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精神政治学》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精神政治学》读后感精选

2022-04-10 03:02: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精神政治学》读后感精选

  《精神政治学》是一本由[德] 韩炳哲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精神政治学》读后感(一):情绪资本主义

  同时对于feeling/emotion/atmosphere三者的区分,对我来说是比较新的一点内容。

  其实读的过程中隐隐约约让我联想起德波景观社会里描述的一些观点,跟情感资本主义一道,构成这个颠倒再颠倒,沉浸在消费主义狂欢的世界中。

  the ego grapples itself as an emeny.

  《精神政治学》读后感(二):统治的新形式

  《精神政治学》读后感(三):一点吐槽

  批判理论爽文的套路:启蒙颠覆为神话、自由颠覆为强制、个性颠覆为从众,把对手刻画为资本的神学、消费的目的论。

  爽文家的最高境界真的不是段子手吗?

  反正看这种文的时候我的心理就是:“嗯,很有趣,说得很有道理……可是,知道了又能怎样呢?”

  作者暗示的出路是“掏空主体”(sub-ject意味着屈从;pro-ject以自由之名走向强制;),在无目的的游戏中获得解放的潜能。典范是白痴(Idiot)和小孩子。不能用“有个性”来描述小孩子,自主选择的才能叫个性,小孩子的特征则是容易被周遭感染、甚至可以说没有独立自主的意志,作者则称此为“独特”、“空无”、“纯粹的内在性”、“无人格的Ereignis”。

  (。。我觉得又是饶舌作家的闪烁其辞,而且略带神棍气。还有一股子我哲学家高高在上的味道,和土豆公社的影评风格如出一辙。如果这些哲学王们能从内部角度给出对具体事例的分析与批评(然而这似乎不是“哲学”的任务),或许会更深刻。好比一提到追星就说别人盲目幼稚而罔顾群体内部的差异,那用这种论调写出来的东西也只是供人娱乐而已,摸清套路以后基本上都能知道他下一句要讲什么,不同的只是修辞。

  *

  很快地翻完这本书(译笔顺畅)以后看了下译者好像没有专业背景。鸡蛋里挑骨头:

  1、psycho译成“精神”好像不妥当(甚至有蹭黑格尔热度的刻奇之嫌),因为“精神”更接近于表达一种整全性的存在(holy spirit)与认知,还是“心理”好一点,因为作者用psycho更多是表达一种反应机制,指称在大数据透明社会中人被操控的现象。

  2、project译成“客体”,虽然我也不知道译成什么好(想了一个好玩的译名“策体”)。

  3、Transcendenz“超然”、“超越论”,Theologie und Teleologie“宗教性和目的性”……读着有点懵

  《精神政治学》读后感(四):值得思考的『精神政治学』概念摘抄

【自我优化】=【自我剥削】?【个人自由】

【量化自我】(Quantified Self, QS)

  “数字不能叙述自我。算数不是讲述。我只为我,要感谢的是叙事。是叙事,而不是技术,引发了自我找寻,或说自我认知。”

【自我书写】——自我担忧的践行

  “自我书写致力于追求真相。把自己记录下来,有助于形成个人伦理。数据主义则清除了伦理与真相的自我定位功能,并且让这种自我定位沦为自我控制的技术。”

【自我定位】=【自我监控】

  德勒兹(Gilles Deleuze):“毫不夸张地,我认为,他们装傻。装傻,一直以来也是哲学的功能之一。”哲学扮演的是一个装疯卖傻的角色。哲学从出事就与痴傻紧密相连。

  “鉴于交际强迫和从众强迫的存在,痴言痴语可以说是一种对自由的实践。”

  沉默政治(die Politik des Schweigens)专门针对那种强迫交际与坦白的新自由主义精神政治而存在:“自由表达不再是难题。难题是,我们如何去营造让我们身处其中就有话可说的隔绝的、沉寂的空间。压迫势力不再阻挠我们表达观点。相反,他们还强迫我们发表看法。不必说话,允许沉默,是何等自由的事情,因为只有那是我们才可能创造出越来越难能可贵的事物:一些真正值得说的事物。”

