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豆汁记》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豆汁记》读后感精选

2020-04-01 23:37: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豆汁记》读后感精选

  《豆汁记》是一本由叶广芩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1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豆汁记》精选点评

  ●是喜欢文风呢,淡淡的,却又不平淡。最喜欢豆汁记那个故事,好想吃莫姜做的食物噢,看文字就能把人看饿的那种。想去北京,想去冬天的老北京。

  ●风趣中带着人世洞察

  ●小时候爸爸找了一个做饭阿姨,做出了人间美味,莫姜,名字可看不出一个老太婆,十八般手艺样样精通

  ●这两年少有一本纯文学作品让我爱不释手

  ●京味儿文学

  ●好看不行

  ●喜欢得不行 温吞的京味儿时不时的幽默 读起来很舒服 只读了豆汁记 结局倒是料到了 找到后会全部读完 很喜欢!!

  ●大羹必有淡味,大巧必有小拙,璧必有微瑕。 器具质而洁,瓦瓮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逾珍馐布衣暖,菜根香,恬淡平静百姓日子是最弥足珍贵,最舒服养人的。 过日子,能说谁养活谁啊?(2017.5.2)

  ●买了以后发现后三篇已经在《状元媒》上看过了。颇有些失望。但叶广芩的文字真的是让人觉得舒服,再读一遍也是好的。

  ●之前只读过叶广芩的京味小说,没想到她的秦岭题材都带些奇幻色彩,两种不同风格

  《豆汁记》读后感(一):不错的小说

  《豆汁记》,看书名儿就知道这书不会差。作者叶广芩,几年前看过她的小说《青木川》,讲陕西汉中宁羌县魏富堂传奇事,比改编电视剧一代枭雄》好看。本书由四个短篇集成,依次为《黄连·厚朴》、《醉也无聊》、《豆汁记》、《状元媒》,除了第一篇讲中医世家家事外,其他均为作者追忆自己家事,《醉也无聊》讲自己的五姐夫金国后裔完颜占泰事,《豆汁记》讲自己家的厨娘莫姜的传奇事,《状元媒》讲的是父母的成媒于晚清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的往事。讲的人物事情虽不一样,但是大体都是对时代变迁下物非人非的无奈慨叹。《黄连·厚朴》中讲老中医龚矩臣的儿子带了个美国媳妇回来,看这一段老让我跳到李安导演电影推手》,不知道大陆的导演拍中西文化差异,会拍出什么样子呢。因为是同姓,书中的老中医龚矩臣和其父老御医龚钟鹤,我还特意在网上查了一下,没有查到资料,不过里面提到的其先祖龚廷贤却确有其人,明后期抚州市金溪县人,著有医书多部传世。被称为医林状元,一生行医六十多年,活了97岁。据说17世纪中期其弟子将其医术都传到了日本云云。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有些飘飘然,阿Q精神一时上涌,想我龚家以前也是阔过的啦。看了小说,觉得中医真的是一门太神奇学问可惜了!

  《豆汁记》读后感(二):机灵格格眼中的老北京往事

  我从小对“格格”这个称谓的喜就远高于“公主”。小时候痴迷各类清宫戏,从还珠三件套到孝庄秘史,就爱看各种格格的缠绵悱恻。公主这个词太汉人太矫情太端着,不仅养在深闺人未识,而且听起来就忸怩骄纵跋扈得很。不像格格,听上去让人想起关外一望无际科尔沁草原,想到长长的马鞭和琳琅满目的夸张首饰,透着一股娇憨爽快泼辣又带点刁蛮习气,是我最喜欢的女孩子样。我痴迷于研究清代旗人女性的日常生活,对大拉翅、旗装和扁方颇有研究。

  没想到这位真格格写的书这样好看。

  光是她小说里各种老北京的吃食和满族的宫廷糕点就足够馋死人:不光是炒肝儿卤火烧八珍鸭掌,还有什么柴把鸭子、核桃酪红枣蜂糕、桂英斋的奶油萨其马、东直门的炒麻豆腐,莫姜做的奶酥六品和鸽肉包......尊贵如她家二大大用白菊花瓣和鸽子肉包的清汤元宝小馄饨,平民到一碗虾皮海鲜炸酱面,就着京东(北京东部)的紫皮蒜。

  叶广芩和章诒和还有个共同点,就是骨子里那种出身名门世家的优越感和目无下尘的遗老习气。比如小说中的京白,她写京白是如何雅,京片子是如何俗,说公里太监才是一口京片子。不过有优越感的同时,她也能一针见血地看到八旗子弟的嚣张、陈腐、不学无术,并极尽调侃讽刺之能事。不过她笔下的落拓旗人尽管一身毛病,却挺有骨气,在民族大义面前立得住身子,写得活灵活现。

