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中看的美食》影评摘抄
《不中看的美食》是一部由Eddie Schmidt / 摩根·内维尔 / Jason Z执导,大卫·张 / 彼得·米汉 / 阿兹·安萨里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中看的美食》影评(一):我好像见过大卫·张...
我X,就觉得这个胖子那么眼熟...当时我从吉隆坡飞到巴厘岛的时候他应该就坐我旁边的旁边,当时就觉得这人怎么吃个东西看个书那么多话,而且英语说得还挺6...我旁边坐的是一个法国人,话不多但是贼能吃。可惜当时没看过这片子,而且坐飞机做得太困没听清他说啥,要不然随便和他聊聊估计我大概也能有几道拿手菜了
《不中看的美食》影评(二):这剧明明是在反歧视啊。(观后感非影评)
前段时间 舌尖 刚放完,所以会不自觉联想到 舌尖。 感觉两部纪录片很像是两个国家文化的缩影,舌尖花很多篇幅在文化底蕴上,毕竟中国的食物确实源远流长有很多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文化需要介绍。而这部纪录片从歧视和刻板印象出发去讲融合和包容,挺美国的吧。
这剧花了差不多两集左右在为中国食物做介绍和辩解,有点出乎意料
《不中看的美食》影评(三):不理解怎么有些人把这片子捧那么高
不知道怎么有些人把这部片子捧那么高,这片子对中国美食根本就有一些边缘化的态度去诠释,什么驴肉,海参西方人奇怪的东西让西方人骨子里面更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这个朝鲜主持不去诠释韩国人喜欢吃狗肉,为什么这个朝鲜人专门花一集去诠释韩式bbq,作为中国人,不敢恭维这种戴眼镜看世界的画面,很好奇打高分的是哪些人群?!
第一集颠覆了我对pizza的认识,让我对这道食物有了更深的理解。但是第四集对小龙虾的探讨不够深刻,过于强调越南法裔的小龙虾,对于真正的吃小龙虾第一大国--中国所做的功课有些不足。众所周知,在中国吃小龙虾最应该去的城市应该是湖北武汉。他没有选择去武汉而是简单的在北京找了一家路边摊就定义了中国的小龙虾,这点是该纪录片的不足。
《不中看的美食》影评(五):对有些食物所做的探讨还不够深刻
第一集颠覆了我对pizza的认识,让我对这道食物有了更深的理解。但是第四集对小龙虾的探讨不够深刻,过于强调越南法裔的小龙虾,对于真正的吃小龙虾第一大国--中国所做的功课有些不足。众所周知,在中国吃小龙虾最应该去的城市应该是湖北武汉。他没有选择去武汉而是简单的在北京找了一家路边摊就定义了中国的小龙虾,这点是该纪录片的不足。
《不中看的美食》影评(六):不中看的美食
本片的画风并不像《舌尖》系列那样充满了文化底蕴,更像是几个挑剔的吃货(其实几个人都是大厨)流窜在街头边买边吃边聊。但看得真切,舒服。看他们点头称赞这些美食,你会发现自然界是何等奇妙,能沉浸在味蕾的世界里是多么幸福。
对美食的追求,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本能。美食片的诞生就是为了让人类更好地了解美食、享受美食,至于其他,说白了都是为吃服务。
《不中看的美食》影评(七):一点也不不中看
好看。好玩的纪录片。第七集对比饺子,意大利饺子,中国饺子。穿插着两位大厨的辩论,当然这只是形式。重要的是,它在对比中讲述了故事,不是一些食物如何做,如何吃,有何新奇。它的重点是,食物背后的故事,记忆,性格。主持人多重文化背景的身份,使得故事有了丰富的不同角度。第七集饺子里说,无论中国饺子还是意大利饺子,馄饨,小笼包,脐饺等等等等,吃起来都是“奶奶的味道”。ok,我们福州的饺子,叫扁肉。
《不中看的美食》影评(八):Delicious
每一集基本是由一样代表食物,引出对一个菜系,一个文化在美国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同时兼有“客从何处来”与“客向何处去”。这当中不乏对各个族群生存状态、历史还有共有人性的探讨。菜在发源地、美国本土以及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呈现交错式的叙述方式,加上小标题式思维导图的展开,妙趣横生,引人思考。David和朋友们的探索、思考、碰撞兼具美食专业性和社会人文深度。摄影也很懂如何拍出美食之美与食客之享受。是一部充满活力、引出思想碰撞,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人文纪录片。
《不中看的美食》影评(九):Contradicts
这档美食节目还是很赏心悦目的,不足之处在于David Chang总是说要go over the boundaries of food. 可是他自己却说“ When I see white people cooking Korean food, I got very pissed.” (可能不是原话,大概是这个意思)他自己的观点经常矛盾,难道说他愿意别人接受不同的美食,但是他自己却认为别人做他家乡的菜并不那么authentic? 我认为这部节目换掉David Chang可能会更好看一些。
《不中看的美食》影评(十):太强的价值观输入
才看完第二集,太强的价值观输入略令人反感啊...为什么评分这么高!
说到具体的食物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有刻板印象,为什么pizza和taco待遇相差那么多,仿佛就要把pizza拉下神坛(那还是你意大利老祖宗,人家设立一个传统pizza协会就不思进取似的),仿佛就要替taco正名(说着什么taco其实不是Taco Bell里那样的,再找来几个原始场景镜头,又何尝不是从居高临下的角度压制,还不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
用食物来讨论政治,大大的狡猾。不论是什么文化传统的代表食物,都有兢兢业业的手工人,也有追求效率管理的大企业,都有坚持传统的原教旨,也有求新求异的冒险家。如果对待两种食物,侧重点却不一样,反而是对食物本身不尊重吧。
嗯...一点看法,很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