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鉴赏家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鉴赏家读后感100字

2020-03-28 23:4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鉴赏家读后感100字

  《鉴赏》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鉴赏家》精选点评

  ●汪曾祺的集子有无数版本,这个算是编的最精的。扉页汪老字画文章按照汪老常写的几类题材分门别类,读起来别有快感

  ●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过来,飘过去,下不成小英子和明海太甜啦~

  ●我喜欢,我来了。我开始觉得我就要不那么喜欢你了,我就得走了。

  ●淡淡的文字就像君子之交淡如水

  ●艺术家与鉴赏家理想关系典范。我喜欢你的作品,只是单纯喜欢,不是用来附庸风雅,也不是为了价值变现。联想到现在的许多乐评人、艺术品鉴赏家,觉得把鉴赏职业本来就是个伪命题

  ●汪曾祺的文字还让人喜欢,但是书的装帧有点过了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 ,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杏,白得像一团, 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批杷。夏天卖瓜。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檀香橄榄

  ●比起受戒,更喜欢这篇。

  ●汪曾祺让乡土文学在八十年代再度回归弄堂巷里,街坊四邻千姿百态人和小生活。

  ●装帧像杂志更多。但是毕竟人太棒,文章还是很有趣,更好的是有画看。

  《鉴赏家》读后感(一):人生百味,还请容我慢慢品尝

  很少给五星好评的,但是汪老这本小说集选看得确实让人回味无穷,最后两个小说故事也极为入情入理让人感动

  头两篇小说需要一些外界资料来帮助理解,没有一些文化基础确实有点读不懂,尤其是冬心先生,然知道他是扬州八怪之一,再看了一些人物背景便能读通此文了,由此两遍读完人物性格便更加立体起来,而历史上冬心先生性究竟如何不敢妄加评论,但仅汪老笔下有些文人傲气的可,是一个“高冷”的才学大家呢!

  百姓生活几章,能够更加了解社会底层人民勤劳朴实,他们的真诚和善良是最能让人感受温暖的,即便穿越时间,这股子人情热气依旧扑面而来,在手指的滑动中随目光流转,让人随着叙述情节或抚掌或叹息或微笑忧愁,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吧?把人的心思都勾过去,不读完就牵肠挂肚,恨不得一头扎进故事里,牵着他们的手,往命运安排的地方一起走。

  最后两个爱情小说的结局有些出乎我意外,我以为结尾会有沈从文《边城》的风格,给读者留下遐想,却没想到汪老体贴善良的给了“happy ending”,也是符合文章逻辑情理的,但更能看出汪老的性格是真的很暖很积极,他的文章不论前面是阴是阳,但总能让人感受到希望,爱情、生活、事业皆如此,任命运千般打磨,我自一心向阳岿然不动。

  我们鉴赏的是别人的故事,品的都是各自的人生呐!

  《鉴赏家》读后感(二):小葱拌豆腐

  趁着元旦假期,读完了这本集子。

  虽然之前也断断续续读过汪先生的一些散文,kindle里面也装了几本汪先生的集子,没事的时候喜欢翻看几页。

  这本书,让人又想很快读完,又想慢一点细细的品。

  17年这一年的时间里,和汪先生有过几次交集:

  kindle里忘了缘由的添加几本小集子;

  看张佳玮在知乎上对汪先生的评论;

  听梁文道《一千零一夜》里讲关于汪先生的散文;

  以及在准备和丰子恺相关的素材时的些许偶遇。

  慢慢的也就从心里更能接受汪先生文章里的这份淡和真。

  都是市井最寻常的一些画面,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甚至读起来还会有点悲伤的味道。生活嘛,本就是在平淡里消磨这一天、这一时、这一分的,但是汪先生将这些生活里的琐碎和平常记录下来了,这些大家都认为平常(或者平凡)的不需要刻意用笔去写下来的人和事写下来了。我们回头看,才能品出当时忽略掉了的或者未曾明白的道理,才能静下心来去体会或理解生活本来的意思。

