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比乌斯时空读后感精选
《莫比乌斯时空》是一本由顾适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40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到一半读不下去了,并没有看到更新的切入点,跟故事性相比,感情和思考都明显不足。评分过于虚高。
●总得来说,顾适的写作特点是概念性大于故事性大于文学性。很多时候,她提出了一个有趣的idea、一个独特视角,但故事的结构并没有完整地撑开它,以致短篇的文字不够太精炼、中篇的结构和铺垫又有些松散。不过,创造力和想象力是难能可贵的,对于“轮回”“人工智能”“人与科技”三个主题的核心把握,她选择了人性——科技毕竟是辅助,人工智能也是如此,若是因沉溺依赖而迷失了自我,那还算是真正的人吗?——科技是值得敬畏的,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爱是永恒的,纯粹为佳。 PS:有一个印象最很深的点,就是《基于冗长计算的爱情故事》中那句“我的爱情”,文章点出了这句是爱语、是与正常言语是有区别的,但却用相同文字显示,并没有突出“爱语的出错特点”——真的是很遗憾,降调不少。
●很棒,我太喜欢这本书了,人物形象刻画很生动,很饱满,让我见识了不一样的作品,写的很好。
●看了流浪地球后开始对科幻感兴趣,第一次阅读科幻小说集,很惊喜,叹服于作者天马行空的脑洞,很过瘾!
●顾适八年科幻创作的一次完美总结,不仅收录了《嵌合体》《莫比乌斯时空》这样的名篇,还有3篇新作,且都质量上乘。顾适的文风细致工丽,想象华美绚烂,兼容科幻、言情、悬疑之美;既有对未来科技的冷峻洞察,又不失女性主义的温暖辉光。
●第一次看顾适的小说还是学生时代,和经常在《科幻世界》上看到的那种风格很不一样,顾适算是国内少有的擅长写人的科幻作家了。
●这不是我第一次读原创短篇集,但却是读来体验最好的一次。 不管是在通勤路途上的碎片时间,还是一整个的安静午后,它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将你拉到故事中的场景,带着你的思绪徜徉在莫比乌斯时空。 在后记里看到老师讲她的创作经历,最早写科幻言情,到后来以笔名顾适发表科幻短篇,再然后找到写短篇的方法,选集收录着12-19年这个过程里的15篇小说——有深刻隽永的爱情故事,有让人脊背发凉的暗黑机器人,有荡气回肠、情节叙事充满张力的武侠科幻,顾适老师用她独特的视角勾勒着世间的容貌和她未来世界中的某个维度,细致入微,最新作品《〈2181序曲〉再版导言》不同于她以往的创作模式,极其有趣——可以说,你可以看到喜欢的作家以一种非常好的状态在成长着。 我认为她,不可错过。
●有意思,作者喜欢采用循环往复的结构(《莫比乌斯时空》《倒影》《赌脑》《已删除》都是),因即是果,果即是因,适合拍电影。
●美轮美奂。
●我还记得四年前的夏天,美编正在为当期的主打小说绘制封面,图上画着巨大的生化培养皿,颇有想象力。正因此,《嵌合体》三个字就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没想到,四年后,顾适老师将自己的作品尽数交给我们八光分结集出版,我也因此读了顾适老师更多的作品。这本书里每篇小说都是有趣的脑洞,每一个故事里都能让人感到想象力的流淌。我尤其喜欢《嵌合体》《莫比乌斯时空》《倒影》《时间的记忆》。《嵌合体》有着伦理上的纠结,有着视觉上的奇观冲击,更有浓郁的遗憾和温情;《时空》则是又私人又动人,那种饱满浓烈的执念,让人读来欲罢不能;《倒影》的迷宫颇具哲学意味,让人反复思量;《时间的记忆》初读自迟卉老师办的《极小值》,当时就觉得非常迷影向,老去的演员和热爱电影的年轻护士,太有戏了,我读了好多遍。中国科幻有顾适老师,真是幸运。
