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崎骏:十年一梦》经典观后感有感
《宫崎骏:十年一梦》是一部由Kaku Arakawa执导,宫崎骏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拍摄时间跨度没有十年,大概由07年至13年总共六年。宫崎骏构思波儿的过程很有启发性,从最初一个形象一幅简单扫描,然后慢慢把整个故事推想出来,而不是从一开始就把故事大纲固定下来然后填入细节再组装剧情。宫崎骏的创作方式首重联想力,而且必须敢于把逻辑抛开,不让头脑无聊的批评阻碍创意。父子俩的瓜葛无疑是四集里最juice的部分。大概宫崎骏每次看见儿子都会令他想起自己是个长期失踪不称职的父亲,因而每次接触都会引发他莫名其妙的情绪,令他失去判断力。人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功课,宫崎骏的功课大概就是,如何克服自己的人工罪恶感,跟儿子坦诚相处,当然还得解开他对母亲的执着,放下从幼年开始就失去母亲爱护的那份执着。
●他说,我是电影的奴隶。
●幕后
●大器晚成的天才——这句话似乎有点自相矛盾,用在宫崎骏身上却又非常贴切。幼年即展现出杰出的绘画天赋,第一部独立创作的长篇电影《风之谷》取得成功时,却已是43岁的中年大叔。世上没有廉价的借口,面对困境,也只有“抱着必死的决心”去迎接挑战。创作和家庭,是NHK这部四集纪录片的两条主线。严格来讲,家庭只是创作的另一个侧面。宫崎骏动画电影的魅力,除了想象力和爱,就在那些非常微小的细节之中了。只有对现实世界有深刻的洞察和感受能力,才可能通过动画的形式来再现那种“真实”——绝不是简单的对现实的描摹,而是经提炼过的“艺术的真实”。做个不严谨的类比,就像绘画作品中的“笔触”,绘画的笔触在于每一笔的运笔力度、速度、色彩的干湿浓淡等等,而动画的“笔触”,则在于对运动细节的拿捏。天才和庸才的区别,往往也就在其中。
●2019年第四十二部电视剧 奇奇小电视第三部 英文字幕和解释都很简单(现在看不懂我当时记的是啥意思了……可能不是解释是解说) 很奇怪明明有中文字幕咱们看的人还这么少,真的很值得一看
●隔空的各自心底的声音,合拍在都因为想拼尽全力做好——MIYAZAKI:“但是当你不在制作电影时,你又想做,你认为你能做。但是当你做的时候,那压力又是你无法承受的。”是呀,只有真的爱敬它,才会这样需要它,又想让它最好。PAKU:“人物的动作会改变你对他们的印象,我们只是在改变时机。”大概推动我们情绪的是故事也是一个个被孜孜以求的细节。捕捉到每一个动作,把它恰当的放入作品里,作品的生机就来了。
●大师,高目标,不满足,新挑战
●每次看幕后 都深感创作的艰难啊 我才知道宫老对母亲的放不下 穿插在自己的作品中 被时婆婆从轮椅上站起来抱住宗介的瞬间 深深打动 宫老的作品会一直陪着我 觉得很幸福 要尽全力地 过充实的生活
●基本上以前都看过,重新剪辑整合的版本
《宫崎骏:十年一梦》观后感(一):一个真实的“怪”老头
宫崎骏爷爷也太可爱了,小朋友说感谢他画了《哈尔的移动城堡》,还夸了他的胡子,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开心,还让小朋友摸了他的胡子,每天早上来到工作室,他还会面对空荡荡的工作室房间说早上好,他好好的保护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他是个好奇心十足的老顽童,在车上安装了摄像机,他说是想拍出每天路上风景中的不平凡,他还在工作室门口放上一张椅子,椅子上挂上牌子,上面写着“请坐”,“陷阱”布置好了,他等着人们走入他的画中。
他和儿子的相处方式也十分有趣,儿子的电影首映会结束后,导演问有没有什么话告诉儿子,他说:“放马过来,给我点压力”,儿子知道后说:“哦,是吗?可别死了啊”,哈哈哈,这是什么毒舌父子啊,又别扭又好笑的一对父子。
这部记录片最冲击我的绝对是宫崎骏爷爷对待动画的态度,创作过程大多数都伴随着他的焦虑,嘴上不停的喊着“太麻烦了,太麻烦了”,甚至抓头搓脸抖腿,可一个分镜头他画了又画,如果不满意他仍然还是要推翻重来,他说他一定要做好,如果不够好一切就都白费了,如果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放弃,他也会直接回“闭嘴”。
