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好的朋友》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最好的朋友》经典观后感集

2020-05-17 22:34: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最好的朋友》经典观后感集

  《最好的朋友》是一部由马丁·迪乌斯执导,安杰洛·穆蒂·斯皮內塔 / 劳塔罗‧罗德里格斯 / 吉列尔莫·普宁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最好的朋友》观后感(一):我与荆棘,隔着一片海

  lolo其实是个很平庸学生,踢足球最后一个要他,喜欢女生也因为他的谨慎另觅别人。

  但是平庸的人心却更加细腻,因为有太多舍弃包容,所以才更能体会出每个人不易

  从父亲叫他“监视”caito起,lolo就开始了他的怜悯。他会向父母袒护caito,因为他见证了caito的沉重经历,因为他知道怎么讨好父母,怎么做一个乖小孩,而caito不会。

  每个人的父母都或多或少的对自己喜欢的人有所偏见然lolo的父母做的够好了,可还是抵不过caito的不羁,他是个没人疼爱的小孩,自然不会lolo的规矩。但是,当最终灾难来临时,caito选择离开,他也想留下尽量美好一面

  我该拿什么去挽留你,你陷入荆棘,却伸手难及。

  《最好的朋友》观后感(二):最好的朋友,最特殊情感

  一个多月前就一直很期待这部电影,很想知道两位主演之间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但是看完之后却又感觉整部影片太多的遗憾

  影片前期一直从侧面告诉观众男主其实就是一个正在纠结性取向青春男孩一方清楚自己喜欢男生,另一方面却又不愿接受。而影片中期将重点放在了两位主演的情感线上,彼此互诉心事,彼此相互依靠。那段每天清晨的陪伴篝火旁的一个轻吻,真的是甜到我心里。影片后期则将重心再次放到现实,对于男二来说终将要面对自己原生家庭遗留下来的问题,分离是不可避免的。

  不过影片开放式的结局也给观众留下了遐想空间也许终将有一天他们会再次相遇,而那时的男主不在困惑自己的取向问题,那时的男二也卸下了原生家庭的包袱,他们可以无所顾虑的在一起。

  同样让我欣慰的是当母亲察觉到男主对男二的那一份特殊的情感时所说的话:“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都能接受,我和你爸已经讨论过了,毕竟你一直没有交女朋友”。当中国家长还在因为学业问题禁止孩子过早恋时,国外的家长却因为自己的孩子一直没有谈对象考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同性恋,并提前做好了心里准备。而这样的事在中国,几十年可能都不会发生,我只想说太过悲哀

  《最好的朋友》观后感(三):朋友就以足够

  我并不是要给这部电影五颗星,而是看了后所产生共鸣

  影片快结束时,脑海出现了另一部冰岛的电影《心之石》。类似题材,同样的隐涩,里面带有象征意义的石,立马让我同影片中的Caíto联系起来——用坚硬的外壳将自己保护起来。相比《心之石》中色彩的暗示,眼中情愫的深情流露,以及明确表露出的情感,《最好的朋友》也就仅仅停留在朋友层面,看到的是Lorenzo的一味否认与Caíto口中的兄弟。充其量,只是部小清新的性启蒙电影。

  但是,总是会有但是的。朋友就以足够。你会时时地想念她,想要把遇到的一切跟她分享,你会在脑海里计划每个假期的旅游,与她走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你是那么的爱她,从不会怀疑她对你的爱。前天与她小小地聚了几天后分离到家,看到她写的一段文字——原来友情也有七年之痒(算了算,我们真的认识七年了),这次旅行感觉小E(我)不是特别开心...后面的在此变不再赘述。是的,爱情,友情,亲情各种各种,总是会有这样一个阶段。所以看到影片中Lorenzo为Caíto做了种种事情时,不得不想到她,想到每次我也是这么任性,不负责任。还好,一路走来有她在身边。

  所以,即便只是朋友,也是我生生世世修来的福分。

  《最好的朋友》观后感(四):《最好的朋友》只论感受,不论好坏。

  漂亮懂事温柔体贴的洛伦佐太让人着迷了。妈妈看似严厉却同样温柔和善解人意。 在怀疑洛伦佐是不是爱上凯多之后,选择和爸爸沟通,温柔的询问,告诉洛伦佐可以相信她,也同样用坚定而温柔的行为让洛伦佐可以相信她。 在那一刻,我看到了洛伦佐和妈妈身上共有的包容、接纳、温柔和让人安心的力量,这太难得太难得了。 而凯多生活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家庭,父亲吸毒,继母对他极差,而亲生母亲得了精神疾病离不开外祖们的照顾。