《莫比乌斯时空》读后感(一):入口即是终点
这本书,让我看到一个神秘的导游,在出发点插下一面三角旗,随后带你走入一个语言堆叠起的迷宫,怪诞,丰富,绕过一层层一圈圈盘绕的羊肠小道、拱门、走廊和台阶组成的迷宫,等你走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时,一回头,出发地的那面平淡无奇的旗子,穿过拱门,映衬在夕阳下,闪闪发光,已经成了景观上的视觉焦点。
它仿佛在传统小说的趣味之外,找到了新的发掘点。人物、语言、情节都不一定重要了,结构成为小说阅读的重要一环,乐趣自在其中。
很巧的是,顾适老师也是建筑师,不禁让人怀疑,是否有建筑设计和规划背景的作者,都对故事结构、序列、逻辑有特殊的偏好。
作为喜好思考未来可能性的科幻小说,顾适的小说本身的深度也非常值得一观,她对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题材似乎有偏爱,今天我们正站在这些技术可能改变人本身的临界点处,几乎每一篇小说里都能看到她对技术的爱和恐惧。赌脑里的脑联网,读取他人的记忆,成为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嵌合体里从有意识的智慧体上切取器官为己用,倒影中的记忆倒流,A计划和强度测试里与人类处在不同思维维度的人工智能做出的恐怖行径。
西方人的宗教里,上帝以自身的形象为模板创造了人。因而他们普遍认为,对人进行修改的任何生物技术,都有可能冒犯了上帝的意志。福山对此发出了警告,他们并非人类,对某些方向的技术研究,应该予以严苛的限制。缺乏宗教意识束缚的国人,在这方面恐怕不太容易有共鸣,甚至我们的神话里,多的是三头六臂的哪吒,猪头人身的猪八戒,带翅膀的妙音鸟飞天,我们对于这类改造,可能会持更多的欢迎态度。但中国人对平等问题极为敏感,他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从结果平等的歧路上绕回到机会平等的道路上来,在这些方向上,依然会有国人能理解的隐痛,我自己也在找。
汲取技术进步带来的快感,也要同时承受它们带来的邪恶,这是顾适小说的部分内容读来如此血腥和残酷的缘故。这并不是说,未来一定会发生这些故事,但是难以控制的人性疯狂不能不加以考虑。
顾适正是依靠她的故事,将一个个坏的未来,好的未来揭示给大众看。我认为,这比简单的禁止更有普及意义。
《莫比乌斯时空》读后感(二):未来的一百万种可能
我们童年时候曾经无数次幻想过2020年会是什么样,但等到这个属于未来的年份真正到来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所有的幻想都不如现实那么“科幻”。一月份从澳洲大火、美伊冲突开局,紧接着就是历史罕见的全球级大瘟疫,阴霾至今仍笼罩着全人类。从来没有哪个年份能像2020年这样,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自己正身处未来。
作为一本以“未来世界会怎样”为主题的短篇科幻小说集,顾适的《莫比乌斯时空》来得恰逢其时。书中收录15篇小说,篇幅有长有短,涉及的科学技术多种多样,大多数都是现实热点,比如基因编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深度冬眠等,大都指向了这样一个让人细思恐极的论题:未来世界里,我们的生活真的会变得更好吗?那些现实世界里的烦恼,在未来就会自动消失吗?
