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通往北京的道路》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通往北京的道路》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2022-03-27 03:03: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通往北京的道路》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通往北京的道路》是一部由刘怡执导,许知远 Zhiyuan Xu / 周轶君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通往北京的道路》精选点评:

  ●极具颠覆力的纪录片,历史真的像我们教科书写的那样吗?

  ●从五位外籍来华人士的角度切入,带我们了解相关的中国近代史,很精彩。

  ●难得看到这样的历史纪录片,很大胆!历史就得这样的作品让它丰满起来,且看且珍惜~~

  ●还是认为,历史是一个任人妆扮的小姑娘。回望过去,只是为了各自选取能支撑你前行方向选择的模糊碎片和心理暗示。我们唯一能从历史里得到的教训,就是我们永远不吸取教训,永不接受说教。

  ●第一次追着看纪录片

  ●难得完全以外国人物视角,来讲述中国近代史的纪录片,内容偏故事性,人物命运的选择和北京这座城市形成了内外差力,在一来一回中重新认识历史,认识中国。

  ●直到今天 外在按照他们的期望改变了 但内核并没有 登陆的口岸仍然难寻 从这里两他们failed “中国从未拥抱世界 但也无法置身世外”

  ●素材丰富,但组织起来毫无章法,不合格的纪录片。方德万配许知远,也是蛮神秘的组合;詹俊老师您还是去解说英超吧,纪录片旁白真不适合

  ●威妥玛(外交官)、丁韪良(传教士)、赫德(海关总税务司)、莫理循(记者)和司徒雷登(校长),他们才是中国人真正的老朋友。

  ●寻津路—新京路。制作堪称精致,史事叙述平实,侧重从人物本身出发,进而把握中西文化的交融异同。威妥玛一集述至威氏性格特点,兼及与外交部的意见分野,尤有共鸣,大概是略读过相关史料的缘故,只可惜未能深入开掘。创作团队的苦心孤诣诚可敬佩,只是每集一人入镜旁白,似乎尤嫌违和,颇有蛇足之憾。

  《通往北京的道路》影评(一):看过

  一直以来只是通过高中的书本来学习中国的近代史,记忆之中是非常痛苦且毫无声色的一段时间让人无法释怀。而像这样的纪录片通过各式各样地人来讲述历史,比起书本所介绍的更加易懂且深刻。从各个行业,不同地角度逐渐地去讲述了这一段历史的发展讲述了一段历史。特别适合正在学习近代史的同学们看看,更加能够去帮助记忆那段历史。

  《通往北京的道路》影评(二):如何通向北京,你知道吗?

  他们来了,他们目睹了这里的衰败,他们发誓要拯救这里,用他们认为正确的方式。

  他们满腔热血,不辞辛劳,呕心沥血,耗费半生。

  到最后,当他们被那些曾经想要拯救的对象围困在北京东交民巷的使馆内时,他们惶惶不可终日,他们无比伤感,他们觉得自己被辜负,被背叛,他们不知为何会变成今天这样,他们做错了什么?

  他们曾想为这个衰弱的帝国带来一套新的外交礼节、新的教育制度和技术、国际法,乃至一个新的英雄。他们竭尽所能,依然一无所获。

  或许他们应该尝试着与这里的人们推心置腹、促膝长谈。问问他们:我们该如何拯救你?

  人们或许会告诉他们答案:要是你们没来过就好。

  他们会发现,他们虽身处北京,但他们从未到过北京。过去如此,如今亦然。

  《通往北京的道路》影评(三):你能接受多少又不至于失去自己?

  固步自封 比谁都犟的中国人碰上傲慢与偏见的英国人,互不退让妥协,产生无数误会,圆明园都在这些误会中给砸了,最终实现了在现代化历史时期中国和国际的接轨 ,最早的命运共同体雏形,这过程离不开这几个老外:

  威妥玛努力了12年,才促成各国外交官历史性的觐见,然而中国官员考虑的主要是放弃象征无限皇权的磕头礼仪,以及中国人精心安排的对外交平等的拒绝。威妥玛太难太失望了,直到英国外交官马嘉里之死,为了安抚英国和善后,才给了威妥玛提条件的机会,也是这个阴差阳错的事件促使了外交和通商税务的开始。

  赫德创建了海关税收制度 应用了英国的国库制度。丁韪良作为传教士,3个月学会了宁波话,还把圣经标注出来便于阅读,语言确实是融合和传播新东西的关键,丁韪良让中国懂得国际法、万国公法这些以平等法制为基础的法治理念。

  对于闭关锁国的晚清,外国通往北京的道路,是要现修和现凿的,而与其说是“通往”北京,不如说是把北京生拉硬拽薅出来,把中国送往国际化道路,不只国家,值得每个人思考的问题都是:对你来说新的、陌生的或与你相悖的理念,你能接受多少又不至于失去自己?