  继母有个儿子,而影片的最开始,正是因为凯多用铁棍打了继母儿子的头被他父亲托给自己的好朋友(洛伦佐的父亲)照顾。 在凯多在洛伦佐家庭生活的这一个多月里,洛伦佐和他的家庭成为了凯多生命中的某种救赎。 “我不想再让你们失望了,你们都对我很好。” 只是,我们都会为曾经的冲动付出代价,凯多选择了他认为“不得不离开”的离开。 洛伦佐偷偷轻吻了凯多的侧脸,是青春萌动克制纯情的爱意,妈妈问他,你是否爱上了凯多的时候,他说,“我没有爱上他,我只是同情他。”但同情,也可以变成爱不是么?

  在洛伦佐的亲吻过后,凯多只是笑了,笑得开心,给了洛伦佐一个深情的拥抱。我不知道这里面是否有暗含爱意的深情,但这个拥抱让人觉得暖心。

  最好的朋友,你是我最好的朋友。究竟是洛伦佐是凯多最好的朋友,还是凯多是洛伦佐最好的朋友呢?

  《最好的朋友》观后感(五):最好的青春遇见你

  2018年,是同性电影比较高产的一年,除了今天推荐的这部,还有《爱你西蒙》、《好朋友》、《我的冠军男友》、《小小巨人》、《哥哥》等,平均评分都在7分左右。《最好的朋友》是阿根廷的同性影片,片场90分钟,豆瓣评分7.1,讲述了两个青少年互生好感的故事,影片拍摄的比较隐晦,他们之间到底是友情还是爱情,观众自己说了算。Lorenzo一家四口过着平静的生活,与其说是平静倒不如说枯燥无味,Lorenzo性格内向害羞,在学校没有什么朋友,年纪轻轻就似乎对生活失去了激情。有一天,父亲朋友的孩子Caito来他家借宿,Caito是个有点放荡不羁孩子,破碎的家庭塑造了他坚毅的性格,可以说不是父母喜欢的那种乖孩子。就连Lorenzo的父亲都告诉Lorenzo要监视Caito,不要留他自己在家里。Caito是个不太好命的孩子,生病的母亲和再婚的父亲,继母还将他和打拳击的儿子放在一起,并且还要收取房租,受到排挤的Caito将拳击手儿子用铁棍打进了医院。可以看出,Caito表面的坚强都是对自己的保护,以至于在醉酒后的他会崩溃大哭。哪怕是半夜回家也不觉得有什么异常,因为在他的观念里,没人会等他回家,Lorenzo的父母出去找他,太多的关注也让他觉得很不自在。也许是对友情的渴望,Lorenzo开始有意无意的接近Caito,他们一起骑车、一起聊天、一起踢球、睡在一个房间。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Lorenzo对Caito的好感,用自己攒下的钱,给Caito过生日,可是Caito对Lorenzo更像是友情,在别人都歧视自己的时候,只有他愿意真诚相待。影片中最欢快的片段,就是两个人骑车出去旅行,一路的风景美不胜收,Lorenzo对Caito的感情开始升温。也是在这次旅行中,两个人坐在篝火旁互相表白,说了一句I Love U,但也只是面颊上的轻轻一吻而已,可是从Caito的微笑和他拉过Lorenzo拥抱来看,怎么看都是对自己兄弟的拥抱,也许存在着好感,但是却还没有勇气承认。后来,Lorenzo的母亲从Lorenzo穿衣的细节和对Caito的方式看出了端倪,并安慰他没有什么大不了,表示可以接受,这一点看和《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有些类似,都获得了单方家长的认可。影片的结尾是开放式的,Caito的继母找上了门,Caito怕连累他们一家选择离开,虽然Lorenzo一再挽留,可是Caito还是走了。是友情还是爱情,可能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但是对于主人公来说,这一段都会是他整个人生中不可消逝的美好回忆。

  《最好的朋友》观后感(六):最好的年华,最好的朋友

  青春的情愫总是让人意犹未尽。纤细的书虫Lorenzo遇上棱角分明的街头男孩Caíto,两个处于世界两级的男孩之间产生的联结是整部影片的线索。片中有两处拉扯胳膊的片段:在到L家的第一天晚上,C去酒吧喝得酩酊大醉,L将他扶上床后,他放声大哭,在L将要离开房间的那一刻,C猛然拉住了他的胳膊;第二次是在片尾C决定离开L家,L不舍其离去,轻轻拉住C的胳膊想挽留。

