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陵阙》经典读后感有感
《汉家陵阙》是一本由王南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1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忽然觉得,有时候觉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景色,也许只是因为我自己的胸襟底蕴不够吧。 霍去病墓状祁连山的动物群雕真的神笔 一直很惋惜古代精彩的木构建筑留存不多,为什么不用石材,在这本里得到了解答。
●遗憾的这次没去雅安高颐阙,下次有缘补上
●藏书阁打卡|墓葬文化是古人“视死如视生”“慎终追远”观念的一个极致表现,古人可以说是非常厉害,凭借对于彼岸世界的想象,建造了一个又一个神秘的封闭的地下世界,所以巫鸿称之为“黄泉下的艺术”。 秦始皇陵是将地上的世界复制到地下,兵马俑坑只是这个微缩宇宙的一个序幕,可见秦始皇勃勃野心到了地下仍无处安放。汉景帝阳陵出土的陶俑就温和了很多,即使隔了几千年,还是能直观的感受到其中的美。汉武帝茂陵里则有更多关于“永恒”及“不朽”的想象。 有趣的一点:完全封闭的地下宇宙,有时有一扇半开的假门,仿佛虫洞,通过之后就能到达另外一个世界。
●想亲眼看看汉陵的封土
●比起唐朝那本,这本有点泛泛而谈,很多内容都是点到为止,不过倒是避免了学术化的艰涩。同类题材看过后记里提到的郑岩那本,写得更深入一些。另外每次看这类书籍都会被种草巫鸿。
●汉代陵阙实物不足的表演? 读着读着就忘记这本书的主角是谁了……
●说实话,我中间lost了。好难想象
●非常适合我,把去过的地方,看过的展览,纪录片都串起来了,好好玩
《汉家陵阙》读后感(一):筆記
1、長安渭河北九帝陵於一望無際之關中平原一字排開(P1、172)蔚為壯觀。 2、河南白沙宋墓“半啟門”意味悠長頗值玩味(P157)。 3、頤和園昆明湖效仿武帝上林苑中昆明池“立牽牛織女於池之東西以象天河”(P19)。 4、馬王堆墓T字帛畫解讀較粗淺(P137),始皇帝陵“上具天文下具地理”(P56)的聯想不當。 5、霍去病墓“為冢象祁連山” 及昆侖仙山(P103、122)比較有意思,動物雕塑解讀稍過(P105)。6、成都畫像磚上子母門闕(P39),想起金閣寺閣頂鍍金鳳凰張翅于時間中翱翔的精彩描寫(《金》P20)。 7、隨團去清西陵,大巴停龍鳳門前,清泰陵建築群被攔腰截斷,失卻了完整性,“石像生”(P53)也沒看成。 8、頂門器:P144
《汉家陵阙》读后感(二):托体同山阿——《汉家陵阙》
中国古代的地上建筑以木制为主,因为战争、人为、岁月,存世者极少。反而地下陵墓筑以砖石,藏于幽冥,事死如生,成为人间世界的镜像。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多少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份“侥幸”。
《汉家陵阙》的讲述线索有两个“镜像”。
由于遗存稀缺,对于汉长安城建筑的再现,只能通过陵墓发掘,通过画像、石砖、明器,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皇家陵寝的封土、石像与陵阙等得到更加具体的体会。这是第一个镜像。
武帝茂陵是汉代帝陵登峰造极的顶点。由于其不可挖掘的客观因素,中山靖王墓、满城汉墓、马王堆汉墓等王侯级别的墓葬,成为研究帝陵的坐标参考。这是第二个镜像。
萧何营造未央宫时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虽然千年后强撸灰飞烟灭,但凭借这样两面“镜子”的反照又反照之下,我们得以穿过千年时间走廊,仿佛回到那个汉长安城。长乐未央、上林建章,长安城中高台林立、宫阙壮丽,是名符其实的“宫殿的城市”。
书中的后记,让生活在西安城的人非常有切身体会。在往返机场的高速公路上,总能看到这样的景象——渭河北岸边,巨大的帝王陵寝在晨曦中,或者夕阳下,一字排开,非常沉默,但随着汽车飞驰,又一下一下地敲打人心,令人震撼。这样的长卷景象,深深地印在旅人的脑海中,能够瞬间真切地感受到许多东西,似乎比一切文字、一切史料都更加鲜活。
罗马万神殿堂将上帝的光接引到人间。如果说中国人也有自己的宗教信仰,那就是历史本身。托体同山,这些汉家陵阙带来的隽永意境,就是照进我们心灵中的光。
《汉家陵阙》读后感(三):读后
写《汉家陵阙》,王南笑谈是为“无米之炊”,不同于古迹众多的罗马,现存留最早的中国木结构建筑是唐德宗时期(782年)的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写汉代建筑,只能感慨“茂陵烟雨埋弓剑,石马无声蔓草寒”,由残留的封土、颓圮的门阙,重见天日的墓葬来猜想,来构建。