  我想这本集子取名叫做《鉴赏家》,可能不仅仅是因为这里面收录了《鉴赏家》这篇文章,而是想表达汪曾祺老先生对于日常生活、琐碎平常的鉴赏能力的一种认可和肯定。

  读这本书的时候,会不断的想起一道家常菜——小葱拌豆腐。这本书给读者带来的味道,就如同小葱拌豆腐,很家常,却也只能在静下心来的时候才能品得出豆腐香和小葱的鲜。

  小葱拌豆腐,可以佐酒,但这盘菜能端上来,佐得也只能是三俩好友掏心窝子的酒;也可佐谈,佐得也只能是闲来无事消磨时光的谈。

  很多人的作品,可能不适合作者所处的那个年代,比如汪曾祺,比如丰子恺。

  想在一个乱世里面手脸干净的过自己的小日子,这是一份奢侈。能将这样的小日子再用笔记录下来,便成了奢侈品。

  因此,这些作品,不符合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和要求。

  只有到了没有战争,没有饥荒,人们开始对寻常生活的细节开始讲究起来的时候,汪先生的作品才能被人想起来。

  这么说,不知是好还是不好。

  《鉴赏家》读后感(三):生活在汪老的笔下,拥有了本质的美

  关于酒:

  1. “肥酒?酒还有肥瘦?”老刘问。“蒸酒的时候,上面吊着一大块肥肉,肥油一滴一滴地滴在酒里。这酒是碧绿的。”

  昆明的秋:

  1.昆明气候好,秋来无一点萧瑟之感,只是百物似乎更老熟深沉了一些。早晚稍凉,半夜读书写字须加一件衣服。白天太阳照着,温暖平和,完全像一个稍稍删改过一番的春天。

  母鸡的礼节:

  1. 进窝时还故意把脑袋低一低,把尾巴向下耷拉一下,以示雍容文雅,很有鸡教。鸡窝门有一道小坎,这些鸡还都一定两脚并齐,站在门坎上,然后向前一跳。这种礼节,其实大可不必。

  关于江风:

  1. 沙滩上安静极了,然而万籁有声,江流浩浩,飘忽着一种又积极又消沉的神秘的向往,一种广大而深微的呼吁,悠悠窅窅,悄怆感人。

  关于人和鬼的喜欢:

  1.“我喜欢你,我来了。我开始觉得我就要不那么喜欢你了,我就得走了。”

  “你忍心?”

  “我舍不得你,但是我得走。我们,和你们人不一样,不能凑合。”

  关于人:

  1. 都到岁数了,心里不是没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飘过来,飘过去,下不成雨。

  风和紫藤:

  1.季匋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鉴赏家》读后感(四):评《鉴赏家》叶三其人

  汪曾棋无疑是现当代最好的生活小说家,《受戒》这本书收录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最喜欢的便是《鉴赏家》这篇文章了,前后读了两遍,还是意犹未尽,尤其是对叶三这个人有一种天然的好感,所以随意写写关于我对叶三的一些看法。 此文有两个男主角(没有女主角),叶三和季陶民,相比叶三,季陶民有太多天然的优势,此人生来就是让别人羡慕的,有名的画家,桀骜有个性,距离我们普通人总是很遥远,所以瞻仰羡慕即可。但是叶三不同,他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是个普通人,只能靠自己的一双手来养活自己和家人,他是个卖果子的,即便是卖优质果子一辈子也赶不上人家季陶民卖一幅画赚的钱多,但是这并不妨碍叶三这个人的可贵可敬之处。 叶三的可贵之处在于重情,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便是知己难逢。叶三和季陶民之间虽说身份地位不平等,但是却算得上难得知己。季陶民不喜欢和别人(包括亲戚朋友)交谈,也不喜欢别人评价他的画,对叶三却较为特别,他的书房有个暗门叶三可以直接进去,他作画的时候要就着叶三的果子边吃边画,已然是多年的习惯。他觉得别人不懂他的画,但是叶三懂,比如,叶三知道他画的紫藤画中有风,老鼠是小的调皮的,墨荷画中画错了叶三也直接指出,季陶民也没有高姿态的不开心,立马根据叶三的意思修改还赋诗一首“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人生在世,逢一知己是多么难得,叶三分外珍惜这段友情。50岁大寿之时,儿子提出让叶三颐养天年,不要再到处辛苦去贩果子卖果子了,但是叶三却表示就算为了季陶民也要一直卖下去。他说道做到,此后真的就只为季陶民一人挑选果子,直到季陶民去世才停止了一生的事业。除此之外,季陶民送他很多画,每一副都价值不菲,很多人都愿意花大价钱购买,但是叶三却一张都不卖,让儿子在自己死后将这些画放进棺材里和自己一起埋葬。有此可见叶三非贪财之人,是一个至情至性的重情之人。 叶三的可敬之处在于一生只做一件事,而且将此事做到极致。叶三一辈子就卖果子,但是他不同于其他果贩,他只卖最好的果子,而且实诚,价格合理,信誉好!此人腰板直,对于季陶民也是如此,虽有敬意,但是该指出的错误还是指出了。并没有因为季陶民是个大画家就会一味地奉承。