  高甜时刻出现在1小时2分20秒,这是他们露营野外的最后一晚,L在C的引导下第一次被大麻催眠。将暗的天空下,金色篝火的映衬,湖边波浪的伴奏,L吻向C的脸颊。C将自己最脆弱的一面展现给L,L一次次在父母面前袒护C。每个人的行为,都是有自己的缘由和无奈,只看到表面的现象不免会行为偏激。

  C的离去,让人心碎。他将为自己之前的冲动之举付出代价,还是浪迹天涯?我们不得而知,但是L的思念将会是悠长而美丽的。

  本片中,阿根廷南部的自然风光使人震撼。与《春光乍泄》中的那种阿根廷都市的迷离,忧郁之感不同。本片呈现出一种充满阳光的透明质感,那条通向远方森林的公路两边有郁郁葱葱的丘陵,有湛蓝的湖泊,远方是朦胧的雪山,两个背着行囊的少年在骑行。通过镜头,我仿佛也感受到了那微凉的清风拂过面庞时的惬意。

  我在想,多年之后当Lorenzo和Caíto回忆起这段金色的时光,一定是嘴角上扬的。

  谁知道该片的片尾曲,可以告诉我~

  《最好的朋友》观后感(七):你永远是我最好的朋友

Caito

  昨天在终于Youtube上看完了全片,自从几个月前看到预告片起就一直对这部电影充满了期待。但是看完以后,怎么说呢,感觉预告比电影本身好看,电影除了预告片展示出的情节外,并没有太多特别精彩的地方,也确实如预告片里说的那样:这是友情还是爱情,要你自己来判断。

  下面说一下我的一些个人看法(涉及剧透)。

  首先,我认为男主(小卷毛lolo)对男二(小狼狗Caito)的感情是爱情无疑,而Caito对lolo的感情应该是友情。男主lolo的性向在电影里面算是暗示的很明显了。男主在学校没什么好朋友,生活过得平庸,Caito的到来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这是两种完全不同性格之间的碰撞。lolo内敛,心思细腻,懂事,且处在自我认同的阶段。Caito不羁,重情重义,独立要强,生活遭遇着重大变故。他们都在电影里慢慢影响着对方。但是不同的是lolo爱上了Caito,而Caito把lolo当成了一个交心的朋友。影片最关键的一处情节便是他们坐在海边的篝火旁聊天,lolo说:你闭上眼睛。(当然不羁的Caito偷偷睁眼还被发现了,萌帅萌帅的),然后lolo亲了Caito,Caito也根本不意外的样子,看着lolo笑着说了句:I love you,man。lolo回:me too。Caito的那句I love you是那么地直男,而lolo的me too 又是那么地发自内心,这也暗示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影片末尾的矛盾集中爆发点,Caito因为在电话中知道打伤的继母的儿子死在了医院,因为不想拖累lolo一家不想成为lolo一家的累赘,选择了匆忙离开,lolo再三挽留说一起面对,但Caito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可能做这种会连累别人的事。影片的最后,Caito离开,之后lolo又去到了那些和Caito去过的地方,只是这次全都只有他一个人了,生活又过的和以前一样没有色彩。两位少年的未来没有定数。

  我很心疼Caito,明明还是个孩子,就要过早地面对这操蛋的生活琐事:妈妈重病在床,爸爸找了个对她不好的后妈,后妈问他要房租,还让他和后妈的练拳击的儿子住一起,Caito当然免不了天天被揍被排挤,最后忍无可忍失手把后妈儿子打重伤住院。一切的一切都不应该是他这个年纪应该承受的,所以他变得那么不羁,用不羁来保护自己,只有喝醉以后才会放下防备哭得像个孩子,连自己生日都不敢告诉别人,但是和lolo一起玩的时候他又能变得那么快乐,像个调皮的孩子。

  我非常能理解lolo,他经历的这个自我认同期我也经历过,我也爱上过好朋友,我也有过他在帐篷里对Caito说的那种就算很多人在身边伴我左右,但我还是感到孤独的感觉。大概这就是那种,有些事不能和旁人说,有些自我无法释放只能在内心独自承受独自消磨的孤独感吧。这让我想起珍珠的孕育过程,性取向和别人不同这一事实就像一颗砂砾,一直在我心中刺痛,但是我相信,总有一天会把它变成一颗光亮的珍珠。

