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阂
人与人之间总有太多的隔阂,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也一样,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
母亲是一个小气且爱唠叨的人,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翻来覆去地唠叨个没完没了。这不,早晨时,她又开始了。
母亲说放在晴晴姥娘家的衣服,怎么还不拿来,少了怎么办?我说怎么会少呢,都是些破旧衣服,人家又不是缺吃少穿的。母亲说那可说不定,那次你哥的一条裤子不是让谁穿了,也没有洗,不是及时发现不就沤了吗?我说穿一次就穿一次吧,也许是强子穿错了,还以为是他自己的裤子呢。母亲说他怎么会穿错呢,不是自己的裤子还不认识吗?还有那个用来装衣服的你哥买的那个绿被罩,拿来我可以装褥子的。我说那个被罩上次我找了,没有找到,下次我再找找看。母亲说你不会问问晴晴姥娘。我说我没有问,大不了找不到就不要了,又不是很值钱的东西。母亲说肯定是晴晴姥娘用了,也不说一声。我说谁让我们没地方,放在人家呢?母亲说,早知道这样还不如不拿来呢。我说不拿来,家里没人,在家被人偷了去,你就不这样说了。母亲说放在她娘家也是该的,蓓蓓上学还在我们家吃饭呢?我说人家也不是白吃,不是也时常给些东西吗?母亲说,那够她吃的吗,还是你吃亏。我说吃点亏不也是应该的?母亲说……
自父亲去世后,母亲离开故土和我与妻生活在一起后,经常不断地这样唠叨。
我也时常提醒自己,母亲年纪大了,有孤身一人,形单影只,人生地不熟,我作为母亲唯一的亲人,平时上班忙,白天不在家,只有一早一晚吃饭时陪母亲说句话,母亲心里一定有很多话,却无人诉说,心里肯定闷得慌,她要唠叨就随她便吧。然而,我却做不到。每次母亲唠叨,我总是忍不住,想劝慰母亲一下,遇事想开点。谁知说着说着就不自觉地提高了嗓门,很快就升级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结果,两败俱伤。母亲一副苦瓜相,我也板着脸,谁也没有说服谁,谁也没有退让的意思。最后,我只好使出杀手锏——不说话,然后默默地走开。只留下母亲一人,孤独而忧伤。
母亲怎么了,还是原来那个生我、养我、疼我、爱我、怜我的母亲吗?每次与母亲争论后,我都会不止一次地问自己。
记忆中的母亲勤劳、节俭,是一个为了她的儿子牺牲一切也心甘情愿的女人,尽管那时的母亲也有些小气,也有些唠叨。
母亲几乎没有赶过集,只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曾跟母亲去集上卖过一次鸡蛋。那时,我家养有几只鸡,春暖花开的时节,每天都能从鸡窝里捡到几枚鸡蛋。母亲想着法子让我吃,我却好像与鸡蛋天生有仇似的,说什么也吃不下去。母亲能吃却舍不得吃,父亲也一样。那天,父亲大概是忙地里的活,母亲没有办法,只好亲自出马。母亲用手绢包裹了一大兜鸡蛋,换回了几张皱巴巴的毛票。还没等我开口,母亲就拿出两张给我买了了一个热乎乎香喷喷的肉合子,我一口气把它吃了个精光。见我狼吞虎咽的样子,站在一旁的母亲笑了,好像比自己吃了蜜还要甜。
从我记事起,母亲与父亲的关系就不大好。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每次争吵的导火索几乎都是母亲。原因也很简单,不外乎家中无足挂齿的生活琐事。什么父亲卖东西比别人便宜了一分钱,而买东西又不别人多花一分钱。每当父亲在集上做些小买卖,十有八九都会招来母亲的唠叨,有时一唠叨起来就是好几天,连我耳朵听的都起茧了。幸亏父亲脾气好,不大与母亲争辩什么,任凭母亲不厌其烦地说个不停。
