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寸缂丝一寸金,中国人最顶级的奢侈品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一寸缂丝一寸金,中国人最顶级的奢侈品

2020-05-08 08:02:01 作者:礼节君 来源:有礼有节微杂志 阅读:载入中…

一寸缂丝一寸金,中国人最顶级的奢侈品

  寸金难买寸缂丝

  --

  缂丝是中国最顶级的奢侈品,与杭州丝织、永春纸织、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四大家织」。2006年,缂丝工艺进入国家「非遗」,三年后,又升级世界「非遗」。缂丝是一种经彩纬现花纹,具有缕刻之效,且富立体感的丝织工艺。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即纬线穿通织物,用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别挖织,使织物上的花纹与素地、色层之间渐变出神似刀刻的断痕。

  缂丝兴于唐代,起源可能早在汉代。直到宋以后,缂丝技艺发展壮大,至清代,缂丝业中心移至苏州,缂丝所用纬丝已有6000种颜色,采用缂丝法临摹的书画作品,工艺精湛形象逼真。有三个突出特征:一,缂丝作品大多为集体创作;二,创作极费功夫时间;三,缂丝作品的艺术观赏性极高。相比其它艺术品,缂丝极少出现赝品,甚至于仿制都是天方夜谭

  缂丝养成

  --

  1939年,我们的主人公王金山生于普通庭,自幼受苏州文化熏陶,8岁时学习书法绘画在校期间一直是出黑板报能手机缘巧合中,年仅17岁的他成了苏州刺绣工艺生产合作社成员。初期,他对缂丝很是陌生,稍有了解后,他才兴趣陡增并拜老艺人沈金水为师,踏上了自己的缂丝之路。

  沈金水是当代缂丝名家,他曾为慈禧皇太后缂织袍服。小王入门后刻苦钻研,为熟络工艺,索性搬进社里和师父同食同寝。数月余,勾、戗、结、掼等缂丝技法了然

  技艺渐进的王金山深知缂丝、书法、绘画等艺术是不分家的。于是,他又投师顾仲华、辛稼、徐绍青等知名画家门下深造。功底不薄的小王在沈老的引导长驱直入,不久就成了社里的缂丝能手。由他独立完成的首作《白头翁·竹雀》图画精准层次鲜明,接连织制的十幅都售卖一块。制作的《采桑图》也在1962年的“苏州工艺美术展览”中崭露头角

  未来的巍然大宗

  --

  缂丝工艺易学难精,三年五载也只能略有小成。直到满师的五年,王小师的作品都显得有些「小家子气」。虽然缂丝的工具不外乎梭子、拨子、缂丝机一类的平常物件,但是工艺繁琐至极。十几道工序暂且不表,织造时,艺人先在经面上勾出图案,而后不停地换着梭子来回穿织,丝丝缕缕,「扯不断、剪还」。

  后来,已是登堂入室的王大师开始探索路子,着手创作大幅作品。他还到沈阳博物馆、北京图书馆、故宫博物院等地参观学习,更博览《墨缘汇观名录》、《鸡肋篇》、《小片织成图集》等史籍,观摩唐以来的诸家真迹,从中了解缂丝的源流演变、各朝代风格,这大大增进他对古代缂丝的鉴别能力,俨然成了权威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前身

  --

  1963年,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吴仲来苏州,邀请沈金水赴京复缂宋朝名家沈子蕃的作品,但因沈老古稀之体,不堪舟车劳顿。重任落到王金山身上。

  复缂时,王大师反复对照原作、精心配色、分析其经纬密度、制定织造顺序、打制小样织造。落机后又稍嫌古韵不足。因而,他又请教故宫的织绣专家,对比古缂丝样品:古缂丝因年久而失去光泽、风化陈旧。于是,王老大胆加工复缂的作品,直至呈现出一派古旧气息的《梅花寒鹊图》出现在人们眼前。

  「绞花线」技法

  --

  在故宫工作的三年,王大师的缂丝艺术实践也正如日中天。1966年,王老与人合作完成了毛泽东的七律作品《长征》。后来,在他指导下又耗时两年缂织了一幅高2米、宽8米的《西江月.井冈山》作品,他独创的「绞花线」技法,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润之书法的意境与韵味。作品送到北京后,好评如潮,被陈列在毛主席纪念堂西大厅。

  日与岁去,王老的技艺也越发地炉火纯青,传统的缂丝在他手里花样迭出。1982年,他又创作出双面三异(异色、异样、异织)的缂丝作品。经精心研究、反复试验而成的《牡丹·山茶蝴蝶》第一次突破了「纹色正反如一」的传统技法。该作品一面是牡丹,一面是山茶花;又一面蝴蝶,一面尾叶栩;印章一面是「缂丝」二字,另一面又是「王金山」。

  冲破缂丝艺术千年的传统框框

  --

  1984年,他的另一幅「两面三异」的作品《寿星图》面世。其作品正反两面的底色、图案、印章各不相同:一面是画家任伯年的寿星,另一面是吴昌硕的篆字「寿」。王老的首创为缂丝工艺拓开了新路径,亦终结了缂丝图案两面一致的常态、冲破了约束缂丝艺术一千多年的传统「规矩」。

  创新之余,还修缮残旧的缂丝作品。2004年,破损严重的乾隆缂金十二章龙袍在他手里再现了皇家气派,故宫博物院专家们慷慨地给他戴上高帽:顶级缂丝大师。2010年,由他复缂的《梅雀图》被中国丝绸博物馆永久收藏。

  献身缂丝工艺

  --

  身为缂丝界的梁朝伟,各种盛誉从未间断。纵观王大师一生,8岁启蒙,17岁全身心投入学习缂丝,现今77岁的他正好在自己的缂丝之路上兢兢业业地渡过了一甲子的光阴。他见证了缂丝的潦倒、兴盛、衰落,缂丝也陪伴他走过青春、壮年、垂暮。一部《王金山传》就成了一部缂丝代史。

  令人敬佩不已的是,他在繁忙的缂丝艺术实践和义务活动中,仍不忘总结经验,撰有学术文章数篇,于2013年出版《苏州缂丝》一书,还成立工作室,收徒、传授缂丝工艺,一心期盼着新时代的缂丝能再度兴盛。若是能看到那令他忧心的后继乏人问题也只不过是自己的忧天之思,他这个摆渡人也自会欣慰不已。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此处仅作分享

  · 今日互动 ·

  ^

  为传统手艺点赞!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