  《豆汁记》读后感(三):平实的文字自有触动人的力量

  《豆汁记》,叶广芩的一部中篇小说,题目出于京剧,情节始于豆汁,终于豆汁。很好看的一部小说。

  叶广芩的父亲,有一天带回来一个女人。

  首先不得不插播一下叶广芩的身世和父亲的做派。

  叶广芩的父亲,是慈禧太后的同宗,叶赫那拉氏,妥妥的皇室贵族。即便大清国灭亡了,皇室子弟从小长大的做派,依然存在于举手投足,存在于生活习惯。叶广芩的父亲,看到什么好的,就带回来。曾经带回来三只羊,又有一次从外面看到两棵好看的白杉,拿两辆车拖回来栽到院子里。还有一次遇到两条大仙,嗯,就是蛇,带回来供在窗台上,给跑了,一家人吓得几天不敢睡觉,晚上都裹着被子坐在桌子中间,谁知道两条大仙会在哪里出现呢?这次,遇到个炸花生米炸得很好吃的女人,就,带了回来。倒也不稀奇,毕竟这位爷,管大清国堂堂的醇亲王,也就叫一声老七。

  这个女人来历不明,生得不好看,面上还横贯一条刀疤。叶广芩的母亲不太愿意收留为仆人,按规矩,就不能住仆人的房间。于是让她住到了叶广芩的房间外的木床上。也不肯单独为她开火做饭,只给了一碗叶广芩晚上吃剩下的豆汁泡饭。

  叶广芩惊惧的睡了一夜。那个叫莫姜的女人并没有做出什么可怕的事情。只是第二天一早,早早的起来做早饭,竟是上好的美味。正好叶家的厨子回家探亲,叶老爷子渴望美食已久。莫姜顺理成章的接下了叶家做饭的活计。

  莫姜在叶家做饭,真是本文的一大看点。她的一双巧手,会做各种好吃的糕点,菜肴。有一次叶老爷子设宴,莫姜端上来一道糖醋活鱼,上桌时,鱼的嘴还在微微的开合。客人们惊叹,纷纷相询,莫姜大方的说了菜谱。只有小叶广芩知道,他们回家也做不出这道菜,因为她亲眼见莫姜往活鱼嘴里灌了酒,这个环节藏下来,就做不出那么鲜的鱼。

  叶老爷子带回来的那两棵白杉,没养住,成了堆在后院的两大堆柴火,也被莫姜拿来点燃细细的熏肉肠,味道倒是和那两棵树一般清新脱俗,成为叶家多年的招牌菜。

  小叶广芩和莫姜渐渐熟悉起来,对莫姜很好奇,厨艺跟谁学的,脸上刀伤从何而来。

  莫姜的厨艺是跟丈夫刘成贵学的,刘成贵是大清御膳房御厨老王的弟子,在御膳房干过多年,一手厨艺自不待言。此人技艺虽好,性情实在不堪,喜欢赌博,又暴躁,莫姜脸上的伤,竟然是刘成贵拿刀划的。幸而后来此人不知所踪,莫姜无所依托,在城门被叶老爷子带了回家。

  莫姜在叶家的日子过得很安稳,她性情平和稳定,十分内敛。叶广芩很是喜欢。

  日子过得好好的,消失已久的刘成贵有一天竟然出现了,还带着和妓女的儿子找上门来,在叶家耍横。没奈何,莫姜跟刘成贵走了,在叶家对面租了个屋子,安顿下来。

  此时的刘成贵,年老体衰,已经没力气下厨了,只能在米粉坊打打下手,那里可以拿到麻豆腐和豆汁,刘成贵便不时的来叶家,给莫姜送点麻豆腐和豆汁。刘成贵对莫姜好了起来。

  叶广芩非常不喜欢刘成贵,叶老爷子倒是很喜欢和刘成贵说话,探讨些厨艺。后来刘成贵就索性经常在叶家指导莫姜做菜。刘成贵指导出的简单一道豆腐,都非常诱人。用羊腰肉切丁,炒炒,加胡萝卜丝,青豆啥的,炒炒。豆腐煎熟,倒入之前的一起炒,盛到盘里,周围铺上青韭,淋一勺现做的辣椒油,香味能传到巷子里。别问我怎么记得菜的做法,那都是看书时流的口水。

  刘成贵露的另一手本事,是做豆汁。豆汁是不上台面的食品,味道很不好,也很难做好。大火一烧,渣水分离,没法入口。刘成贵每次都带锯末来,锯末的火,将燃未燃,豆汁的汤汁,要开不开。于是做出来的豆汁,味道饱满好喝。