  《精神政治学》读后感(五):韩炳哲和他的《精神政治学》

  韩炳哲在《精神政治学》中提出了不少发人深省的观点,比如数字化社会是规训社会和控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智能手机成为新的监控工具,自我优化实则是自我剥削,消费资本主义是对情绪的消费……

  初看这些观点,切中当下社会发展的新样态。但我怀疑,这些观点可能不是韩炳哲个人的创见,如同《在群中》和《爱欲之死》,是博采众长的结果。

  之所以提出这个论点,是因为在阅读吉尔·利波维茨基的《空虚时代:论当代个人主义》《超级现代时间》时,已经发现相似观点。《超级现代时间》出版于1983年,远在《精神政治学》之前。

  《空虚时代:论当代个人主义》论述“后现代”,《超级现代时间》则更进一步,吉尔·利波维茨基认为西方社会在“后现代”之后进入的是“超现代”,一种现代性发展到极致的时期。

  “超现代”特点是超级个人主义、超自恋主体和超级消费主义的盛行,人失去了“后现代”时期无忧无虑的状态,为不确定的未来感到忧心忡忡。

  在《空虚时代:论当代个人主义》中,吉尔·利波维茨基认为人在后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是自恋,“在日常生活中将自主自我管理的自由理念加以具体化的革命,后现代社会基本的价值观,最重要的是自我,个人自我完善与个人自由。”

  当人无止境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实际上正入社会管理的下怀,不再是福柯所说的生命治理,而是一种规训内化的自我管理,“社会矫正的顺利进行也不再取决于纪律的约束与高尚的情操,而是要依靠自我诱惑。”

  “自恋作为一种弹性的、自治的控制新技艺,通过非社会化实现了社会化,实现了个体与支离的社会现实之间的和谐,使得大行其道的纯自我的全面发展也变得光荣起来了。”

  这与韩炳哲提出“自我优化被证明是毫无保留的自我剥削”的观点如出一辙,“新自由主义政权将他人剥削转变成波及所有阶级的自我剥削”,自由实际被精准控制。

  这同样表现在消费上,人在进入“超现代”社会后,在“消费中所要寻找的,是一种感觉、一种情感享受。它更感兴趣的是感觉新事物的经验,而不是名誉地位。”韩炳哲提出相似的观点:“今天,我们最终消费的并不是商品本身,而是情绪。对商品的消费不无尽头,然而对情绪的消费则是无边无际的。”

  在《超级现代时间》之中,吉尔·利波维茨基已经发现当下社会不再是福柯式的规训社会,甚至越过了奥威尔式的监控社会,发展为规训和监控相结合的产物,也就是说,一种自我规训社会的诞生。

  这就是超级消费主义的陷阱,人不断满足自身欲望追求的过程实际上与资本主义加速发展一体两面,人看似实践自由意志,实际上是消费资本主义诱骗的谎言,结果是失去自身,也就是成为奴隶。

  “功绩至上的主体(Leistungssubjekt)自认为是自由的,实际上却是一个奴仆,是没有主人强迫却自愿被剥削的绝对的奴仆。没有主人强迫他去劳动。活着这件事因为只剩下劳动而变得纯粹。”过劳死于是成为当今时代的典型。

  不过,韩炳哲论述大数据和智能手机时提出的观点,是吉尔·利波维茨基的书中没有的,两者都是最新出现的事物。无论如何,韩炳哲提出的“精神政治学”指出新自由主义的弊病,值得人深思。