  最后,爱上注定会没有结果的人,心碎在所难免,但重要的往往是过程,总得有个男孩,教你如何去爱。xxh,你永远是我最好的朋友。

  《最好的朋友》观后感(八):《最好的朋友》:韶华不为少年留

  公路上骑来两位少年。前边的反扣一顶棒球帽,三叶草撞色复古卫衣,藏不住的叛逆,后一位紧紧跟随,基本款灰色帽衫,乖巧邻家范儿,刘海被风拂乱。

  两人皆身负厚厚行囊,干净的脸上,嘴角微扬,似乎带着少年才有的某种倔强。天空流云淡淡,正一点点被阳光晕染,耳畔有风呼啸,仿佛穿透了画面,拂过眼前。

  逆风飞扬的海报让我有一刹那想起“像少年啦飞驰”之类的句子。画面定格的气场固然只与青春有关,却也不妨碍观众去追念——大概以这种情绪观看阿根廷影片《最好的朋友》(Mi mejor amigo),才能体会到若有若无之间,一种“韶华不为少年留”的微妙感受。

  粗看之下情节似曾相识:沉默少言内心丰富的男孩A,忽然来到家中寄宿的男孩B,同为配角戏却不少的父母C、D,懵懂之间忽然生发的情感体验,故事发生地都在美得不像话的僻远小城……在《用你的名字呼唤我》里,也有大体类似的架构设置。

  与其说这是一部LGBT电影,不如把它严格限定在少年成长的意义范畴,剥离有色眼镜仅仅关注影片本身。这样说来,似乎只是年少回忆里一段寻常往事,忽然来到家中的朋友打乱了生活的正常节奏,他迥然不同的成长背景将你吸引,打开了一扇窗,窗外景象纷纭。

  “吸引”不等于“爱情”,后者也并非前者的必然归宿,二者仅仅具有近似的情感体验特征。是朋友之间的吸引,吸引的理由可以是单纯的好奇,毫无疑问各自成长经历造成的距离和神秘广泛存在,问题在于对这些东西的探寻应该采取怎样的姿态。

  青春期少年荷尔蒙涌动,困惑面前,总要千方百计找寻问题的答案。一个比较重要的暧昧问题在于,男孩A是否是gay?他自己纠结其中,影片里的不少线索也在向肯定的方向暗示:喜欢大量的严肃阅读、弹吉他只偏好古典名曲、对运动不够热衷……看起来,答案不言而喻。

  从刻板印象入手的推论存在武断的可能。怎么可以对一些事实选择性失明?比如男孩A与女同学的情感线,偷尝禁果的戏份也是某种程度的身份暗示,这大概是两人的第一次,事后两人的互动如同情侣,看起来初试云雨体验显然不坏。这样说来此前的答案需要质疑。

  或许更合理的解释是,男孩A因为对友谊的极度渴求而对男孩B表现出了亲近,B的出现并非要迎合A的情感反应,只是让A在惯性人生的轨道上看到了另一种友谊的可能。完全陌生的成长背景催生了“吸引”,让A对B产生超越友谊的同情。

  又要如何解释野营地那堆篝火旁的一吻呢?那场景出奇的干净:A让B闭上眼睛,蜻蜓点水一样啄了下脸庞,脸上映照着跳跃的火光,“我爱你,兄弟”,“我也爱你”,兄弟般相视一笑,伸手拥抱,拍拍肩膀,少年友谊在夜幕下升华为某种更坚固的情感联系,仅此而已。

  因为理解,所以珍惜,这是“吸引”,不是“爱情”。与《用你的名字呼唤我》一样,影片也有个开放式结局,两位少年终于分离,唯有成长的插曲回荡在面朝大西洋的世界尽头——阿根廷巴格塔尼亚地区的绝美风景,记录了少年伴随困惑的青春记忆,正是这些与韶华同在的宝贵瞬间,让我们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最好的朋友》观后感(九):《最好的朋友》只是在讲青春期男孩间的微妙友谊吗?