汉承秦制,汉代建筑(或称秦汉建筑)的精华,一在宫室,“非令壮丽无以重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可惜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作者从汉墓残留的画像石、画像砖来复原秦汉的民居,并结合历史的文献,描绘秦汉宫殿的伟丽。试举一例,汉长安长乐宫的面积,十倍于今日故宫,宫殿内部往往以车马联络。
二在陵墓,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已目睹了一号坑兵俑的铺张,青铜车马的精致,而这仅仅是秦陵的外围,从现有文献看,秦陵的占地和奢华远在想象之上。作者参考刘胜的墓葬,还原了汉代帝陵内部的结构,十一座汉家帝陵分布在渭水南北两岸,但不管是出于文物的保护,还是对古人“事死如事生”的尊重,我们估计都难以一睹汉帝陵寝的真面目了。
史书云,汉武帝建霍去病墓“象祁连山”,以表彰霍骠骑平定匈奴的伟业。作者浓墨重彩地写了霍去病墓的石雕,言其如汉隶朴拙有力,而巨人搏熊、怪兽食羊的作品则有抽象变形的风格。作者结合汉人对仙境的幻想,断言这些石雕不同于明清神道旁整齐对称的石像生,而应该是散落分布在陵冢之上,以更好地扮演出“祁连山”的效果。
读罢《汉家陵阙》,会遥远地想起在西安闲逛的秋日下午,登到乐游原顶,古人望去的是西风残照的昭陵,我眼前的则是高楼与荒地。
《汉家陵阙》读后感(四):随手记
《汉家陵阙》,“建筑史诗”系列第二本。
汉朝,中国古建筑的第一个成熟与高峰期,但因为木制结构加上人为破坏,导致地上建筑无存,而唯有汉家陵阙可以弥补遗憾(汉代厚葬,事死如事生),这也是本书开启汉朝建筑的讨论角度和方向。
长乐未央
概览汉长安,有着十倍于故宫的长乐宫,以及极为壮丽的未央宫。萧何一句「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今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从此奠定了中华2000年帝王宫殿营建的指导思想,最卓越的建筑技术和艺术被用于建造宫殿。
武帝时期建上林苑和建章宫,以及求仙的一池三山模式。
前面说到汉朝地上建筑无存,因而汉朝墓葬便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并以此为依据复原汉朝建筑。
汉墓画像砖石重现汉长安建筑和街市景象。
汉宫殿建筑大略: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
汉陵墓:厚葬以明孝。
汉承秦制
千古一陵秦始皇陵,及武帝诸侯各墓逐一审视,结合已有出土资料,通过建筑形制和艺术造诣想象和拼凑汉武地下世界。
霍去病墓的神兽雕刻之法,以及看似随意摆放的位置,其实大有深意。
《汉家陵阙》读后感(五):想来还是太年轻
「读库」出版的「建筑史诗」系列,是清华大学王南老师的著作,2018年已出了九册:《万神殿堂》《营造天书》《木骨禅心》《梦回唐朝》《塔窟东来》《六朝遗石》《汉家陵阙》《修道圣所》《金色天国》。
2018年去日本京都旅游,带着《木骨禅心》,基本就是用这本书作为日本「古建和庭院」主题旅游的导游指南,走到哪里读到哪里,体会到了王南写作的妙处。
接着去看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路上带了《修道圣所》。虽然旅行的主要目的和本书没有强相关,但在佛罗伦萨读到本册中的「托斯卡纳大理石」一章,还是强化了对「罗曼建筑」的认识,越发感受到这种形式的阅读是旅行最好的搭配,让你从身体到精神都很有参与感。
虽然之后也断续读了王南老师这套书的很多文章,但读书的确需要一些外力推动。在这个机缘没有到来时,求知欲并不是那么强烈。今年阅读邻居的「读城计划」,另外两名领读人杨早和凤梨推荐了很多关于中国城市历史方向的书籍,而我以前的兴趣多在西方城市和建筑,且更偏向近现代。于是打开《汉家陵阙》《六朝遗石》《梦回唐朝》《塔窟东来》《营造天书》通读,成为了今年3月正式开启的「读城计划」之序曲。
通读之下,有了片段阅读不曾有的阅读体验,简直是意外之喜:建筑成了认识时间空间的工具,不仅触发地理空间感,还产生了历史时间感。
《汉家陵阙》《六朝遗石》《塔窟东来》《梦回唐朝》《营造天书》,这五本书的顺序差不多也是历史的进程。当我把这五本书揉到一个时间横轴中,标注朝代、地域以及代表性的城市与建筑,再备注上标志性建筑的动机与成就,就像解开了一道谜题,历史文化的演进,在我这里豁然开朗。
而根据这五本书,至少又能计划出多条类似京都旅行的主题线路。就像之前我在朋友圈的感言:早些年,刚有车的时候,猛跑山西,大同云岗恒山悬空寺应县木塔五台山平遥以及各种大院,现在回想,完全是为了自驾的乐趣,以现在的心境再去可能大有不同吧。
而二十多年前和十多年前的两次西安之行,现在想来,完全是浪费了。不过值得安慰的是,王南在《汉家陵阙》后记中回忆,自己在大三时初见汉家陵阙,也是没留下太多印象,“想来还是太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