  《精神政治学》读后感(六):《精神政治学》摘抄三则

  《痴言痴语》在1980年的斯宾诺莎讲座上,德勒兹发现:“毫不夸张地,我认为,他们装傻。装傻,一直以来也是哲学的功能之一。”……只有傻瓜才能理解“异于是”(das ganz Andere)。痴傻从各种事件和个别性中抽丝剥茧,为思想开辟出排空主体和心理作用的内在平面(Immanzfeld)。哲学史就是一部痴言痴语(Idiotismus)史。知道自己无知的苏格拉底是一个傻瓜,怀疑一切的笛卡尔同样是个傻瓜,“我思故我在”彻底是一句胡话。思考的内部缩减成全了另一种思考的发端,思考通过向自身的回归,重新抱朴含真。今天,社会上的异己、蠢材或者傻瓜好像几乎都消失了。数字化全面联网与交际,大大提高了从众强迫(Konformitätszwang)的效应。……鉴于交际强迫(Kommunikationszwang)和从众强迫的存在,痴言痴语可以说是一种对自由的实践。……傻瓜是现代的异教徒。 纯粹的内在性是既不能被心里化、也不能被主体化的空无(Leere)。内在性正是在这种“空无”的映衬下显得轻柔、丰满、自由。傻瓜的特征既不是个体性,也不是主体性,而是独特性。因此,傻瓜与还不能称其为独立个体的孩子在本质上相似。构成其此在(Dasein)的,不是个性上的特征,而是无人格的自在发生(Ereignis)。……傻瓜可以进入的内在性层面,是去主体化和去心理化的矩阵,是使主体摆脱自身,拯救其进入“虚空时代无限空间”的否定性。

  《精神政治学》读后感(七):干电池的自我修养

  《精神政治学》2019年第13本。不到五万字,是今年读到最好的书之一。这种抽“新自由主义”大嘴巴子的书太少了。唯一遗憾的是,我并不认同作者最后给的出路。

  核心观点:

  1、新自由主义

  作为资本主义的变种,新自由主义将工人塑造成企业主。如今,每个人都是自己企业的自我剥削者。主人和奴仆寄生于同一人,就连阶级斗争都变成了与自我进行的内部斗争。

  新自由主义政权将他人剥削转变成波及所有阶级的自我剥削。这种无阶级区分的自我剥削对于马克思而言是完全陌生的,也使得以阶级区分为基础的社会革命无从发生。鉴于自我剥削的功绩主体具有分散性,政治上能共同行动的“我们”也无法形成。

  构成现代生产方式的,并不是相互协作的“大众”,而是自我孤立、自我斗争、甘愿自我剥削的企业主“个人”。

  在“新自由主义功绩社会”中失败的人,要自己承担失败的责任,并以此为耻,而不是去质疑社会或者体制。这就是新自由主义政权的特殊智慧之所在。它不允许出现与体制对抗的行为。相反,“他人剥削”政权能使被剥削者团结一致并共同反抗剥削者。马克思无产阶级专政思想以此逻辑为基础,以压制性的统治关系为前提。在自我剥削的新自由主义政权中,人们其实是向自己发起了侵略。自发侵略没有使被剥削者成为革命者,而是使他们意志消沉,无法振作。

*注:新自由主义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学思潮,它反对国家和政府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但不同于经典自由主义,它提倡社会市场经济,即政府只对经济起调节以及规定市场活动框架条件的作用。在国际政策上,强调开放国际市场,支持全球性的自由贸易和国际分工。新自由主义者反对社会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环境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认为这会妨碍个人自由。

  2、自由

  自由本质上是一个表达关系的词汇。实际上,只有在和谐幸福的共同关系中,我们才能感知到自由。

  功绩至上的主体自认为是自由的,实际上却是一个奴仆,是没有主人强迫却自愿被剥削的绝对的奴仆。

  资本榨取个体的自由,用以实现自我增殖:“在自由竞争中,并非个体获得自由,而是资本。”

  政治重新陷入被奴役的状态,并成为资本的帮工。

  3、消费

  新自由主义使公民变成消费者。

  作为消费者的选民如今对政治以及积极构建社会并不真正感兴趣。他既无意愿也无能力去从事共同的政治活动。他以抱怨、申诉的方式来消极地面对政治,就像消费者面对自己不喜欢的商品或者服务那般。就连政客和党派也认同这种消费逻辑。他们要去“销售”,进而自甘堕落成销售商,那个必须让作为消费者或客户的选民满意的销售商。

