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走向理性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走向理性读后感100字

2020-04-23 23: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走向理性读后感100字

  《走向理性》是一本由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元,页数:35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走向理性》读后感(一):理性的光芒并非一直闪耀

  以人的生命长度解读历史,多半可总结命运的不可知论,但是若将目光投向更古老的过去,以人类思想作为主要观察对象挖掘他们从生到死背后最深沉渴望,便能从看似混沌过往中整理出些许线索

  纵然多数人总是活得浑浑噩噩,无法超越世俗的喜恶,然而总有些悄然涌动的暗潮,在人性光辉阴暗中起伏不定,不知何时便遵从所谓历史的必然性扬起轩然巨浪

  这令人惊叹的澎湃画面就是武汉大学著名教授赵林在《走向理性:西方思想文化视野》一书中为我们展示的。

  赵林教授的著作颇丰,其主要研究方向是西方哲学和西方文化,是我国文领域的一颗明珠。哲学常常被人视作无用之学,似乎比不上商科在金融市场叱咤风云,也比不上工科工程实践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哲学的问题反而贯穿人类的历史。可以说,第一个直立人凝视星空之际,哲学的种子便从此在人类群体中生根发芽,至今不息。

  一流大师重要能力之一便是深入浅出阐述问题,这一点不必观摩赵林教授的课堂,从《走向理性》一书便能看得一清二楚。即使是此前对西方历史一无所知的人,对哲学二字不解其意的人,理解本书也毫无障碍

  没有佶屈聱牙的词汇概念,也没有似是而非论述,有的只是一派宏大的思想历史。

  有一些问题,如今我们已经知道答案,还有一些问题,依旧在争论之中。赵林教授为我们展示的最重要的一点,不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理性到底从何而来,而是让我们深刻意识到,许多在我们的观念理所当然存在着的,其存在本身即意义非凡。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轻飘飘说一句“历史终归在进步”很容易事实上,没有哪一点微小的进步不是掺杂着争论、思辨甚至战争鲜血

  理性的轮廓,正是由无数人的呐喊、牺牲痛苦所铸就。当然,这中间也免不了人类作为世俗动物贪婪卑鄙争权夺利

  《走向理性》用平实笔触把这一切娓娓道来,不拘泥于个人得失,而是准确挖掘出群体性思潮涌变,并将这一切一路延伸至我们如今的世界

  你能想到,如今东西方之间的对立其源头可追溯至罗马帝国兴衰吗?

  更罔论宗教变迁,从犹太教中分裂出来基督教,又从基督教中分裂出来新教,时而首先得到统治阶层认可,时而先在底层人民中得到广泛传播

  这其中有大义凛然百姓怒而揭竿者,也有为一己私利巧取豪夺者,更有坚持以自己认可的方法去践行理性信念者。

  我们不能说,如今的我们在认知上就一定超越了这些历史中的人们,如今我们认可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就是百分百正确无误的——《走向理性》虽然书写的是已成定局的历史,剖析的却是人类发展的本质,越是能从中体会到理性的来之不易,越是能让人意识到历史是动态的,此时此刻我们所经历的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必须用发展的而非停滞的、前瞻的而非禁锢的态度来面对过去、现在和未来。

  这应该是《走向理性:西方思想文化大视野》一书为我们阐述的最重要的道理。

  《走向理性》读后感(二):【推迷会鉴书团】国的气质,来源于思想, 成型于思想

  我在中学学习历史时曾经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教材里要针对佛教展开专章介绍?

  在讲述这些内容时,历史老师曾援引范文澜先生的一句话: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中国文化史。

  可惜那时,我既不了解范文澜先生的成就,也不知道思想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自以为吃透中学历史课本,就已基本了解中国历史的骨架;再看过几首诗,读过几篇文,就觉得自己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好在我没有停下学习和阅读的脚步,对当年的粗浅鄙陋如今可付之一笑。只是,这些年来能耐下性子看一些关于儒释道的思想著作,但对于西方宗教的著作往往望而却步。这对于我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友邻曾推荐过一些书,但其中西方化的叙事方式和夹枪带棒的偏见(至少在我是这么认为的)加大了阅读的推进难度。中一直在想,文史“科普”界的大牛有不少,这些年推出的作品越来越多,总归会有适合自己的吧。