  《最好的朋友》看上去是在处理青春期男孩之间青涩微妙的友谊,但实际上去关系与控制。

  Lorenzo家里来了一个大男孩Caíto。这有点像泰西内的《那年我们17岁》。虽然泰西内在同性恋议题上加入了种族、阶级等因素,其实两个男孩之间的互动是相互的,他们在性倾向上的启蒙也是相互的。他们在经济上是不平等的,但是他们找到了关系上的平衡。

  《最好的朋友》几乎在同性恋议题上浅尝辄止,两个男孩之间的关系也只是限制在微妙的友谊范围之内,没有进一步发展。或许这就是导演马丁·迪乌斯想要表达的主题。他们本可以进一步发生关系,但是,因为规则的束缚,错过了。

  他们之间是不涉及性倾向的启蒙的,连接吻的戏都没有,遑论青春期的性爱了。Lorenzo的初次性行为是和女孩发生的,这可能在他认为最正确的规则之下了。两个男孩之间,只是清晨起床,Lorenzo用脚去调戏Caíto的脸,逼他起床,算全部电影最色情的地方了。

  其实,这部电影有点像同性恋版的《艳贼》,中产阶级驯悍记。尽管希区柯克常常引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在他的电影中,但是《艳贼》中的弗洛伊德还是叫人极其不耐烦。但是有一点是极其迷人的:那就是男主角试图以举止上的规范,来约束和纠正人性上的原始般的混乱。寻根究源,我们能从一个人的过往,找出他为什么会是现在这样叛逆和混乱。

  中产阶级的规则是重点。《最好的朋友》中,决不可忽略了有控制欲和焦虑症的母亲的形象。《最好的朋友》说的虽然是友谊,但是Caíto这个有着种种混乱生活的大男孩,在一步步接受着Lorenzo的改变。而Lorenzo也在Caíto的风采中,小心翼翼享受着越界的美妙。当然这一切都是在母亲的可控范围之内。

  Lorenzo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虽然在阿根廷的这个风景秀丽的小城Patagonia,谈不上真正的中产阶级,但是,他们的生活仪式化的内容,也跟全球整齐划一的中产阶级家庭很类似。中产阶级家庭有它完整的一套规则:对安全与财产的重视,家庭秩序的建立,个人主体价值观的表达,等等,在这个电影中的家庭细节里,都得以展现。这个家庭也有着严格的作息,母亲对孩子的安全充满了焦虑,她就是因为父亲的朋友吸毒,才决定全家搬到这个僻静的地方,重新开始;父亲在告诉Caíto财产的重要性;Lorenzo喜欢读书和谈古典吉他……Lorenzo说:“你学会弹奏古典吉他,什么歌学起来也就不难了。”Caíto说:“可是你现在还是什么歌都也不会弹啊。”前者试图在学习规则,而后者不过是想享受片刻的人生。

  Caíto就是在被浸润在这样的环境中,一步一步开始调整自己之前形成的混乱。他的父亲就是因为没有节制,走上吸毒的路,给Caíto的整个青春期蒙上阴影。Caíto跟继母的关系不好,又受到继母的儿子的虐待,他试图反抗,用铁条袭击了继母儿子的头部。这也就是他被送到Lorenzo家中的原因。父与子都是不节制的典型。而节制几乎是中产阶级最大的美德了。这种美德其实在Lorenzo的一家能够得以集中体现。

  Lorenzo严格遵守着他相信的价值观:Lorenzo告诉Caíto,我并不是指责你,而是你的暴力袭击,是不对的;这里的海水是不能下去游泳的,因为有旋涡,淹死过三个人;或者是天气太冷;他们宿营的时候,火是不能生的,因为森林里禁止明火;他虽然知道大麻,但是知道大麻是决不能吸的;他们说好了出来宿营一天,就不能不遵守时间;即使是早餐这样仪式化的事情,也要准时起床。有一个小细节,看着非常温馨:Caíto在Lorenzo父母的鼓励下,找到了工作,为了不迟到,Lorenzo硬把Caíto从座位上拉起,让他去上班,还不忘给他嘴里塞上一片抹了果酱的吐司。他像一个妈妈照顾儿子那样,让Caíto遵守规则,背后的妈妈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出家庭中试图容纳、试图改变的戏码,是走向光明的。但实际上,导演在冷静反思中产阶级价值观,这主要体现在Lorenzo与Caíto之前的关系,Lorenzo和母亲之间的紧张关系上。两个小男孩之间互相启蒙,建立起微妙而对等的平衡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始终也就约束在友谊的范畴之内。这种“最好的朋友”的友谊,带着强烈的忧伤的底子,其实也是一种控诉。而母亲轻易用她的艰苦和悲伤,就收买了儿子Lorenzo的同情和支持。

