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圆文庙
5月9日下午迎着阴凉的风,我来到位于鲁班庙西面的文庙。我对于文庙的印象似乎早已有之:文庙与县一小紧邻,儿子上小学时,我就知道那里有座庙,但从没想过进去看看。直到2011年的清明节,灵雨心理工作室在那里举办了一次静心活动,我才第一次踏入文庙,但因为我是那次活动的带领者,主要精力都集中到活动之中,对于文庙的建筑和雕塑并未留心观看。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探访,还是今日。
站在街角,便能感受到一份古朴、沉静的文化气息:平整的街道两侧古木参天,缘路皆为青砖灰瓦的古式围墙,马路对面的鲁班庙精巧而端庄,北面的县一中书院气依旧,西面的一小门楼高耸,透过栅栏门能望见里面美丽、整洁的操场和高大、肃穆的教学楼。也难怪,置身这样的文化建筑圈里,隐于小巷一侧的文庙自然容易被人所忽视。不过,当你真的走进了文庙,才知道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原来都是隐于市井,不屑喧嚣的。
文庙的正门朝南,四级青砖台阶上并排三扇红漆木门,上面的花岗岩横楣处刻着楷体的“棂星门”三个字,常年雨水的冲刷已经使字迹看上去不那么醒目。然而,茂盛的古木枝叶掩映下却也更添古朴。正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座书籍雕塑,上面刻着关于文庙的介绍性文字。
从中间打开着的木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道雕栏玉砌的石桥,这个似乎还有印象。那次举办静心活动时,从上面走过,但对于桥的名称和意义已了无印迹。
走近石桥,看了看左面小石碑上的“登瀛桥和泮池简介”才知道:登,登峰造极之意。瀛,五洲四海之意。泮,溶解、消化之意。古时将“登瀛桥”比作“书山”,“泮池”喻为“学海”。诸多乡贤名宦拜孔、祭孔时,均以登临此桥为功成名就。故,“登瀛桥”又称“状元桥”。如此说来,我今日也须跨越这“书山”、“学海”才得以面朝圣贤。脚步轻缓地走上,发觉这桥虽短,坡度却陡得明显,果然是步步高升。桥下的泮池早已干涸,河底的鹅卵石黑乎乎的,了无生气。没有了流淌的池水,桥便成了摆设。
走下登瀛桥,先去观看正门两旁的配殿。西面是“名宦祠”,正对着门口的塑像昂首远望,目光坚定而执着,双腿交叠而坐,膝头放着一本书。我的神情一下子被他那坚毅的目光所慑服,暗自猜度:拥有这般目光的人定非等闲之辈,非具将相之才,亦有定国安邦之志。低头看见塑像一角的牌位上写着:赵普。原来是他——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典故“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主角,北宋年间三次出任宰相、被宋太宗拜为太师的蓟州名贤。难怪他的目光如此高远而坚毅!定神静观赵普的塑像,许久悟出:饱读诗书,志在四方。若为凌云志,掠过眼前烟。在赵普塑像的左右两旁分别是窦禹钧和田畴的塑像,两个人的神情和姿态与赵普相似。田畴的目光多了一份笃定与泰然,这位文武双全、居高功而拒受重赏的奇才最终选择了归隐,他的目光袒露了他的心迹。窦禹钧的眼神略显慈爱,毕竟这位“五子登科”的历史佳话创造者精心培育了五个儿子,在他的性情里该是“严师”与“慈父”并存。观阅了三座蓟州名士的雕塑,内心深为自己生长的这方土地感到自豪,同时也从古代先贤的身上汲取到精神的力量。
东面是“乡贤祠”。推开虚掩着的木门,吱呀一声,眼前现出一位手执巨毫的书生塑像,面呈赤色,神情凝重、谨严,若有所思,亦双腿交叠,膝头放置着书卷。看下面的牌位,上书:鲜于枢。哦,原来是与赵孟頫齐名的元代大书法家鲜于枢,久仰大名!欣喜间,再次打量眼前的雕塑。良久,才从他那握举巨毫的手腕间读得:“功在不舍”几个字。当下照见自己志远而行堕的劣性。在鲜于枢塑像的左边是劝喻汉武帝“休养生息,以德政服天下”的贤臣徐乐;右边须发飘然手执拂尘的道士,是在崆峒山得道成仙的广成子。想到自己经常攀爬的府君山在轩辕黄帝时,居然住着这么一位“年一千二百岁而未成衰老”的仙人,感觉古郡渔阳真是风水宝地,愈爱家乡!
