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词与物(修订本)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词与物(修订本)读后感锦集

2020-05-04 23:08: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词与物(修订本)读后感锦集

  《词与物(修订本)》是一本由(法) 米歇尔·福柯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6.00,页数:40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词与物(修订本)》精选点评

  ●读不懂,而且读得很痛苦,更痛苦的是伟大的。

  ●只要人依然是有限的,那么,人道主义就不会消失。

  ●讀過。

  ●由于语言注定散布时,人就被建构起来了,所以,当语言重新聚合时,人难道不会被驱散吗?…………人终将被抹去,如同大海沙滩上的一张脸……

  ●秩序历史对象产生之历史,影响施加之历史。只是越往后越难读,莫非是太难翻译了?可惜不懂法文。

  ●大体翻了一遍,大约可以懂30~40%

  ●依然感到很费解摘抄一些概念当做读过吧:《词与物》中使用的“知识型”,指的是在某个时期存在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的所有关系。科学之间或各种部门科学中不同话语之间的这些关系现象,就构成了福柯所说的一个时期的知识型。因此,福柯的知识型和康德范畴毫不相干作为不同科学之间的关系集合,知识型就是西方特定时期的思想框架,是词与物借以被组织起来并能决定词如何存在和物为何物的知识空间,是一种先天必然的无意识的思想范型。福柯所说的人类学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一门特殊学科,而是指使得哲学问题全部都置于人类有限性领域自之内的这样一种哲学结构。人类学的典型特征就是把知识的可能性理性界限、人的有限性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自康德以来,人们不再是从无限或真理出发来思考人的问题

  ●啃完了,几乎不知所云啊啊啊

  ●好晦涩啊!

  ●渣翻译

  《词与物(修订本)》读后感(一):读米歇尔﹒福柯的《词与物》

  这是一部高深莫测的哲学书。使我发生兴趣的是开篇部分,福柯以维拉斯凯兹的一幅《宫娥》图作为书的开头,他用独特视角画面人物色彩线条、空间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引出他的哲学观点。这本书就像是福柯从某颗星星放下一家软梯,引导你爬上去,站到一个很高的位置看世界。他说,无限丰富万物无非是彼此映照、复制、仿效的结果,因而,万物之间便有了相似符号,它们形成一个封闭的领域,以便彼此依赖、加固,构成一面看似平静镜子,但其中却充满了言语的咕哝。但这终究是从星空放下来的软梯,就我而言,实在可望而不可即

  《词与物(修订本)》读后感(二):批判性思维

  [滞于其艰涩,吾未读而有幸闻]

  书中提到关于中国百科全书动物分类标准,福柯先生笑了

  他在笑什么?笑其分类方法怪诞吊诡

  不,他笑在分类所用的“一、二、三、四…”

  如若只说动物分为皇帝用的,那么我们自然不会觉得有什么怪异,因为我们当然知道另一种一定是非皇帝用的,这种分类的内容并没有什么值得感到怪异的。怪在一旦用序号进行排列,那么序号与序号之间的空隙一旦未穷尽,这种分类方法就是可笑的,因为这样不具备完备性,分类标准也没有统一性。

  这么来说,序号这种分类形式[或者说符号]的出现规定了分类的完备性与统一性,是我们构建了秩序,而同时我们又用秩序桎梏住我们自己。我们就范于这种分类,我们遵从这样的分类规则,从而分类标准有了对错之分,不遵从规则便是错的。这就是现代。

  但是进入后现代,我们越来越知道没有什么绝对的对错之分,对任何事物我们都应该进行批判性思考。

  而这种批判性思考是不可以跨越的。

  它不是指单纯的否定主流思想,找出主流思想存在的问题,而是站在主流思想的高度上,在充分领会主流思想的基础上,在肯定的基础上否定,提出驳点。因而,自我矛盾才更显价值。

  如果只是单一的站在反对面,那么与主流思想何异?