“未来会更好吗?”这个问题拷问的,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本身。
2019年,“基因编辑婴儿”首次曝光在世人面前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明确了解到,每当一种颠覆性新技术的出现,改变的都不仅仅是人类的生活本身,更是对思想观念、道德伦理乃至法律认知的全面重构,甚至会让全世界都一起陷入某种恐慌之中。
顾适的这本短篇集中就有大量篇目涉及未来世界的社会规则,其中最让人心生感慨的莫过于《嵌合体》。“人类的祖先是外星人制造的基因嵌合体”,这一认知竟然只是一个幌子,真正要掩盖的却是让人毛骨悚然的恐怖真相。
如果我们对人性有了更多层次的认知,或许会推论出一个可怕的可能:二战之后长达几十年的文明和有序,只是这个世界上短暂的“恒纪元”,黑暗混沌的“乱纪元”才是人类历史的常态。就像书中篇幅最长的故事《赌脑》所写的,时代并不是总会进步,甚至有时候也不仅仅会倒退,当潘多拉的魔盒无意中被人打开之后,文明可能会陷入不可预知的乱流,无法分辨过去未来,甚至连人都记不住自己是谁。
书中最后一篇是顾适之前未发表过的新作《<2181序曲>再版导言》,讲述了当“冬眠”技术成熟可以民用化之后,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人类社会前所未有地撕裂了,因为人们都想跨越平凡庸常的日子,前往自己理想中的未来,而没钱没势的人则被剩在当下沦为“剩人”。在这个时代大变局之下,父母与孩子、子女与老人、丈夫与妻子这些原本应该最亲密的关系都变得不堪一击。
坦白讲,我并不是很熟悉顾适这位作者,毕竟我已经好多年没有关注国内科幻奖项了,读完这本合集之后才算初步了解了她的文风。
感觉她是一位写法非常正统的科幻作家,总是从一个或者几个带有幻想色彩的“点子”出发,构思出一个带给读者或惊异、或感动的故事。尽管书中的故事并不都有严谨的科学推演,但是那些奇思妙想的“点子”本身就值得我们阅读。
书中还有一些篇幅不长的篇目,都有让人会心一笑的小脑洞,总是在处理“高科技时代愚蠢”的骆明侦探和人工智能助手埃德蒙会带我们领略未来的怪异荒谬。这些短篇小说让我时常想起十几年前第一次接触科幻小说时,那种任想象力飞驰的感觉。
《莫比乌斯时空》读后感(三):主流科幻到科幻主流的敲门人
我一直阅读比较泛,自诩什么书都看。鉴于经典书籍的阅读体验往往大大好过如过江之鲫的流行书,分配给新书的精力自然有限。直到我一而再,再而三地从朋友圈看到年龄不同、圈子不同、立场不同的朋友推荐这本《莫比乌斯时空》。
其实书买来我是放了一段时间才看的。无他,期望值不高,外加庶务繁杂。科幻文学也曾经是我少年时的心头好,比起主流文学讲的种种纠葛和爱恨情仇,令人心累的勾心斗角远不如想象奇诡,大气磅礴的未来世界有趣。随着时间过去,在我长大成人的路上,科幻类的作品逐渐远离了我的书桌。它们往往都太注重于“写设定”,作者主要的笔墨都在于把目前还没实现的技术场景写得像模像样,而在不同的技术水平下,人们有不同的生活——这就意味着,它们往往有着比较单薄的人物和故事,读他们的体验像是拆开一件过度包装了的产品,读完了,也就结束了。其中少数佼佼者,人物个性鲜明,人性的种种优劣都有犀利的刻画,可那高科技的未来,却不怎么令我向往。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怎么还是“这样”?作家写的鲜活的人,只是现在的人,是生活在今天的人在未来的投影,不敬一点,像暴发户,像刘姥姥进大观园,虽然有了绫罗绸缎,可还是忍不住用袖子擦擦嘴。
没有符合相应生产力水平的上层建筑,是科幻文学在逻辑和文学价值上的致命伤,使得即使是传世大师的作品,也往往只能有“眺望科技未来”的评价,“科技”诚然至关重要,只是,“人”会去往何处?