  Caíto无疑是充满性魅力的男孩子,体格健壮,会踢足球,打台球,游泳,身上好多纹身,充满了叛逆。可就是这样一个男孩,在Lorenzo这种文弱的男孩面前,突然自动矮了一截。可是,电影一开头就把Lorenzo塑造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男孩子。两个人在选各自的足球队友,结果只剩下Lorenzo没有人要。他和Caíto成了好友,自始至终都不平等,而可互补。他们之间是钳制与被钳制的关系。

  Caíto始终都是处于混乱状态,他的人生在Lorenzo的中产阶级价值观的审视之下,就是个错误。尽管他们之间正在一步步建立起更深切、更友好的关系,但是Lorenzo始终都站在道德的高点。因为Caíto始终都越界,并对此深感愧疚。电影的高潮,是两个男孩子为了钱,发生了争执。钱是Caíto自己挣的,保存在Lorenzo父亲那里,并给了Caíto一张收据。他们试图教会Caíto存钱。Lorenzo发现Caíto在父母的房间里试图偷自己的钱。他们发生了剧烈的争吵。Lorenzo一步步发现Caíto的背后的故事,其实并不容易。

  Lorenzo教会了Caíto规则。这同时也导致了他的离开。因为被Caíto袭击的男孩死在了医院。Caíto出于遵守规则,不想拖累Lorenzo一家,选择了匆忙离开。Lorenzo阻拦不住,他知道他的家庭可能无法再继续容忍Caíto的存在了。因为容忍下去,Lorenzo全家的安全都会受到影响。这是他焦虑的母亲完全不能接受的。他能有什么办法呢?他不会跟Caíto一起上演逃亡的戏码。在他清白而桎梏的内心,是容不得这种生死浪漫的。而且,生死本身毫无浪漫可言,这是他的中产阶级信条。尽管母亲跟他提到了同性恋,并认为喜欢上男孩子也并不是错,但是,他有更加重大的敌人,不是出柜这种小事那么简单。

  要知道,Lorenzo在母亲的影响下,都没有半点抵抗。电影《离别是美丽的》中,艾略特也喜欢上了一个直人小男孩,他们发生关系之后,他还试图争取对方的感情;《那年我们十七岁》中德米安直接对托马斯进行同性恋启蒙和肉体上的勾引。而Lorenzo的最大尺度,就是趁着火苗,面对大海,映着夕阳,在Caíto脸上轻轻吻了一下。

  Lorenzo重新来到他们宿营的地方,泪流满面。他肯定会想起他和Caíto在这里的那种种越界的美好。这里的水不能下,因为太冷,可是Caíto也试图骗他下去了;这里不能生火,他们也找到了办法生火;他们在寻找吸大麻后的美妙;他们只被允许出来一个晚上,但是他们仍旧在这里过了两晚。没准他从此以后在学习弹奏古典吉他的时候,也会试着先去学习几首好听的歌,去愉悦性情。但是无论如何,他和Caíto之间的青春萌动,是永远都不可能再追回来了。不管过去多少年,再提起当初那微妙的友谊时,他会不会后悔不再继续冲动一些呢?那样他们就不会仅仅是“最好的朋友”了。

  《最好的朋友》观后感(十):《洛洛》

  《洛洛》(Mi Mejor Amigo,2018,阿根廷)真的是像隐秘宝藏一样的电影,这种质感超爱,我能打到9.2分,上一次这样感觉的激动应该还是在《寻找梦幻》(Finding Neverland,2004,美国)。但和《寻找梦幻岛》不一样的是,《洛洛》能直接让我共情,而不是移情,同时对电影作者表达也有超多共鸣。

《洛洛》

  在同题材同人设类似故事表达上,这个片子有和《你存在的布鲁克林》(Brooklyn Village,2016,希腊、美国)一样的克制;也有像《离别》(Departure,2015,英国)一样的暧昧;同时现实和《心之石》(Hjartasteinn,2016,冰岛、丹麦)一样冷峻残酷,但又多了一份生活和清爽,并且可能因为环境里的景色和建筑,影片有一种独有的在紧张和静谧间恰如其分的节奏感。

