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心跳墨脱》影评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心跳墨脱》影评精选

2020-01-25 22:06: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心跳墨脱》影评精选

  《心跳墨脱》是一部由哈斯朝鲁执导,孙敏 / 博弘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跳墨脱》影评(一):感动

  偶然闲来事在中央六翻电影回放,半个月前才从西藏回来,看到名字有墨脱二字就点开看了--其实我的藏区之行时间很短并未到达墨脱,17年的西藏也不是片中的路况,甚至看名字也能想到这种中国表演式的纪录片大概是什么样子

  可是去过藏区的人看到这片子绝不会忽略,感受过真正淳朴藏民感情的人绝不会错过。除却客观来讲并不是出色的表演和剪辑,片中的每一处都让人想哭,回来半月有余刚刚放下的对藏区的怀念又被影片勾回来了,有机会也很想援藏,我愿意去藏区。

  《心跳墨脱》影评(二):我怎么看不了了 小时候看过一次不记得了还想看一次但不能看啊因为墨脱是我家乡我想看啊看以前不通车的情况下人们是怎么走出大山的现在好了通车了不像以前那么辛苦

  我怎么看不了了 小时候看过一次不记得了还想看一次但不能看啊因为墨脱是我家乡我想看啊看以前不通车的情况下人们是怎么走出大山的现在好了通车了不像以前那么辛苦了当年的人们很伟大我们晚辈的更应该想你们。。。。。。。。。。??。??。。。。。。。。。。。。。。。。。。。。。。。。。。。。。。。。。。。。。。。。。。。。。。。。。。。。。。。。。。。。。。。。。。。。。。。

  《心跳墨脱》影评(三):那些读书识字不会教会我们的美好

  抱歉,我八成是个跑偏的观众。

  影片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奉献精神教育重要,而是果达。

  果达的笑容是我见过的最善良、最纯粹的笑容,果达的眼睛散发出的,是我见过的最清澈、最令人安心眼神。这样的美好,是不能凭借演技演出来的。只能是自然赋予的。

  所以,演员表里根本都找不到那孩子的名字。

  果达学会了读书识字,学会了做生意赚钱,学会了文明世界里的生存之道,立命之本,他的笑容还会这么善良,眼神还会这么纯粹吗?

  我不知道,也不想去想。

  我绝对怀疑教育的重要性,尤其在文明世界开始可以毫无压力地染指自然世界的时候。因为,当善良面对邪恶的时候,当坦诚遇到耍心机的时候,当真实对抗虚伪的时候,前者从来不是后者的对手。可从自然我们却只能学到前者。后者需要人类文明的教育获得