然而,母亲对于我的学习,不管成绩是好是坏,母亲却从未唠叨过半句。即使高考失利那年,我曾信誓旦旦地向母亲保证过我是可以考本科的,没想到,高考时成绩一落千丈,分数仅过专科。母亲知道后,不但没有批评我,反而安慰我,说专科也挺好的,你不是说专科还可以升本科吗,只要你考上,不管家里再苦再难也要供你上学。听了母亲的话,我既感动又惭愧。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并没有如母亲所愿,只是做了一个平凡的乡村教师,却从未听母亲唠叨过什么。
我所在的是一所乡村中学,离家有70多里路。我每次回家,常花个一二十块钱,买只白条鸡或是二斤猪肉带回家,因为我知道母亲会过日子,平时舍不得吃肉,我想借此机会让母亲吃点荤,改善一下生活,这样对身体有好处。但每次都会招来母亲的一阵唠叨,说肉这么贵,你又没钱,吃了也没有用,买这干啥。我知道母亲的脾气,不说话,该吃吃,该喝喝,一会儿她自然就没事了。返回学校时,母亲总是忙不迭地为我装这装那,吃的、喝的、用的,只要是她认为我能用得着的,都会一一让我拿着。我再三对母亲说,别装了,学校那边都有,再装我就带不了了。但我的话母亲似乎是没听见似的,依然如故。直到我真的急了,生气地对着母亲大声嚷嚷时,她才不得不停下来,失望地看着我,什么也不说,然后默默地走开。 由此可见,母亲的小气和唠叨都是对自己和父亲的,对于我,又何曾有过半点的小气与唠叨?
就这样,从小到大,母亲把她一生全部的爱都给了我,给了我这个她认为是有出息的儿子。
前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去了一向身健体康父亲的生命。孤苦无依的母亲随我来到学校的家,由于远离故土,腿脚不好,再加上丧夫之痛,母亲的心情一直不好,脸上整天阴云密布,不见半点阳光。幸好妻子通情达理,理解母亲的苦衷,婆媳相处还算是风平浪静。
如今,母亲老了,不能再劳动了,到了我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时候了。每天我都会这样告诫我自己。然而,对于母亲的唠叨,有时我还是禁不住与母亲挣得面红耳赤,然后是无尽的沉默,甚至在心里还责怪母亲不能好好地理解自己。
我怎么了,在母亲最需要我帮助和抚慰的时候,我怎么能如此对待母亲呢?我真的不想与母亲争吵,我该如何才能消除与母亲之间的隔阂呢?
我想孝顺母亲,让含辛茹苦的母亲在她有生之年能吃的好点,喝的好点,心情愉快点。我多么希望母亲能够放手过去,也不要纠结于未来,过好当下每一天,安度晚年。
然而,我越来越发现,在有些问题上,我很难说服母亲,母亲也很难说服我。我常常为此痛苦不已。记得去年麦收后,我刚从老家回到学校的家,第二天还准备去服装厂打工。吃过晚饭,陪母亲说话,还没说几句,母亲又开始唠叨起家中那些斩不断理还乱的陈年往事。我一听就有些烦,说她都已说了n变了,不说行吗,我也很忙。母亲说她一想起我说的那句话就生气,生气就想说出来。我说你不生气好吗,连我什么时候说的那句话都记不清了,你还在为它生气。母亲说你说都怨我,我生病家里人不来看我也怨我,叫人家评评理,看怨谁?母亲不依不饶,声音中夹杂着愤怒。我只好什么也不说。瞬间,一滴热乎乎的液体滑落脸颊流进我的嘴里,咸咸的,我心里刀搅般难受,为母亲,也为自己。
这时,我突然明白: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生命都是孤独的个体,人与人之间本质上是无法沟通的。最亲近的人之间,其实就像是两列并行的铁轨,纵使彼此相守相望,却永远都无法相交。正如夫妻,可以心心相印,如影随形,如胶似漆,每天都睡在同一张床上,每个人却做着异样的梦。
我想,不管是悲是喜,是残酷还是温情,这就是人生。
如果有一天,我们一个个都变成了水晶人,玲珑透明,同床同梦。人与人之间没有了误会,没有了猜疑,没有了隔阂,这个世界还是我们想要的世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