片中也能看到不少确实只有iPhone这样的体积的拍摄设备才能实现的视角,比如把iPhone绑在轮胎上、后视镜上、藏在副驾手套箱中的视角等,这些镜头的确营造出了一种真实感和临场感。万花筒视角镜头也很有创意。 当然你也还能看到不少和剧情结合在一起的,同时又要展现iPhone在特殊场景下拍摄能力的镜头,比如展现回忆的超广角镜头,还用了手持一镜到底来展现,差不多就是在对观众喊话,「我的防抖真的很厉害!」 又或者是这样在夜景低照度环境下的场景,色彩细腻度不错——

  总结之,基本上在看片的时候,你不会把它是用手机拍摄的联系起来,这也是导演和苹果本身想要强调的一点,在足够专业的操作下,苹果的拍摄能力以及足以媲美专业的摄影设备。

  当然,前提是你要有奥斯卡级别的导演、摄影和百万级别的辅助设备。 这也引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悖论,那就是,既然我们追求的是让普通观众难以分辨到底是手机拍的,还是专业设备拍的,那手机拍摄的特殊性体现在哪里呢?

  而且顶级团队加顶级配置,却使用iPhone拍摄,这本就是画地为牢虚假情境。因为顶级团队在专业工作根本不会选择iPhone,而平时真的用iPhone拍摄的普通人则不可能得到顶级配置的辅助。 所以每次看这种作品,反而让我对手机拍摄这件事产生怀疑

  把《女儿》这个短片和前两年的短片组合起来看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共同点

  影片有很多细节都不够真实,比如我们上面说到的大多数重庆人过年不吃饺子,片中的人都说普通话,但这也并不仅仅是《女儿》存在的问题。

  去年《一个桶》的时候,就有网友嘲讽说只有城里编剧才用沙子装鸡蛋,他们农村人都用更轻的谷壳,或者至少是带回去还能吃的大米

  戏剧性远离生活,是这些想用生活本身打动观众的短片们要面临的共同问题。 《三分钟》《一个桶》《女儿》都用的是过年的主题,这是命题作文大前提,可是每一部都不约而同选择了以母亲为主的亲子关系来表现,是巧合还是贫乏相比之下,《啥是佩奇》就要显得层次丰富一些,不仅使用了爷爷,还把城乡阶级代际隔阂这么多主题都巧妙注入。

  到了《女儿》这里,苹果那种应和受众心态的处理方式就更加明显了,单身妈妈不顾母亲的反对执意要带着女儿开出租,「哪有当妈的这样」的质疑声不仅来自同为女性的母亲,也来自同为女性的乘客

  力排众议的她,要面对的是社会时代对女性身份、母亲身份的主流审批。当这个角色使用了周迅,这种为女性发声的意味就显得更加浓烈了。「周公子」的爱称叫了很久,晚婚、独立,周迅长时间以来都是国内女明星中独立女性的代表,选她来饰演这个角色,观众们自然能更快代入那种「女性焦虑」中去。

  女出租车司机身份的选取是一方面,出租车司机本身就是劳动阶层意味更重的一个身份,在这个群体里女性司机更是占少数,想想车祸新闻里大家总会强调「女司机」的属性你就能明白这种边缘属性,在这背后所隐含的性别偏见,可以跨越行业和阶级引发共鸣

  在观看这个短片的时候,我们会无比认同周迅饰演的这个角色,但当放到现实生活中来时,绝大多数人,都会第一时间关注到、去讨论她作为母亲「是否合格」的那部分身份。 至于她的社会身份和职业身份,那是之后才会被讨论甚至很容易被完全忽略的问题。

  而男性角色在片中基本是消隐的,女司机角色的父亲丈夫同时缺席,除了乘客以外片中没有主要男性角色出现,这在让人想到「丧偶式育儿」这类年度热词的同时,也提示了我们单身母亲的这种边缘性。

  不过最有意思的,其实还是影片那个「韭菜鸡蛋馅儿」的结尾,毫无悬念的大团圆式结局,所透露出的是根深蒂固在中国人传统家庭观中的和解主题。

  所以,即便是妈妈和女儿在事实上都未曾为彼此做出任何事,没有尝试去做些事情改变现状,仅仅是一次深夜的偶遇,她们也还是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理解彼此、弥合裂痕

  好像春节和饺子变成了某种万能灵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在这样的时间节点和中国符号下一蹴而就全盘解决。 由此引发的情感效应,与其说是种共鸣,倒不如说是种自欺欺人式的自我感动。