  《心跳墨脱》影评(四):心系墨脱的陈正老人

  电影《心跳墨脱》,讲述行人沿着援藏老人陈正的足迹,在世界屋脊的藏东南跋山涉水,历经艰险,到西藏的墨脱乡帮助当地小学故事。旷无人烟高山丛林峡谷陡峭飞瀑万丈,蝗虫肆虐,还有各种人事矛盾,最后门巴族的小伙儿不幸跌落悬崖。从上海远道而来医生记者在这次风雨征程中也经受了意志磨练和精神的洗礼,他们和同行的门巴,藏族同伴手相助,同甘共苦,结成了真诚纯洁友谊。 墨脱县是西藏自治区下辖的一个县,位于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下游,平均海拔1200米,最低海拔115米。境内的居民主要为门巴族和珞巴族。 雅鲁藏布大峡谷主体段都在该县境内。 墨脱县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与印度毗邻,意为“隐秘莲花”,“墨脱”一词在藏文中是“花”的意思。属喜马拉雅山东侧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并分布有热带雨林。这里是西藏高原海拔最低,环境最好的地方,也是西藏最温和量最充沛生态保存完好的地方,境内四季如春,气候条件优良。进入墨脱县,在几小时内便可领略到从高山寒带到热带雨林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被誉为“西藏的西双版纳”。 然而那时没有公路通到墨脱,只能徒步翻越雪山森林,沿着一条当地人长年跋涉的险路走进墨脱。片头介绍了这位不平凡的老人在墨脱的助学事迹,整个影片并没有正面描写他的镜头,只是通过人物对白让大认识到陈正老人无私善举在当地获得的赞誉和钦佩。听说这行深入墨脱的外来者是要到陈正老人援建的学校支持帮扶,随行的各族人民积极响应热心相助,在险象环生的高山密林间越过重重困难。最后抵达墨脱县的头给了一大群背着书包,戴着鲜艳红领巾孩子们,他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山谷溪流之间。 本片导演哈斯朝鲁曾经执导过纪实电影《剃头匠》,这次的题材也是根据老人的真人真事改编。 剃头匠靖奎历经时局的更迭变迁与人事的沧桑起落,他在朴素勤劳生活中乐天知命,达观随和,这样的一种人生态度蕴藏着厚实生命质感珍贵的人生智慧。据说影片的主演也就是原型靖奎老人因为此片荣获东京电影节影帝,影片公映后有不少来自日本和德国的游客到北京胡同里的靖大爷家上门亲自拜访这位开朗幽默理发师。 这次取材于陈正老人助学事迹的《心跳墨脱》是故事片,更多的拍摄场景,更多的人物设计,沿途的山丛林风景雄奇壮美,门巴族少女歌声纯净动听,悠远辽阔现实生活中的陈正比影片更让人感动和钦佩。78岁高龄的上海印钞厂原副厂长陈正徒步走进藏东南荒僻闭塞的墨脱县,用自己储蓄建起希望小学,免去了背崩乡学生们翻越海拔将近5000米的多雄拉雪山,冒着生命危险跋涉的求学之路。 陈正老人退休之后不断地追寻新的奋斗目标。他立志翻越祖国99座山峰。他爬雪山,穿越原始森林,风餐露宿在旷无人烟的雪山深谷中,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惊人的援建助学壮举。他克服年老体弱路途艰险、气候恶劣等种种困难,多次进入西藏、新疆、云南等祖国的边疆贫困地区,拿出自己的积蓄退休金为这些地区捐钱捐物,全力支持教育事业,无私关心下一代。80岁的陈正老人认真学习起了藏语,他的心魂与这片蓝天白云阳光灿烂的高原相牵,他上了这里纯朴善良的少数民族同胞,他真正把捐资助学落到实处,为孩子们心中点亮了一盏充满希望的文明之灯。他“夕阳似火,生命如歌”般的高尚情怀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敬仰,也将激励更多建设边疆的有志青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边疆人民带去文明的光辉富饶的生活。

  《心跳墨脱》影评(五):《心跳墨脱》:如此心跳

  影片讲述一位上海记者进西藏寻找一位老人的故事,这位老人放弃大都市舒适的退休生活,千里迢迢来到不通车的墨脱,为当地孩子建了一座希望小学,让他们不用天天爬山去上学。

  故事是真实的故事。1998年,《解放日报》独家发表《背一座学校过雪山》,报道上海印钞厂离休干部陈正,以年届八旬之高龄,徒步走进西藏墨脱县,为那里的门巴族孩子建一座希望小学。一时社会反响强烈,老人的事迹被评为“上海十佳好人好事”之一。

  此后,《解放日报》记者王晓鸥又先后三次进藏,深入生活,完成了剧本创作。于是,哈斯朝鲁带领全体演职人员,徒步走进中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墨脱县。在这个不通路、不通电、不通电话的地方,历经艰险,全景实拍。这个来自鄂尔多斯高原的青年导演,其敬业之精神,近乎玩命。

  我想说其实电影本身是很粗糙的。比如,演员的痕迹很重,太表演了,就像是一部彩排了的纪录片。可是,不管它怎么彩排,它的确是在墨脱完成的啊!哈斯朝鲁说,很多人建议他到九寨沟去拍,甚至都把具体方案都出了,但是他坚持去墨脱。因为是这种“墨脱精神”感动了他。观影就可以发现,基本上80%的镜头是扛着摄影机拍的,将近30公斤的摄影机,摄影师是受了大罪。

  比如,那些不是情节的情节。有人是这么评论的:“医生果然是要在路上救死扶伤的,可是为什么非要挑一个女性,来表现城里人”的“洁癖冷漠自私”?而所有的闹腾,虽然增加了情节,却一水的意料之中。甚至哭也哭得太多了,除了尖叫和哭闹,就不能来点别的?比如,吓傻了之类。

