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百草园都哪去了
今天,开始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上课后,我先向同学讲述了寒假里在广场上,看几个孩子自由自在地放风筝的情景,引发学生们说出自己童年生活中留下美好记忆的一片小天地,进而揭示课题,学习课文。
起初,没有一个学生举手。我又启发了一下:那片天地,可以是你家里一个曾经属于你的角落,也可以是小区里的某个地方,或者姥姥家的小院子、小菜园儿等等。这样,有几个同学先后站起来,但两个班都只有三四个同学主动发言。
晗讲述了他小时候夏天在奶奶家的地窖里翻来覆去玩沙子的快乐时光。
波重温了上学前跟爷爷一起在一小片树林里纳凉,听虫鸣声的静谧与安详。
欣描绘了春天经常去小区里的草地上看各种盛开的花儿,等待风吹花瓣,看落英缤纷的美丽情景。
星宇则经常淘气地去广场上追鸽群,看它们振翅飞翔,或者喂食鸽子,乐在其中。
璐璐分享了年幼时很喜欢在姥姥家的水渠里打出溜,乐此不疲,直到磨破了裤子,怀抱桃花送妈妈的美好回忆。
其他同学基本选择了沉默。问起,说:没有那么多好玩的地方,很羡慕那几个主动分享的同学。
天哪,每个班好几十个学生,难道城里长大的孩子童年生活竟这么的枯燥与无味么?
想一想,自己小时候生长在农村。春天可以和伙伴们去山上采野菜和野花儿,夏天去河里戏水、摸鱼,秋天有各种好吃的野果,冬天可以去滑冰、打雪仗。田野、小河、湖畔、山坡……处处都是我自由玩耍的天地,虽然物质生活很贫乏,但自由、惬意。如今,这些生活在高楼大厦,丰衣足食,冬不耐寒,夏不伤暑的新生代孩子们,生活的空间却日渐狭窄。每天守着电视和电脑,脱离了自然,隔绝了清爽的风和带着花儿香的空气,足不远行,目不阔视,精神和心灵枯萎得像纸扎的花儿,色彩艳丽却了无生机!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从小没接触过土地的孩子,长大后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如此,我们这些从小行走在柏油路上的孩子们,他们将成长为怎样的一代?那些本该属于孩子们的百草园又都哪去了?深深地忧虑并悲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