  各大品牌重大节庆上拍摄短片早就不是新鲜事,苹果有《三分钟》《一个桶》和《女儿》,更早的支付宝也有《到哪了》《七里地》,而《啥是佩奇》是最成功的春节档预告片。 对我们来说,这个特殊的节点是春节;对西方国家来说,圣诞节是一样的年年必备。苹果会针对圣诞节拍短片《Share Your Gifts》,可口可乐会沿用自己的北极熊主题拍《Christmas Rules》。

  经常被说起的,还有英国国宝级百货公司约翰·路易斯,它每年都会斥巨资拍摄圣诞短片,美国旗舰级百货公司梅西,都会在圣诞短片里强调「礼物」的元素。 比如说2018年约翰·路易斯的圣诞短片,就花了800万英镑,找来了艾尔顿·约翰,在短片里讲了他人生第一台钢琴「礼物」的故事。

  这些圣诞短片和我们的各个春节短片,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强调礼物和强调过年回家、团圆的意义一样,只是不同国民心理和地域文化导致的不同主题。 它们都有某些终极目的,就这类圣诞、春节短片而言,至少并存两个需求,前者诉求重要程度远大于后者。

梅西百货圣诞广告

  一是应和传统,二是在完全不露出品牌的前提下,潜移默化地传递品牌价值,从而拉动销售。比如苹果的短片其实就会让大家去买手机,百货类品牌圣诞广告的意思不过是,「在我们这里你能挑选到最合适的圣诞礼物」。 虽然东西方拥有完全不同的节日传统和习俗,但在这些被华丽画面、真实事件、动人温情的故事后面包裹着的东西是一样的。

  它们都在试图着最大程度上利用我们的「社会共情心理」来制造感动,再动用这种情绪价值来最终传播品牌价值。

  不要因为感动而放松对这种共情心理的警惕性,它的本质就像过年回家围在桌前吃年夜饭一样,那是个被传统造就的、只能暂时奏效的魔法场地,问题还是问题,不会十二点的钟声一过就消失。

  一个节日、一顿饭从不能在根本上解决矛盾,多少个韭菜鸡蛋馅儿的饺子也不能。

  就算换成汤圆,也不能。

  《女儿》观后感(六):除了主演周迅外,用iPhone 11拍摄的《女儿》还有哪些闪光点?

  春节,是最好的煽情时刻。

  苹果的Shot on iPhone似乎习惯了在春节之前来上一波,著名导演拿着苹果最新款手机拍摄也成一种标配。今年的《女儿》是由周迅主演,围绕着中国人的家庭进行刻画。我们先来看看这几分钟的短片到底说了什么故事。

  《女儿》

  周迅饰演一个开出租车的中年妇女,微电影一开始就呈现出矛盾,周迅的母亲抨击自己的女儿:“带着孩子开出租?亏你想得出来!”

  随后,镜头转到女儿修车的片段,似乎在表达,“不听老人言,活该那么辛苦”

  女儿拿着自制的“放大镜”从车窗外伸出,在暗喻用苹果手机可以记录这个世界

  在车站,周迅被一个四人家庭嫌弃带孩子开出租车,而落寞的周迅又回想起曾经与母亲的争论

  “不是所有女人都要过一样的日子”这句话还有一句潜台词是,“你无法成为我的榜样”

  女儿遇到男性乘客会喊“爸爸”,且这是经常性为之

  那个用纸筒制作的“镜头”被装饰的缤纷多彩

  女儿的盒子里自有一番天地

  “韭菜鸡蛋馅饺子”为后续埋下伏笔

  雨夜,开出租的女儿接到了最后一个乘客,没想到是自己的母亲

  母亲讲述了自己每年都会拎着饺子在过年时于街头寻找女儿

  结局时,三代人挤在狭窄的出租车里一起吃饺子

  因为时长所限,这部《女儿》并没有很深刻与曲折的剧情,比如少了许多本该在完整电影中出现的元素与解答,如:

  一.周迅成为单身母亲的原因?

  二.自幼好强的周迅无法认同母亲那套固有的价值观,带着孩子愤而出走,她价值观塑成的原因?

  三.人物压力的不够导致剧情过于平淡

  四.周迅对女儿价值观的教育对比她母亲对她的教育又和不同之处?