  选举越来越像购买,国家越来越像市场,公民越来越像消费者。

  消费者的需求不会被压制,反而受到鼓励和刺激。人们不再因为施刑而被迫承认,而是主动坦露。智能电话代替了刑讯室。老大哥现在展现出一张友爱的面孔,监控因为它的友爱变得十分有效。

  4、大数据

  如今,无需强迫与命令,我们自愿让自己裸露在外,自愿把所有可能被利用的数据和信息放到互联网上去。

  压迫势力不再阻挠我们表达观点。相反,他们还强迫我们发表看法。

  大数据可以预测人的行为,未来也就因此变得可预测、可控制。数字化精神政治学将对自由判断的否定转化成对客观情况的确证。人本身认定自己是可量化、可测量、可操控的客观事物。自由虽然不属于客观事物,却比人更加通透。大数据宣告了人和自由意志的终结。

  大数据不仅能刻画出个人的,也能刻画出群体的心理图析,也就可能对潜意识进行心理刻画,因此可以照亮心灵深处,从而实现对潜意识的利用。

  数字化精神政治学就可以在潜意识层面干涉大众的行为举止。

  相关关系取代了因果关系。“就是这样”取代了“为什么”。数据驱动的事实的量化使人的认知不再具有灵魂。

  大数据使精神完全枯萎。大数据驱动下的人文科学也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科学。绝对的数据化认知( Data-Wissen)等同于回到精神原点的绝对无知。

  数据主义也是虚无主义,它完全摒弃了意义。

  5、权力

  精明且友好的权力不会正面反对屈从性主体的意志,而是打着为他们好的旗号控制他们的意志。它的同意多于拒绝,诱惑多于压制。它努力制造积极情感并对其加以利用;它循循善诱而不是处处禁止;它不与主体对立,而是去迎合对方。

  权力的效率不是通过禁止和撤销而是通过赞扬和成全来实现的。权力试图使人们对自己产生依赖而不是让他们变得顺从。

  这种友好型权力仿佛比镇压型权力更强大,并且具有遮蔽性。

  它意欲通过讨好逢迎和制造依赖的方法进行统治。

  如果把规训政权比作“肉体”(Körper),是一种生物政治政权,那么新自由主义政权的行事则更像“灵魂”(Seele)。这样,精神政治就是它的统治形式。

  6、宗教

  每一种机制、每一种统治技术,都会创造一些用来向自己表达虔诚信仰的圣物。这些圣物是让人就范、折服的工具。它们使统治物化,且变得稳定。虔诚就是一种屈服。智能手机就是一种数字化的圣物,一种最能对数字化表达忠心的圣物。…“点赞”就是以数字化的方式说“阿门”。

  今天,新教的传教士就像经理人和励志讲师那样传播着具有无量功绩和无限优化的新福音。

  亵渎神明,意思是属于神明,因此不允许人使用的东西又回到由人任意使用的状态。把钱当玩具,便是对钱的亵渎。

  7、规训

  规训是能够实现对肉体行为严密控制、对规训力量长期服从的方法,这种方法让控制和服从易于接受/便于实施。

  规训技术超越了肉体,进入了精神。英语词“工业”也有勤劳(Fleiß)之意。“工业学校”意思是“管教机构”。

  规训权力是规制权力。它使主体服从于充满标准、要求、禁令的规则体系,消除分歧、背离和不合规矩。规训权力的本质就是这种具有矫正性质的否定。在这点上,它与君主权力相似,以驯化吸纳的否定论为基础。不论君主权力还是规训权力,它们都在对人进行利用。它们创造了服从性主体。