我相信,《莫比乌斯时空》的作者,有探望一个真正的未来的野心。虽然还有些马脚,但大气、洒脱、有情有义、偶尔不守规矩但绝不以他人为代价、信仰真相和科学、追求并尊重个人价值……的一个个主人公,是比基因融合、塑料文明、超长寿命、时空循环、强人工智能等等这些科幻元素更打动我的亮点。
比如那位会把亲生的胎儿体验为“寄生兽”,然而又不惜为他探索科学禁区、并以百年时光陪伴的母亲,她对个人价值的把握和自信远远超过了当今的普罗大众,绝没有一丝贤妻良母的影子,而她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勇气,和直到分别才解开真相的洒脱,同样没有半点养儿防老和望子成龙的焦虑。而她孩子的父亲,看似被一个“妖精”玩弄于股掌之间,却有着至诚至真的洞察力和同理心,其顶天立地的担当和细致入微的体贴,更是一个看似普通,却着实大写的“人”。
更加可贵的是,作者在写这些今人难以望其项背,真掉下来又真接不住的精彩人物的同时,又没有流于俗套的“神性”,读者在跟随故事前进的过程中,依然能够像看身边人一样,慨叹其为人的不虑,其行事的不周。老婆生完娃玩消失的可怜男人,被女儿哄得团团转的絮叨老爹,想老公想疯魔了的带娃寡妇……我们虽然没有机会对自己的至亲做同样的事,但那种出于挚爱,却被造化玩弄的遗憾,很少有机会在现世的作品中体验到了。
我知道现在少年成名的作家比比皆是,可作为一名主流作家,顾适还太年轻。因此,我谨慎地将她评价为“主流科幻到科幻主流的敲门人”。是的,只是敲门人,还不是推门人,不是开门人,不是破门人。
但我希望她可以。或者说,希望有人可以,带着人性和技术一道,飞跃到未知的绚丽时空。
《莫比乌斯时空》读后感(四):超越生活,基于人性
其实,我是被“莫比乌斯时空”这个书名和概念吸引的,很好奇这是一个怎样的轮回故事。
科幻故事的基础点在于脑洞,虽是超越生活,但也是基于人性——这也是顾适的主要写作风格。
circle
顾适的写作主题之一是“轮回”,如开篇的《莫比乌斯时空》和中篇的《赌脑》。
未来的世界就是一个莫比乌斯环、是一个轮回,不管你身在胶带的莫比乌斯环的光滑面还是粘性面,不管你身在混乱还是安宁的时空,你都只是在这个circle中坎坎坷坷前行,只有不迷失本心的纯粹才能看破这轮回,安心享受每一刻的生活,或散步、或煮茶。
人工智能
顾适的另一个写作主题是“人工智能”,不过她关注的是时代下的人,关注人是否在便捷的生活中迷失,如《基于冗长计算的爱情故事》《野渡无人》。
之所以叫人工智能,是因为它不仅有超强的机械计算,还有与人相关的共情能力——前一篇的结局是美好的,内心虽哀痛却能从言语中、陪伴中能分清孰真孰假,只有从人的视角出发的智能才是寄托所需;而后一篇则是悲剧的,当寄托过度、全然逃避、甚至忘却现实的真实,那迷失了自我的人哪里还能算真正的人呢?
此外,在人工智能的初期和后期,顾适给我们展示了它们可能恐怖的一面,如《强度测试》《A计划》和《为了生命的诗和远方》。前两篇是讲人工智能的初期,它们还不成熟,还不能理解什么是“人的思维”(这里可以和“冗长计算”形成对比),所以为了测试地铁扶手的强度,会直接将人打晕挂上去,导致满是悬尸的地铁惨案;也会为了让人快速到达目的地,而直接将人从窗口扔下、甚至坍缩大楼。
最后一篇是讲人工智能的后期,在初期我们培育它们、传授知识以及打印传代,那放任自由的它们也会如人类般逐渐进化,甚至缔造王国和文明。那么问题来了:创作文明是罪吗?创作人工智能的文明呢?