  所以,绝对的错对利弊的分类标准是无法囊括批判性思维的。

  《词与物(修订本)》读后感(三):词与物

  《词与物》是福柯最为晦涩难懂的一本书,莫伟民的翻译也延续了这种晦涩。

  现代知识型领域的三个维度分别是数学与物理学、语言、生命和财富以及哲学反思。人文科学有三个模式:生物学、经济学与语文学。

  《词与物》一书从语言出发到哲学,对人文科学进行了考古学与系谱学的考察。

  首先谈及人文科学的基础在于:相似性。世界被相似性所联系,物的书写依据着“相似性”,符号(词)也依据着“相似性”。从17世纪以来,整个普通的符号科学都建立在这一理论之上,并与普通表象学联系在一起。而相似性的基础就是想象,如果没有想象,事物之间就将不存在相似性。

  在语言与思想的关系问题上,福柯认为语言不是思想的外在效果,而是思想的本身。语言也因相似性进入了一种结构,语言的统一性。“通过一种被讲说的指明的作用,才使得相似性进入了命题关系中,即进入了一个奠基于存在这一动词之上并被名词的网络所表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体系之中。”

  语言的同一性与差异性系统推至其他领域,就产生了分类。这种结构性的方式,使得一切表象物(明显的存在)不必通过被描述,就能借助于自己所在的不同集合的名称而被极为精确地指明。

  最后,结构连接着的表象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表象世界,这样的世界就会掩盖很多存在于表象之外的东西。

  存在这样一个逻辑:事物→语言→思想→表象,世界就得以表达。而这一切的基础就在于“人”,在于“人”的思考,人就成为主宰,人类学就走上了中主义的道路。这是福柯一直以来反对的。“假如那些布局会像出现时那样消失,假如通过某个我们至多能预感其可能性却暂时不知其形式和希望的事件,那些布局翻到了,就像古典思想的基础在18世纪转折点上所经历的那样——那么,我们就能恰当地打赌:人将被抹去,如同大海边沙滩上的一张脸。”

  《词与物(修订本)》读后感(四):福柯早已经告诉了我们“当个人吧”的准确含义

  首先,我也做了一下互联网用语的考古。

  “当个人吧”最早在网络上出现,是在2017的饭圈。这是粉丝们针对爱豆的喷子使用的一种常见的反黑用语,是一种网络吐槽语言。当自己喜欢的爱豆受到了黑粉或者是网络喷子的攻击的时候,粉丝们就会用这句话来警告他们注意自己的言论。

  而福柯把“当个人吧”的历史,整整往前推了四五百年。

  在巴洛克之前的历史中,在相似性被批判以前,“人”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人”只是所有自然存在物中的一员。人通过语言和文字给所有的存在物做上标记。这些通过相似性组织的标记和符号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封闭的知识系统。所有已知的存在物,都被已知的词所标记。这是一个恐怖的同一性的世界,因为所有未知的或新生的,也将根据相似性,烙上已知的词作为标记,所以在巴洛克之前的历史时期,没有任何新知,所有“不同”或“混乱”带来的可能性,都被同一性和相似性消弭了。

  巴洛克以来的启蒙运动,批判了古典时期,相似性统治下的知识体系。所有这些被相似性烙上标记,分门别类关押在一间间打着不同标签的牢房中的物被重新审视。“人”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也被重新审视和批判。关于“人”的科学也就是是人文科学的研究内容。“从此,文本不再是符号和真理形式的组成部分;语言不再是世界的形式之一,也不是有史以来就强加在事物上面的记号。” 词不再是标记和符号,而变成了工具,分析已知的存在物,解释物背后隐藏的'真理’。

  福柯的《词与物》通过对人文科学的考古,发现了语言文字与自然存在物之间关系的变化,也就是词不再作为通过相似性分辨和标记存在物的符号,而变成了分析存在物的工具。这个变化的时间节点发生在巴洛克时期,人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和被研究的对象,也被重新分析和审视。“人”的概念的短暂历史的发现是一种提醒,提醒人们,忘记了对相似性的批判,忘记了对每一个概念不厌其烦的审视和批判,很有可能,独立的“人”也将被相似性、同一性和集体性的浪潮抹平。

  所以,真的,“当个人吧”。

  《词与物(修订本)》读后感(五):对于福柯《词与物》新版中译本某些翻译错误的讨论

  今天总算花了二十多天把《词与物》的英文版读完了,算是边对照着这本新版的中文版《词与物》边看完的。就算我已经认真读过一遍02年中文版的《词与物》,但是再次读完还是花费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可见这本书是读来极为费力的。

  我就不讨论书中内容了,因为要透彻讨论的话,其实是可以写成一本书了。而且我也觉得很奇怪,福柯在书中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但是至今为止还没有什么人能把福柯的问题比较好的解决,就算是最微小的发展我都没有了解到。倒是由此衍生出来的discourse 理论倒是听说有不少发展(虽然我也没有具体了解过)。