《洛洛》

  整体故事和《大鱼海棠》(Big Fish & Begonia,2016,中国)等等此类一样,在深层的人物建构和母题上都十分类似,都讲述了一个附加懵懂情愫的“失败成人礼”,就最近的《少年的你》(Better Days,2019,中国)来说,是陈念和小贝在一种逃离主义式的哀默美感,对于成人世界同时具有的恐慌和盼望。和《洛洛》一样都是一种“彼得潘症候群”式的成长:在拒绝长大的同时,其实他才是在儿童世界中最成人化的——“我不用长大就可以对抗这个世界”,但彼得潘他要听故事,听成人世界的故事,害怕成长的同时又期待成长,但现实里没有人可以像改编自王朔的作品《看上去很美》(Little Red Flowers,中国,2006)里的方枪枪一样“拒绝答到”免疫于社会归驯,在林奕华的舞台剧《小飞侠彼得潘之机场无真爱》(Finding Loveless Land,2017,中国)里,就算是无限期的Delay,但Delay就只是Delay,终有一天要起飞,洛洛还是要面对现实,要搭乘前往梦幻岛班机的彼得潘终于改签到了薄情国。

《洛洛》

  在林奕华的舞台剧中也很好地探讨了为什么在此类故事中总会有青春爱恋的在场:一种在巨大孤独来临时,关于寻找同类的本能,寻求依靠和陪伴的幻想和现实的交织。詹姆斯·巴里的原著中彼得潘对温蒂说:“你答应过我不长大的”、“你要为我长大”,林奕华的舞台剧中彼得潘对所有人、对时间、对梦幻岛说:“我是那个一直在等待的人,你是那个随时来随时走的人”,掺杂在懵懂爱恋中责任、家庭、自爱、谎言、成长的巨大集合。《洛洛》里的洛洛同样在自我矛盾中逐步自我否定和自我接纳,遗憾归驯为在社会中正常“答到”的所有人一样 ,成为将梦幻岛藏在深处、改签至薄情国的一员。

《洛洛》

  有人说一部优秀的LGBTQIA+题材影片要看如果把人物关系换成普通男女关系后还是否吸引人,对于《洛洛》来说答案是肯定的,并且他还做到了我评判标准的更重要一点——如果不是这种关系则故事不成立。和《疾走马丁》(Kapgang,丹麦,2014)一样展现了一种性取向的自然选择性,在大的社会背景里,洛洛对于自己并不确定,以至于即使是妈对他说喜欢上一个男生也很正常的时候,他也否定说我没有,我只是同情他,不想说这个事情,甚至自己也考虑看心理咨询。在剧作和导演构思层面上来说,也做了一些选择性的考量——对于符合大众普遍接受的男女亲热部分进行了展现,对洛洛单方面的的暧昧情愫则十分克制,没有进行一种“奇观化”的视听,并在时空环境上做了许多文章,表演上也通过各种微神态细微地展现,除去影片高潮段落——趁着火苗,面对大海,脸颊上的吻——这种展现出真实自我轻轻越界的美好以外,其他最性暗示的镜头可能就是洛洛用脚踢他的脸叫他起床,这种克制的展现方式使得更加纯粹,甚至可以不强调这是一个LGBTQIA+题材,不标签不强调有时反而更加尊重。

《洛洛》

  洛洛就是在两人共同面对成人世界的涌入时,找到了一起面对可以互相依靠和陪伴的人,在一个对的时间喜欢上了一个不可能的人。“相配和相爱是两个事”,即使适合,在大的时局里,最后不是都能走到一起,《后来的我们》(Us and Them,2016,中国)讨论的就是这种矛盾,在《洛洛》中矛盾原因表层是两人的生活背景的差异,但内在的便是社会对于性取向的偏见与互怂,这便是我对LGBTQIA+题材所看重的如果非这种关系则故事不成立。