  放在现在叶三也是非常值得学习和尊敬的。时代发展太快,认识的人太多,知己却很少,也有可能是自己没有用心经营自己的友情,所以才会有各种“塑料XX情”的新闻满天飞吧。其次专业,叶三虽为果贩,但是却努力让自己站在果贩世界的顶端,建立自己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我们都在从事一份工作,但是试问每一个人都做到专业而极致了吗,或者再往这个方面努力?朋友圈里经常看到的一些企业最喜欢重用的人的品格类的文中意思我想说的大概就是叶三这种人吧!

  很小的时候,对汪曾祺的印象是刻画了高邮鸭蛋的可口性,让人说到好吃的鸭蛋就会想到高邮鸭蛋,而在现在,举例专一而极致的人我个人觉得叶三这个形象刻画得非常生动,平时中有很多可贵的精神,就像我们身边的某一个人,而不是像季陶民那样触不可及?

  《鉴赏家》读后感(五):他是把生活写得最好的作家

  汪曾祺最众所周知的身份自然是作家,在对其进行介绍的时候,往往都是冠以“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最后一个士大夫”“京派文学代言人”等。他的文学造诣早已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和推崇,不仅在文学圈口碑卓著,还在普通读者心中有着极高的地位。

  但是,很多人就难免因此忽略了他的另一种身份——生活家。

  有人评论他的散文是——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

  所以说,在我们看来,汪曾祺就是把生活写得最好的作家,这样一个作家,他是极其爱生活,极其融入生活的。他的“平淡式”的写作和“平淡式”的生活,都是“写到极致”或“活到极致”式寻常的表现。

  生活家是近年来才有的概念,但是,我们觉得这是非常符合他的一个身份。而且,无论从哪个时代来综合评选,他都能当之无愧地当选最懂生活最会生活的生活家之一。

  汪曾祺的生活淡而有趣,他写起来也是淡而有趣。没有华丽的句子,只有朴实的娓娓道来。在写父子之情时,《多年父子成兄弟》中父亲给他点烟,父子两人你一支我一支的景象,让人读来既觉羡慕,又觉可爱、有趣。《跑警报》中,学生们在躲避日军飞机轰炸之余谈恋爱的场景也让人觉得心酸中偏带一丝好玩——他把这种乐观精神叫作“不在乎”。

  生活是很好玩的——汪曾祺不仅这样说,也打心眼里这么认为,更切实这样去玩。

  下放到果园,给果树喷波尔多液喷成了专家,也会揶揄自己被染成蓝色的衣服;在沽源画马铃薯,结果成了“吃土豆专家”。他在《葵·薤》中说道:“第一,我希望年轻人多积累一点生活知识。第二,我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自得其乐》中也说:“……找点事情消遣消遣,通常说,得有点业余爱好。”他自称不会做菜,但是做的菜却被很多人说好吃。他笑称“塞肉回锅油条是他的发明,可以申请专利”,“粗菜细做是制家常菜的不二法门”,还说“做菜要有想象力,爱琢磨,要多加实践”,最后更是说“愿意做菜给别人吃的人是比较不自私的”。

  无论什么事,他都能从中找到乐趣,并且真的乐于去做,这一点非常可爱。他嬉笑怒骂,真实不做作,以至于被现在的人称作“大师中的小清新”。他做的事都是俗事,他交往的人也都是俗人,可他的俗里,一丝一缕都透着雅。不装,不作,不端着,配上本身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汪曾祺“俗到极致是高雅”了。

  这样的汪曾祺无疑是接地气的,却又不因接地气而变得土气庸俗。他深入生活里,把生活玩得淋漓尽致,和生活融洽得恰到好处,真可谓是俗世里不俗的妙人。

  这当然是生活家,而且是大大的生活家,最货真价实的生活家。

  这样的人,谁能不爱呢?

  他的生活,好玩,有趣,真实,贴近世俗,贴近最平凡的普通人,每个人都触手可及,每个人都能从他身上发现“生活原来是很好玩的”,从日常琐事里自寻其乐也不丢人。不必豪宅名车,不必镶金戴玉,不必酒绿灯红,就那么平平凡凡,平平淡淡,就有意思。

  从这个角度来说,汪曾祺可以说是“老百姓式生活家”,是爱好生活享受生活的普通人的代言人。这样的汪曾祺,最可爱,也最为人所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鉴赏家读后感1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