  总的来说,这本书翻译的并不能说是糟糕的,其一这本书本身就是极其深奥的,翻译起来确实有很大的难度的,如果你读过英文版,你就知道这本书里的大部分语句都是从句套从句,指示代词也是使用过度了(很多时候要搞懂指示代词的意义都要花上一段时间),而中文版来说就我观察并没有发现犯弄错代词意义的问题;其二福柯使用了大量的比喻(用来解释认识型),而且引用了大量各个领域的词汇和一些历史上的词汇,所以很容易犯翻译不准确的错误。但是,我还是要说就新版来说并没有改正一些比较显然的错误,这点确实是译者的过失。我自己就发现了一些名词翻译的错误和一些不准确的地方(事实上还有一些句子翻译的并不准确,但是因为我看的是英文版,所以很多时候只是直接读英文版的内容,只有遇到看不太懂才会求助中文版)。下面我就来谈谈这个问题吧。

  1. P390 "上帝的死亡与末人显得是局部相联系的“,原句”the death of God and the last man are engaged in a contest with more than one round" 应翻译为:上帝和末人的角力是超过一回合的比赛

  2.P382 第三行 “迁移”翻译的不对,原词“transference", 这个是精神分析领域的专有名词,应翻译为”移情作用“。有兴趣的人可以查一下维基百科英文词条的“transference”,“ is a theoretic phenomenon characterized by unconscious redirection of the feelings the first person has about a third person".

  3.P380 倒数第七行 ”它几乎不能接近它们时“ ”接近“翻译的完全不对,原句是” it has scarcely any means of reaching" 在福柯的语境中,如果翻成“接近”的话,意义正好完全相反了,因为福柯的意思恰恰是可以接近(the nearest) 但却不能到达。

  4. 还有就是贯穿第二部分的‘起源“(origin)能不能翻译成”原点“,这个我觉得更形象而且可以避免一些误解。

  5.P325 ”人们想要为了先验而衬托出人身上的经验“ 原句 ” make the empirical, in man, stand for the transcendental" 这边应该是翻译反了。

  6.P323 第十行 “或多或少难以战胜的幻想”, 原句“ more or less easily vanquished illusions" , 意思正好相反。

  7. P306 第六行 ”游戏“,原词”interaction“,它其实是指代”function of literature" 和“modern mode" 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果翻成”游戏“不容易意识到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8.P195 倒数第二行 ”时间只从内部介入“,原句”time intervened only from without“,意思正好相反

  9.P185 第五行 ”货币布满纹路的流通“ 原句” the venous circulation of money"

  “金属就在第二级的,现在是静脉的流通” 原句“ in its second, arterial circuit"

  首先,”arterial“是动脉的意思,翻译翻反了; 而根据上下文,这两个过程是对立的, 所以venous就不能翻译成”布满纹路的“, 而是”静脉的”。其实根据这之后对两种过程的描述,也是可以判断出来的。

  所以,这个中译本,还是有很多翻译错误的(其实应该还有一些没发现的错误,正如我所说,我跟多的时候是看的英文本,只有英文太难才会求助中译本,所以你会发现P150前都没怎么写, 并不是因为没错误,而是本身英文原文并不难)。所以,我建议大如果想深入理解,还是应该看英文版或是法文原版。

  英文版还有一些别的好处: 1.中文版中有些如“History"是可以翻成大写历史的,但是如”Ocean" 翻译成大写海洋的话就会很成问题,所以译者很多时候有些大写的语词就没翻出来,但这很影响理解,因为福柯讨论大写之物时就是在讨论 Classical Thought之后的认识型,所以很多的关键信息就看不见。

  2.还有就是英文中有些强调句和从句其实翻成中文很晦涩,但是在英文的语境下是非常顺畅的,但是一到中文的语境就变得支离破碎。而且在英文中可以看的很清楚的行文逻辑(这点可以由强调句和从句,倒装保证)在中文中是很难看清楚的。

  3.还有就是文中有些英文词可能是相同的,但在不同的中文语境中会被翻译成不同的中文词,这就可能影响对文章整个逻辑连贯性的理解。而相反的,一些有明显的不同的意义的词在中文中也会被翻译成同样的词,例如man 和 human(或者human being)都是“人”的意思,但是意义却完全不一样,man表示的是那个由劳动,生命和语言限制的实证性的人,human being 表示的是作为存在的人,也就是在”人“(man) 未被创造之前的人(human being),所以人之死是 the death of man(而不是 the death of human being)。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