  ……

  当然,我们无法要求不到十分钟的微电影有着完整的起伏脉络,故而许多信息都被隐藏在了几个镜头与台词之中。像周迅女儿对着陌生男乘客喊:“爸爸”以及之后看着男乘客惊骇的表情笑吟吟的补充道:“又骗到了”就藏着极为庞大的信息量。

  当镜头顺着女儿手中自制的“望远镜”不断照向不用乘客的样貌时,一个单身母亲的工作与家事就这么被结合在一起而快速的展开了。

  只是,在围绕家这个主题上,周迅的身份无疑十分尴尬的。她失去了半个女儿的身份——与母亲闹翻;又不得不让女儿呆在出租车中与她一起满城市跑。在这样的生活中,她会生出困惑与无力,甚至是一些懊悔,在女儿问她喜欢什么味道的饺子时,她很自然的说出,“韭菜鸡蛋味。”这也是家的味道。

  电影没有带出周迅成为单身母亲的原因,但导演利用春节的团聚氛围与周迅带着女儿开出租的艰辛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幸福这个词盘桓在重庆蜿蜒曲折的街道与堪称魔幻的大楼中,它并不会走进千家万户,只是以偶尔路过的方式让人感到它的存在。

  这倒是会让人想起《安娜卡列尼娜》中的那句话:“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导演隐去了具象的不幸,而强调的幸福的统一性,也就是围绕着春节那个被反复提及的词:团圆。

  雨夜,当周迅带着满身疲惫准备收工回家时,“意外”的接到了最后一个客人——自己的母亲。三代人挤在狭窄的出租车里达成了和解。

  与之前的《三分钟》和《一个桶》相似,《女儿》的主题依旧是亲情,走的是主旋律路线,以微小的家庭或者事件带出亲情的质朴与无处不在,这也是在春节期间最适合中国的微电影。

  最好的iPhone 11 Pro广告

  在微电影结束后,照例出现了导演如何拍摄的花絮。而让人惊讶的地方来了,西多奥·梅尔菲在拍摄过程中并没有依赖其他辅助设备,95%的画面都是手持拍摄。

  当年陈可辛用iPhone X拍摄的《三分钟》存在一些争议,因为他用了蔡司电影镜头、大疆无人机、稳定器、监视器、三脚架和摇臂等辅助设备,故而被调侃苹果手机是其中最便宜的工具,用iPhone X拍摄电影多少也有点名不符实之嫌。

  想比之下,西多奥·梅尔菲这种几乎完全依靠iPhone 11 Pro的实力则瞬间将他个人的专业能力与iPhone 11 Pro的优秀呈现的淋漓尽致。

  尽管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99.9999999%的人都无法依靠一台手机拍摄出《女儿》这样的微电影,但不妨碍我们的认知被西多奥·梅尔菲重新定义了一次。

  这也是iPhone 11 Pro最好的一次广告。

  于此同时,我们也能从微电影的创作花絮看出苹果提倡创作的理念,iPhone 11 Pro的性能让每个人都有条件成为生活的导演。在《女儿》的拍摄花絮中,我们看到iPhone 11 Pro被放置在各种地方进行拍摄,这是以往专业摄像机所不具备的优势,也是创作个人化的一大趋势。

  2007年时,罗温·艾金森主演的《憨豆先生的假期》上映,幽默的旅途被憨豆先生用手持DV全程拍摄了下来,最后他用自己拍摄的片段把无聊的电影艺术家所创造的新艺术电影替换了下来,从而赢得了观众的掌声。

  而那个说一不二的电影导演在看到这一幕之后,从愤怒转变为欢喜,深深的拥抱了憨豆,转而对记者说起自己的“刚发现的大胆理念。”

  在结尾处,那位电影导演完全变成了手持DV的拥趸,在海滩上进行无序的抓拍。

  时间转到2020年,手持DV变成了手机。如今的人们有更便利的条件去拍摄生活中有趣的东西,这种便捷性将动态视频也变为一种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存在。

  以及……

  导演将拍摄地放在重庆,可能是因为重庆的女性向来是中国真女权的标杆,比如重庆婚假彩礼之少在全国都是难得一见。再比如重庆似乎有许多女性当家作主的家庭。

  而周迅在微电影中明显是一个性格强势的女性,从开出租讨生活到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油然而生的让人想起那句嘹亮的“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更关键的是,她的确将女儿带的很好,她的女儿富有想象力与同情心,如小天使一般陪伴着辛苦的母亲。

  大多数母亲都是伟大的,如周迅这样的母亲则要在伟大前面加一个词:独立的伟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