  以至于虽然可以安静地看着一伙人从雪崩下面爬出来,却忍不住要对着那明显只没小腿泥潭发笑了——就不能找个更象一点的沼泽来比划一下?而两个男女忽然而来的暖昧,毫无必要不说,也十分突兀,毫无转折。就算是旅途上真的容易滋生浪漫,也拜托不要弄成这样子吧?总不见得英雄救了美,美就暗许了,还记得在前一天说明一下妻女的海难,还要难为校长使眼色让大伙退场,又不是闹洞房。”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欣赏它。哈斯朝鲁说起最感后悔遗憾的是没把剧组拍摄的那种苦拍进去,“我们自己所经历的苦比起戏中体验的苦要苦得多得多……”全体剧组人员将近一个月洗不了澡;在高原缺氧的情况下甚至连戴手表力气都没有——哪怕只有一两的东西都会觉得犹如一斤重;物资食物紧缺得甚至令原本奉回教的女演员也不得不吃起了猪肉;经历过一个多月与世隔绝的生活,坐上大卡车感觉竟然像是在坐豪华飞机……太多太多令人想象不到的艰难险阻不断出现,哈斯朝鲁接受采访的时候,回忆过这样的场景。

  说及格我印象深刻的:小果达。“果达”是门巴语男孩的意思,生活原型是《解放日报》记者王晓鸥1998年进墨脱时认识的小民工,和电影里面描述的那样,他父母都是文盲,没给他起名,大家都叫他小果达。他也没上过学,靠背运谋生,小果达是墨脱失学少年缩影

  我很吃惊小果达会为了救那一筐书包,而放弃自己的生命。直到那个挂钩放下去 ,我还以为他是在自救,那知道,他为了书包,为了和他一样的那些孩子,居然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他和校长女儿之间,朦胧爱情和性冲动也是很有趣的。

  说电影拍完后,朝鲁就病了。胃炎胆囊炎、胰腺炎。我越来越佩服哈斯朝鲁,这个老说我酒量好的人。

  ======华丽分割线======

  解放日报评电影《心跳墨脱》:心跳,无处不在

  由本报记者王晓鸥任编剧的电影《心跳墨脱》,近日在“第十届政府华表奖”评比中荣获“优秀故事片奖”。这是一部以发生在上海的一件真人真事为背景创作的影片。六年前,本报独家发表《背一座学校过雪山》,报道上海印钞厂离休干部陈正,以年届八旬之高龄,徒步走进西藏墨脱县,为那里的门巴族孩子建一座希望小学。一时社会反响强烈,老人的事迹被评为“上海十佳好人好事”之一。

  此后,记者又先后三次进藏,深入生活,完成了剧本创作。于是,全体演职人员,徒步走进中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墨脱县。在这个不通路、不通电、不通电话的地方,历经艰险全景实拍一部故事片。

  这部电影的拍摄,不是帅哥靓妹们浮光掠影的游程,不是花团锦簇下这种“恋”那种“爱”的嬉闹;而是挑战艰辛历程,是感受心跳的意境

  有看过电影《心跳墨脱》的朋友好奇地问我:们真的走进了墨脱?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日前,央视播出“华表奖”颁奖晚会,当大屏幕上出现电影中那墨脱的一山一水时,我记忆闸门被轰然炸开,眼前的屏幕和脑海深处的画面同时展现,心跳无处不在……

  所到之处,只要我们说把上海陈正老人的事迹搬上银幕人家听了就感动,结果又令我们心跳。

  八易其稿的《心跳墨脱》电影剧本,终于在2002年8月定稿,余下的日子紧锣密鼓地准备开拍。墨脱的地理特殊,一年才四个月“开山”期,十月底便与世隔绝,时间紧迫

  我是编剧,而且只有我走过墨脱,那是为采访陈正老人,走得死去活来。我有责任建议朝鲁导演借景拍摄,雪山可选在云南、新疆,藏区可选在四川、青海等地。朝鲁挥挥手,大气不喘地说:就走墨脱一条道!《心跳墨脱》的剧情,说白了是“路戏”,一路上展现人与自然的挑战,人与人心灵的碰撞,而这一切都发生在根本不通路的墨脱。我想,他这个大胆决定,是为了追求真实,也为了节约成本。到西藏拍故事片,少说得一千万,而我们才三百多万,小投入制作,只有“铤而走险”。哈斯朝鲁这个来自鄂尔多斯高原的青年导演,其敬业之精神,近乎玩命。