《宫崎骏:十年一梦》观后感(二):致美好的――宫崎骏动画电影
在没有看过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之前,我觉得像《大佛普拉斯》那种类型的电影很酷,写实、黑白而沉郁,去传达一些真相,揭露一些罪恶和人性的弱点。后来,有一段时间我开始天天看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基本保持在每天看一部。然后,他变成了我最喜欢的导演。去传达一些写实的东西很酷,但是,更酷的是在揭露这些的时候,传达出美好,给人以治愈。就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历经沧桑,接受过很多不公平的待遇,依然选择保持温柔和善良。好的艺术永远都是在追求善,伟大的善和美,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
记录片里的他,追求极致的严谨和认真,保持着好奇心。用一生做对一件事,死在自己追求的事上。让人难过的是,那些令人尊敬的艺术家,有的死了,有的老了。
印象最深的一段,CGI工程师向他展示人工智能制作影像,可以创造出人类想象不到恐怖的东西,工程师展示了一段人工智能创造出来的丧尸。一台像人一样会绘图的机器。不反抗科技,但有时候,觉得有些东西真的很可怕。我特别喜欢诺兰说的一段关于电影的话,“好的科幻电影都是警示预言。”
我问先生他为什么填词,他说表达情感,向世人。我喜欢这样的艺术,而不是一推机器模拟出来的艺术,或者,根本不能被称之为艺术。有些东西还是老式一点,慢一点,才更浪漫。
好像日本很多艺术家之类,到了一定的年龄都会感觉到“徒劳”。我一直特别喜欢这个词,“徒劳”,“虚无”,等于毫无意义。所以,我也很喜欢村上,甚过川端康成。我们总是试图找寻解决人生困难的各种路径,其实,本来一切都毫无意义,也没有解决方法。
无妨,就只是生活,为了那些欲望活着。我以前总觉得,要控制欲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我生活的信条。换个思维,与其控制,倒不如经历欲望,明白它的虚无,然后才能在某种程度上消除它。所以,沉溺于你所甘之若饴的,享受它的浪漫。
《宫崎骏:十年一梦》观后感(三):作为宫崎骏的儿子,我不想以父之名
宫崎骏,是享誉世界的日本著名动画导演,他创作的《千与千寻》、《风之谷》、《天空之城》等多部影片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巨大影响力。
2014年11月8日,宫崎骏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是继黑泽明于1990年荣膺该奖项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日本导演。
日本NHK电视台从2006年开始,历经十年跟踪拍摄记录宫崎骏及其领导的吉卜力动画团队,镜头记录下独家、真实的宫崎骏导演幕后生活,制作出4集纪录片《宫崎骏:十载同行》。
该片记录了宫崎骏制作《悬崖上的金鱼姬》、《起风了》等作品幕后的艰难创作过程:时而受阻的创作灵感,时而跌入低潮的抑郁情绪,时而遭遇身体机能退化产生的体力不支,再加上完美主义者对工作的过分严苛要求,宫崎骏在不断超越自己的艺术之路上举步维艰。
然而,这部纪录片最让我深受感动的部分,是宫崎骏与儿子宫崎吾朗之间如父如师如友如敌的关系。
宫崎骏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儿子宫崎吾郎出生时,他还是一位尚未成名的年轻漫画师。
他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教吾郎画画,对动画的热爱和对工作近乎狂热的投入,感染了小吾郎,在他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长大后,也要成为父亲一样优秀的动画师。
