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精选

2020-03-30 23: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精选

  《沉默的大多数》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3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沉默的大多数》精选点评

  ●站在荷兰牧场面前,我发现还有第三种选择

  ●读完后最大的感触就是——他没去讲单口相声可惜了!虽然标题都很严肃,但却是满满的黑色幽默和抖机灵反讽,写阑尾手术差点把我给笑死。幽默、犀利笔法常人所能及。

  ●辛辣、幽默地针砭时弊,用各种例子比喻讽刺批判时的许多社会文化现象,很多问题如今依然受用小波文字平易近人,没有华丽词藻,非常接地气,但是他的思维活跃、不寻常,在那个年代敢说真话容易

  ●刚看完《黄金时代》,就接着看《沉默的大多数》,虽为杂文,但主题还是明了,一是时代背景的讽刺,二是人的独立精神。。。

  ●不喜欢这种文笔可以说几乎看不下去…

  ●封面太滑,撕了,结果一样滑。

  ●0522-0607

  ●有的地方不太懂★★★★

  ●王小波这个人,这本书,总是弯弯绕绕地在聊那件事,或许由于环境不敢大聊,又或许他这么酷的人不屑于特聊,但我觉得经历过那场浩劫的人哪怕控诉一千遍一万遍都不为过。那些事值得唾弃到死。

  ●如果想学得越多,就越要保持沉默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一):战斗到死的王小波

  王小波着实是一个有趣的人!

  他一直在强调 人一定要有永远不能停止求知的精神 可能恰恰是我所缺乏的 所以真的很刺痛 他的每一篇的最后一段都耐心地通篇他想说明道理 谆谆善诱 他崇尚诚实、有趣地生活,他说求知是一种善行,他希望人人求知,学习知识

  他只是说了作为一个学者,本该说的,本该做的,本该承担内容。就是因为这种可贵的本该,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思维受到了鼓舞,满满的“正能量”,又没有卖弄文采嫌疑,这种人在生活中的话,一定是良师益友,他在于思想上对你的重建聪明但不卖弄聪明,他的文章故事荒诞却有趣,也有着很深刻人生道理,只能说,看之吾幸,慢慢领会才是正确打开方式!就和朱大可先生为这本书写序言所说:“与其跪拜先驱,不如跟他同行,为尊严理性自由勇敢地生活。”愿共勉。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二):取之不竭段子宝库

  很少见国内谈大命题的杂文可以写得这么有趣的,都的时候时常放声大笑,而且又说得很有道理,崇尚科学,崇尚提高民生活水平,崇尚民主,崇尚言论自由,崇尚理智……还写得这么有趣。

  那些绘声绘色地“歪解典故”与“故事新编”总是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读者很难找到他的逻辑漏洞,而且就我看来,整本书归根结底就是他反对无意义地自找折磨、也不愿意别人折磨自己,我相正常人都会听他的。

  他要是活在今天,靠着他们夫妻俩的名气,搞个自媒体公众号什么的,再不济注册个微博知乎活跃号(李银河就这么做了),岂不美哉?

  读完之后,我就两点遗憾:1.他应该养猫,然后估计杂文方面可以有“一只特立独行的猫”整个系列,一定读起来又可爱又爆笑;2.从他的书评看,他应该会喜欢刘慈欣的《三体》,因为我看他点评书从来不提修饰水平、文笔风格,又那么崇尚科学和大实话,我觉得他会很喜欢刘慈欣的。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三):社会需要这种有思想的作

  从4月11日开始读这本书,竟然读到7月22号,也是最近的一些事、一些惰性耽误了这本书。希望自己在之后的日子能够打败拖延。重新开始自己以前保持的一些习惯。

  这本书是一些文章的合计,都是一些分散的观点,发表在一些刊物上的文章,还有一些批判、回应等内容,最开始从序言中隐隐觉得作者是一个受到争议的作家,可能会有人喜欢,有人讨厌,我觉得这个和他的风格有关,也比较有自己的思想。

  整本书读下来说实话有点累,因为有些思想确实是很深奥,虽然能引起共鸣。但有些确实读不懂,可能是自己还没有成熟的原因吧。作者对知识分子,伦理,道德,文化还有一些社会现象都表现了自己的看法,例证也都很浅显易懂,甚至有些粗俗,整本书下来读起来还是很爽的,会给作者思想带到一个很深的深度,只是遗憾个人对这本书读的时间真是是太久了。感觉很少有作家的思想是这么的独特,以后真的应该多读读他的思想,主流的鸡汤文并不能使读者产生有用的思考,不会有什么提高,由于作者使理科班出身,所以有很严谨的辨证逻辑推理,所以更有说服力。强烈推荐!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四):需要沉下来,细细品味

  断断续续的看了近半个月,终于完整的读完了一遍。但有时自知注意力不够集中,看书如走马观花,虽是看完,但有些内容仅仅是过眼不过脑。希望以后可以再沉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