  斯年秋天,我和导演、制片先行赶到西藏林芝。墨脱县委书记县长一听进墨脱拍电影,头立马就大了:所有的拍摄物资都要背进山,谈何容易!林芝地委两次召开协调会,研究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前期准备,头绪杂乱。先说住,上百号人开进无人区,总不能露宿吧。去野战部队帐篷,只有老式的帆布的那种,六人拉不动。又去找登山协会,借登山帐篷,而铺垫又成了问题。眼下是墨脱雨季,气候潮湿,一般的皮垫子也不顶用。后不知怎么想到了沙滩气垫床,还是从北京拉的货。进山一个月,食物准备知多少?都要易保存的。我们疯狂采购大米卷子面、土豆、蒜头、腊肉罐头……还有几箱二锅头白酒杂货就更多了,常用药品、绑腿布、氧气瓶、风油精、水壶……缺一不可,进山啥也没有了。最恼人的是电,拍电影不能没有电,墨脱就是不通电!有人建议从拉萨借发电车,但没路怎么进?那只有用小发电机,这又涉及汽油。西藏本来就缺油,全靠内地一车车拉进去,又是求助于部队才购到三吨汽油。在西藏,离开了政府和部队的支持,我们将寸步难行。墨脱不通电话,我们和外界联系只有靠海事卫星电话,而林芝行署总共才两台,人家慷慨地将一台借出。一套高频率的对讲机,也是由林芝公安处无偿提供。所到之处,只要我们说把上海陈正老人的事迹搬上银幕,人家听了就感动,结果又令我们心跳。

  九月上旬,全体演职人员从天南地北赶到拉萨,许多人初次进藏,高原反应强烈,尚未出师就病倒几个,天天挂点滴。《心跳墨脱》可谓是民族题材,而我们的剧组就是个兄弟民族大家庭,有来自汉、回、满、蒙古、藏、门巴等六个民族。几位毕业于上戏的西藏知名演员,只在电影中扮演群众角色,如店主、产妇、司机等,但都无怨言,干得认真。

  “这年头,好多东西都是假的,你们拍电影却动真格。不管哭过喊过,能爬进墨脱的,就是英雄!”

  进墨脱的那天早上,雨大风狂,摄制组起步翻越海拔4800米的多雄拉山。四十多号演职人员加上成倍的民工,一路向上,浩浩荡荡。才过第一平台,队伍就稀稀拉拉散了,好些人不行了,严重缺氧,头疼欲裂,即便如此,吸着氧气还得往上爬,有些体弱者疲乏得连表都戴不上……

  过山便是墨脱境内,雨仍在下,奇寒无比,舌头直哆嗦,连吃干粮也困难。走得几欲虚脱的朝鲁导演,面对高山、瀑布、溪流,忽呈莫名的兴奋状,雀跃大呼:拍镜头!脚下一滑,朝天一跤,他原本患有腰椎骨突出,这下剧痛愈烈,无法挪步,借女性减肥腰带缠身,硬挺。那天,朝鲁最后一个到营地,他一坐下就站不起身,别人帮他脱衣,抬到大统铺,他饭也吃不下了。

  在墨脱拍电影,全无拍摄计划可言。选景如同瞎子摸象,一切随机,看到哪儿拍哪儿。气候变化之无常,让人捉摸不透。偶尔放晴,演员、化妆、道具忙乎拍晴天的戏,刚张罗完,暴雨骤然而下;如果赶紧换装拍雨戏吧,冷不丁一缕阳光穿云破雾。这般哭笑不得的折腾,导致化妆、道具与演员的合作屡屡出错,越忙越

  尚在林芝时,我和孙敏、博弘两位主演有过长谈,详告途中的艰险,让他们心里有个数。孙敏说自己是矿工出身,不怕吃苦,倒是把女主角博弘吓得一愣一愣的。孙敏是位老演员,早在80年代,就在电影《一个和八个》和电视剧《今夜有暴风雪》中有过上乘的表演。一场记者掉进瀑布的戏中,孙敏真的干,跳入刺骨的激流中,没任何保护措施,就像影片中那样,死死抱住一根树干,稍不留神就会被冲走。摄影陈宏等人也是扛着机子泡在水里拍,结果病倒了好几个。博弘爱清洁,和片中的李医生有相似之处。在拍滑入沼泽地的戏中,她连滑了六次,浑身上下都是泥浆和秽物。剧组破例煮一大锅水,让她洗回澡。须知道,燃油金贵,在墨脱的日子里,再无人享此待遇。

  这年的十月一日,恰逢国庆中秋同日。何以体现过节呢?导演咬咬牙,让每人给家里打一分钟海事卫星电话,据说信号是从美国上空绕过来的,一分钟45元哪!大家排好队,有人专司读秒,其实也说不上几句话,有女演员刚喊了声“妈”,就泣不成声……须臾,“时间到!”读秒者“残酷”地大声宣布。