《洛洛》

  在《洛洛》的剧作中的所有角色人物弧光都十分完善,洛洛的父母的副线,通过不同视角,一点点交代地十分清晰,自我矛盾和对其他个体的反应都十分完整。甚至于洛洛的弟弟和他之间所展现出的互相依靠陪伴的感觉,和洛洛单方面情愫的那种互相依靠陪伴的不同之处,都通过一些细碎散文化的方式细腻地展现出来。在洛洛和男二两人关系的设定上,两人在一些方面十分相像,又在一些地方十分不同。洛洛生活在普世化的中产阶级幸福美满的家庭,和全球整齐划一的中产家庭一样:对安全与财产的重视、家庭秩序的建立、个人主体价值的表达等等,在电影中的生活景象中都得以展现,这也迎合了洛洛那种对规范的遵守,隐忍独立而不善于表达的性格。而男二的家庭背景完全不同,在类似北漂的环境中长大,在暴力压抑中成长,极度需要爱,但对别人给他的爱会排斥和不适。洛洛的规范和男二的混乱不断互相影响,但也是两人不断摩擦的原因。在过程中男二也在试图学习规矩,洛洛也学会享受片刻的自我。最后男二明白了规矩,接受了规驯,也导致了他的离开,他不能够再打扰洛洛一家人,洛洛的妈作为中产家庭普遍的焦虑角色,也必须把控住一家人的安全。要知道,洛洛在家庭的影响下,半点抵抗都没有,只能自己在沙发上哭,在男二推门回来和他告别的时候还要佯装坚强。洛洛在他那纯粹桎梏的内心,是不可能上演一段生死浪漫的逃亡戏码的,再说,生死本身毫无浪漫可言,就像崔健的词:“要是为了爱情,歌曲算个屁;要是为了生命,爱情算个屁”,这才是中产者们的一个可悲可怜。另一部同类题材关于离别的短片《戴维与斯图》(Davy and Stu,2006,美国)也是点到为止,很多时候离别是不容轻易打破的,现实里的约束也使得生活更加感人。就同《山河故人》(Moutains May Depart,中国,2015)所广泛展现和讨论的一样,“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不可避免的我们这是一个流行离别的时代,只是我们不会道别。

《洛洛》

  演洛洛的这个00后演员,人物塑造的那简直是,这种微操,简直是把人一直勾着。几个小点:看到男二脱衣服去游泳时候的那种掩饰很好的小鹿乱撞,在一瞬间又消失,变为对男二的生气;虽然洛洛知道不应该去寻求说“我对你这么关心,你为什么不怎样怎样”这种,但在树林中十分委屈的时候,还是爆发出来,说出来就后悔的那种微表情;即使是男二很过分,但洛洛总是先道歉,就那种因为暗恋两人的地位差距,那种隐忍慌乱自闭矛盾展现的淋漓尽致;影片高潮段落,洛洛亲后两个人的那种眼神视线的活动,就是各种关系、各种内心活动全都交代了。亲后两人的对白也是漂亮极的,男二主动去和洛洛说:“我爱你,兄弟”(好直男的),洛洛很小声的说:“我也是”,在声音处理上后一句基本听不见,都淹在以海浪为主的环境里,之后洛洛的各种小动作,都是在说,我知道你的意思,但我愿意相信另一种。很明确的,虽然是“我也是”,但完全不同,洛洛对男二来说就是朋友情感,但男二对洛洛来说明显更多。洛洛在意的事情很多,害怕的事情也很多,但他无能为力,只能接受,他害怕改变,害怕自己会变、害怕那个他会变、害怕错过、害怕遗忘等等等等,但现实就是害怕的东西就是那些最可能发生的事情,并且他所害怕在意的这些,正是两个人会相遇、两个人会分离的原因。

《洛洛》

  跳出故事从其他方面来说,就是画面真的太美了,摄影和调色最后构建出一种远处带有湿度的密度的类似巴比松画派的感觉,真的超棒,和最近某相近母体青春题材电影形成鲜明对比。对比的点还有采用的整体克制的镜头,固定为主,很多的以环境为主体的设计。导演马丁·迪乌斯的短篇《青涩爱恋》(Amor Crudo,阿根廷,2008)应该是这部电影的短篇前作,在风格上我觉得有和陈可辛、贾樟柯类似的影子,超级细腻的同时又超级克制,甚至有一些展现社会群像感觉的镜头出现。声音上特殊之处我觉得最值得学习的是那种丰富的声景的构建,一点原因也是因为画面在强调环境,一是各种环境中的点状音响作为一种时空的符号;二是面状的风声浪声出现位点符合人物和剧情发展表意化的处理,三是音乐感觉成为了环境中的一部分,没有外源的间离感,都值得学习和尝试。 当然片子肯定还有很多问题所在,列举一些大块的: 问题:男二的选角,男二真的不好看,对所谓攻受(男性向女性向)的规驯 问题:洛洛母亲偏向于戏剧化的表演,有些过非电影感 问题:在淋浴间画面动态模糊时的声音突然表现化 问题:应该加强洛洛弟弟和他之间的反应 问题:洛洛在男女亲热段落有点表现成了阉割焦虑,而非一种性取向的自然选择性

《洛洛》

  但是这个片子真的就像邱比的音乐一样,我能直接从里面反观出我的生活,并且这种质感,还有工业化质量这么高,真的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