  今天,肉体从直接的生产过程中被释放出来,成为审美和医疗技术优化的对象。因此,外科矫正术也被审美矫正术所取代。

  优化思想逐渐取代了规训肉体。

  精神权力的心理技术会取代生物权力的位置。诸如电视等远程节目制作行业,剥夺了我们的行为能力,使我们成为被欲望操纵的消费体,并导致群体性退化。

  8、永动机

  新自由主义自我技术的永恒自我优化,不过是一种有效的统治和剥削方式。新自由主义功绩主体作为自己的企业主,主动并狂热地进行自我剥削。作为艺术品的自我,是新自由主义政权为了实现对它的完全利用而去倍加呵护的一种美丽的、骗人的表象。

  规训社会依赖的是生产,是积极地创造工业价值的时代。真正获取价值的时代已经消逝。价值在今天的金融资本主义时代甚至被彻底销毁。新自由主义政权开创了衰竭时代。现在,被利用的是精神。因此,像抑郁或者过劳症这样的精神疾病与这个新的时代如影随形。

  永无止境的改进原则承认人人都会感知到的永远进步的愿望。由不满和忐忑不安所导致的压力会变成动力。这是一种您生命中需要的痛苦。

  9、情绪

  情绪才是精神政治对人进行控制的有效媒介。

  对于消费型经济而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情绪和宗教祭祀的价值。

  新自由主义政权将情绪用作资源,来创造更强的生产力和更高的生产率。规训社会宣传手段所呈现的理性(Rationalität)在生产水平处于一定程度时会达到极限,随即会被认为是一种强迫和压制。它突然显得呆板和不可变通。这时,与自由感和人性自由发展相伴的感性(Emotionalität)便取代了理性。自由意味着任情绪自由流露。情绪资本主义充分利用自由。情绪因被视为自由的主观表达而受到广泛欢迎。

  今天,我们最终消费的并不是商品本身,而是情绪。对商品的消费不无尽头,然而对情绪的消费则是无边无际的。情绪的发展超然于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它开辟了一片新的广阔无边的消费空间。

  今天,点赞、好友或者粉丝等符合打赏逻辑的功能,使社交活动也屈从于游戏程式制度,交际的游戏化与商业化并肩同形,它们都在破坏人与人的沟通交流。

  10、出路

  逃避现实,成为隐居的“傻瓜”。傻瓜是现代的异教徒。异教本意为选择( Wahl)。异教徒是指具有自由选择权利的人。他敢于背离正统观念,敢于摆脱从众的强迫。傻瓜作为异教徒被看作反抗舆论暴力的形象。他打破了施于异己的魔咒。由于从众的强迫愈发强烈,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地需要去强化异教意识。

  远离我所欲。——珍妮·霍尔泽(本书的扉页)

  我的想法:

  1、资本不仁,以人为干电池。

  2、财务自由,是货币拜物教的“上天堂”。

  3、与《1984》中描述的不同,真理部并没有消灭某些词,而是曲解了某些词的含义,同样让你无法正常思考和表述。比如自由。

  4、“自律使我自由”是一句屁话。自由,是对必然的偏离。自律是对这种偏离的约束。自律使你不自由。自律和自由,是功绩社会评判体系下,自我内部的对抗。

  5、流浪汉沈巍火了,他看上去和我们一样神智清醒,但他拒绝了普遍的社会规范:成为商品(货币)拜物教的教徒。这与我们不同,我们羡慕他。

  6、新自由主义下,人成为自己的欲望奴役。而债务,作为一种统治形式。

  8、侨福芳草地,进门处摆放了一座不锈钢雕塑,作者王鲁炎,名为“被锯的锯”。是新自由主义下人人自戕的一个写照。

  9、996并非肉体的规训,而是新自由主义精神统治下所呈现出的一个现象。

  10、放纵欲望,是通往另一条奴役之路。“远离我所欲”是一个宗教性质的自我拯救。“马克思主义是治河换水,治水救鱼,只有水好,鱼才能成活;宗教是救鱼的,水有没有污染是否适合养鱼,这不是宗教的任务。——陈先达”

  11、最后,夹带一点儿私货,基因币 GeneCoin.com 将从“货币→资本”的角度,进行一次“众鱼救水”的实践。敬请关注。

  原文:http://douyingxin.com/889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