可是倔强的吾郎有着超强的自尊心,他不愿意站在成功父亲的阴影之中,以父之名地去做事,他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创作。
但是,作为宫崎骏的儿子,如果想成为一位优秀的动画导演,就必须承受巨大的压力:人们只会看见宫崎骏的儿子,却看不见一位名叫宫崎吾朗的动画导演。
吾郎在宫崎骏的吉卜力工作室三楼有自己的动画团队,他作为导演,承担着完成一部能够公映的影片的重任。
然而,宫崎骏却始终担心儿子做不好,时不时就上去查看吾郎的工作成果,每次都是否定否定再否定,这严重损伤了儿子的自尊心,父子之间的关系一度降至冰点,互相拒绝沟通,吾郎甚至搬离了父亲的地盘。
在参与吾郎首部电影试映会时,作为父亲的宫崎骏出席看片会,结果不到一小时就离开现场,全程不发一言。作为老练的动画导演,宫崎骏知道以儿子目前的水准,他的作品将无法与观众见面。
宫崎骏想帮助儿子,而受伤的吾郎无法放下自己的骄傲接受父亲的指导,他们的沟通每次都不欢而散。
宫崎骏烦恼不已,他心疼吾郎的努力,又为他不得要领、缺乏灵魂的创作感到羞愧。
宫崎骏在回忆中想起:从前他因为想让年幼的儿子快乐而走上了动画导演之路,今天他所取得的成就也有儿子的一份功劳。
现在儿子遇到了困难,作为父亲,他必须坚定地支持他。
宫崎骏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拜托一直很欣赏吾郎的老朋友铃木敏夫,也是吉卜力工作室的社长、与他合作十几年的老搭档,去劝导吾郎,让他暂时放一个长假寻找灵感。
当吾郎放假回来后,收到了一幅父亲亲自绘制的原画。
宫崎骏试图用这幅画,告诉儿子”什么是生命力”以及“如何赋予角色生命力”。
这次父亲没有当面严厉地传教授道,而是用了这样一种迂回又温和的方式。
吾郎看着这幅充满生命力的画,突然解开了困扰自己多年的心结。
他突然明白为什么父亲可以获得这么大的成就,那是因为”他只有在动画中,才找到生命的意义,他将所有的心血,都赋予了动画中的每一个角色、每一处场景、每一个动作,每一根线条。”
这幅画在安静地叩问吾郎:你真的下定决心要做吗?
“如果决心要做,就要用生命去做。”
吾郎谅解了父亲对他的严苛,放下了自己的骄傲和自尊心,坚定地投入到工作中。
而他的态度改变,的确让他创作的角色起死回生,从毫无生气的阴郁与呆滞,转变为富有生机的明朗与积极。
得知儿子的巨大改变,宫崎骏很欣慰,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儿子不会那么轻易认怂。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东京也受到灾难波及,吉卜力工作室决定暂停工作躲避余震。
宫崎骏听闻这个消息大发雷霆,他坚持反对停工,希望大家克服困难,坚持按照原计划工作,使得儿子的导演作品能够如期上映。
他认为,作为一个创作者的坚定是:”这是他的选择,无论有多少困难,也必须坚持下去。“
在发布会上,吾郎第一次与父亲达成了一致的意见:继续工作。
吾郎的电影如期上映了。完全不同于父亲作品的画风,带着更多青春的气息,让宫崎骏在观看的过程中悄然落泪。
宫崎吾郎的电影大受好评。
内心满意却表面倔强的宫崎骏,依然不肯松口夸赞儿子,让别人传话给吾郎:告诉他,”放马过来,给我点压力。“
一生骄傲、不肯服老的父亲,向儿子发起了挑战,他知道儿子需要这种形式的激励,才可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
而吾郎也毫不示弱,在得知父亲下的战书后,也以同样的方式,对身体逐渐衰退的父亲用了激将法:告诉他,”哦,是吗?可别死了啊!“
吾郎深知此时父亲面对的最大敌人,是不多的时间和衰败的身体,他想激励好斗的父亲找回年轻时的劲头,激发出身体最大的潜能,去完成他的下一个电影项目:《起风了》。
父与子之间的关系,永远是一个难解之题。爱与恨,永远微妙地纠缠其中,变化莫测。
然而,宫崎骏与宫崎吾郎这对父子兵之间的相爱相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智慧教育”模板。
------------------
影识集:一切只关于电影
All We Need is Movie!