  这种杂文集的好处是,每篇篇幅较短,且之间无什么大的联系。有时看的随意,倒也不影响其他的内容的阅读。但正是因为这种不连续性,很容易看到后面已经不大记得前面在讲什么了。

  有些例子在不同的文章里面出现了很多次,这一点让我格外敏感。也许不记得之前的引用是用来论证什么的了,但却记得这话之前出现过。

  里面很多的观点,在现在看来,好像是个理所当然,没那么跳脱的点。但想想在当时那个年代,能够这样想,这样写,还能这样发表出来的,也实属难得。(但也许,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这种思考更为难得。)

  整本书里面,最喜欢的还是开头李静写的那篇序,笔下的文字有种魔力,让人不禁想要把那些书都去找来看一看,也许只有当全面的看过了,才能真正的读懂王小波。

  另外,书里还提到了一些作者看过的书,作为各种例子穿插在文章中,在此罗列出,希望之后也能够找来看看。

  萧伯纳《巴巴拉少校》

  萧伯纳《匹克梅梁》

  但丁《神曲》

  君特·格拉斯《铁皮鼓》

  奥维德《变形记》

  匈牙利小说《会说话的猪》

  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

  安徒生《光荣的荆棘路》

  C.P.斯诺《两种文化》

  贾平凹《废都》

  杜拉斯《情人》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

  罗素《权力论》

  柏拉图《理想国》

  摩尔爵士《乌托邦》

  费孝通《江村经济》

  郑也夫《代价论》

  阿斯塔菲耶夫《鱼王》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萧伯纳《英国佬的另一个岛》

  陈染《私人生活》

  闵安琪《红杜鹃》

  张抗抗《赤彤丹朱》

  尤瑟纳尔《虔诚的回忆》

  尤瑟纳尔《北方档案》

  尤瑟纳尔《一弹解千愁》

  尤瑟纳尔《东方奇观》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五):思维的乐趣

  小波是有趣的人。

  李静说王二的读者,没有中间状态,要不十分厌恶,要不绝对喜欢,我算是比较认同王小波的一些观点,特别是这本杂文里面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以及对于文学、艺术、科学等的讨论。言语幽默,观点犀利,常读常新。

  刚读他自序的时候就把一句话截屏下来发了朋友圈“这个不宜提倡,那个不宜提倡,仿佛人活着就是被提倡。”循规蹈矩的人会受到表扬,特立独行的人会被批判、品评。等独行成一种风格再去夸奖。而品评和夸奖的往往是同一群人。20年前,这群人在自己的领域,小圈子里面发表言论,与己无关,嚼嚼舌根,高高挂起。20年后,这群人在各大网络平台追着热点评论,没有人再被逼着去表态,无论是否和自己有关,“正义感”都被放大,“雪花论”、“网络暴力”。年轻一代不用再去被启迪自由的思想了,太多一无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了。

  怎样才能算是被启迪自由呢?不是在网络上用键盘口诛笔伐就算是自由了,是思维的乐趣,是创造,是不与人同。之前看到一部电视剧,一位很坏的人,把他所有要卖的信息都放在他的思维宫殿里,闭上眼睛就可以找到。我不是说要成为坏的人,我是形容,想拥有这样的一个思维宫殿,去慢慢建造自己的思维宫殿,而不是求学、受教、囫囵着再去传授给别人,总是同一些知识在这个圈里面循环,踩着前人的观点去整理前人的观点。这一块经典表述是:你的观点可以和他一样,但是你表述的方式不能一样。我们已经过了那个有新的想法会感受到恐慌的年代,现在有很多机会去创造,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思考。这就是思维的美好,这就是自由,你可以拥有你的palace,可以不与人谈,当然这是另外一个层次,你不需要别人的认同,独享精神上的孤独。有一些人在享受孤独的同时也去思考痛苦,无处宣泄情感,便把它们用音乐、文学、诗歌等一些外在形式呈现出来,我喜欢这些呈现,为这些呈现的出现而感到欣喜,哪怕他们源自痛苦或者任何其他一种别样的思考。因为他们体会到了这种思维的乐趣。

  虽然一直在谈突破、谈思考。但是骨子里我的确是一个无趣且懦弱的人,我不是那个站出来发声的人,是为发声的人拍手称赞的人,也不是那个外呈孤独的人,是那个在这些外呈里面寻找共鸣的人。

  但是我的确是在努力思考的人,但是我也可能是那种天生就笨的人,但是又不想做一个愚蠢的人,所以哪怕一点值得思考的事情,也想探其究竟,有一点想法就赶紧记在备忘录里,一件事有触动我的地方也急着和朋友分享。但是也有自己真的思索无能不去探寻的领域,但能够感受领略了科学的真谛而感到快乐的胖友~

  当然,这本书里面的内容远不止思维和自由。还有关于文化、民族、文革等等。只不过这一点感触颇多,总的来说,小波还是值得去读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