  病号每天在增加,血压普遍升高,最高者达280,人心已出现波动。朝鲁导演执意要去汗密蚂蟥区,许多人无法接受,嚷嚷要出山去林芝拍。朝鲁坚持己见,说林芝虽然也有原始森林,但墨脱是亚热带气候,感觉不一样。末了,导演重重一语:你们吃这么多苦来干啥?不进去会后悔一辈子的!话到这份上,大家都不吱声了。要认受罪,谁比得上“废人”似的导演。

  终于向汗密挺进,从早晨6点走到晚上6点。蚂蟥无处不在,打开被褥见蚂蟥在蠕动,端起碗又见筷子粗的绿蚂蟥,别说吃,想吐都来不及。女化妆师怕蚂蟥已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她上回厕所,全副武装半小时,带上口罩,扣上帽子,衣服上凡露缝的地方,都用胶布粘上,实谓密不透风。且慢,她一如厕,霎时发出杀猪般尖叫……

  蚂蟥呕心,偏偏有场蚂蟥戏。做道具的为此去捡了一瓶蚂蟥,揣在怀里,怕蚂蟥冻死。又挨上博弘倒霉,一路见蚂蟥已魂不守舍,偏又演李医生怕蚂蟥。连拍几遍,蚂蟥因嗅到血浆里的酒精味,就是缩着不配合,怎么也达不到要求。无奈导演擦掉演员手上的血浆,又用藏刀拉开自己的手指,刹那,滴滴鲜红的血滴到演员的手背上,随即导演急喊开始,蚂蟥一嗅到血腥味,摇头摆尾地动起来叮人,鲜血直流的演员惊得嚎啕大哭。这就对头,导演即告OK。这般真实近乎残酷!导演事后说,我不狠心,就对不起观众。

  剧组同仁有个比喻,我们天天在“四渡赤水”:身上淋的是雨水,内衣流的是汗水,脸上淌的是血水,眼中含的是泪水。

  日有所惧,夜有噩梦。先是一个女演员躲在被子里哭,继而引发哭声一片。有条汉子也掺乎其间,哭得回肠荡气。朝鲁火了,大声怒吼:你这么大的男人,哭啥?想动摇军心?想走,现在就滚!时已半夜,导演果断地平息了一场哭的合唱。而他自己却冷汗淋淋,没人知道他正在发烧。

  是夜,一位部队的连长,探亲归队路过汗密,目睹了这一幕,感慨万分:这年头,好多东西都是假的,你们拍电影却动真格。不管哭过喊过,能爬进墨脱的,就是英雄!

  头几天,小果达觉得很新鲜,没过几天,他放出声来,“拍电影一点不好玩,不如回家收麦子”。

  电影《心跳墨脱》我看了不止一遍,每每看到小果达为救一箱书包而坠入悬崖的镜头时,我都禁不住掉泪了。电影中的小果达演得真实感人,生活中的小果达更是天真可爱。

  “果达”是门巴语男孩的意思,生活原型是我1998年进墨脱时认识的小民工,他父母都是文盲,没给他起名,大家都叫他小果达。他也没上过学,靠背运谋生,小果达是墨脱失学少年的缩影。小果达在电影中戏份很重,我陪导演第一次去派区采景时,曾经看中过一个小果达,也和他约定了时间。后来是我们晚到了一天,别人说孩子背东西进山去了。朝鲁猴急,开拍在即,小果达还没着落。蓦地,朝鲁见一小男孩,倚门而立,口里嚼着口香糖,正冲着他笑,一脸灿烂,纯洁无邪,且透出一股子机灵劲。就是他了!朝鲁大喜过望,一问话,他听不懂,这个15岁的门巴男孩没念过书。门巴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只有读过书才懂藏语。有乡长做翻译,小果达一听乐了,他从没看过电影,更不知拍电影是咋回事,只觉得好玩。

  头几天,小果达觉得很新鲜,动不动有这么多人围着他转。一挨一遍遍地试戏,小果达就不耐烦了。没过几天,小果达放出声来,“拍电影一点不好玩,不如回家收麦子”。导演一听吓怕了,马上对制片、副导演说,任何人不许说小果达,但暗中派民工日夜监视他,不能让这个“小祖宗”跑了。这地方是无人区,只要他往山里一钻,没人找得到他。导演口袋里装满饼干、巧克力,时不时“贿赂”小果达。但他的情绪很不稳定,唱山歌似地喊着要跑。导演只好将事情的严重性告诉陪同的乡长,他也没法子,只有去请果达的父亲。

  果达的父亲来了,才三十出头,朝鲁谈了片酬,也谈了这部片子的意义。他也有难处,果达是家中八个孩子中的长子,最小的才几个月,家里缺劳力。乡长发话了,果达家的麦收乡里全包了。果达父亲满意了,说一切听剧组的,天天管住小果达。戏终于拍下去了。

  “路途上的每一步都是上刑,是把人强行架到一条布满刑具的路上,从头到尾地折磨,并时时拷问灵魂:你是什么东西?凭什么闯入墨脱?”