  宫里的御厨,真的不一样。看到此处,无比羡慕,恨不能有一个御厨师傅好好调教我几年,能做一手好吃食。

  大宅门渐渐衰败,三年饥荒,日子越来越难过,叶家忍饥挨饿,反倒是在米粉坊工作的刘成贵,一趟趟给叶家提来豆汁,还能济命。

  犹记多年前莫姜到叶家,正是吃的一碗豆汁饭。

  捱过了饥荒,没逃过文革。红卫兵冲到了叶家批斗,领头的,正是刘成贵带回的那个儿子。得知此事后,莫姜和刘成贵开了炉子关了门窗,双双死在家里。

  死前,莫姜前来找过叶广芩,告知了她自己的来历。莫姜是同治皇帝遗孀敬懿太妃的宫女,在皇宫十七年,后被太妃指婚给了厨子刘成贵。分别前,太妃给过她一个翡翠扁方,她把这个扁方,留给了叶广芩。

  来来去去都是皇室的子弟,皇宫里的人,小说一样的故事,却只是叶广芩的生活。

  有时候多么羡慕那些经历传奇的人,完全无需绞尽脑汁作态,平平实实的文字出来,自然有触动人心的力量。

  然而又像叶广芩在文中所说,"几十年后我才悟出刘成贵的道理:器具质而洁,瓦瓮升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逾珍馐。布衣暖,菜根香,恬淡平静的百姓日子是最弥足珍贵,最舒服养人的。此经历非一番磨砺不能悟出。"

  那么,也就不用羡慕他人传奇的经历,珍惜自己弥足珍贵的百姓日子吧。

  但最好还是学会宫里的菜谱。

  《豆汁记》读后感(四):《豆汁记》:从女仆莫姜身上,我看到了这些可贵品质

  提到女仆这个词,我脑海里想到的是很多电视剧里的角色,贪小便宜、偷懒、打小报告、嚼舌根等等,他们大多没受过什么教育,自然也没有那些大家所持有的风度与教养、善良与平和,活在世上,只为混一碗饭吃罢了。

  但是《豆汁记》里的莫姜打破了我对女仆这一传统的印象,她的温柔、她的善良、她的勤劳、她的教养、她的气质,深深地打动了我。她对生活的态度,让我想起了王小波的话:忽然之间心底涌起强烈的渴望,前所未有:我要爱,要生活,把眼前的一世当作一百世一样。

  我在莫姜身上也看到了一个人对生活的热爱,一个女仆对生活的热爱,不是一时,而是一世。她这一生始终用珍惜、感恩、平和的态度来面对生活的一切,大起也好,大落也好,莫姜的不动声色却恰恰展现了她的人生态度,引人深思,令人敬佩。

  中篇小说《豆汁记》由叶广芩所著,她1948年生于北京,现居西安。这篇《豆汁记》曾获“第十三届百花文学奖”。从小在北京长大的她,对北京有一种特别的感情,京戏、豆汁、烧饼、酱肘子、北宫门每天清晨的小商小贩,这些都让她喜欢、让她怀念,即使后来她到别的地方工作生活,但是从她的文字里,我们仍能看到并感受到她对老北京文化的一种缅怀。

01 莫姜的气质里藏着她遇到的人和经历过的事

  三毛曾说: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对莫姜而言,她的气质里藏着她遇到的人和经历过的事。为什么这么说呢?从莫姜的经历来看,我们不难理解。

  他他拉・莫姜,镶蓝旗,十一岁便进宫,服侍太妃。古时,镶蓝旗属清代八大旗之一,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由此可见,莫姜出生贵族,从小便学习各种礼仪和教规。而且十一岁被选进宫,足以表明她在各个方面都非常出色。

  莫姜在皇宫服侍太妃十七年,转眼间,她从一个十一岁的小姑娘变成一个很难嫁出的二十八岁老姑娘,要知道,宫女一般二十出头就出去嫁人了,而莫姜直到二十八岁还在太妃身边,足见太妃对莫姜的喜爱以及对她个人及能力的认可。

  清帝逊位时,太妃把莫姜指给二十岁的厨子刘成贵,两人一起出宫过日子。但是日子不是像莫姜想的那样:一夫一妻相互扶持白头到老。刘成贵是一个赌徒加嫖客,为了还债,他不断变卖家产,到最后把莫姜典当出去,自己消失不见了。