  赵林老师没让我等太久,这部《走向理性》让我花了三个晚上通读完毕。原本是希望在读罢《天国之门》后,趁热打铁从更宽广的历史视野中看待西方宗教的发展和演变,意想不到的是,在基本达到这一目的的同时,还对国际时事有了一些新的了解和认识。

看完这本书,对时事政治的理解能提升一个层次呢

  这些年做编辑,接触国际新闻其实并不算少。在编稿时,时常对部分国家的气质感到不解——为什么最先在工业革命中走向辉煌的英国人,骨子里写满保守和古板;频频罹受战争的法国,却有着和国史格格不入的狡黠和精明;德国的古典哲学大家为什么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能碾轧其余诸国;西葡两国“睁眼看世界”最早,为何双双落选“欧洲最强阵营”;更不用提至今仍纷乱的中东和巴尔干,仇恨来自思想的“错位”,战争源于认识的“断裂”……

  这些问题,在《走向理性》中都有答案。这还不是全部重点——部分章节附录的演讲录,是赵林老师熔炼自己毕生所学,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他结合当今的时代对文化、哲学、宗教的认识和推断,更让我对目前世界上发生的一些事情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认识。

  作为三本书的“收官作”,这本书给我的惊喜是最多的,也让我在考虑接下来要不要抽时间拜读更多此类的著作,这种矛盾的心理有点像书中的这个论断:

从文化挑战与应战的角度来看,大公会议和修道运动分别表现基督教在面对顺境时的积极回应和消极回应——前者表达了基督教会与罗马帝国握手言和之后主动觊觎权力的愿望,后者则以一种消极避世方式延续了基督教与罗马帝国以及整个古典文化之间的深刻抵牾。博集天卷推出的赵林教授的三本书,对历史感兴趣的人不可错过

  最后想多说一句的是,在这个武汉牺牲自己慨然封城的日子里,我有幸拜读这些来自武汉的著作,在空间上封闭自己的同时,在思想上打开了新的天地,这种有趣的联系,不得不让人感慨命运的奇妙。我把三本书的书评写成一个小系列,也算是我对这段时光的一个小小纪念吧。

  《走向理性》读后感(三):走向理性—上帝与人的博弈

  两千年来,西方思想经历了从人到上帝,再从上帝到人的演进,基督教与希腊—罗马文化的交融会通从根本决定了西方文明走向理性的基本文化性状。武汉大学赵林教授所著的《走向理性——西方思想文化大视野》一书力图以大历史观的文化视域展现了西方文化演进的历程,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了解西方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必要知识和可能。

  1世纪上半叶,基督教传入希腊罗马世界,那时候谁也无法预见这种发源于东方的下里巴人的宗教会最终会将灿烂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精血吮吸殆尽,成为西方文化的根基。然而,这一过程并不是单方面的吞噬和消灭,在希腊拉丁世界开始基督教化的同时,基督教神学的构建过程也潜移默化地借鉴了希腊哲学思想,以查士丁、奥利金为代表的希腊教父推动了基督教信仰的希腊化与拉丁化,从而与德尔图良、拉克唐修为代表的拉丁教父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最终酿成了东正教会和天主教会的分裂。

  相对于基督教与希腊文化之间的微妙张力,基督教与罗马帝国之间有着更加错综复杂的纠葛。基督教最初在罗马帝国的残酷迫害下生长起来,在沉溺物欲享乐的罗马人看来,基督徒作为与世俗社会格格不入的特殊群体,是一群具有反人类倾向的狂热分子,因而对基督徒用尽歧视迫害屠杀各种手段。而随着罗马帝国自身开始分裂,基督教也抓住机会从中寻找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公元313年由东西罗马帝国共同颁发的《米兰敕令》标志着结束了250年对基督教的迫害,君士坦丁借重基督徒支持统一罗马帝国,狄奥多西确立基督教为罗马国教,从此,一个罗马人天然的是一个基督徒。然而,在作者看来,原想用基督教信仰重振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忽视了两者间存在的不可调和的理想冲突:虽然“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共存于同一个现实世界,但一个在它自身中得荣耀,另一个在主里面得荣耀,前者贪恋尘世的物欲,后者向往天国的荣耀。最终,罗马帝国在日耳曼蛮族的暴力冲击下轰然倒塌,罗马教会通过君权神授的理论成为西欧新的权力中枢,并与查理帝国、神圣罗马帝国、法兰西帝国等各种形态的罗马帝国构成了中世纪的教俗之争。