出了“乡贤祠”,返回登瀛桥正北面的大成门。大成门也是并排三扇厚重的红漆木门。西面放置着一面大鼓,东面悬着一口青铜古钟。轻拍鼓面,发出砰砰之声,令人不觉精神振奋。想来,建庙之初是用“暮鼓晨钟”来催人警醒吧。
跨过大成门来到后面的院子。四四方方的院子一律青砖铺地,整个建筑布局严整而精巧。北面的三级石阶上是用汉白玉栏杆围绕着的方台,方台再高处是大成殿。东西两侧各为东庑和西庑。古木森森,枝叶繁茂,与周围的建筑浑然一体,给人以轩敞、雅致、方正、安稳的静穆之感。漫步其中,深感网友“菩提树下”那副书法对联的妙境: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院子两旁共有七棵古木,四棵松树,两棵柏树,还有一棵古槐,树龄标记均为260年。每棵古树都生长得遒劲而繁茂,虽然因为年代久远,表皮粗糙、开裂,甚至有些部位已经开始腐朽,但它们看起来依旧苍劲挺拔、枝叶蓬勃,树冠宽阔得几乎遮盖住整个庭院。这些古木生长在这座千年历史的庙宇中,日久天长也有了灵性,它们与整座院子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我走近其中的两棵,抚摸了一下它们粗糙的树皮,闻到一股松香和柏油的味道,头脑顿觉更加清醒。树梢之上,鸟鸣声声,活泼、婉转,不绝于耳,使这座原本寂静的庙宇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我先进入了东面的“祖先堂”。里面陈列着许多牌位,向人们一一介绍了百家姓的由来,每个姓氏都有一段历史。因为内容太多,我没有细看。出门时,祠堂门口柱子上的对联令我印象深刻,记下:俎豆百年尊祖训,诗书万卷传家声。
再入西面的“墨宝斋”,里面竟是空荡无物,地上散乱堆着一些电线。原以为这里会是墨色飘香,名家墨宝荟萃,不曾想却是这个样子。至于史料中所记载的赵孟頫的《醉翁亭记》更是不得而知了。真是可惜!
在“墨宝斋”的南面有一口井被称为“砚水湖”,是乾隆皇帝赐名。据说“文人若是饮此水一杯,便会文思如泉。用此水研磨更能笔下生花。古时学子应考之前,均到孔庙拜谒孔子,祈祷神灵,求取圣水,期盼好运。”扫院子的老大爷告诉我,每年高考前,井盖都要打开一次,取水上来给一中参加高考的学生喝一点,保佑他们金榜题名,马到成功!我想事情的结果,一半靠虔诚,更多的还得靠自己吧,自古“天助自助者”。
看完“砚水湖”,沿石阶向北来到大成殿。大成殿端坐于整座庙宇的正北面,方台北面三级台阶之上。主体建筑为灰色,门窗梁柱均为暗红色,额枋为彩绘。门口的柱子上一副长联,蓝底金字:“觉世牗民诗书易象春秋永乘道法 ,出类拔萃海河泰山麟凤莫喻圣人。”整体感觉端庄、雅正、沉稳、恢宏,颇具儒家之风。
进入大成殿,正中是孔子的塑像。衣冠端正,坐姿安稳,手捧玉圭。孔子塑像的面容和历史书上画的有些相仿,方面、长髯,目光仁厚、平和而谨严,确为“万世师表”。对视长久,感觉并无玄机,由表及里,无不昭示着儒家典范:身端正,心放平。表里如一,践行儒家思想,道理简单,实修却难。即刻,对孔子肃然起敬,深鞠一躬。
在孔子塑像的两边分别是他的弟子颜回、曾参、子司和孟子四位儒学先贤的塑像。我特别打量了一下颜回的雕像,用我的俗眼相看,颜回面貌丑陋,但神情欣然自乐,无所牵绊。对这位出身贫寒,性格恬静,不慕荣利,长于深思的弟子,孔子喜爱有加,在《论语》中盛赞其:“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在孔子眼里,颜回虽终生不为官,也无著书,但他的道德品性却修为极高,聪明而谦逊,志高行远而不逾矩。像他这样只为真理而生的人,稀世罕见,生前身后为万世景仰,也是理所当然。
看完几位儒家圣贤的塑像,我转向大殿墙壁上的青铜雕塑,画面内容丰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皆为与孔子有关的典故,包括著名的“韦编三绝”、“春秋礼乐”、“在川观水”“哀公立庙”“问礼老聃”等。内心感慨:儒家思想能够统领中国五千年,既有民族和历史的原因,亦与这位儒家大德自身丰富的阅历、广为流传的历史佳话、崇高而善美的德行、留给后世的不朽精神财富有极大关系。
见贤思齐,省察自身得失。追随圣人之道,汲取儒家经典的精神养分,从自身做起,跟孔子学做教师。展望“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大同社会该是多么美好!
出了大成殿,从方台西面的台阶走下,一丛绿树旁,树立着两块石碑,靠北面的石碑下伏着一只花岗岩雕刻的石龟。我突然想起前几日的梦境,自己在老家的村子里走,爬上一座小山,坐在上面休息。向下看时,发现自己竟坐在一个大石龟的背上,内心一惊,身子有些摇摆,就赶快下来了。早晨醒来,很清晰地记得这个梦境,觉得十分离奇。看到眼前的石龟,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梦境。原来它在这里等着我啊!内心欣喜而惊奇。抚摸着石龟转了几转,头伏在它突出的眼睛上,竟有几分故人之亲。或许转世轮回,我们真的在哪见过吧。抬头看两座石碑,盘龙浮雕下面的文字大都已经模糊不清,只认得它是《渔阳重修宣圣庙学记》碑。听扫院子的大爷说,这块儿石碑距今已有900年的历史,难怪它被托举在大石龟的背上,确是镇庙之宝。
漫步庭院中,脚踏平整的青砖,眼望葱郁的古树、静默的庙宇,耳畔鸟鸣一片。闭目冥思,梦回千年,古刹内晨钟暮鼓,书声朗朗,谦谦君子行坐院中,袅袅烟香弥漫天宇,圣人之德惠泽乡野。细雨轻落,凉风微拂,顿觉寂静、空阔,心神安泰。心想:真是一个读书、养性的好地方!老死这里,自当无悔。感觉这里的一切与我的内心的某一部分十分的契合。哪一天,我一定还会约上几个同修再来这里,静心,读书,悟道。等着我,大石龟,还有诸位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