  现在的莫姜,脸上有一道疤,一个人孤苦伶仃差点在冬夜里冻死,幸得叶四爷收留,她才有落脚处。已经五十多岁的莫姜,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从一个贵族的小姐,到太妃身边的宫女,再到嫁给厨子刘成贵,最后沦落街头,被叶四爷收留,成为叶家的女仆。她这一生该经历的都经历了,不该经历的也经历了。

  时代在变,地位在变,角色在变,但是不变的是莫姜的心境,她恬淡平和的气质,不愠不火的态度,以及她对目前状况的满足,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奴仆身上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

02 莫姜的温柔和善良会发光

  《豆汁记》里最最让我感动的是莫姜对刘成贵无微不至的照顾,从这一段场景,我看到了温柔和善良,不仅仅是一个女性所拥有的温柔和善良,更是一个女人对丈夫的爱。

  此时的刘成贵已瘫痪在床无法动弹,莫姜像关照一个婴儿一样来照顾刘成贵,细致入微。

阳光照射在屋内,光线中漂浮着细细的微尘,一起似乎都变得很柔和。刘成贵一脸的满足,一脸的幸福;莫姜一脸的平静,一脸的爱意。折腾了一辈子的夫妻,到了竟然是这样……

  虽然刘成贵曾赌博,不务正业,逛花枝胡同,还嫌弃莫姜,动手打过她,甚至把她典当出去,他做了很多很多对不起莫姜的事。但是当刘成贵带着相好的儿子回来投奔她时,莫姜还是选择了原谅,她甚至卖掉了自己的翠绿扁方租了两间房子和他们一起生活。

  莫姜的温柔和善良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拟的,她的温柔和善良在发光,照耀得她整个人熠熠生辉。

  她没有任何抱怨,没有任何怨恨,她只是平淡地对刘成贵说:回来也好,咱们好好过日子,有我一口就有你一口。莫姜不仅温柔善良,还是一个伟大的人。

03 莫姜不仅勤劳而且懂礼数。

  莫姜到叶家的第二天,早早地就起来生了炉子,不一会儿就做了一桌早饭。熬得黏糊腻糊的小米粥,切得周正的小酱萝卜、清爽的脆白菜等等,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却很讲究,也很花时间,可见莫姜的勤劳以及做事的认真。

  在此后的二十年里,她一直负责叶家人的饮食起居,起得比谁都早,干得活比谁都多,她不但没有抱怨,反而心里充满了感恩,感恩四爷的收留,感恩四太太的一碗豆汁,感恩“我”的喜爱。莫姜是一个勤劳且能干的女性。

  懂礼貌,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莫姜身上,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懂礼貌,而是更高一级的懂礼数。懂礼貌展现了一个人的行为和言语非常有教养,而懂礼数则体现在方方面面,不仅要有教养,更要懂规矩。

  每次跟四爷四太太说完话,莫姜都是后退两步再转身。她走路轻快,目不斜视,嘴角永远微微上扬,这些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莫姜用她的行为告诉了我们什么叫懂礼数,什么叫有教养,这些除了跟她的性格有关外,更与她十几年在皇宫的经历密不可分。

  女仆莫姜,这一生大起大落,富贵过,贫穷过;憧憬过,失望过;伤心过,幸福过。但不管经历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她仍能平静面对,非常了不起。她始终以一种平和,满足的心态来面对所有,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个女仆所具有的心境与品质。我从女仆莫姜身上,看到了很多难能可贵的品质,而这些品质让我受用一生。

  《豆汁记》读后感(五):《豆汁记》:以悲剧结尾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完整的一生?

  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里,女主曾问男主:“生活是否永远艰辛?还是仅仅童年才如此?”男主答道:“总是如此!”深以为然。

  人生不是喜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顿、迷茫、不安以及自己想要守护的东西。那是我们心底的一份执着,是我们即使没有力量也想要守护的。而在小说《豆汁记》里,我也看到了这样的感动。

  01

  《豆汁记》以旧时老北京为背景,京味儿十足,讲述了一个叫莫姜的女人动荡不安、艰难坎坷的一生。她的人生,恰如一碗豆汁,初识的不起眼,品尝后的余韵悠长,不似烟火,却如流星璀璨,纵使坠落了也能在别人心中留下痕迹。

  小说的作者叶广芩,身上流淌着贵族血液,是满族叶赫那拉氏,可在她自己心中,她只是一个平民化的作家,一个能够在深山老林里一呆就是几年的平凡的人。

  不过,她有很强的民族情节,爱穿那一袭与众不同的素色旗袍,举手投足之间也是极为优雅沉静的。由此可见,作者叶广芩灵魂的澄澈明净、率真可爱,所以,她才能塑造出莫姜这般令人难以忘怀的女子人物形象。

  小说的结尾很简洁,却意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到现在没喝上日夜思念的豆汁。到现在没见过莫姜那样的女人。”

  那么,莫姜到底是怎样一个女人呢?她的人生到底经历了些什么?