  说到中世纪,人们往往用黑暗一词所形容,而作者则向我们展现了在蒙昧闭塞的精神氛围中由基督教会所推动的文艺复兴暗流。基督教会以其神圣的信仰和日益强大的组织顽强地保存和传承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火种,这主要表现为从加洛林王朝开始萌发,最终于12世纪在西欧知识界回潮和升温的拉丁古典学术文化。同时,大学也在12世纪兴起,这些大学往往是从修道院和主教座堂学校发展而来,其场所由教会提供,管理者和教师也往往由教会神职人员充当。大学建立最初大学是教会弘扬学术和培养接班人的重要堡垒,而最终其坚持的知识和自由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全面复兴,并为其近代文化变革奠定了重要基础。

  时间转到15、16世纪,在南部拉丁世界和北方日耳曼世界各自开启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文化改革运动。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破,和希腊人一起来到欧洲的是阔别千年的希腊文化,于是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拉丁世界掀起了学习古典文化的热潮,充满感性的人文主义文学艺术和对现世享乐的追求突破了中世纪的天主教虚假的道德体系,意大利成了公开堕落的地方。而作者指出,文艺复兴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公开戳穿这种虚伪,突破虚假的道德体系最好的办法就是彻底地不讲道德。 与南部拉丁世界以人文主义对天主教会进行反叛不同,北部日耳曼民族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来重振早期基督教会的真诚信仰和纯朴道德,并由此发展出新教的三大主流教派。其中路德教派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宣称因信称义,个人的得救靠信仰和信心,从而简化了人与上帝的关系。英国宗教改革统一王权和教权,剥夺了修道院的财产,促进英国资本主义的崛起。发源于瑞士的加尔文宗教改革与马尔斯韦伯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紧密相连,加尔文教认为人活在世上,内心必须有虔诚的信仰,在行为上必须勤奋工作、节俭生活以增加上帝的荣耀。由此,日常劳动获得神圣意义,资本主义经济活动得到合理性依据。

  宗教改革也与西欧的大国兴衰密切相连,英国因宗教改革而迅速崛起,西班牙虽因大力推动反宗教改革强盛一时,但最终因为逆历史潮流而衰落。法国在宗教信仰上则表现出灵活性,认为政治利益高于宗教信仰,从而在近代欧洲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尽收渔利。

  通过基督教的发展,作者梳理了欧洲从希腊罗马时代到近现代的政治历史文化发展,也追踪了基督教信仰和现代共产主义运动之间的精神脉络。书中附的讲演录则跳出了西方文化演进的历史脉络,多维度探讨了西方理性精神何启蒙的历程、当代国际格局的宗教背景、中西方精神差异等。最后,作者在这些面向大众的演讲录中指出,一个没有独立的文化精神根基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因此,当读者通过赵林教授得以窥见西方文化的演进之时,我们也会得到一个相呼应的认知,那就是中华文化的发展,必须以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本,兼收并蓄,和而不同,只有融合更新以实现现代化转型,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走向理性》读后感(四):一本带你打开西方思想文化视野的书

  “四年大学期间没听过赵林老师的课,就等于没有上过武汉大学。”这是武汉大学学生中流传的话。

  赵林老师何许人也?他是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自己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学术委员,在西方思想文化研究方面大有建树。

  而赵林老师的这本《走向理性》,带我们了解希腊文化、罗马帝国,基督教与前二者之间的张力关系内容,走过之后,你会对西方的文化产生一定的认知。

  坦诚地说,我对于基督教、西方历史文化、哲学三者都没有深入研究,读这本书的时候,我需要不停地查一些术语的定义,去看网上通俗一些的解释,我还在B站听了相关专题的课。对于小白来说,我觉得一边对应着课,一边看这本书会更好地消化吸收一点。