微信公众号:yingshiji-movie
《宫崎骏:十年一梦》观后感(四):豆瓣9.2,跟拍10年,这新片扒光了导演界最大“骗子”
有这样一个“骗子”导演。 他无数次食言,但观众非但不讨厌他,反而次次充满欣喜。 曾7次宣布“退休”,又7次重新复出。 他的每次回归,都能带来让世界为之震撼的新作品。 相信大家已经猜到了,说的就是“导演界的最大骗子”宫崎骏。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他——
宫崎骏:十载同行
10 Years with Hayao Miyazaki
导演:Kaku Arakawa 主演:宫崎骏 首播:2019-02-24(日本)
集数:4 单集片长:49分钟
这是由日本NHK电视台出品的一部纪录片,前段时间刚刚上线。 截至目前,在豆瓣评分9.2。
关于宫崎骏的纪录片与事迹,相信大家都看过和听过不少。 这部纪录片的特别之处在于,它自2006年就开始跟踪拍摄宫崎骏,一共历时10年制作完成。 可以说,这是关于宫崎骏最详细和全面的一部纪录片。
年轻时的宫崎骏最开始跟拍此片是2006年,当时正值《悬崖上的金鱼姬》的创作期。 每天一大早,宫崎骏都会来到工作室,和空气打招呼。 因为在他的心中,每个屋子里都存在像“灰尘精灵”一样的未知生灵。
对于动画创作这件事,宫崎骏也有自己的一系列方法。 一是他没法闷在工作台前画稿。 在他看来,灵感多来自于工作无关的地方。 凡是生活半径三米内的地方,都可能成为构成他笔下故事的基础。 比如,龙猫中最经典的巴士站台,其原型就是他家附近的一个破败公交车站。
宫崎骏的另一个创作方法,是从原画开始进行构思。 对于大多数动画电影而言,其创作都是从剧本开始,他却反其道而行之。 在他看来,只有离开剧本的约束,才能激发出最大的创作自由,突破想象力的边界。
的确,纵观宫崎骏以往的作品,都以想象力奇崛的设定和细节丰富的画面惊艳世界。 但在此背后,是他一遍又一遍对设定图和视觉效果的打磨。 你可能想象不到,光是一张概念图的创作,就耗时近一个月。 期间他画了无数张,又一次次否定自己、亲手撕掉。 有时候觉得很满意了,但第二天来到工作室一看,又觉得在细节上仍然存在瑕疵。
当创作确实遇到瓶颈时,他也有自己的小秘诀—— 听好朋友久石让创作的电影主题曲,并从中汲取灵感。 对于创作本身,他始终秉承一个信念: 既要有忠于自己的诚心,又要有改变世界的决心 如果创作时没有忠于内心 ,以后就会后悔。 同样,如果没有用电影改变世界的决心,就一定不能做出好电影。
纵观宫崎骏的创作生涯,可以发现他是大器晚成的典范。 他1941年在东京出生,家里排行老二。 因为小时候消化不好,医生说他不能活过20岁。 在班上,他总是跑步最慢的那个,这让他深感自卑。 直到与动画结缘,宫崎骏才找到了生命的慰藉,以及奋斗的方向和目标。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能够给别人带来快乐,这是我存在的意义。”
大学毕业后,宫崎骏进入了一家动画工作室,从此走上动画师的道路。 他一开始就表现出极大的天赋,成为了工作室的风云人物。 38岁那年,他导演了自己的动画电影处女作《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城》。 这部动画以耳目一新的创作风格,在动画界名声大噪,获得无数好评。 遗憾的是,它虽然口碑过硬,但是却不上座,票房大败。 宫崎骏开始陷入职业生涯的低谷期,请他执导电影的邀约也越来越少。
在这个最关键的时候,宫崎骏生命中另一个重要的人物出现了—— 著名的动画制作人、吉卜力社长铃木敏夫。 铃木敏夫对宫崎骏十分赏识,并对其给予重新创作动画电影的机会。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宫崎骏创作出了最经典代表作之一的《风之谷》。
这部动画电影在当时的日本火极一时。 不仅好评如潮,也带来了巨大的票房收入。 也正因为《风之谷》的出现,宫崎骏真正一炮而红,成为日本最受关注的动画电影人之一。 而此时的宫崎骏,已经43岁了。
若论宫崎骏的一生中,给予他创作影响最大的人。 除了慧眼识珠的铃木敏夫之外,还有宫崎骏的母亲,以及长子宫崎吾朗。 在宫崎骏6岁时,其母亲就突发疾病,无药可医,只能常年卧病在床。 这让年幼的宫崎骏感到无助,甚至自责。 他有时候还会设想,要是自己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好了。