  02

  这篇小说是以叶府家小女儿的口吻来讲述的,这位小姐天真可爱,从她口中我们更能看到不掺杂世俗偏见的莫姜,贴近莫姜真实的灵魂,明白莫姜是个怎样的人。

  莫姜是叶四爷在大雪天里捡回来的,那时她已头发花白,看上去有五十多岁,脸上有一道巨大的伤疤,狰狞恐怖。饥肠辘辘的她,被叶家的一碗盛豆汁救活了。

  初识莫姜,除了叶四爷以外,叶家的太太和小姐都心有防备,但莫姜有一手好厨艺,在她做出的美食的诱惑下,小姐对她的态度开始改观。在日渐的相处之下,两人变得亲密,小姐也逐渐得知了她的经历。

  莫姜全名他他拉·莫姜,镶蓝旗,十一岁被选入宫,成为了老太妃身边的宫女,后来被许配给了小她八岁的刘成贵。既然是老太妃的安排,莫姜也就随遇而安,和刘成贵在一起了。

  但两人出宫后,刘成贵迷上了赌和毒,甚至想要卖掉老太妃留给莫姜的翡翠扁方,莫姜不肯,两人在争吵时刘成贵一刀砍伤了莫姜的脸,给莫姜脸上留下了难看的疤。

  后来,大清倒台了,刘成贵不知所综,莫姜流落街头,以为刘成贵死了,也就是这时候被叶四爷救回了家里,成了叶家的厨子,安安稳稳地过着小日子。

  莫姜是个很守礼节的人,在叶家对叶四爷一家谦卑有礼,即使知道太太不喜欢自己,也从未表露出自己内心的不满和委屈。

  03

  可是,多年以后,落魄的刘成贵突如其来再次闯入莫姜的生活。见到刘成贵时,莫姜痛哭了一场,却选择接纳了他,还有刘成贵那个相好不知和谁生的孩子。

  小姐替莫姜担心,对莫姜说:“莫姜,你可想好了,他是只狼!”

  但莫姜却含着眼泪对小姐说:“您说我能怎么着呢,摊上这么一个男人。 ”

  从莫姜的反应来看,她对刘成贵并没有恨。时隔多年,两人再次相见,莫姜虽然心情很复杂,但她的哭一定有喜极而泣的成分在,或者说大部分都是。

  莫姜这个人就是如此简单,不管命运交给了她怎样的难题,她都能坦然接受,比如说进宫做宫女、被许配给刘成贵、被叶家收留成了女仆、以及刘成贵的再次回来。

  她的本性很善良,具有很强的包容心,她愿意接受一个伤害自己的男人,甚至接纳与她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

  虽然在别人眼里,莫姜的行为有些让人瞧不起,可莫姜有自己的一套行为标准,就像她所说的“过日子,能说谁养活谁呀?”

  莫姜的选择,是她自己心甘情愿的,她的本性让她无法做出狠心不管刘成贵的决定。她愿意接受自己的命运,并在顺应命运的同时,尽自己的全力过好自己的生活。

  04

  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曾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其实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好与坏、乐与苦、爱与恨。

  “文革”时期,莫姜已经年满七十岁,她和刘成贵养大的那个孩子“闹革命”,竟然跑到叶家,想让病入膏肓的叶四爷出来接受批斗。

  就连小姐也没想到,一向静如碧玉的莫姜会闪出来挡在前面,拦着人不让进。但是,她却被自己养大的孩子打了一巴掌,还扬言要和她算账。就算如此,莫姜依旧没有退缩,甚至放下尊严扑通一声跪下,乞求那个孩子带人离开。后来,重病的叶四爷出来,垂垂危矣的模样让人不寒而栗,那些人才慢慢散去。

  莫姜心里又屈辱又愧疚,为了维护自己生而为人最后的尊严,也不给恩人一家再带来麻烦,她最终选择带着瘫痪的刘成贵一起自杀了,留给人无限的感慨。

  有人说,莫姜的一生很悲剧,被许配给小八岁的厨子刘成贵,被家暴被出轨被抛弃,一生善良却不得善终。

  可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莫姜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圆满的,她顺着命运的安排,不抱怨不退缩,勇敢面对一切苦难。

  她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拥有高贵的灵魂,她通过自杀维护了自己生而为人最后的体面和尊严,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了最完美的句号。

  毕竟,生而为人,活出自己,活成自己,才是真正的圆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