希腊哲学与基督教信仰

  说到哲学很多人会觉得很抽象,很绕,一时半会说不清到底是什么东西。但事实上哲学是离我们很近的。我们古代就有很多哲学家,你一定听过他们的名字,你一定听过他们提出的观念,老子说道法自然,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说人性本善,墨子说兼爱非攻,庄子说无用之用。

  而回到古希腊时代,也有很多众所周知的哲学家,他们的很多论述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只是我们不知道,这原来是哲学。

  比如毕达哥拉斯说万物都是数,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柏拉图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所以我们说到希腊哲学,指的不是一个单一的哲学,而是众多哲学观念的集合,他们彼此之间可能有联系,可能毫不相关,也有可能是互相矛盾的。

  当基督教开始在希腊传播时,就需要处理“新兴的基督教信仰与具有深厚思想传统的希腊哲学之间的关系”。

赵林老师在书中说:“基督教信仰与希腊哲学之间始终存在着无形的思想张力,这种张力使得基督教一方面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希腊哲学的许多思想,一方面却为了信仰的缘故而极力排斥具有较强理性色彩的希腊哲学。”

  这其中,基督教所接受的希腊哲学尤其包括柏拉图主义和斯多葛主义的思想。

  我们所知道的这两个主义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呢?在我为数不多的知识库里面,知道斯多葛主义讲的主要禁欲,而柏拉图有一个很著名的“柏拉图式的爱情”,也就是说男女双方只关注精神上的互通,而不求物欲上的联系。

  我听的赵林老师的课程中,他也说到基督教有一个特征是禁欲,不关注物质,而关注彼岸的世界。

  在《基督教信仰与希腊哲学的思想张力》中,我看到了基督教信仰与希腊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两个文化的相互碰撞的时候,往往会汲取可利用的一部分,进行改造和融合,再批判相排斥的部分。

罗马帝国与基督教

  与希腊理想又浪漫不同,罗马似乎是世俗与放纵的代名词,而基督教则是批判这种物质的现实社会的,因此,书中说,“基督教最初是在罗马帝国的残酷迫害之下生长起来的”。

  罗马对基督教的迫害长达250年,这种迫害的力度因人而异,有些严厉的皇帝会对基督教深为厌恶,甚至会用酷刑监狱和恐吓等方式来迫使基督教徒向罗马诸神的偶像献祭,禁止教徒们聚会,没收教会的财产和墓地等。

  转折出现在260年,一位皇帝在战争中被俘获,罗马也因此而陷入了分裂和混乱的状态,统治者们分身乏力,而基督教会也因此获得了宝贵的和平发展时期,这是在这个时期,教会的人数迅速增长。数年后,东西罗马的皇帝共同颁发了《米兰敕令》,公开承认基督教为合法宗教。

  赵林老师说,基督教之所以在罗马帝国获得成功,主要是由于它自身的原因。基督教的文化特点,例如崇高道德和殉道精神,教会内部团结、纪律和平等制度,使得基督教在罗马中获得了认可,发展成国教。

一本打开西方思想文化视野的书

  赵林老师的《走向理性:西方思想文化大视野》,用高屋建瓴的宏观眼光,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西方思想文化的壮丽画卷。

“系统地阐述了罗马帝国的历史命运、基督教与希腊文化及罗马帝国的张力关系,基督教对中世纪文化复兴的推动作用、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更新、宗教改革运动对于现代民族国家崛起和乌托邦理想的深刻影响、西方启蒙思想的发展历程、基督教在当代世界的传播情况,以及当代国际格局的宗教背景等重要问题,最后对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进行了概括性综述。”

  通过读这本《走向理性》,读者能窥见西方文化的演化史,对历史、宗教信仰和西方思想文化都有更加系统和深入的理解。

  如此绚烂的文化,如此用心的文字,值得你我把此书珍藏在书架上。

  《走向理性》读后感(五):走向理性:西方文化参与政治窥探——以基督教为例

  西方文明至今仍被大多数人称之为基督教文明。然而基督教文明不是生来就有。他脱胎于犹太教,曾为苦难的犹太民族带来一丝新生的希望。在长达两千年的政治斗争中与希腊罗马等多方面的文化交汇融通,最终才成为了现在的样子。武汉大学哲学院教授赵林老师深受学生的喜爱。在武大有这样一句话:没有听过赵林老师的课,就等于没有上过武汉大学。赵林老师的这本《走向理性:西方思想文化大视野》提供了一种通俗但又不缺乏远见卓识的文化视野。与那些艰深专精的微观研究论著有所不同,读完本书你会发现,基督教在其传播扩张的道路上,一直离不开对政治地位的觊觎和争夺,从一开始的苦难深重到后来不可一世迫害异己,再到中世纪的无心插柳为宗教改革奠定基石,其政治舞台形象一次次地发生反转,给后世带来广阔的反思空间。