  《通往北京的道路》影评(四):历史的忧伤不是大国崛起

  这部纪录片最合格的是它的音乐,审美到位,传达了恰到好处的内敛的“历史的忧伤”。斯洛文尼亚的音乐人,也许会懂得中国人的无奈吧。

  为什么忧伤,因为现实并不能让我们对历史客观起来,反而感到陷入一个莫比乌斯环,中国永远走不出自怜般的自我凝视,又常常被自身的缺漏与外界的荣光而惊吓。循环往复,没有出口。

  历史我不懂,哪怕是清史,谈谈纪录片本身。庄秋水作为总撰稿,为自己安排的戏份好,自然流畅,让人不得不忍受她的口音。而其他嘉宾是个什么角色?许知远、周轶君还采访了一下,最后一集的嘉宾对着镜头念稿子我要尴尬死了好吗。庄秋水你这样真的不好,严重牺牲节目品质,就为了你自己出镜?那你倒是把其他嘉宾的位置安排好啊,人形道具和航拍坐标就是嘉宾定位了?

  解说词质量参差不齐,有的水的啊,恨不得对仗来撑时长,第四集解说词又特别硬、刚,信息密度大,衬得其他几集都没那么有文化了。

  镜头设计就更土了,还是老专题片上航拍的路子,大国崛起范儿的镜头语言。要是我来拍,我会多拍现存文物的特写、中景、今昔对比,绝不会上这么多航拍,特别是带着嘉宾的航拍。你又不让嘉宾表达感情,用镜头带着嘉宾在大自然里转圈是个啥意思呢?

  动画效果不错,但是风格偏“西洋画”范儿,这个范儿可以有,但你来点我大清风格的对比一下嘛。

  历史资料找得不够,好多都是看了太多遍的影像资料,这是策划的责任,影像资料整理太不够,讲袁世凯居然要用《走向共和》的镜头,你这可是收费纪录片,版权买了没啊?

  我知道现在流行把照片做成3d效果,还可以动,不过有的真的犯不着。

  但是,吐槽归吐槽,视听语言的落伍和审美不到位(其实在国内已经不错了),完全不能掩饰这部脱离中央体系的纪录片的耀眼的优点——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史料审慎的选择,这才是历史纪录片的第一步,有了这个打底,比BBC强也不是痴人说梦。

  史观对了,审美自然能跟上,恰如本片的斯洛文尼亚的音乐。

  《通往北京的道路》影评(五):他曾想改变中国

  第四集,《北京的莫理循》。

  莫理循是一个世纪前的《泰晤士报》驻华记者,他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冒险家,那时大英帝国如日中天的影响力,和他的个人英雄主义,奇异地结合为一体。他不甘于做一个观察者,他想做一个操盘手,推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转型为一个现代国家。

  他选择了袁世凯,以支持袁世凯做为他实现操盘手之梦的路径。袁世凯也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冒险家,或许莫理循在袁世凯的身上看到了另外一个自己。

  他成功了,他也失败了。

  他为袁世凯争取国际支持,他施压让日本接受中国的共和革命,他劝说革命党人支持袁世凯,他发动外商对清廷做最后一击。他一步步实现了计划,如愿看到袁世凯登上总统之位。

  但是,一个老大帝国,并不会因为一场共和革命就改头换面,两千多年的帝制,塑造了中国的内在结构,也塑造了每一个人,袁世凯在共和革命后的危局中进退失措,抱住了复辟帝制做救命稻草,而莫理循也不得不承认,他实际上对改变这个国家无能为力。

  他终究还是过于天真了,他不得不痛苦地承认,一个超稳定的,稳定得令人绝望的结构,岂是那么容易改变?

  然而到头来,他却发现,他和很多人一样,只是做了一场大梦。

  他最后一个愿望,是死在中国,埋身中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