在宫崎骏的作品中,致敬母亲的角色也经常可见。 比如《天空之城》里的空中海盗朵拉,《哈尔的移动城堡》中的苏菲,《悬崖上的金鱼姬》中的辰婆婆,以及《龙猫》中病重的母亲等等。 这些角色虽然年龄和性格不一,但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宫崎骏母亲身上的某种特质。
《哈尔的移动城堡》《龙猫》另一个对宫崎骏影响颇深的人,是宫崎骏的儿子宫崎吾朗。 他26岁时就和妻子生下了这个孩子,并对其疼爱有加。 宫崎骏曾表示,自己走上动画创作这条职业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和与儿子幼时的相处有关系。
但是,另一个矛盾的现实却是—— 当宫崎骏真正火了之后,却不得不全身心投入创作,与儿子相处的时间反而变得极少。 在长时间的聚少离多相处下,这对父子也形成了一种默契: 互不影响对方的工作,甚至连日常生活中的说话都很少。
受宫崎骏影响,宫崎吾朗也走上了动画电影创作的道路。 但对于儿子的选择,宫崎骏其实并不赞成。 他甚至在镜头面前直言:“我认为他应该放弃,他真的不是那块料。” 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毒舌父亲了。
虽然看起来十分严厉,但宫崎骏私底下却非常关心儿子的创作。 当宫崎吾朗创作《虞美人盛开的山坡》时,因为分镜和设定问题受到不少质疑。 宫崎骏看完之后,并没有说半个字。 但是第二天,他直接托人送去一副概念图,是他帮宫崎吾朗重新设计之后的效果。
这解决了宫崎吾朗最大的问题,也令其茅塞顿开,终于能顺畅的进行下来的创作工作。 不夸张的说,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在票房和口碑上都表现不俗,宫崎骏对儿子的默默关心和帮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直至今天,宫崎骏仍然在进行动画电影的创作。 他的下一部作品《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目前也正在制作中。 今年已经79岁的他,体力已经大不如前。 由于握力只有年轻时的一半,他只能用更软的笔来画稿。 身体功能的衰退,让他的效率也大大降低,每天的工作量只能达到从前的五分之一。 但即便如此,他仍在在动画电影这条路上,坚定地践行者自己的信条与梦想。
有人说,童话和动画是现实世界的救赎。 的确,我们在宫崎骏创造的一个个动画世界里,感受到了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体会的勇敢与爱。 哪怕有一天,现实给了你一张苦涩坚毅的脸。 请永远不要忘记,在宫崎骏的动画世界里,你收获的那颗纯粹和童真的心。 向这位伟大的动画大师诚挚致敬,也期待老爷子新作上映的那一天,能够早日来临。
*本文作者:张不才
《宫崎骏:十年一梦》观后感(五):宫崎骏式父爱观:去吧!成为我的威胁!宫崎骏式人生观:来吧!倾尽全力活下去!
宫崎骏式父爱观:去吧!成为我的威胁!
宫崎骏式人生观:来吧!倾尽全力活下去
宫崎骏式事业观:拼吧!用必死的心态完成人生使命!
宫崎骏式世界观:好吧!经历残酷人生依然选择善良!
===============================
啊,我喜欢的男人们都是变态工作狂,没有生活、没有女人、不顾家庭的那种。。。
宫崎骏在老朋友死了之后觉得自己时日无多了,于是开始给儿子写剧本培养儿子真正长大,宫崎骏与铃木演双簧:大爱无言,悄悄帮忙,萝卜与大棒,实现儿子梦想,力助儿子成长!
宫崎骏为了实现儿子画漫画当导演的梦想,嘴上说着儿子不是那块料的宫崎骏,让儿子设计公园,给儿子写剧本,给儿子画分镜,给长大儿子鼓掌,然后可以制作死去之前最后的一部影片:起风了。
等儿子长大之后,终于放心了,宫崎骏妩媚一笑,说,去告诉吾朗:threaten me!!!
无后顾之忧的他,抱着必死之心制作人生最后一部影片:起风了;
起风了的制作过程反映了十年纪录片的主题,也反映了宫崎骏追随一生的世界观:也就是:
理在事中,幸福都在过程里,生活生活就是既然生下来了就好好活着,倾尽全力活下去,活在当下,乐冠千秋;
我们一心追求真善美,并不是不懂的假丑恶,只是我们在暗黑的深渊里,选择赞美光明,我们终其一生,但求成为一道光,燃尽自己,点亮人心;
你啊你,记得要幸福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