  出山的那天,又是一场瓢泼大雨,雨具根本不顶用。朝鲁导演照例落在最后,边走边看忽然想拍个备用镜头。摄影师说雾太大了,行吗?导演说就要这种感觉。好家伙,前面的人已跑得没影了,导演要人去喊,人家回话说,大部队已翻过多雄拉山,不愿下来。这明显是“抗旨”。导演拿起对讲机,直吼得嗓子出血,所有人终于络绎赶到。

  朝鲁亲自定下机位,一喊开机,他看着监视器,第一次流泪了。不用演,太真实了,人人都在哆嗦,嘴都发紫了,痛苦、疲惫、绝望,全都写在脸上。

  刚拍完,天上突然飘下了雪花,这是墨脱那年的第一场雪。导演又喊赶快换衣服,拍戏!大家都没吃午饭,导演让人把饭送到现场。戏一拍完,雪就停了,导演乐着说,老天知道我们需要这个镜头。此时天色将暗,风刮得像狼嚎,送来的饼冻得像砖头,大家就将饼往水里浸浸,揪几根榨菜,聊以果腹。尔后,队伍举着火把,摸黑翻越多雄拉山。

  终于走出大山,看到了路,看到了卡车,大家纵情欢呼,喜极而泣。演员李明看到一块干的平地,立马躺下,大呼胜过五星级宾馆。他跑过天南地北,也到过西藏拍片,却说没有一次拍片比得上这次震撼人心。

  回到派区,我们和陈正老人不期而遇,都有说不出的高兴和激动。这部电影就是以陈正去墨脱办学的真事为背景而创作的。当年老人以78岁高龄走进墨脱,此刻我们走过一遭后,再细细品味老人所做的一切,更觉其精神毅力非同凡响。老人为了墨脱的失学孩子,为了许许多多的小果达,可以如此忘我,我们吃点苦又算什么?痛定思痛,我们心里豁然开朗,拍好这部电影,就需要一种墨脱的奉献精神。陈正老人鼓励大家说:了不起的是你们,又要走路,又要拍戏,这样的创作态度难能可贵!

  朝鲁终于病倒了,当晚急送林芝医院,一检查,“三炎”并发:胃炎、胆囊炎、胰腺炎。医生说,再晚来的话就麻烦了。令人后怕的是,如果“三炎”在墨脱发作,那就凶多吉少。大家每天都去医院看望,瞧他那模样鼻子就发酸。一位主演动容地对他说:感谢你!给了我今生今世难得的人生经历。

  听说嘎龙雪山下了两天大雪,朝鲁导演毅然出院,又率队匆匆赶去。嘎龙雪山海拔4000多米,又高又陡,越往上越难行,一直爬到大雪齐腰。人拉着保护绳,一步一喘地往上移动。但个个精神抖擞,境界不一样了嘛。

  记得初登多雄拉山时,一行人骂导演怨编剧,中国之大,何处不能拍片,干嘛非到这地方?也有人高喊“打断王晓鸥的狗腿”以泄不满。上嘎龙雪山就不同了,千难万险只等闲。一路上,演员们反复朗诵着片中的一段独:“路途上的每一步都是上刑,是把人强行架到一条布满刑具的路上,从头到尾地折磨,并时时拷问灵魂:你是什么东西?凭什么闯入墨脱?”

  终于停机。朝鲁悄悄地离开人群,默默地迎风落泪,终于拍完了,分别的时刻来临。

  小果达躲在棚窝里不露脸,几天前他就不对劲了,再无灿烂的笑容,他心里难过。好在原本认命一辈子当民工的小果达,通过拍片有了新的想法。他表示要用这笔片酬去学开车,等墨脱通路后,他就是果达司机;演央宗的藏族姑娘旺坶,尽管拍片时曾哭着发誓,以后再不当演员了。临别时,她吐露了最大的心愿,赴京考电影学院……

  告别林芝,解散剧组,事先说好不提墨脱,大家像犯病似的,一提就想哭。因为,拍摄《心跳墨脱》,就是走过一段人生,我们的墨脱情结只能用心来深深铭藏———永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

【《心跳墨脱》影评精选】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