  一、基督教参与政治硕果累累:教权至上与君权神授

  文化的发展通常会经历让人难以想象的曲折。基督教在发展过程中经历过被迫害的黑暗时期,也在中世纪的教俗之争中残酷地迫害过别人。在本书中,赵林总结了基督教教俗之争历史中的6个关键问题:罗马帝国的历史命运,基督教信仰与希腊哲学的思想张力,基督教与罗马帝国的文化张力,基督教对欧洲中世纪文化复兴的重要影响,宗教改革运动与西欧现代民族国家的崛起。

  这6个问题彰显了基督教崛起的基本历程: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之后,希腊的文化得到认可和发展。就在希腊人踌躇满志地试图用阳春白雪的希腊艺术和哲学改造东方的时候,一种下里巴人的东方宗教,脱胎于犹太教的基督教,开始在广阔的希腊罗马世界中生长发育(罗马帝国完成了对希腊的政治征服,使希腊成为自己的行省,但文化优势却使希腊保持独立性和优越感,因此称希腊罗马世界)。基督教文化以其自身的优势,以柔克刚地战胜了不可一世的罗马帝国,又向北深入,潜移默化地驯服了彪悍野蛮的日耳曼各民族,趁机逐渐攫取西方文化主导权。罗马教皇为皇帝加冕被视为惯例,11-13世纪发起的十字军东征也充分显示了罗马教皇在西欧政坛上的权威性。

  从这一演进历程可以看出,基督教作为西方文化思想的代表,不可避免地参与到了政治权力斗争的过程中,结成了丰厚的硕果。

  二、基督教参与政治无心插柳:大学的兴起与文艺复兴

  基督教对于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可以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客观地说,教会促进了大学的兴起,推动了经院哲学以及几何学、天文学、医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加快了知识的传播和思想的自由。但在这一系列成就之后,仍然称基督教为无心插柳者,是因为其开展这一系列活动的本意,却是培养更多的神职人员以此巩固自己在西方的政治权利。而把文艺复兴称之为苦果,是针对基督教自身而言:在精心培养了大批具有独立思想的人才之后,知识和自由让大学成长为独立于教会和王权之外的第三种势力,教皇再也奈何不了他了。大学成了教会的噩梦和“异端思想”的温床。

  三、宗教改革打破政教合一: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在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之后,多个民族国家决定打破罗马教会的政治统治,建立自己的独立政权。在宗教改革的区域,那些能够较好地处理宗教信仰与政治之间关系的国家都得到了迅速成长。以英国为例,英国进行了两次宗教改革。第一次是国王进行的宗教改革,由亨利八世开创,反对罗马教会,建立民族教会,加强了王权。这一举措虽然改革了落后宗教,但也加强了英国的君主专制。第二次是英国清教徒进行的人民宗教改革,这一改革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和宗教宽容的局面,最终实现了宪政民主和信仰自由。自此,基督教从内到外都经历了洗牌重组,其在政治上大一统的梦想就此破灭。

  文化究竟是什么,也许很难给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从基督教文化的发展史来看,其在其他文化产生抵牾后奋力求生的情况下,其不可避免地参与到了政治斗争中。这种参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开始不满于现实的苦难和压迫,希望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理想的现实世界,另一种则是在获得一定的政权后,在世俗欲望的诱惑之下渐渐沉沦,通过宗教暴力维持一个与生产力早已不相符的落后思想。

  时至今日,基督教仍然在寻求扩张与改变,而历史的过程催生理性的思考:文化应当如何参与政治?基督教的政治“戏剧”仍未落幕。在亦正亦邪的权力交锋中,基督教走到了今天。而历史的教训摆在眼前,不忘初心,也许才是基督教和任何一个自诩为先进文化的文明应当时刻牢记的根本宗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