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会玩,儿子在旧金山教美国同学斗地主
Paul Gauguin
▲
长按识别,
前天,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她两年前移民去了美国,现在在旧金山,儿子在那儿一个私立学校上初二。
她特别聊到美国的教育,比较会关注每个孩子的特点有爱好。一个学校有300多门课,基本可以做到你想学什么都有得学。
比如你特别喜欢魔方,老师不会光说“上课不许玩”,老师会帮你成立一个魔方兴趣小组,有机会的话会请魔方界大咖来跟你交流。
他儿子有一次在班里教人斗地主,老师进来以后也没骂人,反而加入一起玩。
她儿子所在的学校是个比较好的私立学校,每个班人数也不多,老师可以更近地观察到每个学生。
如果这个学生很喜欢微积分,老师会帮助他在这方面深入,如果他很讨厌微积分,喜欢历史或者经济学,也能找到相应的课程。
这个朋友,自己本身是个天性放开的人,看到儿子可以在学习上这么自由,心里充满了感动。
我不知道是不是美国所有的学校都这样,我也没有深入美国社会,不知道,但她儿子的学校是这样的。
其实很多年前,我们就知道美国和中国的教育方式总体是不一样的。也有共同点,也有互相学习,也有争议,美国也有虎妈嘛。
但学习方法的培养肯定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大多还是灌输式的,把知识往你脑袋里塞,你理解最好,不理解就往死里背,高考反正只有一种答案。
所以很多人上了大学以后有点抓瞎,老师不是样样都讲得很明白,你要是不明白,可以自己去看书,找资料,查证,可以提出不一样的看法来讨论。
之前我有说,剑兰中学老师给学生写的鸡血信,作为个人感想发布是可以的,但无需作为针剂给学生打。因为这种鸡血是很浅表的,几乎无需思考的东西,也没看出老师的水平,也无法带领学生去整合信息和思考。
我当时说,老师其实可以出个题目:如何保证公共卫生体系更高效专业地运转?
这个题目一出,学生就要去搜集资料,比如第一例病人出现在什么时候,第一次上报是哪个医生,为什么第一次上报到钟南山说人传人隔了20多天?我们在哪些环节上可以有改进?
这就是我们处于事件中,帮助学生们投入其中,成为公民的一分子,去思考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找答案。结论是开放式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发现。
不像我们平时的学习,结论是封闭式的,先有结论,再装模作样把论据填填满。
怀着好奇心去学,去求证才是真正的学习。
我以前看到一篇文章,也讲到这个问题。举例说美国有个孩子对恐龙很感兴趣,于是收集材料,开展研究。他用文字和图片来展示他的研究成果。
这些都是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和特长,顺着好奇心培养搜集论证和展现的全方位能力。
而这样的能力,我们这边好像到了研究生才会开始,才会自己去发现,在这之前,都是老师给的。
所以,别看美国孩子都在玩玩玩,小时候成绩不如中国孩子,但他们小时候都是在自我发现和挖掘,学习的不是结论,而是方法。
我们这里的孩子,你问TA,兴趣爱好是什么,大部分人会说唱歌跳舞弹琴,很少有人说我对哲学感兴趣,我对经济学感兴趣。在家长们看来,兴趣爱好就是个文艺积极分子。
上学时,大家都读过政治经济学,学了很多大而化之的所谓经济,轮到有经济问题讨论的时候,完全抓瞎。
口罩涨价的合理性有多少?为什么诺贝尔奖得主们都会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这些在这个商业社会,理应是有更多人去学习的,但我们觉得自己的基础很差,除了我们眼中的道德行为,我们没有其他看待复杂社会的能力。
所以,还是要读书啊同学们。
今天的读书会上的书是《小岛经济学》,大家可以把它看成是最易懂的经济学书籍。
读书会今日上新
《小岛经济学》
它用生动的故事,阐释了经济增长的根源,滞胀的原因,政府的刺激机制等问题,将经济学从高不可攀的庙堂取下来,放回到大众的餐桌上。
这简直是一本童话书,10岁不到的孩子、80岁以上老人也能读得津津有味。
好玩的是,童话中的故事还能够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世界一一对应,会让你瞬间感叹,原来经济学是这么回事啊。
但这本书的观点也有争议,你听完以后可以思考一下。
我打赌,你家孩子会非常喜欢听。
END.
一起读书,一起思考
▲
长按识别,
前往“读书中心”,
加入「鲁智深姐姐读书会」
3.2-3.15 加入送复古蓝牙音箱 收音机
已经加入会员的可以用小程序收听
一边用微信一边收听,两不影响
长按图片,进入“读书中心”
点击链接看近期的文章
孙杨的事再说两句:我说不出“活该”二字
我和孩子是云缘分
肖战是谁?
开春必入,14位明星联合强推!年度top护肤大赏!
作者:鲁瑾
电台主持人/专栏作者/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请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