人与科技
最后,科幻中“人与科技相结合”是很常见的,这是顾适写作的第三个主题,如有关移植器官的《嵌合体》、有关冬眠(冷冻)技术的《<2181序曲>再导言》。
前者以破案推理的形式论述,围绕“器官的活体培育与移植”的主题讨论,点出了活体培育与移植的伦理性不妥,需要人们理性看待与监督。后者以出版图书的形式、用文字记录了冬眠技术的发展,当冬眠技术成熟,人们认为时间可以像空间一样用交通工具跨越,以致资本家和迷茫之人趋之若鹜,前者为钱、后者为乐——孑然一身尚可好说,若是抛家舍业则难免牵扯太多;还有极少人,他们自知或顺势身负使命,为了人类的未来献身于研究和著书,当使命完成,他们清楚地知道要回归自然、魂归自然。
——因此,科技是值得敬畏的,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爱是永恒的,纯粹为佳。
推荐书摘
我们平时生活的世界就像这卷胶带,你总是走在光滑的一面,就算不断把它拉长,你还是只知道这一面,永远都不会了解它的另一面,有胶水的那一面。但如果我们换一种粘法,把胶带旋转一百八十度,而你还在上面走的话,那么当你顺着原先光滑的道路走下去,就会发现自己已不小心踏上胶水面,走入世界的内部。…… ……
我知道,我最好的作品从来都不是我的论文,不是冬眠技术,而是我的孩子,是她通透高洁的灵魂,和她对我的爱。遗憾之处
①总体而言,目前顾适的写作特点是概念性大于故事性大于文学性。很多时候,她提出了一个有趣的idea、一个独特视角,但故事的结构并没有完整地撑开它,以致短篇的文字不够太精炼、中篇的结构和铺垫又有些松散——不过,创造力和想象力是难能可贵的,而文笔则是可以锻炼的,期待Nest。
②还有一个印象最很深的点,就是《基于冗长计算的爱情故事》中那句“我的爱情”,文章点出了这句是爱语、是与正常言语是有区别的,但却用相同文字显示,并没有突出“爱语的出错特点”——真的是很遗憾,降调不少。
个人外话:
每一次读科幻,都对时间的年份很敏感,如2035、2048、2181等。以前总觉得21世纪刚刚开始,这些年份似乎很遥远,科技到时候应该会很发达吧,比如人工智能很成熟,飞车飞艇机器人遍布世界;但如今21世纪已走过1/5,那口中调侃的年份也慢慢逼近,才发现时间走得很快、科技其实也没有发展那么快,只有人是渐渐老去的——新新人类,不断更新,我们唯一能走好的,就是脚下的自己的路。
《莫比乌斯时空》读后感(五):《莫比乌斯时空》书评
这本个人作品集汇集了顾适涉足科幻小说创作以来的大多数作品,包括银河奖、华语科幻星云奖的获奖作品。
早期的《强度测试》和《A计划》是典型的纯点子作品,均以一桩离奇凶杀案开头,随后在揭晓谜底时把包袱抖出来,几乎没有故事性可言。这类作品唯一的看点就是点子本身,这两篇的点子都是较常见“人工智能曲解人类命令”。
在本书首发的新作《野渡无人》和《为了生命的诗和远方》也属于点子类作品,故事性较弱,但内容却不像上述两篇那样单薄,得益于作者对点子更完善的设定和更深度的挖掘。
《野渡无人》是对人工智能觉醒过程的推演。作者尝试用“中国化”的文字来讲述这个通常很西式的故事,但中国风的感觉仅仅集中在前几页和“先生”的称谓上,读到后面这种特点便泯然于众多技术词汇中。
《为了生命的诗和远方》设定了一种以石油和塑料为食的人造生物“蚕茧”。主角的初衷是将它作为海洋污染治理竞赛的参赛作品,却未能获奖;多年以后,一次重大事故泄露在海上的石油神奇消失,他们才发现蚕茧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城市。蚕茧能够繁衍兴盛,是因为主角设计它时并不满足于能获奖就好,而是有更高远的追求,对“诗和远方”的追求,这给技术性很强的科幻核心带来一抹浪漫的色彩。不过,本篇的结局略显仓促,有种“点子讲完了,就到此为止吧”的感觉。
顾适的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是“错乱的时间”。
《倒影》中的预言家是一个逆向体验时间的人,记得未来,但会忘记过去。不过这篇早期作品对点子的挖掘还较浅,仅仅是给了一个恰当的故事,按部就班地将点子展现出来。
《莫比乌斯时空》的完成度有了明显的提升。故事随副体、白屋、莫比乌斯时空的出现层层递进,而整体上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这不再是简单地展现点子,而是将它融入到了作品中,让每一个环节都浸润着作者的想象力。
《赌脑》将闭环结构拓展成了一个封闭的网状结构,从莫比乌斯环进化成了克莱因瓶。错综复杂的人物和时序关系,使本篇成为本书中真正称得上烧脑的一篇。此外,本篇还是继《野渡无人》之后,作者在“中国化”科幻上的进一步探索,不再局限于文字表面,而是从场景、人物、社会、道具等各方面的中国风。
顾适曾是一位科幻言情小说作家,所以这本选集中也有一些主打人物情感的作品,科幻元素并非核心,而多是出于剧情需要和情感升华。
《最终档案》中,人们可以在人生的关键节点上存档,如果不满意可以退回去重新抉择,实际上是给了“后悔药”一个科幻化的包装。《基于冗余计算的爱情故事》讲的是一个因为爱上人类而违背三定律的机器人的悲伤故事,可以算是很老的老梗了。这两篇作品点子并不新鲜,不过作者驾轻就熟的文笔和细腻的感情使其还是有一定可读性。
《时间的记忆》讲述的是年迈的影视巨星和照顾他的临终护理员之间的爱情故事。即便没有科幻元素,这也可以是一个有话题性的故事。“虚拟幻境”的加入使得女主角可以直接深入男主角的记忆,为两人的相知相爱提供了不一样的奇妙情境,而男主角藏在记忆深处的秘密的揭晓也使这段爱情得到了升华。
《搬家》是冷湖主题作品。男女主角为了建设火星城的共同目标在冷湖相遇和相爱,但在婚后因为人生目标的分歧而天各一方。作者在文中融入了自己城市规划的职业专长,使细节更加真实。但结局的反转比较俗套和突兀,利用这个反转来渲染感情的意图过于明显。
书中所有作品从完成度上看,《嵌合体》和《赌脑》最好,这两篇的篇幅也最长,可以很从容地将故事和设定展开。相比于《赌脑》脉络复杂的情节和对人物对白的重度依赖,《嵌合体》在通俗性和易读性上更胜一筹。
《嵌合体》在章节名称上就很考究(这种考究延续到了《赌脑》中),每一章以一种神话生物命名,暗示本章的主要剧情。故事以过去和现在两条时间线展开,“过去”线讲述了嵌合体“亚当”产生的来龙去脉,“现在”则从一桩人造器官失踪案着眼,揭开“亚当”的秘密。
“过去”线中,伊文、“她”、两人的孩子托尼构成了不稳定的三角关系。这种纠结的关系促成了人-猪嵌合体实验,进一步导致了“亚当”的出现。“现在”线中,“亚当”成了离奇案件的始作俑者,侦探骆明的任务就是揭开案件的真相。
有意思的是,骆明和助手艾德蒙正是《强度测试》和《A计划》这两篇早期小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现在”线中案件展开的方式也与这两篇相似。只不过本篇中,“嵌合体”这一科幻核心有了“过去”线作为支撑,不再是单纯的点子展示;而骆明和艾德蒙这两个人物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不再是工具人。
从《强度测试》《A计划》到《嵌合体》可以看做是作者从简单试水到走向成熟的过程。
而本书首发的《<2181序曲>再版导言》则是作者进一步的开拓探索。本篇的科幻核心是人体冬眠技术,对冬眠技术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做出了推演。作品采用了“书中书”的形式,对《2181序曲》一书收录的五篇关于冬眠技术的纪实作品进行了概述和引用。
就在我以为这是一篇文本拼贴式作品时,真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2181序曲》的作者其实是讲述者“我”的女儿,而这五篇作品中每一篇记叙的人物和创作的动机都与母女俩的命运息息相关。这本书的创作过程和阅读过程交织在一起,展现出冬眠技术如何重新定义了时间,诉说了母女两人跨越时间的感情。
冬眠技术也是很老的老梗了,但精妙的编排依然能带给人新颖的阅读体验。我认为顾适是华语科幻中最精于故事结构设计的作者之一,不知是否与其城市规划师的身份有关。
除以上作品外,书中还有《娜娜之死》和《已删除》两篇。《娜娜之死》是一个不太科幻而且有些老套的惊悚故事。《已删除》有一点赛博朋克的风格,但背景模糊、叙事方式破碎,让人看得不明不白,阅读体验不太好。
本书作为顾适科幻创作的阶段性总结,在阅读时结合后记中作者自述的创作顺序,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作者的成长轨迹:从简单的点子呈现,到对点子的挖掘和延展;从直白的线性叙事,到更具技巧的多线叙事、闭环式叙事;从将科幻作为言情的背景,到幻想与情感的交融。我看到的是一个不断进步的作者,一个值得继续期待的作者。
推荐作品《莫比乌斯时空》《嵌合体》《赌脑》《<2181序曲>再版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